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琳和李行亮的婚姻状态更接近普通夫妻的日常生活,观众容易产生代入感。相比之下,其他嘉宾如杨子和黄圣依属于演员阶层,刘一手和葛西则是网红,他们的生活离普通人较远。麦琳的情绪失控和难以清晰表达诉求的行为,也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和争议。
节目组在发现麦琳能带来巨大流量后,通过剪辑和配乐放大了她的缺点。麦琳的情绪失控行为被集中展示,甚至一天一夜的情绪波动被剪辑成多期节目,给观众造成持续的情绪冲击。这种制作方式引发了关于节目伦理的质疑,是否为了流量牺牲了嘉宾的心理健康。
麦琳的行为体现了传统婚姻模式与消费社会的冲突。她渴望通过丈夫的爱和物质证明自己的价值,比如希望李行亮送她爱马仕包,但内心并不真正渴望这些物品。这种拧巴的心理反映了她在传统婚姻和现代消费符号之间的挣扎。
观察室嘉宾的言论形成了引导观众情绪的舆论场。例如,在麦琳画像事件中,节目组通过剪辑和背景音乐制造紧张氛围,观察室嘉宾的评论如“笑得我毛骨悚然”进一步放大了观众对麦琳的负面情绪。这种引导性剪辑和评论加剧了观众对麦琳的厌恶感。
麦琳和李行亮的婚姻模式反映了传统婚姻中的消耗与内耗。两人在婚姻中相互折磨,麦琳通过控制李行亮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李行亮则通过表演性示爱维持婚姻表面和谐。这种模式与意大利作家斯特尔诺内的小说《鞋带》中描述的婚姻困境极为相似,展现了传统婚姻中受害者与加害者的角色转换。
麦琳的失控行为部分源于她的社会化程度低。作为家庭主妇,她长期与社会脱节,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情绪管理能力。她在节目中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诉求,只能通过情绪化的方式引起关注,这种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观众对她的负面评价。
节目组通过放大麦琳的缺陷吸引流量,每一期的标题都围绕麦琳的情绪失控行为,如“麦琳又哭了”“麦琳又失控了”。这种制作方式背离了节目探讨亲密关系的初衷,转而成为一场审丑狂欢,观众的情绪被节目组刻意调动和利用。
麦琳的失控行为反映了她在婚姻中的失权状态。作为家庭主妇,她在婚姻中缺乏经济独立和话语权,只能通过情绪化的方式表达不满。她的失控行为不仅是个人情绪管理的问题,更是婚姻中权力失衡的体现。
节目组在明知麦琳可能存在情绪问题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她作为嘉宾,并通过剪辑和配乐放大她的失控行为。这种做法引发了关于节目伦理的质疑,是否为了流量牺牲了嘉宾的心理健康。节目组的行为被批评为“献祭”麦琳以换取节目热度。
麦琳的失控行为反映了传统婚姻中的性别不平等。她在婚姻中承担了家庭主妇的角色,缺乏经济独立和社会支持,只能通过情绪化的方式表达不满。这种失控行为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传统婚姻中性别权力结构的体现。
继“晚学”“柯学”后,“麦学”又成为互联网逐帧分析解读的对象。
《再见爱人》第四季的嘉宾麦琳已然为这档离婚综艺贡献了泼天的流量。从最开始的“青团事件”“画像事件”“熏鸡事件”,再到最近的麦李夫妇的夜谈,麦琳不断被推到舆论中心,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虽然微博和豆瓣上,有一些从性别视角出发,用女性主义理论去维护麦琳的声音。但点开节目的弹幕或者小红书,则是铺天盖地的对麦琳的指责和谩骂,这些批评不仅限于她的言行举止,还包括她的相貌和学历,甚至有很多网友以麦琳价值观导向有问题为由去举报她的个人账号。而当麦琳和李行亮在吵架后和好,又引发了很多观众的不满,怀疑节目存在补录的嫌疑,李行亮近期的商演也被愤怒的网友抵制,理由是不愿意这对夫妻以黑红的形式翻红赚钱,不愿意钱流入麦琳的口袋。
一位素人女性到底做了什么引起全网的反感呢?随着麦琳一次又一次在节目上情绪失控,做出了一些难以让大家理解的事情的时候,也出现了质疑节目组的制作方式存在问题,在发现麦琳可以带来泼天的流量后,用剪辑和配乐等方式放大了麦琳的缺点,在海量的候选嘉宾候中选择麦琳这样的情绪失控的,心理可能存在问题的素人也是违反节目伦理的观点。
那么,麦琳是节目组塑造出来的疯女人吗?带着这样的好奇,我打开了《再见爱人》,想看下这档综艺是如何通过对三对夫妻日常片段的选择,观察室嘉宾的讨论,来调动观众情绪的;是否违背了节目伦理?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不想站台,把麦琳和李行亮想象成十足的恶人加以批判和围剿,也不想单纯地从性别角度解读麦琳,而不去分析他们在婚姻的相处模式中切实存在的问题,而是想尽量的客观地去聊一聊被大家群嘲的“麦学”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大家愤怒的情绪背后的根源,以及拨开这些重重的情绪,我们是否还能从这当离婚综艺中,获得关于亲密关系的理解以及爱的教育。
【时间轴】
4:36 三对嘉宾各有槽点,为何麦琳的讨论度最大?
7:08 麦琳无法准确、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也容易让她遭到恶意的揣度。
8:52 麦琳的失控行为恰恰是生活中失权的体现。
11:44 一档聚焦亲密关系的离婚综艺已逐渐沦为审丑狂欢。
12:34 节目组是否为了流量“献祭”麦琳,违反了节目伦理?
16:32 麦琳遭到群嘲,节目组也功不可没。
23:18 观察室的言论形成了能引导观众想法和情绪的舆论场。
25::56 上节目的夫妻都有一定的诉求,麦李夫妇是否存在以黑红的形式收割流量?
28:08 渴望浪漫爱还是喜欢爱马仕?麦琳的拧巴可能传统婚姻和消费社会的双重规训。
29:40 麦琳和李行亮在婚姻中的消耗与斯特尔诺内在《鞋带》中的描述极为类似。
31:04传统婚姻中的受害者也会在日复一日的消耗中变为加害者。
37:11 当一个人变成一个梗,ta的具体困境也会随之被消解,变为奶头乐。
44:27 被利用的不仅是麦琳,节目为了流量也可以榨取观众愤怒的情绪。
54:04 对杨子和留几手的“放过”和对麦琳的围剿暴露了大众“恐弱”的情绪。
57:05 我们很容易误把互联网上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观点,逐渐失去独立判断的能力。
1:01 当NPD等心理学上的概念被自媒体滥用,就变成了一个更加文明的骂法。
本期主播:夏周,一个文学编辑
本期嘉宾:东来,青年作家
本期剪辑: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