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T:我参与了对六篇论文的解读,这些论文涵盖了AI在生物数据预测、分子模拟、语言模型优化和设备应用上的创新。首先,蛋白质结构生成方面,我们介绍了ProTENT工具,它利用流模型技术生成蛋白质骨架结构,速度快,可定制,长度可达800个单元,并可通过‘遥控器’指定形状。这项技术无需严格遵循物理规则,也能取得良好效果,未来可用于新药研发和创造全新的人造蛋白质,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在要求过于具体时多样性会下降,且目前只能生成结构信息,不能生成序列信息。
其次,在数据预测公平性方面,我们讨论了如何解决AI预测中数据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引入几何约束,可以提高对稀少数据的预测准确率,这项技术尤其适用于单一数值预测,未来可以优化以适应多维数据预测。
再次,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面,我们介绍了MDET工具,它利用简化的Transformer模型高效模拟分子运动,在小分子模拟方面效果显著,速度快,准确性高,但在大分子或长时间模拟中稳定性不足。
然后,在语言模型优化方面,我们介绍了SAS技术,它通过在稀疏空间中引导语言模型的激活,可以控制语言模型的行为,提高其生成内容的真实性,但依赖于预训练编码器的质量。
最后,在移动设备应用方面,我们介绍了CoSMoEs技术,它通过模型压缩和优化训练方法,将专家混合模型部署到手机设备上,提高手机助手的性能和效率,以及RSQ技术,通过重点保护关键信息,提高压缩语言模型的性能。这些技术都展现了AI技术的巨大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模型的稳定性、训练数据的需求以及模型的泛化能力等。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