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上海,是抗日战争之前的10年。那1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比较快。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却是另一番景象。在美国,1929年股市崩盘,30年代银行大量倒闭,随后是经济大萧条,失业率高达25%。在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情况类似。而恰恰在同时,苏联终结了实施若干年的“新经济政策”,于1928年启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接着又在1933年至1937年期间实施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经济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萧条形成鲜明对比。 当时计划经济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暴露,一般人也看不到,而市场经济的弊端,反而看得清楚。但也正是在那个时期,在西方学术界出现过一场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大争论。正是在这场争论中,哈耶克发展出了他的关于比较经济制度的思想。几乎是同时,同是来自奥地利的经济学家熊彼特,从另外一个角度论证了市场经济的根本优势。当哈耶克批评计划经济体制并提倡市场经济时,不少经济学家都反对他。但在他1992年去世的时候,包括中国在内的计划经济国家都决定走市场经济之路了。他终于活到了共识形成,看到了自己的预言变成现实。
源主书友会
脸书群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ybookclub
电报群组:https://t.me/yuanmedia
嘉宾源主言论不完全代表本台观点。不喜勿喷,慎惜羽毛;百花齐放,欢迎争鸣!真理越辩越明,支持理性论战,反对人身攻击!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文章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视频节目属公益推广性质,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Yuan Media,我们会立即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