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来点财经范儿 02 | 毕业季,高考季:这代年轻人如何抓住时代红利?

来点财经范儿 02 | 毕业季,高考季:这代年轻人如何抓住时代红利?

2024/6/27
logo of podcast 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席酉民
楼仲平
王海英
程雯雯
Topics
席酉民:当代年轻人面临着高考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关注个人成长和兴趣发展。高考志愿填报不应只关注专业排名,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大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全人素质,包括做人、学习和发现兴趣的能力,而非仅仅关注应试成绩。未来的就业形态将更加多元化,自由职业者将增多,因此专业选择的重要性相对降低。教育改革需要全方位推进,包括社会参与、价值观转变和教育体系转型等,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机遇和挑战,年轻人应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楼仲平: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机遇,即使在看似机会匮乏的年代也能找到发展空间。中国仍然是一个创业红利丰厚的国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过去的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数字时代,年轻人更需要关注个性化发展和价值创造。当代年轻人不必追求所谓的“逆袭”,更重要的是找到自身价值和生活方式。创业的使命感是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源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无论哪个时代,个人都应追求自身的使命感,避免“躺平”心态。 程雯雯:文科专业在当前形势下显得相对暗淡,而一些传统工科专业因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发展而焕发生机。许多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读研或出国),就业方向多集中在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互联网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机会,打破了地域限制,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代年轻人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不必局限于传统的成功标准。个人的使命感应结合时代潮流,并在其中保持独立性。 王海英:当前大学教育存在学生能力不足的问题,本科生能力高中化、硕士生能力本科化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而非单纯的应试教育。让孩子充分找到自己的兴趣,才能避免大学学习的痛苦。选择关注学生成长的学校,而非只关注应试成绩的学校。

Deep Dive

Chapters
高考志愿填报出现新趋势,文科专业相对冷门,而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等专业备受青睐。大学应该关注学生个人成长,而非仅仅关注应试教育。
  • 文科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相对冷门
  • 心理学和人工智能专业成为热门
  • 大学应关注学生个人成长而非应试教育

Shownotes Transcript

又到了毕业季和就业季,大家会填一些什么样的志愿。

让孩子充分的找到自己的兴趣。他上大学的时候就不会感到那么的痛苦。

选那些关注人成长的学校,而不是选那些应试就发一个正的事情。

如何把握住时代红利和时代机遇?

你看我们那个年代,你说遍地是机会吧,也不进步。

学生在高中阶段不要把自己看成一张行走的成绩单,到了大学也不要把自己看成一个行走的简历。

这个红利如果能够抓住,你可能会创造历史。

各位好,又到了毕业季和就业季。今天我们的来点财经范儿节目和各位来聊一聊当代年轻人的时代红利究竟是什么。我们先跟大家来分享一组数据,2024年的全国高考的报考人数是1353万,高校的毕业生在2024年将会达到1179万,双双创出了历史新高。然而迎来人才红利的同时,在年轻人当中,我们步伐也能够经常听到躺平、内卷等等这些焦虑的情绪。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在今年,如果你要走进高考的考场,大家会填一些什么样的志愿?如何能够在当下更多把握住属于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时代红利和时代机遇期?来听听大家的想法。

首先把今天来到演播室现场的三位嘉宾给大家做一个介绍。欢迎的是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先生,欢迎徐校长。紧接着我们欢迎的是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楼仲平先生,欢迎您。大家好,坐在我对面的是00后了,百万学习博主程雯雯。雯雯告诉我,根据你的观察和你跟网友之间的这个互动,今年对于他们大家来说,高考的这个专业方向有些什么新的趋势?好的。

其实我主要是讲文科,我可能接触到的粉丝群体也是会比较关心这个文科专业。其实之前大家可能觉得说文科特别不好选专业,可能就比如说经济管理、新闻法学,然后中文外语以及可能一些社科等等这些。所以可能我的粉丝会比较好奇,就是说我辛辛苦苦考一个大学,然后我学这个专业,我不管怎么挑,好像都是有点踩坑的感觉。可能理科他会选择的科目更多。现在有一些新的,比如说人工智能等等。这个趋势之下,其实原来一些可能比较传统的工科都在焕发一个新的生机和活力。所以可能个人感觉,文科会大家的比较暗淡一些。

接下来对于就业我是选择了继续读研。我所在的这个班级是一个国际项目,其他同学基本也是愿意去可能国内保研或者是出国读研。极少数的同学可能选择了就业,他们可能也会往物联网等等这样比较新的领域去走。

我们在这个搜索平台上,我们看到很多的榜单。比如说2023年,大家的高考热搜的这个专业,排名第一的竟然是大家谁都没有想到的心理学,排名第二的是人工智能,这个其实也很出乎我的意料。徐校长根据您的这个了解,今年大家报考的这个热门。

专业会是什么?实际上对于我们学校来讲,会给学生多次的重新选择。但是学生在报的时候都有学生是焦虑,家长痛苦。到底报什么?实际上这里边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学生把自己的兴趣在从小学到高中的过程逐步就扼杀掉了。我们学校一直鼓励着大家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学什么不重要。我甚至要在我们学校所有的学生进来不要分专业,然后让你第一年好好去了解自己,了解未来,了解社会,然后再去选专业。

就希望把通识放在最前面。

对吧?那这个通识要比选专业更重要。你也提到了有人认为我文科可能不重要,实际上文科恰恰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什么所有人都遇到同样的机器,但是这个人能把这个机器用来做出不一样的事儿的是不是取决于机器?是取决于人。而这个人依赖于什么呢?依赖于他对自己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对兴趣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专业会变得不那么重要。

在大学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了解到自己的兴趣,形成自己的梦想。那么可能更要的选这种学校,选那些关注人成长的学校,而不是选那些应试就发一个正的学校。

太好了。刚才雯雯讲的一个话题,这个当中他有一个词儿给我的印象特别的深。他就说说在他跟这个网友互动的过程当中,就是觉得报专业其实是在一个踩坑和避坑的这个过程。现在好好的一个大学的专业,怎么就变成了坑了呢?

我们现在高考制度把专业看得更重了。很多家长很多学生就问我,你们学校哪个专业火?我说我们所有的专业都好。你更多的是要问你的兴趣在哪?你想干什么?你将来的理想是什么?很多家长说他不知道,但是你至少知道你现在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后边社会大学应该给他更多的机会去选择,他就可以逐步释放。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未来的就业形态是什么?过去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就是生是单位人,死是单位鬼。我出来就是要一定到哪个单位去,未来可能没有那么多单位,你可能是你把你的事情做到极致,未来进入就是把兴趣做到极致,形成独特的价值。如果你有本事,你创造自己的平台,如果你没有本事加入别人的平台,逐步滚雪球的发展,那这种自由择业者会越来越多,这种趋势你要考虑进去,目前的选专业就不是那么重要。是对于。

很多的孩子,包括家长来讲,高考和就业其实这是直接连在一起的。我们来问一问上过两所大学,社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我们的娄总,当你们今天再去招人的时候,你们会招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为一个创业者来讲的话,我自己更多的是从社会实践的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学生的这种专业或者说选择。如果说他真正没有选好的情况下,我觉得至少有社会这个大学在兜底。你看我们那个年代过来的对吧?哪来专业一说呢?到了社会这个大学其实还有大量的空间所在。我们很少需要985211,像江浙的民营企业,尤其是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谈不上什么高科技。我们更多的是会选择平凡的人,适合我们的人。

企业是实用性为主。有一位网友的提问,他说我对很多专业都感兴趣,但是不知道哪个最适合自己。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做出选择?

你现在必须问自己的内心,选专业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你正确的建议。因为选专业是一个自我选择的过程,自己认知自己的过程。没错,这才能够走进社会。

我可能比较实操的一个建议是问一下,因为我们上一届的学长学姐,可能学生也会认识。如果你想去某一个专业,他们的就读体验好处是什么?不好的地方是什么?了解。

然后刚才我们在讲说年轻的学子们,大家要选专业的这个时候,在家长或多或少的都会参与在背后。接下来我们会来连线一位家长的代表,王海英,王老师您好。

主持人您好。

王老师他有两个身份,一个他本身就是大学老师,第二个身份就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王老师有什么事您关注的?

我发现很多学生进了大学之后,进了学生其实非常优秀的。但是你会发现我们很多学生他的能力,本科生的能力是高中化,硕士的本科化,博士他是硕士化。以至于到企业去就业的时候,企业家会说,我们的大学生好像不中用。他最后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有没有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说我们的职业教育是不是可以得到一个顺利的发展?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必须全方位的来去解决。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是要开始让社会开展教育的大讨论。真正的理解十年以后我的孩子怎么样才能够有意义有价值的活着,让社会要去思考什么样的人才是未来应该有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是我们未来有可能的社会。这些人的素养能力,包括是学文的还是学理论学功的,他怎么样才能走出去?这是我们要讨论的。这个现在讨论的不够,因为教育政处在一个大转型时期,数字化、网络化知识传播变得不重要了。现在变成全人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儿子是大学已经刚刚毕业,他的教育其实就是延长了以前的教育方式。但是我对我女儿,我女儿今年11岁,他小学五年级之前,我却没有让他做过任何的这种去刷题。我他想做科学家,所以我就保护了他对知识的热爱。我每天对他就是引导他去跟他去对话,我没有任何的这种强制性地说你必须往哪个方向去走。我觉得这个是我做的一个新的尝试,能够让孩子充分的找到自己的兴趣,想跟嘉宾做一个研讨。包括主持人就是说我们今天这样的一个状况之下,教育的根本如果想要去改革,它的点到底在哪里?

我们家长一边是抱怨教育不好,但是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家长,同时也是问题的制造者,为什么呢?当你要到一个学校改这个学校的时候,我们没有不能上课外辅导了,不能多留作业了,家长不答应,家长不行,你等我孩子毕业了后再说。家长为什么害怕呢?因为太内卷,你不重视,你的孩子可能就会边缘化,边缘化后学生的心理就会受到很大压力。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涉及到价值观念,涉及到社会制度体系的选拔,涉及到中国人对成功概念的过分单一。有出路吗?我刚才讲了有出路,有出路就是明白的老师,明白的家长可以敢于走出一步。与您走出这一步的风险不是十年前那么大了。那么你如果敢走出这一步,你的孩子就会在十年以后会展现出你比别人更优秀。所以就看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明白。但是从我们整个社会和教育体系来讲,我们在努力推进这种改变。

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这个教育体系它是有点太不耐心了。就是每一个阶段他都需要去筛选出符合他这个阶段标准的人。学生在高中阶段不要把自己看成一张行走的成绩单,然后到了大学也不要把自己看成一个行走的简历。

那把自己看成什么呢?我觉得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比如说其实在我的一些高中的课程里,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道题为什么这么出这个知识点?我们为什么以这样的一个框架,这样的一个逻辑去学。我们把这个东西的原理,根本的底层弄清楚,自然的其实高分它也就来了。所以这个过程又锻炼了我们去批判性独立思考的一个能力。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也许会帮助我们个体找到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之下的一些除。

谢谢海英老师今天参与我们的这个连线。有一个钱学森之问是现在当下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您怎么看?

不能简单的怪罪于大学,我们要释放足够的环境和空间,让人能够去走敢于走独特的道路。只要成功观念多元化的,在选择机制上应该是多元化。他的孩子,他的企业,他的团队想追求一个不一样的东西,应该给他机会。如果我们用同一个标准去舒服,就是发表论文,就是发表专利的数,那么中国一定不会有创造性的人才出现。至少从那些有资源有条件的单位和大学,应该鼓励学生释放不一般这样这种生态,这种环境一旦形成,中国这种聪明的民族的创造性一定会释放出来。

今天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哈那就是当代年轻人的这个时代红利是什么?您是77年参加高考的50后,物质生活匮乏,学习的这个环境也没有那么的友好。那您觉得在您的那个时代有时代红利吗?

我觉得时代红利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所谓的红利,也就是你通过这个时代你能够获得的东西是什么?在我们那个时代确实很贫困,我是农村的青年,我们在农村长大,在农村劳动力这个阶段,你就是有足够的机会去体验一个中国最基层的生活是怎么过的这就是一种红利,就是你认知社会进入社会的红利。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社会迟早会给一个个体的人会有更多的历练的机会。来请教一下罗总,罗总您的那个时代,您有享受到时代红利吗?

你看我们那个年代,你说遍地如此机会也不近了。我是七八年出去挑护栏,当真正做血管是94年。实际上这个15年的时间,其实我走的都是弯路。也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走的弯路,我们那一大批的人其实都在探索当时的这种商业成长,要靠自己去探索。因为我观察国外的情况比较多的大概走了四五十个国家。我客观上讲,中国社会目前来讲还是我走过这些国家当中红利最多的一个国家。而且我还坚定地认为中国是中小微创业者最自由的国家,因为我看过的发达国家他们已经很成熟了,这个过程当中创业的难度也更难。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实际上看的比较远,放水养鱼,无论从政策、税收、环境鼓励支持,中国依然是一个红利丰厚的国家。

来问问我们00后好吗?他们有他们的红利,你有get到了吗?

对,其实我觉得可能最大的一个红利是互联网。可能我们就不希望不需要像两位前辈一样,非常艰苦的才能找到一个自己的出路。比如说我如果不做博主,我如果不把我的课发到网上,我可能只是上海的某个家庭去当家教。但是我讲的这个东西如果有互联网,我就可以把它甚至是在这个山村。因为我曾经看到一个我的粉丝,他说他是一个湖南农村复读的同学,他就是说找不到好的教育资源,但是看我的这个课,这一年他就是相当于成绩有了一个提升。

除了互联网之外。

你觉得还有什么是红利?我觉得可能还有的红利就是说我们会有一些自主选择的空间,我们往往被框定在某一个评价体系里了。就是我们总觉得说得申请上什么好大学,然后有一个什么大厂工作才觉得拿得出手。但是我觉得就是找到自己价值。比如说我有的同学他们去那个研究生支教团,这种我觉得是一个价值的体现。

实际上现在当代最大的特点是两个,一个是数字化,就是万物互联。第二个是数字化,一个智能化。这个时代的数字化、智能化,它最后的结果表现为生态。作为生态中的个体,你如果没有独特的价值和独特的方向,也很难被生态接纳。所以每个人一定要找到自己能够在某个领域里,不管大不管小,把自己的兴趣能够释放的。

第三个是什么?就是互联网和数字化导致了企业和组织的边界会消失。这三个机制会导致这个时代的商业模式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个红利如果你能够抓住,你可能会创造历史的。这是我觉得当代年轻人应该关注的太好了。

习校长您觉得那个时代的这个红利,对于当下的孩子们来讲,他们的借鉴意义体现在哪里?

我觉得借鉴意义就是每个时段里清醒的认知自己,认知社会环境。你可以好高骛远,但是一定要从脚底下一步步走出来。即使那些人不喜欢你的人要放弃你的时候,你都会觉得可惜。因为你会给他带来价值,这样你根本不用担心你没有机会。也就这个社会它是很公平的,它的基本公平就是你有价值一定会得到相应的认可。

好,当代的年轻人能够从娄总三十多年的创业的经历当中学到什么?

我觉得从我们那个年代过来,经验这些东西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讲意义不是特别大。

因为经验是带有时代特征的对而且。

今天数字时代下,信息获取的成本低了,是对吧?你能获得我也能获得。今天的年轻人可能更多的实际上可以从虚拟的角度去获得创业的机会。所以这个过程当中的话我觉得每个人的个性就显得很重要。我说的个性也就是他热爱的它呈现的或者说形成它标签的这种价值点。随着你的深入,它是会发光发热的。我认为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是在这一方面多思考的,我相信他能获得机会。

你看我们50年代的我们的习校长,通过知识改变了这一个农村青年的一生。楼总你也是小镇青年的典型代表,那你也通过了自己的勤奋努力,然后在一个细分领域当中做到了一隐形冠军。现在的这些孩子们,我们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他们还能逆袭吗?

我认为为什么一定要逆袭呢?我觉得我们那个年代确实是生存所迫。改革开放初期一穷二白,特别是我们江浙,从那个叮当响对我们的实际上就是渴望能够过上好日子。但是今天实际上物资发展已经是比较充沛的,你再穷都不至于没有饭吃,那这个过程当中,今天的年轻人过他自己想过的日子。我对我子女来讲,我一直就是这样,不要说你一定要超过老爸,我是有时代的烙印。

我们做个假设,他若干年之后跟你说,老爸我不想接盘这个家族生意了。

你会怎么想?现在就是这样,他就是过他自己想过的日子。明白,因为他认为的成功并不是说财富多少的成功,而是他自己能有自主自由和。

他自己热爱。是一个开明的企业家,更是一个开明的父亲。来我们请教一下徐校长,您觉得当代的年轻人逆袭这个话题对于他们来讲重要吗?

我觉得现在就是多元了社会,多元了,学生的机会多元了。所以每一个人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感兴趣的事儿,把自己感兴趣事做到位了,你就成功了,你也就开心了。明白,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学历学位越来越不重要了,越来越不值钱了,为什么呢?出来选人的时候,有两个人我无法判断谁更优秀的时候,我一定可能会给那个学历更高的,或者是那个学校更有名的人一个机会。但是六个月以后你不能干,实习期完了你照样得走人。不论是哪一类学校,更重要的是你的成长,更重要的是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你的能力的训练。

但是对于另外一个孩子来讲,他的机会就没有了。

一个正确的人的定位,然后就是你的那种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心理行为,正确的行为方式,很强的自我管理。这些东西有了你,无论走到哪,迟早都会给你释放出来。还有一个就是思维方式的训练,不仅仅知道什么,现在知道什么很容易,但是知道为什么,知道怎么样。第二个就是除了知道什么以外,你还要清楚你在目前的这个社会里面,你怎么样能够把知道的东西能够落下去。所以创业精神变得很重要,数字技能变得很重要。这些基本能力要下沉,下沉到小学去,下沉到幼儿园去,下沉到中学去,下沉到大学的基础教育里面去。而不是说培养几个创客,是所有人都必须学这些东西。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自我管理的问题。这个时代诱惑里太多了。

互联网的诱惑性,互联网的诱惑。

人工智能的推送。人工智能的推送会把人陷在一个狭隘的空间里。因为他你喜欢什么,他就不断给你推送什么,然后你越来越觉得舒服,这样就限制了你的思维。你要跨界才可能看到真实的世界。

网上有一幅讽刺的漫画,说当代的年轻人最需要的是什么?一个空调,一个wifi。然后他就可以在那儿就可以一直待下去。我们一直在讲说每一代人都会有他自己的使命。习校长,您是1977年考上大学的,那个时候进了校门以后是一个什么样的这个世界在。

你眼前打开了?七七届进校门很难的,十几年积累的人才只有4%点几进入大学。进入大学以后,我们的状态基本上是废寝忘食的学习,渴望知识的那种镜头是很难以想象的。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班就是一张报纸,中国青年报从头到尾一个班三十多个人人从早上到晚上那个报纸就撕成碎片,那就是我们当时那个年代的信息的来源。是现在的学生可能会犯一个错误,什么东西不懂,百度一下,然后都懂了。但是现在很容易出现,我们叫做肤浅的脑袋,就是什么似乎都懂,但是不是懂,什么东西都听到了,不是真相。所以这个时代很容易出现被虚假信息,甚至被人工智能攻击情况下,你不知真相的跑在一个错误的赛道上去。一定要学会叫create thinking,就是批判式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个时候才能够坚守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对自己定位的追求。

您当初那会儿有想过使命感这个词吗?

实际上我们那个时代,使命这个词不是那么明显。对,但是我们还是有使命感。一个使命可以是很简单的,就是我想做一个好人,这就是一个使命。比如说有的人损人利己,有的人损人不利己,那么至少做到利己不损人,那是做一个好人的基本标准。你想想看,每一个人都做一个好人,全社会都是利己不损人。你追求利己不损人的时候,你一定会做出你的价值。每一个人都做出价值,这个社会一定是很文明的社会。

我们在学校里边专门开一些研究社会责任,加上这个叫慈善等等这些新的课程。主要是让年轻的一代人在自己日子过好的时候,要想着你是一个社会群体的这种一员。所以真正的文明是大家还需要相互的支撑起来。

听听这个文文,你有想过使命这个词对于你来讲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我想过它是有两个要素的。我觉得第一个要素是要跟着时代的潮流,跟着社会的潮流。第二个是在这个潮流当中保持一个自己的独立性,每一个人都是在一个动态的成长的过程中。所以我觉得我未来我想找一个工作,但是我不会说我完全放弃掉我的自媒体。我觉得我可能想找一份工作,让我去有一些新的体验。因为我觉得一辈子做自媒体也是一个挺平淡的选择,所以我觉得多尝试是我给自己的一个目标。

罗总作为60后,当初您的这个创业,它有没有更多的让您有一种使命感,还是说你是不得已就创业,根本就没有想讲过使命这个话题。

我觉得初期的时候是谈不上使命的,因为生存所迫。对,踩着西瓜皮,哪里能解决就到哪里去。但是你真正把一件事情做好做深,带动更多人的时候,其实这就产生使命。因为你占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占用了更多的人才资源。那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所面临的这种责任的担当实际上就更大了。

当然你说今天的年轻人要不要使命?有的时候我们在表达这些东西的时候,年轻人会觉得,你们这个居高临下,对吧?所以我们会表达的比较谨慎。但是你真正如果要做成一件事情,我觉得不管我们那个年代也好,还是今天年轻人也好,怎么可能不要使命呢?那肯定要使命,对吧?因为使命才可能热爱,才可能承担责任,才可能产生那种远大的抱负和目标。至少我是鼓励躺平。

我们今天非常有幸能够和三位,包括我们线上的这位嘉宾一起来聊了聊关于年轻人的时代红利,关于年轻人和他们的家长的焦虑的这个话题。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我想起了这个作家路遥,他在平凡的世界里面说的这段话。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的那个世界的存在而做战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些平凡的世界里面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平淡的世界却能够缔造真正的幸福。所以在这里我们祝所有的人都能够在自己的世界里面缔造出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不要焦虑找自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最终的那样的一个核心的观点。好,再一次谢谢三位来参与我们今天的话题,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