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32:在伦敦生活8年的Vicky:从人类学到摄影,迷茫中的成长与自我探索 | 在海外11

Vol.32:在伦敦生活8年的Vicky:从人类学到摄影,迷茫中的成长与自我探索 | 在海外11

2025/3/9
logo of podcast 有何不可whynot

有何不可whynot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V
Vicky
Topics
Vicky: 我从小在香港长大,15岁独自前往英国留学,本科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人类学,研究生在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摄影。在英国的八年,我经历了文化冲击、学术探索和职业迷茫,最终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的经历跨越了学术和艺术,既关注社会与文化,也通过镜头表达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人类学学习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成熟的价值观体系,很多事情处于灰色地带,没有绝对的对立。它也让我更包容,更善于与人沟通,更愿意敞开心扉。在伦敦的生活让我感到轻松自在,因为这里的评价体系不是那么单一,人们更包容。摄影学习让我探索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在中英两地生活,可以让我更好地保持文化认同感,并更好地了解自己。 海猫君: (作为主持人,海猫君在访谈中引导Vicky分享个人经历,并就人类学、摄影、文化差异、职业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但没有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因此,此处不提供海猫君的观点总结。)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我觉得在 boarding house 给我一个最大的创伤就是东西太难吃了真的太难吃了我觉得它简直算是我人生经历最难受的一个四年就是因为从香港突然换到英国的食物我已经有了

现在我已经觉得有一个比较成熟的价值观的体系比如说我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处于一个灰色的地带就没有什么二元对立的事情也没有任何绝对的事情我只能在梦里梦到你我只是在梦里梦到你

觉得就少听一些外界的声音把他们那些评价还有眼光都给屏蔽掉独处一下然后看点书看个电影出去走走听听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比谁跟你提建议什么长辈有经验的人跟你说什么都有用

大家好,欢迎收听有何不可今天的嘉宾是 Vicky 小时候在香港长大的她 15 岁到英国留学本科在伦敦政经学人类学研究生在皇家艺术学院学摄影她在不同地方长大的文化背景也造就了她对人类学独到的见解

他的经历跨越学术摄影内容创作也在异国一步步找到了自己的路这期我们聊聊了他的留学故事人类学的有趣之处摄影如何表达自我以及他的伦敦生活如果你对这些话题感兴趣那千万不要错过这一期让我们正式开始吧

今天非常开心邀请到 Vicky 来录制我的播客然后我先有请她简单自我介绍一下吧哈喽我叫吴文燕或者可以叫我 Vicky 我现在 23 岁然后算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 15 岁的时候就来英国留学

然后到现在一直生活在伦敦在英国大概待了 8 年左右然后我本科是在 LSC 九轮的政经读的社会人类学然后读完之后马上就去读了研究生在 RCA 组英国的皇家艺术学院读了摄影今年 9 月份刚毕业然后现在在找工作你是土生土长香港人但感觉你口音没有一点那种

香港口音啊没有港普你父母应该是大陆的还是我父母是大陆的就是我爸爸那边是广州那边然后我妈妈那边是东北的然后他们是大概 80 年代就到了香港然后定居在那边然后我出生的时候他们都已经在香港蛮久就感觉很神奇因为在加拿大里面有很多香港人嘛然后

他们完全就是那种港普嘛你也知道那种但你感觉完全就普通话很标准其实我刚到英国的时候就我在香港长大的时候我的普通话不是特别好就真的很普通然后当时普通话是在香港的教育体系还是一个一定要读的科目就是会有一个分别开来的就是要讲普通话的一个上课然后那个时候我普通话成绩也很低然后是因为到英国

15 岁的时候到英国然后是在寄宿学校嘛然后那时候就有室友就我们是两个女生一个房间这样然后刚好对刚好那个时候同学大部分还是讲普通话的北京上海台湾的比较多然后香港人反而比较少那个学校

哦原来是这样对的那你小时候在香港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些童年回忆我在香港的时候其实特别简单我是从小学二年级的时候

下课以后就被我妈对到那个因为我小时候就是上课不怎么上心嘛就玩心大然后就被对到一个补习班然后一去呢就是去到我初中就是初二然后就一直上那个补习班嘛然后那种补习班就是所有科目都可以补的那种就是反正下课在补习班就是写作业然后写完作业呢就写写题然后

我觉得也挺开心的就是因为那个补习班的学生也是我们学校的学生那个老师演人特别好我跟他到现在还是有联系就我现在每次回香港还是会见一下我当时补习班的老师嗯嗯嗯

那你在香港是不是都说粤语啊我在香港是的呀就是那个小学的时候上呢是一个传统的女校而且是天主教的女校反正天主教女校就是那个校长啊

还有学校的比较重要人物都是修女然后呢就是也比较严格就比如说对于你穿校服你的就是对于女生来说你的裙子一定要过你的膝盖每天进到学校他就会先检查一遍你的裙子有没有够长然后不够长就会把你送回家然后你的发型就是你如果是长发就很严格就是你长发的话就一定要绑起来

然后你用的那个绑东西那个叫什么那个 hairband 就是也一定只能是黑色啊然后棕色啊或者是蓝色或者是反正根据你当时那个学校来规定然后到初中的话我上的也是一个女校然后也是她是基督教但是她是用英语去教课的除了说在学中国历史还有中国文学的时候比如说读数学还有读 like science 的时候都是用英文去教的嗯嗯

因为你普通话好到就很难想象你说粤语的样子我现在普通话确实比我的粤语要好一点现在也是在英国的话在伦敦的话我的朋友香港人朋友反而比较少就是因为在基础学校的时候就是跟大陆朋友混得比较好这也不是说我有故意的去选择吧

也是因为确实就是朋友比较多所以就讲粤语的机会我现在就没有任何一个朋友会跟我讲粤语所以我每次回香港我都会卡顿一下讲粤语确实那什么契机让你 15 岁就到英国来留学呢你当时心情是怎么样呢其实是这样的因为我家里还有两个姐姐

然后他们也是出去读书了但老实说那个时候那个风气是这样的就我刚提我那个初中我那个上了初中是在香港一些学校里它会有一些 reputation 就像我上了那个中学呢它的 reputation 就是就很多学生都会读到初二初三就出国了

因为我当时那个学校是以英文比较好然后音乐很好的这样用名但是中文就很一般所以呢如果要在香港读大学因为香港的高考它是也比较像国内就是是综合类型就是你中文你必须得考数学你必须得考对

但是你像在英国的话你读 A-Levels 你就是可以去有这个选择然后我当时初中的时候我中文还是不错但是我的数学就是中等就如果我要考大学的话肯定会比较辛苦就是因为在国内大家的数学水平

我是属于很 average 那种人然后就综合考虑一下我觉得而且我也不排斥就我对国外还有对一些比较新鲜的东西都一直是充满好奇心的一个状态所以就觉得也可以去试试看

反正我家里两个姐姐都出去了我就觉得那要不也试试看咯然后就抱着一个试试看的心态就出去了了解那你当时是去的英国哪个城市呢就直接去的伦敦吗没有我当时去的是一个小村嘛

就是他在离伦敦大概坐 40 分钟的火车其实也没有到很村就是那个地方叫 Surrey 然后它是离伦敦最近的另外一个大的 county 在南边嘛那个小村就特别特别小就只有一个超市两间餐厅我的学校就在那个村工人的旁边就特别安静它属于一个有点像养老的一个小的一个 town 然后

日子就是挺无聊挺安静的这样那你刚到英国有没有什么文化冲击呢也是怎么样克服语言还有文化的一些障碍呢老实说虽然我当时初中是英语授课嘛

然后其实我本身底子还是算比较好的其实在香港也算比较好的然后来了英国第一个冲击就是真的听懂他们在说什么因为他那个口音啊就是每个老师口音不一样因为他们都是英国人

可是英国本地人也有分南部北部然后苏格兰 爱尔兰而且他们的 accent 就是说你可能会听懂一些然后另外一些人说一些东西你可能会听不懂所以我当时去了第一个冲击力就是说我的同学先是我的同学他们的 accent 也是就是

算是英式口音很标准的一种比较 posh 就是比较英国我们会叫 posh 翻译回来就是比较高级的一个口音虽然这是那种比较正统的那种然后我当时听的时候因为在香港很少会遇到有一个 British accent 的一个香港人

就算他们是 ABC 或者是他们也是海归回来当老师他们可能也会有一些比较 subtle 的 accent 但是没有那种那么纯正的 British accent 我当时就是挺吃力的吧在有时候可能会听懂半句话但也没有完全听得懂然后有一些词就是很生活化的一些词语吧就你不知道怎么去说然后听老师讲话他们又讲得很快

所以刚开始会有点不适应就是因为他们语速又快然后讲的口音又不是我本身很熟悉的但是我感觉待了个半年之后就已经都习惯了确实我感觉英国那边各个地方口音都很不一样就是我之前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个苏格兰的一个农民去接受采访他们那个主持人都是英国的就完全听不到他们国内的人自己也听不到是

是的,就是英国考试还是有点难懂刚开始。难想象得到你当时那种处境。但我觉得幸好,就是说我们,我当时那个年纪还有三个国内的学生,然后有一些可能是比我们更早到了,并且我们当时寄宿学校是这样的,我们就英国的寄宿学校它分两大种吧,

一个大种就是完全整个学校都是 international students 去上学也就是说你可能去那个 international 的技术学校的话它就是全都是什么比如说东欧也有欧洲的也有国内的也有然后什么马来西亚新加坡都有

然后就是比较多不一样的国籍的人去上学但是另外一种就是像我上的这种它属于一个 day school 就是本身就是英国人上的一个学校但它有一个额外的很小的一个 boarding community 像我的学校的话我的 boarding community 大概只有 60 个人然后是分散 across year 7 到 year 13 就是初中到高中这样子才可以去上 boarding

就是可以寄宿所以我当时上的那个学校就是说白天的时候都是跟一定是要跟英国人打交道就是一定避不开一定要讲英语然后下课了之后我回到学校旁边的一个小的一个 building 就是我们 boarding house 然后

里面也是像比较多国内的朋友啊或香港也有然后俄罗斯人啊英国人也有对那个 boarding house 就相当于是它提供一个场地你们去类似于去社交这种是吧对就是社交跟那个睡觉的地方吃饭啊什么的

那有没有哪段经历让你觉得就自己开始真正融入英国的文化呢我就说这个还挺搞笑因为我觉得在 boarding house 给我一个最大的创伤就是东西太难吃了真的太难吃了我觉得它简直算是我人生经历最难受的一个四年就是因为从香港突然换到英国

对啊

当时他们那个学校的 catering 呢他们是外聘的就是他会反正就是很难吃我都不想去回忆有多么的难吃了反正就是放到国内是你给狗狗给动物吃动物都不会吃的那种

就英国吧英国名不虚传了有正式的这点是啊然后所以对我哪一个点是我感觉我靠我真的有点融入到这个英国的社会或者文化就是我对食物的要求降低了很多

就是因为那四年锻炼的我要就我要活下去我必须得吃啊然后就我现在的话我现在的习惯就是已经有点自己做白人餐的那种感觉了就是每天吃三明治吃个什么 toast 反而我觉得我的胃会很舒服但是像我回到

就是每周五呢就是 fish and chips

然后周一到周四呢他就会一个英国人去去学习欧洲菜的一些奇怪神奇的 fusion 的方式给你做一些饭就比如说什么西班牙 inspired 的海鲜炒饭啊或者是一些烤鸡胸肉配一些 gravy 然后 sunday 就是每周末都是有 sunday roast 所以就会有什么就很典型那个英国的 sunday roast 就 rose beef 啊

Potatoes, Yorkshire pudding, carrots 那种然后偶尔会有些 Chinese, Asian food inspired 的东西反正就是那种白人的那种做法反正就很难吃嘛我知道他会试图去模仿这个国家的菜但是就是那种乱做的那种是的,乱做,完全是乱做对,对,是

就来聊聊你的那个大学本科吧然后你之后就去了那个伦敦政经读那个本科首先问一下你为什么会选择那个伦敦政经呢当时是这样的就是我申请了两个伦敦政经的 program 然后申请了剑桥然后再申请了 UCL 还有 Bath 就是巴斯然后都是社科

然后 LSU 的话就是申请了社会人类学还有另外一个项目是社会人类学加法律然后当时选他是因为就很简单也是因为他排名高就是在英国本地的口碑是就是是这样的就是那肯定是牛健是最好的嘛然后

往下就是 LSE,Imperial,就帝国理工,然后再是 UCL,然后再是其他那些 QS,什么 Kings,Manchester,Bristol 那种。然后我当时选他,第一是因为想排名好,口碑好,第二就是不想在小城市,就想去伦敦待着,所以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还是比较想去伦敦然后抱剑桥也就是纯粹的就是说试试看呗反正就试试看咯英国的那个考大学嘛考大学本科它是哪种城市呢跟美国有点像吧还是说对美国是 SAT 加你的各种比较什么推荐性啊包括 Gavement 啊这些应该大致上是差不多的就它是 SAT 英国是 A Levels 然后

A-Levels 的话是一般选修是最基本的是你要选三个学科然后有些会选四个有些也会选到五个这样然后你就拿这个你选课的 Predicted Grades 先去升学校就是他们有一个

就是在你真正上考场之前学校会给你一个 predicted grades 然后就拿这个 predicted grades 去报学校报学校的时候也要再写一个 personal statement 但这个 personal statement 跟美国有点不一样因为美国你是要给不同大学写不同的 personal statement

在英国是统一的一个 personal statement 还有就是美国可能会更在意你课外的活动就你 execute 课但是像英国的话它还是比较传统比较偏学术像牛津剑桥还有 LSU 他更在意的还是你比如说你的

对于学术的一些探索跟好奇心跟了解然后你的 extracurricular 就没有那么那么重要就对比美国的话就在我的理解下我没有申请美国那边所以也没有那么那么了解

了解然后你当时为什么会选人类学呢当时我是在申请的过程就在准备申请的过程才知道有人类学这么一个学科原因是我在高中的时候选修的课是心理学数学经济这三个学科然后当时我心理学也是就很感兴趣本来是想先想的是申请经济的因为它是有用嘛

因为他可以好少工作但是了解到英国的大学经济是非常就是很数学的就是很模型相关的那种经济然后就我比较喜欢宏观一点的就是读经济这边呢还是更多是反正一些跟数学很有关的吧然后我就不想跟那些数字打交道然后我就在想心理学吧那

可是心理学英国的心理学也是偏脑科学就 neural science 那边然后这个我也不太敢冒后面我就跟我的心理学老师就当是高中老师聊了一下他就说那你要不因为我对心理学好奇的点是在于比如说容格比如说佛意德然后 social 有关的 psychology 然后那时候的老师就让我去了解一下 anthropology 就是人类学

然后他也给我介绍另外一个叫历史的老师然后我就也跟那两个老师一起聊然后他们就对就介绍人类学给我然后我自己去做一些 research 我觉得很符合我当时的优势就我是文字这方面比较好

然后写作比较好像我读的科目心理学和数学经济它又是个你报什么都可以的那种所以就选择了社会人类学在 Eversee 那人类学主要是要学哪些东西呢就能介绍一下吗我读的那个是 Social Anthropology 就是社会的人类学然后人类学这整个学科里面有几个分支像英国的话它更

权威的可能是偏社会人类学然后也跟他整个人类学的发展是有关然后因为在这个学科刚开始是英国这边发展的社会人类学美国那边是发展的是文化人类学

然后大概是 1834 几年开始有这个一个学科所以它也是比较新的嘛我读的是社会人类学它跟社会学确实有蛮多 overlapping 比如说有些著名的社会学家的一些论文他们的一些理论我们也需要读到

但是我们会以一个人类学的角度去读他们的理论然后具体读些什么呢我可以给你举一下例像大一的话就是先是一个 introduction to social apology 然后就给你画一些重点就这个学科都有些什么都读

然后都浅浅的先读一下然后比如说有什么 gender 啊就性别啊法律政治哲学有一门那个 apropology text and film 就是人类学跟电影还有文字这个模组对于我大一来说还是很有帮助就是很 inspirational 就对于我之后再选摄影这个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大二

还有一个是法律人类学然后人类学的研究手法然后也有一个做田野的经纬然后呢还有大三就是人类学理论人类学发展史然后宗教人类学还有一个 ethnography 的 module 就是

人类学它除了理论以外还要读一个东西叫民族制然后英文叫 ethnography 然后民族制翻译起来就听起来很怪其实跟民族没有什么很大的关系只是说刚就因为这个学科刚开始他用民族制这个方法去研究别的民族所以他才有这个名字

但是现在我们只统称叫它民族制它这个只是一个研究方法然后它具体是什么呢就是大概的一个流程就是说一个人类学家他要去做一个研究的话他需要做田业然后在做田业的过程中一般如果像是你是博士生然后你去做田业的话

那大概就会在一个你选择的地方 let's say 你想去藏区你想研究藏族然后你就会在藏区里面待个至少两年最低两年吧就跟你研究对象生活在一起然后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你在每天的日常生活里你会每天都需要写 sill notes 就要写一些你观察到的细节每天这样的记笔记然后累积起来然后后面你把这个内容就是结合并且再分析然后根据你当时的 proposal 去写一个民族志这就是 ephnography 然后如果一个人类学的论文你要发布的话

你就是你的理论跟 ethnography 缺一不可就是你必须有你要 engage 的就是学术性的一些理论还有就是你自己要有研究嘛就是要做田野嗯

然后像刚刚我说大三的时候就会比如说我们学校有很多不一样的教授他们都是有自己做过很长时间的田野然后大部分还写过书啊什么的也是在那个学术界比较有名的那边他们就会有自己专攻的领域像我们的系主任他就是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小地方叫 Mongeride 然后在那个 Mongeride 的 community 做了十几年的田野还有对

印度就是做印度领域也蛮多两三个教授吧然后也有对中国的北京还有我忘了反正也有两三个白人的教授是专攻中国领域的然后他们就会有一些 modules 就是跟他们自己本身 research 方向比较相关的

然后他们就会有一些选科所以在整个大学读的过程也可以从大一的下学期开始都可以去选收你们自己想读的所以还挺丰富的因为我之前有了解过一些人类学它好像总体是分四大类吧就是生物人类学还有一个考古是吧嗯

他是说分了四个大类那个是在你们入学之前就要选不是说你读的过程中在选不是那个四大类它是属于就像我刚刚说的我当时在选大学的时候我就知道它这个只是社会人类学它没有 cultural anthropology 没有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没有考古学所以我当时也是有意识地去选去避开考古学

考古学跟生物人类学一般像 UCL 的人类学项目的话就有这个生物人类学还有考古学也有一些学校会直接把人类学跟考古学放在一起牛津就是这样牛津的那个本科的项目就是两个放在一起然后 LSE 因为他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嘛所以他其实最有名的除了他的经济还有金融方面就是他的社科

当时就是跟着这个社科方向走对你是对哪个人为所感兴趣我其实我自己我其实对那个考古还蛮感兴趣的因为我比较喜欢去那种博物馆对历史也很感兴趣所以这个考古就是只有不论那个牛津还有哪个学校比较出名的在英国 UCL 也蛮好的其实然后

我想一想因为我当时真的就是说真的不想读考古学我真的没有怎么去看但是考古学 UCL 比较老牌的那种 Russell Group 就英国的大学它有东西叫 Russell's Group 嘛

然后里面的所有的大学都是属于排名比较好在本地的机构还有学校工作什么的都比较认可你可以在里面看一下因为真的不太了解考古学但是我记得我大三有在 UCL 上一个修为门学考然后当时对 UCL 的人类学跟整个大学氛围我还是比较喜欢的

我觉得它比较符合一个正常的一个大学的氛围那在伦敦正经学习的过程中有哪门课程或者田野调查对你的影响是最深的呢我刚刚提了一下大一的那个 Athropology Tech System 就是那个 module 然后它就是让我对摄影第一次有比较深入的思考

当时那个上课的时候还挺轻松的因为有时候那周的作业就是去看一个电影然后再到就小组讨论嘛就看个电影就说什么就聊天然后呢他也有就是用一些人类学跟社会学的理论去分析电影并且去剖析这些电影后面的 message 这些然后也有读到某一些比较有名的即时摄影的

一些作品也讨论了摄影对于人类学这个学科的一些影响就像比如说当时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大家都会带相机嘛然后他就会在这个模具里面就讨论很多这种被拍下来的那些人跟摄影师之间的一个权利的关系以及

以及一个你作为一个原理学家你要使用这样所谓比较高科技的一些东西去帮助你去一个比较贫穷的国家然后你要怎么去 navigate 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并且你要怎么去 position 你自己作为一个外来的人然后你

拿着这个你要做 research 的这个目的去接近本地的人然后就是他有一些很深入并且我之前完全不会想到的一些问题吧就像你去旅游的时候你可能会希望拍一下本地人啊然后像

一个老外去国内也会被很多人看当然不是在像上海北上广或者香港这种城市就像一个金发的或者是一个 ginger 就是那种美人鱼发色的一个老外他去一个国内的四线城市然后肯定也会被人看

然后所以就是这个 module 也读到了很多这种关于凝视跟被凝视的这些的比较复杂的关系然后我觉得很有趣因为当时大一的时候也是已经对摄影已经是一个爱好就很喜欢拍照

但是像那个时候的兴趣可能还是停留在出去扫街然后拍拍朋友拍拍人像的那种阶段吧也没有说是不好只是说我当时的状态是那样然后当我去再做这件事情然后刚好又读到

关于摄影的理论并且是那么深入的去讨论比较严肃的去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就有一些新的了解然后也影响了我之后觉得读完认为是三年之后也不是读完三年就读到第二年年末的时候就觉得嗯

天天写论文的意义在哪呢就是我读完这些理论然后我有这么多的思考最后就只能写一个五六千字的论文然后除了我以外也不会有谁看就觉得这样挺没效率的就觉得这样挺没意义的

不过有意思然后我就觉得好像就是人都是逝者动物嘛大家都喜欢看美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摄影还有图像是挺有 power 就挺有 influence 所以就选后面就选了去读摄影

因为你读了人类学嘛然后你在学习人类学的这个专业就让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哪些改变呢那简直是大变就是好大的改变可以详细讲一下就是感觉变完全变成人一样

因为人类学的理论它放在学术里面它其实偏左其实也不是偏左吧或者是极左的一个学科像我们当时有一个特有名的教授在 LSE 叫 David Graeber 然后他是学术界最有名的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人类学家但是刚好我进去那一年他去世了然后

所以我那个学科氛围是你可以这么去理解就我在 LSC 就是在一个极度偏右的一个学校里的极左派就是我们的学科是这样的挺有意思的我感觉对啊就是我们跟其他学科的人就有点格格不入那种感觉算是一股清流吧在一个特别复杂的一个学校里

就我觉得它塑造了我的价值观其实就简单的说一个对我最大的影响因为我像是我是在香港长大的然后后面又去了一个比较也不算贵族但肯定是因为它那个基础学校也算私校嘛所以它是我是在一个非常精英的一个环境下去读书跟长大的

然后到 LSC 也是一个很有名的一个精英类系培养精英的这种学校然后但是到人类学就是很不一样的就是因为会选择读人类学的一些学生像我自己其实我们都我们背景都怎么说很多 layers 就是像我是香港长大但是我父母一个是北方一个是南方然后我又中间 15 岁又到了英国所以我就算我读大学的时候也就是

17 18 岁吧但是在我的人生经历已经经历过很多种切换就是要适应不一样环境的一个这样的过程嘛所以也就会对人类还有社会感到就是有好奇心嘛并且是属于我在寻找一个答案的一个过程就是可能像你刚问我我到英国有哪些文化冲击我刚刚只举了很浅一个 example 就是口音但是它对于我的那个

世界观就是因为读很多关于社会结构并且他会把他的根就是人类是很擅长就是把一个东西的本质给你掏出来然后让你去思考然后他不会给你个答案就是他会提供给你很多种思路像比如说我会读极左的嘛那极左里面也有很多种不一样的极左

你读很多理论的意思就是你可以获得到很多种不一样的人给你的想法但是在 LSC 的教育方式他不会给你答案就算老师他有一定的主观的一个立场但是他还是更希望是说你自己去找到那个答案

所以就会让我自己有很多思考的时间包括在写论的时候更多还是对这个社会还有这个世界的思考所以现在我已经觉得有一个比较成熟的价值观的体系比如说我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处于一个灰色的地带就没有什么二人对立的事情也没有任何绝对的事情这个是最大的一个感悟

就读个人类学之后一切都不是像表面那么简单你感觉一件事情跟另外一件事情没有那么 strong 的 connection 但其实都是紧紧连接起来的然后这些都会影响到我的一个人生观跟生活的态度吧有没有一些具体的例子呢比如说在课堂上除了刚才你说的那点就是黑黑即白还有没有什么观念

我可以跟你先形容一下我们上课的一种感觉和氛围我们上课三分钟是一个小时然后有每个学期是四门课然后就一周有四个小时的课然后都是小组讨论然后小组讨论的话就是一般老师就会在上课刚开始给你丢一个方向然后一个话题就让同学们去讨论然后他是不

怎么介入我们的讨论过程更像是放手让我们去聊所以就是在这种沟通的方式下会很容易拉近同学跟同学之间的距离我们在聊我们在上这个关于 gender and sexuality 的课

就性别跟这个 sexuality 是挺亲密跟个人的一个事情但是你放到一个学术的氛围下去聊很多时候你会不得不就是得提到一些个人的观点嘛所以就是说首先要学习的是一个保持比较 no judgment 就是比较没有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别人的这个比较包容的这个态度因为老师也会就是鼓励这种包容的态度嘛

它也会影响到我现在锻炼出来一种能力就是我可以很轻松并且很自然的就是跟可能是不同年龄层的和不同国籍的不同行业的人去沟通他们也可能会觉得跟我沟通比较没有压力因为也是在这种学科就学到的一件事情嘛

回到那个不带 judgment 的这个事情它不带 judgment 的感觉不是说你不可以有个人的意见你当然可以但是你怎么去做到你抱着个人的一些评判也好意见也好但是你还是可以做到让人就是舒服并且让人能够跟你沟通而且我会觉得当

我们在讨论一些比较深入的事情很多人都会主动地去 open up 关于自己比如说自己是哪里人然后家里经历了些什么可能是在放在国内可能是一种你可能真的会跟你发小或者是那种特别特别好的同学才会说的事情在人类学这个氛围还有 LFC 就我刚好我们那个年纪可能大家都玩得挺好

这些事情都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再不过的一件事情像我跟现在也玩得很好的有本科那时候的同学我们呢就我们经历了些什么我们有什么特别困扰然后有些可能算是比较有创伤的一些经历我们都可以去说出来并且这个氛围是允许说出来的

所以就很多时候我现在就是也有点被这个影响到就是我很经常下意识地就跟一些可能刚刚认识的人我可能就很自然而然就会提到一些别人可能会觉得稍微敏感的话题因为在我那三年下我获得到一个认知就是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说出来的因为我们我们学科也是什么都读

所以就说什么都会说所以就变成了一个现在要重新地去学习这个并不是所有人是可以这么去轻松地去跟你聊那么多事情但它也会让我身边的人可能也比较知道我是个包容性比较强的人所以他们也更愿意跟我讲更多他们觉得不会轻易地去唱开始说的一些事情

所以我觉得在人类学读的这些理论还是有一些在跟人打交道上的这个有很实际上的帮助吧你觉得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你怎么样向那个不熟悉的人去解释我会说他们都是属于社科就 social science 里面的嗯

但是他们的研究手法是很不一样的英文就是有 qualitative 和 quantitative 的 research methods 在社会学是两个都会用到的但是在人类学的话就我现在说的是社会人类学里面最多用到的还是 qualitative 就是跟文

像我刚刚提到的那个 ethnography 就是一个 political research method 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两个 research method 的不一样而不是说它们的理论上面或者它要读到一些必读的 reading list 有多么的不一样

他们研究的一些对象一些群体或者是社会这些其实很多都是差不多的因为都是社科里面只是说他们研究方法不一样方法论不一样并且就是他们如果你去读一些学术研究的论文他们写论文的方式也很不一样像人类学的话你去读一些论文尤其是更早就说可能是 18 几几年或 19 几年的那些论文

你会觉得他们为什么要一直在绕圈子去打比喻去打隐喻特别绕但是像社会学现在的比较现代的一些学术论文的话就会比较简单比较直接比较偏科学化的一个

在人类学到现在为止还是很喜欢用一些比较抽象的文字跟表达方式比较文艺的表达方式去比如说写民族志或者是讨论理论也有一些带着可能有点偏哲学的一种方式去写东西所以这就是我觉得它们俩最大的差别吧然后人类学的学习对于自我成长还有思考对你有哪些特别的启发呢

它已经影响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我都很难去说 pinpoint 到一个时期上就因为有人类学的这三年的磨练下我就是像跟我朋友之间的 conversation 就是一般都不会停留在生活方面就是我很倾向就是说跟朋友去聊一些比较深入的话题比如说他们家庭的一些事情他们谈恋爱之间发生的事情亲密关系然后

就曾经在我的朋友圈里面我去担任一个树洞就是说所有人都可能会跟我讲很多他们在纠结的事情或者是他们人生走到了某一个阶段像很多朋友跟我一样还在找工作然后可能也会受一些挫折就我是在朋友里面我也比较喜欢去倾听还有去给出一些我的想法或者是共情现在毕业了嘛

没有在一个要非得逼着我读书的环境下我也还是一直就是想要继续读书跟学习吧可能不再读那些很理论化的事情像我现在读的是米兰昆德拉就是他们那些带着一些理论去写的故事

所以它也影响了我对于艺术的审美像是我喜欢的艺术作品它肯定得有深度然后并且可能跟那个艺术家本身的经历也有关就是我喜欢那种经历比较复杂的比如说它有很多的文化背景的

融合在一起的一些艺术家不只是单纯的是个法国人还在法国生活然后就怎么怎么样然后做一些作品我喜欢那种比较多层次的一些艺术并且艺术家因为人类学它读的就是一个复杂的东西所以我的审美也是比较复杂也比较包容就是我可以去欣赏很多种不一样的美然后我也可以去我也喜欢去体验很多

是的因为我感觉在国外都是他们是比较关注自己嘛他其实不太管别人所以我在英国其实也有很类似的感受就是在伦敦可能稍微其实伦敦可能给别人中可能有点冷漠的感觉

因为伦敦节奏也很快嘛所以大家就是各顾各的但是同时你又获得到一种很自由的感觉因为大家真的不会理你所以就很多像就我现在小红书都特别多那种什么英国东令时大家都开始发疯的那种文学就那种发疯文学你知道我说什么

那种留子然后在小树就发那种英国东律师然后活成像老鼠一样什么之类的我觉得在国内其实我现在想留在伦敦也是因为觉得在这边比较轻松就像你说的那种国内它有很多你这个阶段你就该做什么的

这些就很多人会像催婚啊女性就会被催婚啊然后男孩子的话可能就是你要承担你也要娶老婆你也爱怎么怎么样就是有很多这种社会给你的一些评价跟声音然后

然后如果待在那个环境很难就是说不被去影响是的怎么说呢就是你就算你是一个很独立的内心很强大的人确实就很难受影响因为你周围的都是那些人就你每次对

而且你到了一定年龄就很难跟同龄人有共同话题了因为大部分都结婚了嘛结婚生子了他们聊的可能都就你们就不同的生活了就是聊的话题也不一样是的但是我也觉得就是每次回国都会有一种虽然我其实回国我是很开心的因为喜欢吃的很好吃又比较便宜然后就是性价比一个方便就很高然后但是我很喜欢在伦敦

跟着这群朋友因为我就感觉大家有很多生活有一百种魔法就是不会觉得我现在这样是很就是如果放在国内我现在这个状态是很不好的因为我还没有工作然后我又很迷茫我又单身然后我不想结婚就是这些反正就是一个很格格不入很在长辈眼里或者是可能在同龄人大家也比较包容但是长辈眼里就觉得你这样不行怎么怎么样

然后泡在那个氛围里很难就是说不会自我怀疑可是在伦敦你就能看到有很多像是自由职业者然后有很多种就是你不一定要那么那么富有你不一定要有房有车你也可以活得开心而且是发自内心的那种 fulfillment

对他评价体系不是那么单一就是你说国内他评价会成功的定义他的评价体系就可能就是你的财富你的权利地位这种是的

但是在国外首先他是没有定义你这个人生是成功或失败他很少有人去定义这个东西还有他评价体系也维度也很多就包括你这个人有没有去你的经历丰富而且这边很多他都是四五十岁也去上学包括去转行就从零开始学一个东西这些都很稀松平常的事

包括我知道有很多比如说他 40 多了他去比如说他以前是什么在银行工作的他可能去读一个他自己喜欢的一个包括那种什么烘焙啊什么做饭这种就这种都是很稀松平常的事但可能在国人眼里这很难理解就你为什么会放弃你之前的一些积累啊什么的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就感觉很自在你自身你首先就没有压力了自己情绪上放松了然后你各方面也就辛苦了就是这种感觉对的我也是特别喜欢这种感觉就是能做自己其实就说到最后就是这样

你从那个人类学专业毕业之后吧然后你现在就跨界到那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摄影专业了你这个选择有什么原因呢这个原因其实我就是那种行动力比较强然后如果有一个想法我就是会去做然后当时就在大二的时候我都要大二嘛

我就是有点内耗了就是觉得就是觉得写论文很不痛快就是觉得我脑子里有很多想法但是我担心就是我只能把这些想法写成文字去表达然后不是大一的时候读的那门 Apology Text and Film 然后所以本身也有个摄影的这个习惯所以我就觉得那很自然就是我累积的东西并且我想去做的东西都 point to the same direction 就是那个摄影就独一的摄影呗然后

我当时就看了一下英国的艺术学校然后就看到黄毅也是跟我当时选 LSC 的一个原因也是比较类似他就是英国最好的艺术学校他也是排名最高的所以我就 OK 那就报了然后报了之后就暑假就准备了一下作品集

也找一个就是在这个学校毕业的一个学生也算是老师吧其实现在也更像朋友吧嗯然后就上了一些他就带了我一些项目可能做了两三个项目一起然后就在我大三的时候我就拿了 offer 然后后面就去读了然后

其实也没有一个感觉我做很多决定都是比较像直觉就是我去按照我当时的直觉来去做我 MBTI 是那个 ENFJ 所以我是你是一人吗我是一人对啊我以为你是爱人我是一半一半

就真的是 50%爱 50%意但是这个也是参考性我也不是说我 100%相信给我的这个标签 ENFJ 这个标签我就比较好解释一下我的行为方式我行为模式就是我是比较聆听我的直觉然后我当时的直觉就是觉得既然如果我家人允许并且鼓励我去读书的话那我就选择一个我没有接触到的一个新的领域就是艺术

然后摄影其实也是在那么多艺术的一个 program 里面是比较好上手的嘛你基本上你有 iPhone 你有手机你都能拍照所以说拍照这个的门槛比较低这个也是我选择它的一个原因吧

因为我也没有特别长的时间去准备作品集就只有可能四到五个月的时间然后并且当时我还在上学所以就要兼顾一下所以就往摄影这个方向走我想问一下他那个摄影研究生他不看你本科的专业吗

他看的呀但是很多像英国的艺术学校如果是研究生的话他其实不太在意你读的是什么反正他看的就是你的作品集然后他看的是你的作品所以你的作品好他不会去管你读什么

像你说的就是你那个加拿大也很多人可能四五十岁就再去读个书嘛然后我在上那个研究生的时候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就有个 36 岁的就刚才跟我玩的很好的一个加拿大女生嘛

然后他是读了两个本科然后再来读了研究生然后也有一些国内的人他们是在国内工作了很多年可能在文化或者摄影商业行业的然后想出来进修一下然后 30 级 40 级 50 级甚至已经有家庭了呀或者是年纪比较大的都有就什么人都有嗯

因为有些专业像计算机专业大部分他比如说你要读研他会看你本科专业如果你本科不是计算机相关的可能你就没法申请比如说就算你做程序员很多年了但是你本科专业不是那个他就不会要你

所以这块我就问一下对 因为艺术它基本上就算是别的就不是摄影可能是别的像画画或者是 fashion 其实我觉得英国艺术学校的一个标准它就是看你的作品级它不太看你成绩还有你的学校

当然有些学校会看就比如说那些比较热门的 program 或者好的大学他就会看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作品级不会像那些别的传统的学科那么的严格我也是一个没有这个背景的

那就是在摄影专业你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呢就是他课程中最核心的技能还有思维方式是什么技能的话就是学校有暗房设备然后你可以去洗胶卷你可以自己去 development of film 然后你也可以打印你的照片然后可是我那个学校就华南艺术学院它是一个在

因为摄影其实也有分好几种就是像商业摄影时尚摄影艺术纯艺摄影还有即时摄影大概是这几个然后我申请的那个其实是艺术摄影就纯艺摄影就比较 conceptual 就是比较也是跟理论比较相关的一个摄影就跟把理论跟艺术结合的那么一个摄影的专业然后

所以说它的主要像它的授课方式也跟我本科的比较像就是两周就有一次的小组课然后小组课的上课方式就是把现在大家拍的照片就是你的进度

每个人轮流说一下然后去表达一下自己想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想达到什么然后其他同学跟老师就会一起加入就讨论你这些照片给人的感觉或者你可以怎么去拍就给一些建议就也是比较开放的一个态度

另外的话就是每周会有 lecture 然后 lecture 的话就是一个你可以去上也可以不去上他也不会管的这个形式然后 lecture 呢他们会邀请比如说行业内的摄影师啊艺术家啊或是我们本身学校的教授去讲一些理论或者是讲一些自己在艺术行业的经验然后

艺术家的话就会讲自己的作品大概是这样像我们研究生毕业的他不会给分就是我们只有 pass or fail 他们有一个像我在本科的时候他有一等二等然后三等然后 fail 那种他就是一个 pass or fail 所以就是在毕业展的时候就今年我是六月还是七月份七月份吧应该是就有一个毕业展嘛

然后边上结束呢就有一个东西就是结束之后就有一个环节有点像一个 mini 的 interview 就我还有我的导师还有随机在我们学校里再配对另外一个导师一对二的这样的形式就很像那个博士你最后写完论文也要做一个这样的 base interview 的东西然后去他就会抛你很多问题然后你就问你就回答如果过了那就是 pass

比较没有压力吧我觉得还是看你自己想做什么你对自我的要求有多高像我其实有点百万就是在这个研究生的这一年我就有一点因为我当时做这个读摄影这个决定也是比较没有深思熟虑吧就有点像是这个阶段我感觉可以做这件事情我就做了但是我进入到这个学校并且读了这一年之后我就发现其实我并不想当一个艺术家

因为这个学校是培养艺术家的像 David Hockney 就是那个特别有名的英国的画家他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所以就是我们这个学校就是培养艺术家的学校我觉得我在这边读书的时候就有一个很格格不入的一种感觉因为我又是从一个特别学术氛围很浓的一个学校出来然后跟那种真的是本科又是读艺术的然后

然后研究生也读艺术或者是在国内从事艺术行业是摄影师对摄影就是很感兴趣的那种对这种技术上有热情并且有要求的人跟这些人都很不一样所以就也算是买了一个教训吧就是以后做决定还是多思考一下那我也不后悔了了解了解其实也没什么好后悔的

就是一段经历嘛然后至少你知道你不想要什么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嘛对啊如果不去做的话那我也不会知道我不适合当艺术家嘛那你觉得如何找到自己的摄影风格呢然后在什么阶段意识到自己你的作品能与众不同呢其实摄影风格就跟审美有关嘛像是我在准备作品集的时候我就是疯狂地去看展

然后这个展览的内容不一定跟摄影有关因为摄影它只是一种图像呈现的方式然后就去看反正有什么展我都去看但是还是偏当代艺术就是 contemporary art 然后

也去了好几个那种在英国艺术学校的毕业展嘛所以就能大概摸清了一些这个现在当代艺术然后是摄影然后是艺术摄影的一些学生的一些风格然后其实也有一些比较明确的一些几个大类吧就是在这些风格里面就比如说

有一些人可能喜欢做装置摄影就他喜欢 mix media 就不仅仅是一张照片它可能是一个雕塑它可以是一个能够互动的然后这就是装置类型然后我自己的话我其实很喜欢装置类型的摄影作品因为我觉得它很丰富并且如果它能够给予我感官上更多的新鲜跟刺激的感受那就再好不过了然后嗯

所以在我自己探索自己的风格的时候我就是最后的我自己的毕业作品它是一个叫 moving image 然后其实 moving image 就是一个短视频就我当想五分钟内吧觉得它不算电影它也不算是小电影因为电影就感觉暗示了一种故事性但是 moving image 有点像是基于图像只是说这个图像它会动态的影像嘛

我的第二作品就是做了一个动态影像,包含了我自己写的诗,还有我自己录了音,然后就从写作开始,然后再用我的写作去 inspire 我自己的照片,还有就是我想呈现哪一种视觉的感官上的一个感受。

所以我是先写字然后写完字之后我就按照我写字给我的感觉然后再去拍照然后就是再剪辑然后再集合我去录音然后再配那个背景音乐然后再做这样的整合然后最后面的作品还是还做一个装置就是我把它

就是用投影的方式就 projector 去打在一个圆形的自己做的一个屏幕上面然后挂在空中所以就变成了一个装置的动态影像所以它就是其实我最后这些呈现方式也是因为我刚开始我就看很多展嘛

然后就发现我最吸引我眼球永远都是又有声音又有图像然后它的方式也是比较新奇的可能不仅仅是贴在墙上然后它可能是像我最后选择是悬在空中然后它还是有一定的互动性像我的作品上在看的人戴着耳机他可以在我的作品周围走动包括如果是投影的话那个空间是要是比较暗的就是会营造一个氛围嘛

就我觉得一个好的作品它是它需要一定的氛围去并且它能带动整个展览空间的氛围我就会觉得也是集合了我比如说我看了很多我欣赏的作品然后我就挑了一些比较能触动我自己的一些点就像我刚刚说的那些然后再去把它用自己想表达的东西结合起来然后再形成我的一个风格感觉你喜欢的风格就不单是那种摄影方面了

就类似于综合艺术就有点结合装置啊包括声音包括视频结合起来这种当代艺术那种感觉对因为我们学校 RC 它就是主打当代艺术跟 conceptual 嘛所以大部分现在当代艺术的作品还是更追求一个就像你刚刚问我就是与众不同就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一些事情嗯

就是我们学校是很鼓励学生去创新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他也很鼓励就是打破传统摄影的那种当然也有一些教授他就是做传统摄影那样也很 OK 但是就整个我们系的那种氛围还是希望学生说他会 push 你

就可能你本来是个这样一个想法像我刚刚开始我可能就是拍那个 film 就是我是那个叫什么胶卷比较多然后我的导师就说要不你往这个 moving image 看一下然后我就觉得确实有道理然后我就去在技术上就再先尝试然后再学习然后最后再做出来这个装置那你觉得成为一名成功的摄影师最重要的个人品质是什么呢个人品质我觉得嗯

你说的是摄影师对吧不是艺术家对对对我觉得摄影师他就是首先就是耐心跟细心这两个品质特别重要因为首先拍照它就是个很耗时间的东西

然后你要拍出所谓好就是也是比较主观但是个人觉得比较好的照片也是你需要一直去拍然后去掌握一些技巧然后训练那个眼球就是你要有这个对于一个画面的一个敏感就是像我们现在带个相机出门我的眼睛可能就会已经锻炼到哦

特别容易去捕捉到一些瞬间很多时候一些照片就是来自一些瞬间可能这个人走在这个街上刚好走到这里就是一个很好看的照片但是再走过去一点那就没那么好看了所以就是那种耐心跟敏感还有我刚刚说细心程度就是缺一不可我觉得摄影师跟艺术家还是有一些共通点的

我身边的玩比较好的一个算比较成功的摄影师他会定位自己是摄影师但他也是跟我在上同一个学校的同学在他身上我看得到他他的感受能力很强很多时候在拍一张好的照片你更要去感受当下那个 moment 他就是也很抽象他是个男生但是他也是一个怎么说呢他比如说拍了这个照片他会觉得很好看

但是有些人他可以从技术上跟你分析这个构图然后这个灯光你的快门速度是要怎么样你要曝光怎么样所以这张照片好看有些人是这么个思维方式但是他的话他就是当然他也了解那些技术上的东西毕竟他是一个商业摄影师但是认认真真的就说你问他这个东西为什么好看

如果就是像朋友这样去跟他问的话不是一个商业角度的话他会形容一种感觉就是一种模糊的没有办法具体的去说这张照片传递了一些什么东西但他就是能够触碰到它

所以我觉得像他比较成功的原因也是因为他有很强大的感受能力并且他相信他感受这些东西然后他按照他的感受拍下来也按照客户想要呈现的感觉像如果是一个品牌他什么定位他要这些照片这些项目要往哪个方向去拍

他能够理解客户的需求并且把这种感受拍出来的前提就是他需要有一个很丰富的感知能力并且他能够把它视觉化我觉得这个还是需要一定天赋的包括审美上对人的这种感悟能力同理心的体现上面他不是那种参数设计能体现出来的是的确实

很难去量化的你刚刚提的那个点很好就那个同理心那个点我刚刚忘了

对对对因为感受能力强的人一般同理心也比较强对那你觉得你就是有这种感受力吗就是因为我觉得我这方面还是挺强的包括那种同理心还有这种感知能力吧就比较细腻敏感嘛能感受到一些意见就是包括个人感觉上面的一些能比较体察到对方想要什么那种感觉我觉得这个很难用语言去表达

因为我知道像我认识一些人他是怎么说呢他是比较神经大条的这种吧就他很难去感受到周围人的一些情绪变化这种但我就是很其实他这个也有两面性就是比如说像我这种性格就是比较敏感嘛就很容易受他人情绪的影响这个是他不好的点嘛

包括在跟人的交际当中其实有时候你能定大条一点挺好的在人的交往中其实对你是有利的但像我这种比较敏感的经常会自省这种感觉但是这个也它好的一面就是你能体察到一些细节所以我觉得我是比较适合去做这种艺术类或摄影类的这种工作对啊

我觉得听你描述我觉得还蛮适合的因为我觉得像这种感受能力我也是比较强然后我觉得摄影包括你拍到一张好照片或什么其实挺滋养自己的就是挺开心的然后也是一种情绪有一个出口对吧然后很多感受没有办法表达出来的照片可以表达那就够了

而且我觉得比较喜欢摄影或是比较去欣赏这种摄影这种艺术的人他本身也是一个情感很丰富的人你能看到他照片背后或者是别人看不到的一些东西你才能欣赏到这个照片好在哪里

是的你说的对就是因为感受能力很强就是所以才会觉得需要就是其实我觉得艺术已经是我一个必需品了就是虽然我不打算就是说工作一定要跟这个相关但是它一定是我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了

因为如果没有艺术或者文字的话,我会觉得我这些感受就是它需要有一个能够让我产生共鸣的,不然会觉得,就会觉得很孤单啊,就是因为也不是所有人跟我们是一样的,也不是所有人能够接住一些情绪,所以就是你得自己去学会怎么去接住或者是接纳这些情绪的话,那就是需要这些爱好跟兴趣爱好来支撑嘛。

而且我觉得像我这种人吧就是特别喜欢独处可能在别人眼里就因为我之前在国内也自由职业过一段时间就一个人在家做一些线上的工作嘛像我妈她就很不能理解她说你怎么可能可以一个人在家几天都不见人然后几天都不下楼那种她很难理解但是我就觉得这个对我来说就太好了太爽了

也不用去社交在别人眼里可能他一个人大概就很无聊了他需要去跟人去社交或者是他需要去找到外部的一些东西来填补但我就觉得我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我太喜欢跟自己玩那种感觉就可能像不是这种人的人他很难去理解

对我感觉你说的很有道理因为我想一想就是我觉得我在读摄影的那年我其实很多特别多人都是爱人对都是那种特喜欢自己独处的人然后我在里面算是一个很异的人了就我是个很外向的人了对然后

所以我觉得这个也蛮妙的因为现在我又很强烈的去感受力也好或者什么但是我也是可以我也很享受对你是那种能溢能挨的吗那种我随时切换吧对就看吧看人吧看跟什么人吧跟我就是觉得舒服相处舒服并且我觉得他有趣我就可以很溢

但是如果我觉得这个人跟我相关不太合然后我怎么样我就是不会说话就是走了跑了那种是的那我觉得你做这个播客还挺那什么的呀因为你不是说你很爱独处吗可是你做这个播客你就得接触到并且跟很多不一样的人去聊天对其实就是他人都是综合性人就是很复杂嘛就是这个

也是我的另一面就是我是对什么事都很有好奇的很有好奇心的那种就是想知道就是我不知道的事或者是一些其他新鲜的这种生活方式这种所以我就想去了解这些东西你是什么 MBTI 我是 INFP 哦你是小蝴蝶对对对我那个玩的比较好的就是摄影全都是 INFP 我

我感觉像那种设计师或者是摄影的这种大部分都是 IMFP 他是那种创造型人格艺术家人格然后他又喜欢创造嗯哼他又是那种对什么都很好奇但是他又是那种很爱的人嗯

我之所以喜欢录播客是因为我喜欢那种两个人的对话我在你说包括一个聚会或者饭局里面只要超过三个人或四个人那种我就觉得很不自在首先就是我就感觉我很难去插进话你知道吧那种多人发言我就觉得我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所以我感觉我说什么都感觉容不尽他们那种感觉

但是我很喜欢那种一对一的那种而且那个人比如说那个人他的三观什么都比较合的那种状态我觉得是最好的是的那我其实我也跟你一样就是我也比较 prefer 一对一的这样的一个聊天方式了

然后那可是你是在从事 IT 相关我觉得这样我还以为你是个 T 人就是那种逻辑性很强的就是有很多就逻辑驱动的人而不是感受驱动的人因为我也不是那种那种 typical 那种程序员嘛我可能因为我之前是做那种设计的嗯

嗯就是我是那种设计和那种技术相结合的那种人就是嗯你说我知道有些程序员他是那种很理工科的那种他就就很专业于那种技术内的我不是那种我是本技术方面不是很强但是我是比如说跟设计啊什么的这种结合起来明白了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就是那种哦我理解前端让你会设计就能做出一个比较好的一个作品出来的

因为你今年九月刚毕业现在也是在找工作的阶段那你的理想职业方向是什么呢第一我觉得要利用到我的优势了就是我希望还是能够跟人接触到就是跟各种有趣的人接触到

那可能这种就可能像公关品牌艺术市场这些我都觉得是理想的第二就是可能这个不要太 routine based 就是不要太重复一样的工作就像我肯定是不能当程序员的就是就感觉我的灵魂会腐烂然后可能就是有一些新鲜的事情像做 event 啊 PR 啊有些新奇的东西发行业的这种都可以然后

工资的话就是其实说到这个我已经无所谓了就觉得反正先找到工作来说吧然后像伦敦的话其实住伦敦也有很多种活法你可以活得很贵你可以花很多但你可以花很少所以我觉得这些最理想的大概就是这几个点吧

就是不要太重复然后跟人打交道然后比较有趣能学到点东西就更好了了解了解就英国的求职市场对国际学生有哪些挑战呢有机遇你可以聊一下国际学生我觉得也分几种国际学生吧就是比如说是只刚到英国

刚留学一年的这种研究生也有像我留的比较久的如果像找工作的话那肯定是说英语底子就很好然后融入到这个社会了这批留学生这些国际学生是有更大的优势因为像在 interview 的过程你难免避免就是你要跟面试官说话然后

像有一些公司他也很注重这个团队的氛围他们更想挑一些想一起加入这个 team 的一个人也会看你的 personality 尤其是我刚说那些行业就我感兴趣的这些行业他就更看这个其实金融他也看嘛所以我觉得他挑战其实第一就是语言你不仅口语要好

你得就是融入到这个文化里面你能跟他们说上话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你要在这里工作而且你得 adapt to 这边人的习惯就 for example 我的朋友他们就有一个已经工作两三年了然后他的公司是一个 fintech 但是他们呢

员工也是比较年轻的像他老板也就可能 27 8 岁这样那他们的团建那些其实英国也有这些嘛那他团建就是什么就是喝酒啊去 clubbing 啊去玩啊那种那其实这样比较适合艺人就我觉得金融行业是很也分吧就是像会计那种就不一样但是像同行或者是 fintech

或者是那种竞争力更强的,反而他们更适合艺人,因为他们经常要就是跟客户开会啊,然后要跟公司里面各种的 team 去沟通,所以你沟通能力强这是很重要,然后我觉得在这个方面就已经就是筛掉好多 international students 了,因为还是应该蛮多人是比较希望跟中国人玩嘛,

那真正融入到这个社会的人就很少并且也不是特别多人愿意去做这个事情也是因为大部分还是就不是像你这样来了很久了而且是这么小就来还可能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不管从语言还是文化上面我觉得融入一个新的国家都很困难

是的他跟那个一人爱人也没什么关系我觉得一个是你愿不愿意还有就是确实也埋了没多久嗯这些客观上的那个阻碍确实是有的是啊所以我会觉得还得看那个人就到底就有些人可能就是不适合这样子的生活方式可能就有些人就不像我们他们就适合国内那种按部就班一点的家伙

比较稳定固定的那种工作方式因为之前也说过你是想拿到毕业生签证然后未来换工作签证最终拿到 PR 然后这条路对你来说有哪些挑战呢挑战就是找一个会给我工签的工作

我的公司并且我这就是最大的挑战因为如果我要拿 P2 的话就是累积我到现在八年的学生签然后还有现在我正在用的这两年的毕业签证如果要就是这两年也算在那个十年的这整个时间线里面我必须在两年后

必须有一个给我公签的公司所以就是我现在最大的 obstacle 就是我还没找到会给我公签的公司其实这就是唯一的一个 obstacle 第二个可能就是说要赚够我能够付房租的这个钱但这个两年内吧因为我家人也允许我就有这一段适应的时间嗯

我觉得对你来讲应该不算什么困难了你说我家里条件比较好吗这个也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因为你毕竟来这么多年吧就是各方面语言文化方面基本上已经融入了嘛包括你的虽然你专业是那种

文科专业吧但是就像你说你是想找类似于 PR 或者是市场这种工作吧我觉得应该综合来看应该不是什么问题我觉得确实了我确实有些自信了就是可以去做的其实就是我觉得就是一个时间问题吧就是是的我还是比较乐观

但是有些时候还是会觉得好烦就是想快点其实也不用着急其实就是很多东西你虽然知道结果肯定是你能得到的但是确实中间有一些波折有一些时间的问题对啊所以我现在就是锻炼一下我的耐心咱们再聊一下那个就之前说到你说其他的一些感触吧在英国

就在英国这 8 年里对你对中英文化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呢有没有一些文化差异让你觉得特别印象深刻的有啊第一个我先马上其实就是昨天不是前几天不是过圣诞吗然后

我就是去我朋友家他们就 host 了一个 house party 这样然后其实那 house party 里面的人都是在就跟我在英国待的时间差不多但我发现其实我跟我那个 host 这个 party 的朋友其实算是比较融入这个社会的这边文化跟社会的人嘛

但有一些其他朋友可能就没有那么融入体现的方式就是其实英国人他会很直接的去夸赞你并且很真诚的去夸你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今天穿了一套 outfit 出门然后可能会比如说买咖啡的时候那个 barista 可能就是会说一下你这个 outfit 好好看你这个帽子很好看你在哪买的是不是的

然后所以就导致我也就是 inherit 这个习惯就是我也是一个很特别直接的去夸奖的一个人就像比如说见到一个朋友我可能说哎呀你今天好美啊或者是哎你这个指甲做得很好看啊什么什么的但其实对于一些还是比较像在国内生活跟环境长大的他们会觉得这样有点怪怪的就是可能会觉得哦你到底是真心的还是怎么怎么他们可能会多想这个事情

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是很平常不过的事情就是我就是想夸夸你因为这个又是一个很正面很给人好就是个好事啊为什么不多做呢但是像我有个朋友他就会觉得这有点羞耻就是有点说不上来到底为什么会觉得事情羞耻但就觉得有点羞耻

但我就没有这么一个感觉这就是一种差异吧我觉得你觉得呢你有这个感觉吗在加拿大因为我觉得女生之间这种我觉得在国内这种也很常见啊像女生之间比如说她今天化个妆很好看或者她做了一个新的美甲之前我工作的时候像一些女同事之间他们也会这样说就说你今天穿的好好看之类的这些吧嗯哼

我觉得这个还好像夸赞这块中西方我觉得确实像比如说男生之间他基本就没有这种习惯就是去夸赞这种习惯然后他不是中西方他就是男女方面的差异你觉得跟那些男女差异在我看来

像刚才说那个中西方那种夸赞文化不同我觉得更多体现在像那种长辈对晚辈上面比如说包括父母对小孩或者那种亲戚对那种晚辈像西方可能更多就直接的夸赞像国内就更多以打压为主他的说法就是怕你去骄傲

就不管比如说一次考试你觉得考得很好了比如说 100 分满分你考了 98 分然后父母就说你为什么会扣那两分就国内典型的国内父母就是会这样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很大的差异

我觉得差异还有个就是刚刚我们其实也有聊到了就是我会觉得这边的人他比较就是各顾各的就是他不怎么带着个人的色彩去 judge 你做任何事情他觉得人各有各的活法

我的活法跟你虽然不一样但是不代表哪个就是正确但是我觉得在国内的那种文化下就是大家很容易就是去下一些定论是的什么事它都有一个标准答案是啊它是有一个排他性的

还有一个唯一的唯一的正确的对我感觉像我在想我在英国读那个就技术学校的时候嗯我最近能够感受到这个很不一样就是我们那些同学就跟我同辈的一些我们当时就噓

只 56 岁你想想看可是跟我接触的那些白人同学我都觉得他们就真的是特别舒服跟快乐的去做自己并且就算像跟我相处虽然我跟他真的很不一样就是我们连语言都有一些小的障碍了就刚去那个但他会有一种好奇心去接近你他会好奇你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然后好奇你的文化

然后他也是很包容接受你的文化他愿意去学习愿意去知道了解而且他没有什么 judgement 他就是好奇但是我不知道因为我们都没有在大陆长大生活因为我觉得香港还是稍微有点差别就像我觉得在香港的时候因为我都是去上了传统的女校

所以你刚刚跟我说那些女生之间会夸奖其实在香港就我那个时候就十几年前的香港并且是一个传统女校这个氛围是不存在这样的事情那个时候的那种辞进是很严重的就很打压的就是可能一个女生她喜欢化妆她爱漂亮

他就会被说是当父羞辱然后他男生朋友比较多就也会被说那个时候互联网没有就像小红书那种还没有出现然后那种女生经验夸张还是挺少的就至少在我在香港那个时候我不知道现在是怎么样明白

这边西方国家的或者是我在这边生活的人他们都是有很强烈的边界感尤其是在工作跟生活这方面除了某一些行业比如说可能你在投行你就必须得牺牲更多你自己时间自己去加班这些可能跟国内会比较相似但是如果说到人际关系就是上司跟员工或者是老板还有客户

大家都是有边界感的就是很强烈的边界感就像你刚刚说那个周末不回消息嗯对这是在这边是一个默认周末就是不回消息啊就是不该不该想工作甚至现在这边的劳动法也非常完善嘛有些公司都你周末你千万不要回消息啊你千万不要来上班啊就不然人家会被告的你这是触动到劳动

但是在国内就完全不是这样一回事而且我觉得上班就因为有些上班的朋友也会跟我去讲一些他们的事情所以像是有个朋友在一个公司里面就工作了肯定四五年了嘛

但是他们之间也都没有什么私人的联系方式的就是大家都很会去把握好这个度就工作是工作 colleagues 就是 colleaguesfriends 是 friends 就是不会把他们融到一起的在这边比较久之后我也是个效率来说连接感比较强的人嘛也就是

也就是说为什么刚开始你觉得我是个爱人只是因为我今天录这个播客我觉得这是一个偏向于工作的一个事情所以我就比较正经的跟你聊天但是咱们如果之后聊天我就不是一个这样的状态嘛

这也是在国外可能待久了之后我感觉我身边在这边待比较久也是在这边工作的朋友们都是边界感很强的也很不适应就说回到国内别人去介入太多关于自己私人的事情不管是你是结婚生孩子还是感情还是家庭还是工作其实这些我都觉得都是需要有一定的边界感可是在国内大家都是对于这种边界感很弱吧我觉得

就是这 8 年的英国生活经历对你个人成长的影响是什么有没有让你觉得自己的观念或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呢我觉得个人成长的话那就是我觉得不管是在英国还是别的国家都是很锻炼一个人的就是要自力更新嘛自强这个道理有一个我觉得还蛮搞笑的一个例子吧就是嗯

我其实这个人动手能力很差就从小都是那种做美工就是要我动手的反正不管是什么都很差就是我的协调能力有点差然后像在伦敦读大学的时候也是租房嘛然后租房你就得面对很多琐事那就举个例了我今天刚在一家下单了那个书架然后这边呢一家都是得自己去拼嘛然后

我之前就是以前就可能三年三四年前的我就是从来没有干过这样的事情因为在家里肯定有人帮忙然后但我就是面对这种要我动手的事情我就是很抵触但现在的话我就是从可能两三年前就是一直在干这种事情

包括在上 RCA 读摄影的时候墙都刷过了然后尤其在国内这些事情服务又很好根本就是不可能会去做的但是我觉得我很多那种别人不会去做这辈子可能不会去碰的尤其是女生我感觉我都做过了

然后这些事情也会让我觉得挺有成就感的,虽然就可能就是生活一种很小的事情,就是拼个书架而已,但是我是那种从小到大的 vego,我都不想去拼,就是我没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

然后我就是比较缺乏耐心的一个人但是这生活所迫所以现在也可以去独立去做这些事情像还有一个就是在租房的时候难免就有很多像 council tax 然后一些成员该做的事情包括跟中介去沟通然后家里东西哪里坏了

然后你要怎么去收这些东西我觉得在家里的话就如果在国内就是有家然后爸妈都会去管这些事情条件好了你就有阿姨然后就有钱的话你就可以请人来收可是在英国首先这服务就很贵就任何跟 labor 有关的跟人有关的需要有个人到你家里这些都是 100 磅一个小时起所以就很多在生活的这些小事以前会觉得这些都很微不足

但是自己就在外面生活你就更对那种就是服务业或者是提供服务任何的类型的职业都有一种尊敬的感觉因为就是能够体验得到其实这些小事情都很麻烦然后我觉得其实这个跟人类学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可能跟我自己在国外生活比较久的一个个人成长方面的一个改变如果

如果要提到说人类学的话除外人类学我就开始对那个佛教还有佛法吧就是也比较感兴趣就对于佛教里面的哲学的思考也比较我觉得比较符合整个人类学的核心的观念吧像是像包容啊然后同理心啊去尊重各种各样的生命

还有不一样的活法其实这些都跟佛教提到的一些道理或者概念是比较相似的我会觉得可能我比以前稍微通透了一点吧然后也会导致说现在会比较少陷入内耗或者是很怀疑自己的那种情绪上的那种

因为我觉得在读大学的时候换作我以前现在在这个阶段在求职然后又是个比较不稳定的状态并且身边没有家人很多好朋友都有工作会没有什么时间来陪伴我或什么的我可能会很容易内耗就会觉得哎呀 怎么

做这么多事情还就是也上这么好的学校然后也找不到份工作我可能会很怀疑自己但是感觉就是因为人类学会激发我很多思考并且让我更了解自己还有这个我身边的环境我就会觉得我现在就是不

太会内耗就是自我肯定跟自我价值感都大大的提升可能因为这些学科不管是人类学社科还是艺术他更在意的都是一些精神世界相关的东西所以当我精神世界很丰富的时候我就觉得我的物质世界就算再发生什么我都可以过去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东西嗯

我觉得这个是最大的个人成长方面的一个提升或一个砍过去对就是因为你提到你未来想在中英两地生活然后这种生活方式对你意味着什么呢你觉得它会对你的事业或生活带来哪些优势或挑战呢我觉得

我觉得我想要两边跑的原因第一是我不希望我忘记我是个中国人的这个文化的认同感因为其实在英国待了越久我其实更能够去 appreciate 就是国内的一些文化我说是文化

像对于写中文字看中文书这是我现在在英国唯一或者还有吃饭或者跟中国人玩这是我唯一能够接触到中国的这个一些事情然后像是我也是这两三年也是从人类学开始我就特别有这个 identity crisis 就是我感觉我又不是香港人我又不是大陆人我又不是英国人

我到底是什么就这个是很困扰我的一件事情所以没有任何归属感没有任何认同感所以这个其实也让我之前在读书的时候有很大的一个内耗的状态因为就觉得什么都不是我都属于哪里都 fit 不了完全 fit 不了一个 category 但我现在就是能够接受这个事情了

而且我觉得也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然后想要两边跑第一就是想先更认识更了解自己的比如说我跟你说过我妈妈那边是北方然后我爸那边是广东可是我小时候因为读书啊还有出国

留学这些我都很难去接触就很难去说在我的老家去生活一段时间但是我现在就很想说在空余的时间去做这样的事情因为我觉得它能够首先有益我的心理健康就是我会觉得如果一个人有一定的贵族感而不是那种很极端的那种其实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嗯

所以这也是最大的原因我想要两边跑还有一些比较现实的原因就是我觉得国内真的很舒服啊就是什么都很便宜啊服务又好然后偶尔去感受一下国内的生活也挺好的呀国内又很养生啊像香港我觉得成都其实也挺养生的成都东西一点都不辣就是我虽然香港长大但我觉得我去吃的东西我都觉得一点都不辣然后

按摩啊然后你说女生那些什么都很便宜啊但又不可能在国内生活嘛像我们刚刚说过那些事情所以最理想的状态肯定是两边跑就拿了个泳具就随时不是随时有工作它就不行了

对吧最理想中它就是两边都可以来回的去生活一段时间像英国冬令时现在就特别难熬三点就天黑这段时间最好就是在国内了最好就是夏天在国外然后冬天在国内那你这个国内也指的是香港或者是南方吗可能对南方那种地方嗯

你去北方也是一样的可北方人家还起码有点好吃铁锅炖 I don't know 因为我是在国内长大嘛然后也在国内工作很长时间所以就是你像刚才你说的像成都我就很不喜欢那儿的天气就是我不知道你是冬天去的成都还是夏天就是冬天的成都对我来说就是很难生存的一个为什么我没有在冬天去冬天成都就是阴天很多嘛

冬天那个加上雾霾就更是整天都是阴沉沉的然后空气质量又很差在成都的话我是有很严重的鼻炎每到包括换季啊包括冬天可能三天两头就是感冒那种哦天啊就会打风气然后嗯

但我来加拿大之后就完全就是没有了就症状全部消失了而且成都的冬天它是那种湿冷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体会过那种感觉湿冷像加拿大室内都有暖气嘛就室外再冷你室内都是 20 多度但成都它这种冷是你穿再多都感觉很冷因为它是那种湿度很大的那种冷

而且它室内没有暖气所以你在室内可能比室外还要冷有那种感觉我觉得香港是跟成都一样湿度比较高的城市所以我觉得香港冬天很冷

可是我觉得伦敦的冬天也还好我其实说的可能是像上海这种可以尝试一下我今天去长州的时候是四月份就是没有很热所以我觉得刚刚好因为四月是成都最不管是天气来说还是温度来说是最好的四五月吧

对吧不管是你很舒服是夏天就七八月去吧七八月就太热了嗯成都那种热是湿的对就是那种跟蒸笼一样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香港也是的当你出汗又出味啊它不是那种爆晒的那种热

还是那个湿热闷又闷就跟在一个蒸笼里面生活一样那你出汗也出不了然后又就热得很难受我觉得香港跟成都那个感觉是一模一样我觉得夏天太难受了但夏天的轮廊就很舒服

加拿大也是夏天很舒服因为夏天它也不是特别热而且加拿大它也有不同地方像温哥华他们说就是天天下雨阴天很多的那种城市但在多伦多就是阳光很多的那种城市我就比较喜欢

我是喜欢那种阳光比较多的城市好好啊我现在就是伦敦现在就是一周有一天阳光我就歇天歇地了不感觉我也不太适应伦敦因为这种阴天比较多的城市我都不太喜欢可是欧洲就是这样的所以我感觉你来的话会有点不习惯欧洲的感觉都是差不多灰蒙蒙

其实我觉得就是在国内的话像你说的那种生活方式比如说你每次去只是说去玩包括你说的什么吃东西啊做按摩这种就挺好的但你最好就不要在国内进入职场那种状态就你肯定会不适应的就如果你是在英国

工作习惯之后再去进入国内那种职场那你肯定会不适应我觉得也是啊所以才现在才努力的留下来吧我也听说过很多了我在国内有实习过几次我就觉得嗯

已经有点受不了了有点烦而且因为我职场的人际关系确实就是有点难就很烦就很耗心力去活着就我来这边我经常在想为什么在国内就感觉这么累就是因为你需要太多的精力去就你想比如说你每天就上班你就坐在那按正常逻辑来讲你应该不是特别累嘛

你都坐在办公室可能就你做你的工作但是你在比如说在国内你就感觉一天你真的你回家你就什么都不想干就你不仅要工作上的事包括你那个人际关系上的一些事是耗费你的精力太多了是的就它就它是一种无形的消耗它不是说体力上没有多累它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吧就人际关系上面

就需要你去在工作之外的一些心力去耗费掉就那种感觉对啊我觉得这些对于心理健康不是特别好

对吧是的所以我觉得现在国内那种不是说年轻人都想躺平了吗做什么很容易会什么 00 后整顿职场我觉得大家需要有一些整顿职场的这些人了但是我觉得你说的这种状态也挺好的比如说你在英国工作嘛每次比如说有假期就回国去玩啊这种模式确实是挺好的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咯先找到工作嘛对

对啊你现在已经就是有点就活出我理想状态那种感觉了我觉得你看你你放假也是可以回过来对吧因为我跟你的可能经历也不太一样吧因为你很小就出来了嘛是的而且

而且可能比如说因为你在香港可能和大陆也不太一样吧那种环境就是从小经历接触到的人事物啊什么的所以我现在就可能放假我可能想去比如说南美那些地方旅居啊那种嗯

甚至比如说想去欧洲肯定也是嘛包括比如说去日本我也比较喜欢哦日本好好吃那就行那也很好啊你现在就是有这个自由度吗

像你说的吃的这块你像多伦多这边因为很多香港广东那边过来了它的粤菜做的我觉得可能比国内做的还好是那边很多华人群体我觉得英国就还好就是伦敦就少很多

你会对像你一样在异国求学或职业探索中前行的一些人说些什么呢我会说搞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像我对我自己的就是需求也是比较明确的一些人我会觉得我想留在这边的原因也很明确像是我已经在这边八年了

就差那么一两年我就可以获得一个永职这个身份那已经就是理智下就应该去做这个决定但是像身边有一些可能就是在摄影那时候认识的同学他们对于自己需求可能没那么明确只是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想看能不能留在这边的话

那就不要对于一定要留在伦敦这个会留在那个城市那么那么的执着先了解清楚自己到底喜欢这里什么是生活方式对未来的一些规划也好你觉得在这边更快乐或者是你更喜欢在这边生活跟这边的人打交道就了解清楚自己的核心的需求是什么然后

再去做一些决定跟规划还是那句吧就是我觉得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活法可能说不定回去会更快乐也确实我有些朋友就是回到国内他们反而更开心了但可能他们一直以为是自己更适合在国外的但我觉得可以多尝试一下如果是还在找工作的话

我觉得有很明确的目标是件很好的事情像我的话就是我感觉我什么行业都 OK 嘛但有些人可能就想大吉利用想去投好我觉得有明确目标是好但是有些时候可能也会把自己困住吧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要不看看别的路我觉得我也没有什么立场去给什么建议吧

毕竟我还在这个阶段但是我也会这样去跟自己说了还是说给自己听就是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嘛也不是说比如说留在国外一定是适合你的有的人他觉得也是适合就问自己的内心吧到底适合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对啊

我觉得就少听一些外界的声音把他们那些评价还有眼光都给屏蔽掉独处一下然后看点书看个电影出去走走听听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比谁跟你提建议什么长辈有经验的人跟你说什么都有用偶尔还是可以听一下但是还是得自己去想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别人强加于你你该要什么

最后你可以说一下你的社交账号大家在哪找到你我就是在小红书上面叫文念我小红书上面一般就是跟心结跟人类学或者是审美或者是有可能是我最近生活给我的一些灵感的一些思考或者一些读书单的什么推荐这些比较综合的类型

好的这些信息我也会放在 show notes 里面好的谢谢你今天邀请我我觉得还挺要玩的就是第一次有人 reach out 就是录播客什么的感到很荣幸

今天跟你聊得也非常开心然后也是了解到人类学的一些概念或者是他的一些思维方式吧我觉得对我来说帮助也挺大的包括摄影方面的一些内容有帮助就好了好的那今天非常感谢文艳来做客我的播客那今天先这样吧好的好的拜拜拜拜拜拜

谢谢你听到这里如果你也喜欢探索生活的无限可能记得点个订阅这样下次有新故事也不会错过了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