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重农抑商’的思想,认为商人通过借贷、土地兼并等手段获取财富,往往带有‘原罪’。这种思想导致人们对富人产生怀疑,认为他们的财富来源不正当。此外,历史上的政策如晁错的‘贵粟论’也强化了这种观念,认为农业是根本,商业则是次要甚至有害的。
晁错的‘贵粟论’主张通过提高粮食的价值来鼓励农业生产,抑制商业活动。他认为粮食是国家的根本,而金银财宝则是无用的奢侈品。这种思想在后世被进一步发展为‘重农抑商’的政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经济结构,导致商人在社会中地位低下,甚至被视为‘不道德’的群体。
晁错认为商人是脱离农业生产的群体,他们通过信息差和借贷获取财富,导致农民流离失所。他认为商人生活奢侈,不从事生产,却比农民更富有,这种现象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因此,他主张通过政策抑制商业,鼓励农民回归土地,恢复农业生产。
晁错认为流民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不愿意种地,导致粮食产量不足。他提出通过提高粮食的价值,让粮食成为赏罚的手段,鼓励农民回归土地。他还建议通过捐粮换取爵位或免除徭役,以此激励农民积极生产,减少流民数量。
晁错的‘贵粟论’虽然在理论上试图通过提高粮食价值来解决流民问题,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显著效果。他的政策过于简单化,忽视了商业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反而抑制了经济的发展。这种‘重农抑商’的思想在后世也未能有效解决流民问题,反而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停滞。
【本期简介】晁错(约前200年~前154年),颍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人,西汉时期大臣、学者、政治家、文学家。少年时师从张恢先学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术。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十二月,选贤良方正,因通晓文献典故,为太常掌故。汉文帝此时欲求天下治《尚书》学者,遂遣晁错往齐师从伏生受《尚书》学。回来后诏为太子舍人,又迁博士,后上《太子知术数疏》,得汉文帝赞赏,拜太子家令,太子称其“智囊”。汉景帝即位后,晁错为内史,常与汉景帝密事,官至九卿,并更定了诸多法令,引起丞相申屠嘉等人的怨恨。汉景帝二年(前155年),迁御史大夫。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谏言,连削吴、楚、赵、胶西诸郡,吴楚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汉景帝在袁盎的谗言下腰斩了晁错。晁错有文三十一篇,列入法家类,与本传“书凡三十篇”之数差一,但多数已不存,现存有晁错写给皇帝的数篇奏疏。主要有《守边备塞、劝农力本疏》和《论贵粟疏》,其中“贵粟论”和“入粟于边”的政策,为汉朝景、武两帝时期国富民足和安定边疆奠定了基础。【主播】恶霸波、张偏见【公众号】柳南故事【进群方式】13521785295【商务合作】18618145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