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度过疫情时期的第一个跨年夜后,我们进行了一个线上讨论会,决定在新年成立属于自己的播客,并将播客和线上对谈的栏目名字同步,最后在两轮投票后,选用了「席地而坐」这个名字。这是一档接地气的文化沙龙,我们渴望以雅俗共赏的方式分享自己对公共议题的看法,把有趣而不乏深度的内容传递给读者。 在「席地而坐」的第二期,我们邀请到旅行写作者刘子超**、《新周刊》记者赵景宜**,对谈非虚构写作中的旅行写作。 旅行与旅游并不相同,旅行写作需要用探索和发现的眼光去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而不只是浮光掠影的扫视。刘子超在辞职前曾做过很长时间的记者,所以在旅行的时候,尤其是想写东西的时候,他会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去出发。围绕着自己的作品《失落的卫星》,刘子超提到:旅行写作是你日常积累的结果,对一个地方的大致看法,你知道从哪个角度去切入,这种问题意识是需要长期积累的。 接着子超的观点,另一位嘉宾赵景宜围绕何伟的写作,认为好的非虚构写作就像投一个降落伞到一个地方去了解当地的人;同时好的非虚构写作者,应该是非常注重自身经验,并且知道自身经验有什么公共性,然后把它疏解出来的人。 对谈最后,两位嘉宾分别提供了自己的书单,以及对新人写作者的一些建议。采访者宗城对大家的建议做了三点总结: 第一,写作需要带有问题意识与历史意识;第二,写作时要考虑你的结构是什么、主线是什么,最好通过当下读者能够贴近的一个角度去切入;第三,持续不断地进行阅读和文字训练,并把这种训练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去享受它。 【本期主持】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公众号@宗城的小黑屋,微博@阁楼上的宗城 【本期嘉宾】 刘子超,旅行写作者,著有《失落的卫星》《沿着季风的方向》《午夜降临前抵达》 赵景宜,《新周刊》记者,考古系肄业生,本帮菜爱好者 01:19 成为作家,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力点 03:12 旅行写作是一个新的突破点 14:25 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去写作 16:20 刘子超:理解中亚的角度有很多,《失落的卫星》选择放在苏联解体和一带一路开始这三十年之间的历史中去呈现 20:46 赵景宜分享自己在台湾、厦门等地的奇妙体验 33:50 刘子超谈《下沉年代》的写法 40:00 赵景宜分享自己的私人书单 45:30 普京:“苏联解体是上个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52:30 保罗·索鲁、奈保尔等作家会相隔二三十年,对昔日写作的地方进行回眸,观察这片土地的变化 01:24:25 契诃夫的《牵小狗的女人》为什么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