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帮你理清一个正在发生的商业逻辑。在张雪峰等教育博主的公开讨论中,“选专业”这一议题已经从高考考生家庭的小圈子扩展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中。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异才播客。
高考志愿填报时,由于认知不足,专业选择盲目,导致学生入学后适应困难,影响学习与未来规划。为了减少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高校放开了转专业限制,降低学生转专业的难度。这期我们就来聊聊高校转专业方面有哪些政策调整,调整后转专业真的更容易了吗?放宽限制的原因是什么?另外,学校和专业你在报考志愿时更看重哪个?你大学期间想过转专业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长期以来,在填报大学志愿时,专业是继学校排名之后,考生和家长最在乎的因素。同一学校的热门和冷门专业对应着不同的招生成绩。不过近几年许多声音认为,大量考生在报考时对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并不清楚,填志愿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会导致部分大学生入学后感到不适应,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但其实大学的转专业通道是长期存在的,只不过呢,过去学校会在筛选时设置一定的门槛,比如在很多学校,学生成绩常常是考核标准之一。然而这又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悖论,就是身在不喜欢或者不适合的专业,需要将绩点刷到前列,才能获得转去其他专业的资格。如今的转专业政策放宽,看起来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在转出不受限的大趋势下,转专业真的会变得更加简单吗?通过一些高校政策和多位拥有转专业经验的学生,我们也许能更全面的了解这件事。
对比分析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学校的转专业政策调整前后差异可以发现,转专业普遍呈现转出门槛降低,专业限制被打破,以及转专业次数不再受限等特点,只是每所学校的实际操作细则和具体政策内容各有不同。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调整主要有以下几点,可以转专业的学生由大一大二调整为大一大二及大三。医学院与校本部门原本需要降级,现在改为可以互转。有过成功转专业经历的,仍然可以选择再次转专业,转出名额不受限制,学院不得因为成绩等原因拒绝学生的转出申请。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武超表示,原先的转专业政策可能对优秀学生更加有利,但学校认为学生都是值得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对一些确实难以适应高考录取专业,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来说,门槛的转专业政策提供了更多可能。此前,吉林大学的转专业政策规定了学生需高考成绩特别优秀、获吉林大学新生入学奖等多项约束条件,现在大一大二学生都拥有12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个别约定的批次不在放开政策范围内,例如艺术、体育类专业学生不得转至普通类专业,外语类保送生仅可在英语、日语、德语、法语等外语类专业间调整专业等。每位学生仍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符合转专业条件。
所以说,转专业政策的放开并不是无差别放开,而且全面放开也不意味着全面转入,每个学院能够接收多少学生转入,需要学院具体确定。只要这是一场差额竞争,就会有考核和淘汰。上海交大学招生办主任武超表示,转出端是零门槛,但是转入每年每个学科会有接收上限,接收专业一定会根据综合考量来选拔学生,比如通过面试来考察学生的热爱和与专业的适配性。一位武汉大学的学生也说,部分学院在接收时会对所修读的学科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想从文科院转入经管学院,后者会要求学生修读高数等课程。对于跨度较大的转专业申请,比如文科专业转医学类专业的申请,受专业保护性政策的限制,可能也会不予通过。面对各种政策和条件,转专业的门槛似乎还存在一些差距。
转专业真的变简单了吗?今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转专业新政实施后,核工程与核物理专业的一位大一学生面试成功后,转入了软件工程专业。他早有转专业至软件工程的打算,在政策放宽前就通过提升绩点和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尽管新政策降低了绩点要求,他依然认为这些因素在转专业时至关重要。幸运的是,他大一的课程与目标专业有较多重叠,这为他未来的转专业之路减轻了负担。
虽然转专业门槛的降低和限制的减少,机会面向更多学生敞开,但实际的竞争压力却急剧上升。李可原表示,之前的标准下可能是十进三,现在的情况可能就是100进10。浙江大学长久以来对转出专业是持开放态度的,有学生第一年甚至退掉了所有不相关的专业课,专注学习目标专业的知识。不过,浙大虽然不设硬性限制,但转入名额有限。这就意味着学生的绩点高低以及与目标专业相关的学习表现成为评审的重要标准,所以对于转专业的同学来说,压力并不小。其中一位有转专业失败经历的学生就表示,为了从汉语言转至小语种专业,自学了许多小语种课程,但转专业时由于原专业仍有大量课程还没有结课,缺少可以参考的绩点,就失去了宝贵的名额。他认为,目标学院的评价标准可能有些死板,没有注重学生对该专业的投入程度。
转专业门槛降低,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热门专业将会迎来更多的申请。学生有过三次转专业经历的浙江大学学生就建议想转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考虑报录比。热门专业竞争大,成功难度也大矣。他自己的转专业经历来看,前两次他计划从土木、水利、交通工程专业转入热门的车辆工程专业和电气工程专业,但均告失败。直到第三次,他更换了策略,选择相对冷门但自己也感兴趣的飞行器设计专业,最后成功转入学校。政策的放开只是第一步,能否抓住机会还需要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并为此付出相应的努力。
另一方面,转专业并非打开就业前景的唯一途径,要想为自己铺设一条更稳定的职业道路,需要准备的还有很多。一位转到法学专业并参与了多份实习后的学生表示,当他实习后才意识到,本科专业仅仅是一块敲门砖,个人的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及适应市场的灵活性才是决定职业前景的关键因素。另一名从农学成功转到生物医学工程的浙江大学学生也表示,转专业政策放开,其实对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同学来说会更加有利,而不是盲目去转。
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也是多数学校一直以来在转专业意识上传递出的态度。武汉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丹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转专业政策的放开是要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找到与自身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专业方向,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武超则表示,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要为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而学。全面开放转专业政策,重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成长路径及规划。
有多位来自不同学校有过转专经历的学生被问及高考报志愿时选择原专业的原因,迷茫是一个高频词。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名学生在大一将要结束时转到了法学院,被问及转专业的原因,他表示,当初选择新闻传播是因为高考分数刚好够了,一个学期后,他才发现自己完全不感兴趣,倒是通识课里的民法课程让他受益颇多。同样来自南京大学由化学系转至新传学院的一名学生有着几乎一样的经历,高中学习理科的惯性让他在报考时瞄准了理科类的专业。南京大学的化学系是他的成绩能报考的最好专业,但大一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他意识到,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未来就业方向可能更加适合活泼开朗的自己。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楚朝晖看来,开放转专业或转专业条件更宽松是必然的趋势。楚朝辉此前就表示,很多学生在中小学是被动学习,自主性不强,导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自己的了解太少,有一定的盲目性。进入高校后,应当给予他们调整专业、再次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机会和自由。从这一角度来说,高校学生专业转出不应受到限制。这也是不少高校开始打出转专业零门槛口号的原因。转专业政策变得更加宽松,实际上也成为学校在高考招生时的一个吸引点,部分擦着分数线进入心仪学校的学生,可能会在进校前就将转专业作为自己的目标。
北方某985高校有过招生经验的老师透露,在高校招生过程中,一个家长和考生频繁提及的问题就是关于转专业的相关政策。如果学校能明确提供灵活的转专业机会和相应的支持措施,往往会成为吸引学生报考的重要因素,增加他们对学校的青睐度。另外,在更宏观的视角下,完善转专业政策不仅是对学生需求的响应,也是高校优化专业结构的举措。
近年来,随着张雪峰这类教育博主的公开讨论,如何选专业这一题已经从高考考生家庭的小圈子扩展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中。一个普遍根植于家长心中的观念是,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能够为孩子铺就一条通往好工作的坦途,冷门专业则可能限制未来的发展空间。然而,在这一思维定式背后,人们往往忽视了更为根本的问题,究竟哪些专业才是真正契合学生兴趣、个人优势及行业发展趋势的,以及怎样的专业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到特定领域?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今年复旦大学等多所学校面向本科招生时都推出了一定的创新政策。例如成立本博贯通的新工科创新学院,新设多个双学士学位专业等,在分流、修读、转专业和升学四个方面给予学生自主成长的权利和能力。
好了,本期节目到此就结束了。考大学你优先选好学校还是好专业?你读的是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专业吗?对转专业放宽限制这件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来评论区留言。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转发分享哦,我们下期再见。
能否听清。那的心底的孤独。
夜空中最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