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金句集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阿德勒心理学纲要 l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l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l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 l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 阿德勒的核心观念 l 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 l 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 l 常常为诸事烦恼的现代人不是缺乏获得幸福的能力,而是缺少获得幸福的勇气! l 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最难的课题) l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l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人的主观世界 l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l 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l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l 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是因为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l 困恼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l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过去、现在与未来 l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l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l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了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人际关系 l 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l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 l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l 也有一种人,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l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l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步入了权力之争。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l 人就是这样一种任性和自私的动物,一旦下定决心,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 l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我们不是为了他人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所以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也不可以发怒,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人生的课题 l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l 如何决定课题是谁的课题: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l 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l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l 在意你的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l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l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因为“对自己的执著”,而非“对他人的关心”。 l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那样是“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而是应该鼓励。 其他 l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l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l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l 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l 工作狂是谎言:“因为工作忙,所以无暇顾及家庭。”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 l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只要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了。 幸福的勇气 金句集 去爱的勇气就是变得幸福的勇气 过去的自己 l 为了肯定“现在”而去肯定不幸的“过去”——“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但现在这样已经不错了”。 l 心怀“如果在理想的学校遇到理想的老师,自己也不会是现在这样”之类的想法,打算活在假想之中。 l 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 l 过去根本不存在。你所说的过去只不过是由“现在的你”巧妙编纂出来的故事而已。 教育是什么 l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l 假如抛开“自立”这一目标,教育、心理咨询或者是工作辅导都会立即变成一种强迫行为。 l 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恶作剧or扮演无能)、权力争斗(反抗or不顺从)、爱的复仇、证明无能。 l 比起自己的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得多。 l 如果“批评”这种手段在教育上有效的话,那么最多是开始的时候批评几次,之后问题行为应该不会再发生才对。为什么“总会”发火呢?为什么需要“总是”黑着脸,“总是”大声训斥呢? l 暴力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 l 你厌烦了用语言与学生们交流,继而想通过批评直截了当地令他们屈服。以发怒为武器,拿着责骂之枪,拔出权威之刀。这其实是作为教育者既不成熟又非常愚蠢的态度。 l 包含斥责在内的“暴力”是一种暴露人不成熟的交流方式。关于这一点,孩子们也十分清楚。遭到斥责的时候,除了对暴力行为的恐惧,他们还会在无意识中洞察到“这个人很不成熟”。这是一个比大人们想象得更加严重的问题。你能够“尊重”一个不成熟的人吗?或者,从暴力威慑自己的对方那里能够感受到被“尊重”吗?伴随着发怒或者暴力的交流中根本不存在尊重,而且还会招致轻视。 l 周围的大人们为了把孩子们置于“未成年人状态”之中,想方设法灌输自立如何危险以及其中的种种风险及可怕,为了让其出于自己的支配之下。 l 如何才能回避这种责任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支配孩子。不允许他冒险,只让其走无灾无难、不会受伤的路。尽可能将其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其实,这样做并不是担心孩子。一切都是为了保全自身。 l 希望孩子永远是孩子。因此就用赏罚这种形式来束缚孩子。准备一些“都是为了你着想”或者“全是因为担心你”之类的理由企图让孩子永远停留在未成年状态。……大人们的这种态度根本不存在尊重,也无法建立良好的关系。 人的归属 l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句话背后也隐含着“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这一幸福定义。 l 人类因为身体的脆弱才创立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人常常渴望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所有人心中都存在着共同体感觉。 l 人类最具根源性的欲求是“归属感”。 l 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借此也许可以体会到瞬间的“价值”。但是,如此获得的喜悦终归是依赖于外部作用。这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 关于自立 l 孩子们有一天会察觉到:“我”正因为被父母爱着,所以才能活下去。作为性命攸关的生存战略,孩子们都会选择“被爱的生活方式”。 l “被爱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它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 l 孩童时代的我们通过“脆弱”支配大人们。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 l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摆脱被娇惯的孩子时代的生活方式。 l 我们通过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仅仅开始于两个人的“我们”很快就会扩展到整个共同体乃至整个人类。 l 我们通过爱他人能够渐渐成熟起来。 爱 l 人想起闹翻的恋人之时,往往很长时间内脑海中浮现的净是对方讨厌的地方。这是因为你想要令自己认为“分开真好”,其实也正证明了自己依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如果不对自己说“分开真好”,心就会再次动摇。另一方面,如果可以平静地想起昔日恋人的优点,那就意味着你已经不需要特意去讨厌,已经从对那个人的感情中解脱出来了……总之,问题不在于“喜欢还是讨厌对方”,而是在于“是否喜欢现在的自己”。 l “被动坠入的爱”其实就是拥有欲和征服欲,本质上和物欲一样。 l 获得他人的爱很难。但是,“爱他人”更是难上好几倍的课题。 l 爱并非兼顾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而是两者都排除。 l 人在意识上害怕不被爱,但事实是无意识中惧怕爱。为爱寻求担保,是认为“肯定会受伤”,基本确信“一定会伤心”。 l 为什么很多人在恋爱中追求“命中注定的人”呢?为什么对结婚对象抱着浪漫的幻想呢?关于其中的理由,阿德勒认为是“为了排除一切候选人”。通过设定一个过大的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来回避与现实的人交往。这才是感叹“没有邂逅”的人的真实面目。 l 我们可以爱任何人。“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l 命运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儿信念的人只能爱一点点儿。” l 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l “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l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保持单纯很难。 其他 l 假如有人自称“自己明了一切”,继而停止求知和思考,那么不管神是否存在或者信仰有无,这个人都已经步入了“宗教”。 l 火把照亮的范围最多也就是半径数米,也许感觉像是一个人走在空无一人的夜道上。但是,你所举的火把数百米之外的人也可以看到。大家就会知道那里有人有光,走过去有路。不久,你的周围就会聚集数十数百盏灯光。数十数百的人们都会被这些灯光照亮。 l “无法信赖他人”其实是因为你不能彻底信赖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是因为“喜欢自己”才只关注自己。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存满不安,所以才只关心自己。 l 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绝不能成为心灵贫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