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 帮你 理清 一个 正在 发生 的 商业 逻辑。 从 乘风破浪 的 姐姐 到 披荆斩棘 的 哥哥, 00后抢占 娱乐 市场, 中年 明星 危机重重。 娱乐圈 是 这样, 现实 也是 这样。 各位 听众 大家好, 欢迎 收听 本期 的 异才 播客。
许多 问题 一旦 被 命名, 它 就 好像 真实 存在, 比如说 中年危机。 而 中国 的 中年危机 好像 又被 提前 了 十年。 35岁 就像 一道 无形 的 门, 走进 去 便 隐入 尘烟。 这 道门 建 在 中年人 的 心里, 更 建 在 了 生活 实处。
城市 落户 要求 35岁, 考 公 考 编 考 教师卡 在 35岁, 上海、 成都 汽车 公司 不要 35岁 以上 的 人 婚育 上, 女性 35岁 成了 高龄产妇, 农村 男性 35岁 则 被 认为 基本 丧失 结婚 可能。 有 个 朋友 最近 被 领导 下了 最后通牒, 说 再 给他 三个月 还没 订单, 公司 会 辞退 他他 突然 就 焦虑 了。 刚 生二胎, 老大 在 国际 学校, 老婆 是 家庭主妇, 家庭 重担 在 他 身上。 不过 他 业绩 并不是 最 垫底 的, 但 只有 他 被 谈话 了, 仔细想 了 想, 其他 人才 二十几, 而 他 已经 35了, 那么 为什么 35岁 就成 了 中国式 中年 的 开端? 这 到底 是 心理 假象 还是 客观存在?
本期 我们 从 历史 和 相关 的 数据 研究 中 聊聊 这个 话题。 1965年, 48岁 的 美国 精神分析学家 艾略特 贾克 首次 提出 中年危机, 它的 定义 是人 在 生命 旅程 过半, 意识到 自己 必然 迎来 死亡 时 所 产生 的 一种 症状。 不过 他 马上 就 后悔 了, 因为 这种 在 中年 闲工夫 担心 死亡 的 危机 似乎 并 不存在。 但 舆论 和 媒体 最 喜欢 这种 定义 不清 的 术语。 当时 美国 正值 女权 浪潮, 大量 女性 涌入 职场, 中年 男性 面临 就业 危机。 在 无数 的 情绪 共鸣 下, 中年危机 宣告 造词 成功, 并在 此后 二十多年 里 蔓延 全球。
中国 最早 的 中年危机 同样 存在 性别 色彩。 在 中国, 中年危机 一词 最早 出现 在 1994年 上海 家庭 报 发表 的 一篇 鸡汤 文 警惕 中年危机, 引起 了 当时 社会 的 广泛 共鸣, 大量 媒体 跟进 报道, 但 大多数 讲 的 是 妻子 如何 帮助 丈夫 解忧。 直到 2000年, 中国企业家 杂志 上 的 一篇 中年危机 静悄悄 地 来, 将 这一 焦虑 拓展 到了 婚姻家庭 以外 的 职场 和 人生 发展 上。
那么, 当时 的 中国 为什么 会 出现 中年危机 呢? 城里 长大 的 8090 后, 小时候 身边 都有 一两个 亲戚, 经历 了 90年代 的 下岗 潮。 当时 市场化 改革 深入, 工业化 飞速发展, 计划经济 中 旱涝保收 的 大锅饭 状态 被 打破, 取而代之 的 是 市场 的 优胜劣汰, 单位 要 生存 就要 降本增效, 于是 降薪、 裁员 随之而来。 据统计, 1998年到2000年, 国企 下岗职工 2137万人。 老百姓 第一次 意识到 工作 是 会 丢掉 的。
1996年, 大学生 包 分配制度 也 退出 历史舞台。 那一年, 刘强东 大学毕业, 本 想 包 分配 当 县长 的 他 选择 了 南下, 打工 一词 开始 流行。 那 轮 下岗 潮 中, 四五十岁 的 中年人, 很多 是 流水线 上 的 工人, 离开了 机器, 身心 无处安放, 就像 漫长 季节 里 的 王 响和 龚 彪。 父母 尚 在, 孩子 还 小, 中年危机 引起 了 他们的 广泛 共鸣。 好在 危机 情绪 很快 被 2000年 后 席卷而来 的 互联网 大潮 冲散。 当 中年危机 再次 被 大家 频频 提及, 已经 是 20年后, 而 主角 变成 了 我们 自己, 危机 的 年龄 也 从 50岁变成 了 35岁。 有 数据 显示, 发达国家 最 不 幸福 的 年龄 是 47.2岁, 发展中国家 是 48.2岁。 也就是说, 中国 的 35岁 中年危机 比 全球 提前 了 整整 10年。
这 十年 去哪儿 了 呢? 青山 资本 2022年 度 消费 报告 中, 一份 来自 宾夕法尼亚大学 的 论文 研究 告诉 了 我们 答案。 报告 揭示 了 中国、 美国 从 1985年到2010年 最 值钱 的 年龄, 也就是 收入 最高 的 年龄 变化。 美国 的 最高 收入 人群 一直 稳定 在 45至50岁, 而 中国 却在 2000年 后 不断 年轻化, 从 55岁 下降 到 35岁 左右。 也就是说, 35岁 以上 职场 人的 平均收入 在 中国社会 中 已经 失去 优势。 这 证实 了 中国 35岁 现象 的 存在, 同时 也 揭示 了 一切 的 变化 开始 于 2000年。 报告 还 显示, 2005年 后 的 中国, 35岁 是 工资 优势 的 分水岭。 35岁 前, 工资 优势 随着 年龄 增长, 35岁 后, 优势 逐年 降低, 平均工资 被 年轻人 反超。 但 美国 不是 这样, 中国 在 2000年 以前 也 不是 这样。
报告 还 揭示 了 中国 35岁 危机 背后 独特 的 原因, 主要是 产业结构 变化、 劳动力 教育 水平 巨变 带来 的 劳动力 价值 年龄 前移。 具体分析, 美国 26年 里 平均收入 始终保持 在 5万美元, 而 中国人 的 收入 从 1986年 的 平均 7000.1元路 上涨 到 2012年 的 平均 4万元。 也就是说, 中国人 的 收入 一代 被 一代 超越 的 现象 非常明显。 尤其 到了 2000年 以后, 前浪 死 在 沙滩上 的 戏码 不断 上演, 这 背后 正是 中国 20年 产业结构 的 巨变。
2001年, 中国 正式 加入 W T O, 大量 技术 和 管理 知识 开始 引入 中国, 大大提高 了 工作效率, 降低 了 交易成本。 2003年, 国家 明确提出 了 以 信息化 带动 工业化 的 战略。 随后, 互联网 金融、 地产、 物流 等 新兴 行业 踏上 历史舞台, 一路 高歌猛进, 其中 最高 光 的 就是 互联网 行业。 2000年 新浪网 易、 搜狐 上市, 04年 腾讯 上市, 05年 百度 上市 等等, 成就 了 一大批 百万、 千万 甚至 上亿 的 年轻 富翁。 那么 这些 大厂 创始人 公司 上市 时 的 年龄 是 多少 呢? 丁磊 29岁, 马化腾 33岁, 王志东 34岁, 张朝阳 36岁, 李彦宏 年龄 最大 也就 37岁。
经济效益 和 社会舆论 的 双重 杠杆, 将 互联网、 信息技术 等 行业 推上 时代 舞台 最高 光 的 位置。 当时, 这些 行业 的 总人数 并 不算 多, 却 迅速 成为 大众 口中 最有 前景、 最受 关注 的 产业。 上市 带来 的 创富 效应 让 大量 投资 蜂拥而至, 各类 高薪 岗位 在 这些 企业 中 诞生, 吸引 了 一批批 的 年轻 毕业生 加入, 而 大学 的 相关 专业 也 趋之若鹜, 第一志愿 专业 是 通信工程、 计算机 之类 的 人 也 开始 变 多。
但 在 产业 变迁 的 大潮 中, 总是 有人 欢喜 有人 忧。 新经济 行业 都 有一个 共同 的 特点, 知识 和 技术 更迭 非常 快。 于是 年轻人 越来越 受 青睐, 有 经验 的 劳动者 好像 没有 那么 吃香 了。 直观 的 结果 就是 新经济 行业 的 薪资 远高于 传统 行业。
记得 2000年 左右, 国企 月工资 1000元 甚至 几百元 的 还 不在少数, 但 很多 刚 起步 的 互联网 企业 员工 已经 月薪 过 万 了。 同时, 员工 的 平均年龄 远 低于 传统产业 高 收入 人群 平均年龄 下降 的 趋势 开始 出现。 之后 的 20年, 资本 裹挟 着 行业 高歌猛进, 技术 加速 更迭, 长江后浪推前浪 的 戏码 反复 上演。 有人说, 大学四年 还没 毕业, 学 的 知识 就 已经 淘汰 了。 企业 开始 出现 用 35岁 以下 人的 偏好, 他们 需要 更新 的 世代 和 更新 的 能力。 随着 1998年 中国大学 扩招, 新时代 劳动者 的 平均 学历 迅速 超过 前 一个 时代, 接踵而来 的 毕业生 满足 了 21世纪 初 转型 中的 各行各业 需求, 助推 了 我国 新兴产业 的 迅猛发展。 在 经济 的 高速 扩张期, 各行各业 都 求贤若渴, 再 多 的 毕业生 都能 消化。 但 随着 行业 进入 平台 发展期, 更 需要 的 是 效率, 年轻 劳动力 进化 太快, 优秀人才 开始 供过于求, 进一步 加剧 了 35岁 以上 劳动力 被 出清, 中年人 的 经验 被 新鲜血液 打败, 职场 平均年龄 逐年 下降。
首 当 冲击 的 就是 互联网 大厂。 2020年, 网易 在 香港 二次 上市。 丁磊 说, 未来 的 网易 将 永葆 29岁, 而 网易 员工 从 221人 扩张 到 2万多 人的 20年 里, 平均年龄 一直 在 29岁 以内, 可见 换代 速度 之 快。 当时 的 互联网 大厂, 每 十个 人 里 有 七个 小鱼 35岁。 有 同学 说 了, 不是 我们 卷 啊, 是 大厂 让 我们 不得不 卷。 年龄 内卷 也 体现 在 了 公司 员工福利 里。 一名 26岁 的 腾讯 运营 说, 公司 房补 只 给 工龄 三年 内 的 新 员工, 这 让 他 明显 感觉到, 大厂 只要你 毕业后 的 三年 黄金期 之后, 即使 你走了, 还 会有 源源不断 的 新鲜血液 三年又三年。
而 最早 的 大厂 焦虑 源于 2017年 一则 华为 裁员 的 消息 打破 了 平静 的 就业市场。 有 华为 员工 在 其 内部 网站、 社区 发帖 称, 目前 华为 中国区 开始 集中 清理 34岁 以上 的 交付 工程 维护 人员, 而 研发 则是 清退 40岁以上 老 员工, 主要 针对 程序员。 一石激起千层浪, 毕竟 在此之前, 华为 是 新经济 的 代名词, 35岁 的 华为 工程师 更是 高薪 的 代表, 是 职场 的 天花板。 虽然 华为 第一时间 就辟 了 谣, 但 焦虑、 恐惧 的 情绪 很快 蔓延到 了 整个 中年 职场, 大家 第一次 意识到, 即使 最 热 的 行业 也有 了 寒意。 到 现在, 新生 论坛 上 依然 能 搜 到 年龄 大 了 绩效 是不是 会 被 特意 打岔、 我 司 34岁 以上 员工 出路在哪里 等 帖子。 之后, 大厂 新经济 企业 裁员 的 信息 开始 断断续续 的 出现, 而且 频率 越来越高, 一次次 触动 着 中年人 脆弱 的 神经。 曾经 的 造 富 行业 好像 成了 创造 焦虑 的 机器。
最早 直面 危机 的这 批 人, 正是 1995年到2010年 步入 职场 互联网 时代 造就 的 第一批 高薪 人群, 他们的 关键词 是 大城市、 互联网、 三高, 也就是 高 收入、 高消费、 高 贷款。 在 过去 20年, 拿着 体面 的 薪水, 过 着 蒸蒸日上 的 生活。 然而, 降薪、 裁员 两把 斧子 把 他们 杀 得 措手不及, 这 也 给 所有 职场 人 释放 了 一个 信号, 原本 按部就班 就能 升职 加薪、 顺利 退休 的 年代 已 过去, 打工 人的 职业 剧本 越来越 走不动 了。 如果说 这场 危机 最早 来自 大厂 内卷, 那 现在 这个 焦虑 已经 蔓延到 了 全 行业。
全国总工会 2022年 的 一项 调查显示, 35至39岁 年龄组 职工 中有 54.1% 担心 失业。 2023年 一季度 人才市场 热点 快报 显示, 85% 白领 认为 存在 35岁 门槛, 其中 46.8% 认为 过了 35岁 的确 很难 找 工作。 有 H R 说, 面对 35岁 以上 的 求职者, 即使 你 愿意 从零开始, H R 也有 顾虑, 怕 你 看不上 低 职位, 做 一段时间 就 走人, 也 怕 你的 能力 跟不上 高 职位。 另外, 一线 城市 45.4% 的 中年 就业者 是 本地人, 而且 多数 都 成家 了, 要 换 个 城市 就业 很 困难。 甚至 作为 全明星 行业 的 外卖、 滴滴 都 去 饱和, 中年人 的 避风港 真的 不多 了。
同时 自媒体 上 各种 小作文 频出, 35岁 开始 被 各种 负面 定性。 I T 行业 里 流传 着 这样的 说法, 34岁 之前 要 晋升 到 中级, 45岁 之前 晋升 到 高 管, 否则 强制 退休 会 成为 惯例。 于是 有 猎头 说, 35岁 前 一直 没 晋升, 能力 肯定 有问题。 这些 都 进一步 放大 了 35岁 人的 压力。 就这样, 在 世代 更迭、 家庭 责任、 负面 评价 三重 因素 作用 下, 35岁 危机 让 社会 形成 刻板 印象, 加速 了 招聘 市场 和 职 场内 卷, 35岁 现象 也 愈演愈烈。
那么, 35岁 中年危机 是个 真命题 吗? 总结 一下 35岁 危机 客观存在 背后 的 主要原因, 可以 用 一句话 概括, 社会 经济 加速 发展, 知识 技能 不断更新, 年轻人 的 成长 速度 正在 让 上 一代人 加速 被 淘汰。 抛开 这个 主因 和 所有 中年人 都会 面对 的 家庭 责任, 至于 三高 生活 和 各种 针对 35岁 的 负面 评价, 只是 中年危机 的 放大镜, 我们 又 该 如何 面对 这种 现象 呢? 无论是 1994年 还是 当下 的 中年危机, 都是 经济周期 下 的 阵痛。 对于 35岁 人 甚至 年轻人 来说, 要 克服 的 是在 经济 高速 发展中 形成 的 心理 惯性。 过去 几十年, 我们的 人生 伴随 时代 红利 已经 爬 了 一个 长长的 陡坡, 当下 转入 经济周期 中的 一个 缓坡 或者说 下坡。 在 这个 过程中, 我们 需要 的 是 坦然 接受, 积极 应对, 同时 耐心 等待, 穿越 经济周期, 为 下一个 上坡 来临 做好 准备。
报告 说, 一旦 一个 国家 的 人均 G D P 超过 1万美元, 它 就会 逐渐 呈现出 服务业 大国 的 属性, 高附加值 的 现代 服务业 逐步 取代 低 附加值 的 传统 工业, 成为 经济增长 的 新动力。 这里 的 服务业 是 指 包括 律师、 医生、 教师 在内 的 一切 直接 面向 人的 行业, 这些 行业 需要 的 正是 中年人 的 经验。 而 中国 在 两年 前 就 迈过 了 这个 门槛, 处于 走向 服务业 大国 的 历史 节点。 青山 资本 预测, 到 2030年, 中国 将有 3分之2 的 人口 将 从事 各式各样 的 服务业。 这 是一个 国家 工业化 发展 的 中后期 阶段 经济 可持续发展 的 客观 趋势, 也是 一个 国家 成功 迈向 高 收入 国家 的 必由之路。 在 这个 过程中, 中年 群体 作为 劳动 大军 的 主力, 将 成为 我们 走上 新路 的 动力。
换 个 角度 想, 有 焦虑 说明 你 有 目标, 如果你 只想 摆烂、 躺平, 压根 也 到不了 焦虑 这个 层面。 而 年龄, 从 不该 成为 判断 一个人 成功 与否 的 标准。 真人 改编 的 电影 当幸福来敲门 里, 男 主 在 失去 一切 之后 并没有 认命, 而是 从 获得 一个 实习生 名额 开始, 从 零 打破 固有 思维, 拥抱 变化, 不断 学习, 最终 获得成功。
现实 中, 任正非 43岁 才 创办 华为, 宗庆后 42岁 蹬 三轮 卖 冰棍, 白手起家 创立 了 娃哈哈 帝国, 斯坦李 35岁 才 创作 了 第一个 现象级 的 超级英雄 角色 蜘蛛侠。 对于 他们 来说, 35岁 只是 一个 起点, 甚至 还没 出发, 就像 披荆斩棘 的 哥哥们。 有人说 这是 一场 中年 过气 男艺人 的 再就业, 但 其实 他们 并没有 胜负, 只要 能 继续 登上舞台 上 展现 自己, 本身 就是 一种 最大 的 认可, 生活 的 舞台 也 同样 如此。 35岁 本来 就不该 被 随便 定义。
好了, 本期 节目 到此 就 结束了, 我们 下期 再见。 说 爱你永远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