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针对女性的脏话最初并非贬义,而是从中性或褒义逐渐演变为侮辱性词汇。这种词义的转变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暴力历史。例如,'bitch'一词最初指生殖器,后来专门指母狗,最终演变为对女性的侮辱。这种演变揭示了语言中的性别偏见和男性主导的语言权力。
女性通过主动使用原本带有贬义的词汇,如'bitch',赋予其积极含义,从而削弱其侮辱性。此外,女性还通过创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将'英雄'改为'英雌',来挑战性别偏见。这种语言革命不仅改变了词汇的含义,还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变革。
随着女性法官数量的增加,男性法官和律师可能感到权威受到挑战,因此更频繁地打断女性法官的发言。这种现象反映了性别偏见在职场中的持续存在,即使女性在权力位置上,仍然面临语言上的压制和歧视。
这些词汇最初用于描述迎合父权制的女性形象,但后来被滥用,导致普通女性被置于新的审判位置。尽管这些词汇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但它们也反映了女性内部的鄙视链和非人化现象,进一步强化了性别不平等。
女性通过收复和创造语言来挑战性别偏见。例如,将原本贬义的词汇赋予积极含义,如将'阿姨'、'小姐'等词重新定义为中性或褒义。此外,女性还创造新的表达方式,如用'好地'取代'好屌',以消除语言中的性别偏见。
男性对女性使用气泡音的不满并非源于语言本身,而是因为他们感到女性正在改变语言的潮流和权力结构。气泡音原本是男性用来增强权威感的语言技巧,但当女性开始使用它时,男性感到自己的语言主导权受到威胁。
这些词汇反映了女性在父权制下的自我物化和巨婴化倾向。尽管这些词汇看似无害,但它们实际上强化了女性在父权制中的弱势地位。女性主义应警惕这些词汇背后的性别偏见,避免被虚妄的胜利所迷惑。
女性主义不应成为一种鄙视链,因为它会强化女性内部的优越感和非人化现象。女性主义的目标是消除性别不平等,而不是通过贬低其他女性来建立新的等级制度。女性主义应关注制度的变革,而非苛责个体。
开场白
“当我说bitch时,你会想到什么”
“可是如果我告诉你,800年以前这个词与女人和狗没有任何关系,你会怎么想?”
美国作家、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在《语言恶女》的开篇就向读者抛出疑问。她发现,很多针对女性的脏话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带有贬义色彩的,而一个词语从中性甚至是褒义的色彩演变成对女性的侮辱时,它所蕴含的词义转变的历史就是一段针对女性的暴力史。
本期席地而坐,邀请了媒体人林真棒、《语言恶女》的责编洛宁一起聊聊语言中蕴含的性别偏见,以及女性是如何积极地通过“语言革命”自我赋权的。
这期的聊天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会从bitch、slut等针对女性的脏话开始,分析原本中性的词语是如何一步步变得厌女的,而我们又如何看待中文语境里的“娇妻”“婚驴”等词。
第二部分,我们会转向个人生活,聊聊我们会在什么场合说脏话,如何看待“气泡音”和语气词。
第三部分,我们除了分享个人的语言实践,比如不使用蕴含性别偏见的词,保卫强调个人觉知的“女人腔”之外,又是如何看待“宝宝碗”“破碎感”等新的网络热词。
我们发现,无论是从书本还是到日常生活,语言的革命一直都在发生。在语言的收复与革新上,我们具有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创造力,而正是这种创造力让掌握话语权的男性感到害怕,进而诋毁。而“娇妻文学”等现象也迫使我们思考,我们离真正的胜利还有多远?
时间轴
Part1 一部脏话史也是针对女性的暴力史
3:21 很久很久以前,bitch这个词和女人没有关系啊!
6:14 女性可以通过主动将自己称为bitch来反“荡妇羞辱”吗?
8:09 年轻女性在将语言变为自我赋权的工具
11:20 从自嘲的犹太笑话再到“老天奶”“英雌”,幽默既是颠覆,也是维持现状的安全阀
15:40 无论出发点是什么,将女性形容为“婚驴”“娇妻”,都是其非人化
22:43 当女权博主开始二胎,会有被骗的感觉吗?
Part2 说脏话的女人最迷人
26:17 年轻女性们都在什么场合说脏话?
31:03 当法庭上的女法官变多,被打断的频率反而变高了?
36:30 男人厌恶的不是气泡音,而是女性竟然想改变语言的潮汐
37:12 希拉里都成为总统候选人了,网友还要评判她的声音不够性感
Part3 从书本到日常,我们的语言革命如何发生
39:37 多赋予原本贬义词语积极的含义,多使用不带性别偏见的词汇
44:17从张爱玲、金爱烂再到女性的日常聊天,我们要保卫“女人腔”
50:13 如何看待“破碎感”“宝宝碗”“娇妻文学”?
54:47 伊娃·易洛斯《爱,为什么痛》:“美”与“年轻”的关系是如何产生的?
55:55 只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创造,我们才能看到新的图景。
【本期主播】夏 周 文学编辑,偶尔写稿,微博@夏懒腰
林真棒 媒体人,《涟漪效应》《靠北靠母》主播,微博@林真棒
洛 宁 文学编辑,《语言恶女》责编
【本期剪辑】小琦
【本期提到的作品】
[美]阿曼达·蒙特尔《语言恶女》
[法] 伊娃·易洛斯《爱,为什么痛》
张爱玲《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