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 邦尼李七一个正在发生的商业逻辑留学热 过去了吗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一彩播客
什么时候送孩子留学合适十多年前开始学者马影义每次回国都有人这样问他希望得到一些建议类似问题听得多了马影义感觉到对那些中产阶层朋友来说问题不在于是否送孩子留学而是什么时候送出去才合适本期我们来聊聊马影义对留学群体的观察到底什么样的教育适合我们呢各位听众如何看待留学这条路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24 年前对于马影义来说要去留学基本只有一条路从国内本科毕业而且得是名校拿到美国研究生院的全额奖学金才能去国外马影义就这样一直读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于 2006 年开始在美国雪城大学任教
慢慢的,他发现,课堂上年轻的中国本科生越来越多和 70 后的马影义不同这些 90 后、00 后学生成长于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 21 世纪第一个十年都是自费出来留学,有些甚至高中就到了美国看到不同时代中国留学生之间的不同马影义对新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好奇
他通过深入中国六个城市的九所高中以及在美国五十多所高校对 507 名留学生进行调查做了 65 次一对一访谈写成留学的孩子雄心勃勃且忧心忡忡的一代人全景是呈现了留学生在跨越中美两种不同教育体系和社会文化规范时体现的雄心和忧心
这本书因填补了中国留学生群体的研究空白而荣获美国比较与国际教育协会高等教育最佳图书奖及美国社会学协会不敌恶图书荣誉奖马影义的研究从 2012 年开始 2020 年出版了英文版调查的中国留学生主要集中于在美国读本科的大学生原因是中国人去美国读本科是相对较新的现象近些年才成为留学生中的多数
统计显示从 2005 年到 2015 年在美国的中国本科生从 9304 人增加到 13.6 万足足增长了十倍还多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的课业范围更加广泛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交往背景多元的学生但也面临更大压力
然而在美国不管是媒体还是学术研究对中国留学生的了解并不多要么认为他们是优秀的中国学生要么是难以融入的中国学生那些穿着 LV 时装开兰博基尼豪车的富二代留学生尤其受美国媒体关注
马影义认为这种对中国留学生财富的关注助长了威胁论让美国人带有偏见有一次他跟一名美国学生交流时说起要写留学的孩子这本书对方立刻好奇地问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中国学生要在学校餐厅打工吗他们不是很有钱吗然而马影义的调查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
收集到的受访者信息显示中国留学生的家庭出身多样有的来自富裕家庭也有的来自普通工薪家庭他们的父母是工人超市收银员或司机
多数留学生的父母都上过大学属于新兴中产阶层或中上阶层但也有 20%的孩子是第一代大学生在美国留学开支很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有专门的留学资金也有少部分来自北京上海普通工薪家庭的留学生得益于房价高速上涨后带来的升值才得以留学来自上海的小杰就说父母为他卖掉了市中心的房子买了套郊区小房子搬过去住
这几年,借由金榜提名之后,大学生出入分化之谜,现中的孩子小镇做题家,出身,心态与象牙塔等国内社会学、教育学著作,大家逐渐意识到出身弱势家庭的子女,在阶层向上流动时会面临种种困境。
马影一发现留学生之间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同样会影响他们在美国的适应专业选择就业等一位在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读时装设计的女孩来自富裕阶层她告诉马影一自己还要去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继续深造回国后发展自己的品牌和工作室而那位靠着父母卖房才能留学的小杰学的是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希望毕业后在硅谷找到高薪工作回报家庭
针对第一代大学生美国有很多研究高校也会给本国学生支持但国际学生是被忽略的因为大家觉得这些国际学生自废过来都是优越的阶层不知道其中也会有相对弱势的群体马影义希望通过研究全面而客观地呈现出中国留学生面临的集体困境探讨其中的原因像很多留学生一样马影义当初在课堂讨论时总担心自己没有听明白而不好意思表达
他的印度裔教授鼓励说为什么要跟着别人呢即使你没听明白也可以引领关键是你内心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也许大家会很感兴趣近 20 年过去而今这些从小学中学起就在国际学校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在不少美国大学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印象中仍然还是课堂上沉默寡言大家普遍认为是语言障碍导致了中国留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
马影义的调查却发现近 60%的受访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很好或很优秀但还是只有略多于 30%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发言通过深度访谈马影义了解到留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隐藏着一种完美主义倾向
有人表示他必须不断思考要问什么因为他不想提出愚蠢的问题他想问有价值有思想的问题还有人说当教授抛出了一个问题美国同学经常能自发地做出反应但他经常在心里藏你回应当觉得自己差不多准备好的时候话题已经转移到下一个了所以他一直在筋疲力尽地努力追赶始终无法加入谈话
马颖一认为这是中美两国教育体系中对沟通和演讲技巧重视程度不同所产生的结果在美国作为一种个人品质口才不仅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常常与智力水平挂钩
从小学开始美国学生就会参与小组讨论和个人演讲在美国大学公共演讲课常常是必修课但在中国的教育里口语交流在标划考试中所占比例极小陈述和辩论式学习也很少被纳入中小学的标准课程中所以中国学生相对不善于在课堂发言中表现自己
差异背后还有中西方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在西方文化中畅所欲言象征着正直和坦率体现出无惧外部权威的特质西方对言辞表达的重视可以上诉到古希腊口头辩论被用于解决法庭上的争端演说所承担的表达理性的核心功能在司法实践中被合法化与制度化
而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强调行圣语言三思而后行知者非言也这些观点不仅形塑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在儒家文化圈里也影响深远马尹一说有学者研究发现哪怕在西方长大的东亚移民子女也广泛存在不情愿的说话者现象但必须指出的是西方常常将中国文化中对权威与长者的尊重误解为压制了个体的自主与独立思考即便是传统的儒家文化也认为对权威的质疑是必须的
2020 年英文版《留学的孩子》出版后马影义应邀去美国很多大学做演讲今年 3 月他还要去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演讲现在宾大教育学院的留学生里三分之一都来自中国他表示这也是他研究的初衷让他们的经历被看见很多留学生告诉他看了很有共鸣觉得他们终于被看见了
马影义希望通过研究让更多美国人更好地理解中国留学生的多方面经历让对中国留学生关心或者好奇的美国教授了解学生们的背景 挣扎 困惑他也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推动一些问题的解决比如中国留学生普遍在美国都倾向于抱团很多人觉得很难有亲密的美国朋友一个明显的文化阻碍就是对美国校园文化不适应尤其是美式派对文化让他们普遍感到难以接受
有一位留学生说他曾参加过几次类似聚会发现每个人都在喝酒甚至有人吸大麻这让他感到难以接受非常反感自然的大家更愿意待在中国学生的圈子里娱乐也相对简单可能就是大家一起吃饭去 KTV 唱歌女孩逛街男孩打游戏
马影一说其实美国校园里也有一些美国学生不喜欢参加派对怎样让分散的社会群体聚合起来其实不管是留学生还是美国人都有这种需要但现在美国大学比较缺这样一些组织他希望这本书能够唤醒大家的需要
从 2018 年开始,疫情和地缘政治对中国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挑战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几项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出台后,赴美留学热开始降温这两年,因为种种原因,互联网上出现很多留学断供中产家庭的故事,还有留美博士入职接到办副主任之类的新闻在令人错愕之际,也让不少家长开始考虑费用高昂的留学投资值不值
留学的孩子里马尹毅认为对大多数来自城市具有中产及以上阶层背景的中国学生而言留学不仅将学生从严苛的应试教育体系中解放出来还开辟了另一条通往高质量教育的路径尽管目前留美峰值已经过去但留学并没有成为过去式从根本上看
过去十几年推动中国学生去美国读本科的社会力量依然坚挺这包括美国高等教育的全球优势中国学生及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和中国社会内部日益加剧的教育内卷
马尹义认为无论是否去留学归根到底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好了本期节目到此就结束了欢迎留学归来或正在留学的听众与我们分享你的留学故事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转发分享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