中国创业者在软硬件结合的产品创新上具有独特优势。全球市场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在制造和软件能力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此外,中国的工程师文化和快速迭代能力使得产品创新速度极快,尤其在电商渗透率提升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更加凸显。
中国创业者在出海时的主要局限在于过度依赖电商运营能力,缺乏海外的组织化能力。他们需要建立线下的销售和服务网络,进行在地化生产,并深入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全球化。
彭创认为“不出海,就出局”这一观点是在制造焦虑,并不成熟。他强调,创业者应根据自身行业、公司能力和个人意愿综合判断是否适合出海,而不是盲目跟风。中国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深耕国内市场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彭创认为,中国创业者在出海时应优先培养从线上到线下的销售能力。虽然初期依赖线上销售是可行的,但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构建线下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是确保长期业务稳定性的关键。
彭创认为,海外设厂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在全球局势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需要考虑关税和供应链风险。对于某些产品,海外设厂是必要的,但对于大部分科技产品,中国仍然是全球生产成本最低的地方。
彭创认为,中国创业者在全球化过程中最需要克服的挑战是全球局势的不确定性。中美关系的长期紧张、关税政策的变化等因素使得创业者在决策时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他们在是否出海、何时出海等问题上犹豫不决。
彭创认为非洲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其年轻的人口结构和快速增长的经济。然而,非洲的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零售通路不健全,这为创业者带来了挑战,但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彭创认为东南亚市场的消费机会很大,尤其是其年轻的人口结构和较强的消费力。然而,东南亚市场分散,每个国家的本地化策略不同,创业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市场调研和本地化运营。
彭创认为,品牌建设是中国创业者全球化过程中必须迈进的阶段。他强调,中国产品已经具备世界顶级的品质和设计能力,创业者应自信地卖出溢价,而不是仅仅依赖低价策略。品牌建设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本地化的营销策略。
彭创认为,理解本地文化、构建本地团队和搭建本地化的管理体系是中国创业者全球化成功的关键。他强调,创业者需要与当地渠道和合作伙伴建立深厚的关系,才能真正融入当地市场。
和更多出海创业者、投资人交流后,我有个直接的感受,“不出海、就出局”这种言论是在给创业者们制造焦虑。
很多创始人没有足够认真地思考过,自己的产品是否适合卖到海外、努力投入几年后可能还不如做好国内市场、自己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能力,以及,如果你还需要融资的话,投资人真正关心什么。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云时资本创始人彭创,来聊聊从投资人视角看,什么样的出海项目更值得投资,出海创业者们身上有哪些优势和局限。
彭创在创立云时之前,是洪泰基金的管理合伙人、高瓴资本投资副总裁、高瓴旗下清流资本合伙人,投资过 51 信用卡、有赞等项目,现在云时主要看出海,覆盖材料/零部件、软件、智能硬件、自动化/装备、互联网五个方向。
创始人决定是否出海前,应该思考哪些问题?一起来听一听投资人视角的看法。
出海创业者们的优势、局限和纠结 00:01:44 以前投有赞、51 信用卡等互联网项目,我是如何从互联网到非洲,再到出海? 00:07:16 从无人问津到所有人都在谈论,投资人看出海的视角有什么变化? 00:11:41 从投资人视角看,中国出海创业者局限在哪里?怎么补足能力? 00:19:32 想要做品牌的出海创业者,应该向安克学习什么? 00:24:20 出海创业者们的犹豫、纠结,很大程度来自全球局势的不明朗 00:26:58 “不出海,就出局”是在制造焦虑,怎么判断自己的业务到底适不适合出海?
作为一家主要投出海的基金,如何构建自己的投资逻辑
00:36:54 投资人能投的出海方向,选择已经不多了 00:39:08 什么样的出海创业公司,投资人会更感兴趣? 00:49:10 从零到一,如何搭建起来一个双币基金? 00:51:29 募资越来越难了,但本质上是因为曾经的资源错配了 00:55:42 给还在一级市场,迷茫的年轻人们一些建议
登场人物: 彭创 云时资本合伙人 陈晶 《晚点 LatePost》记者,关注出海(Wechat:tiema233)
剪辑: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