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爱: 我参与了本次AI前沿论文的讨论,主要关注点在于大型语言模型的推理能力与模型大小的关系。我们发现,简单的认为模型越大推理能力越强是错误的,实际情况是呈现U型曲线,存在一个最佳模型大小。过大的模型参数反而会导致AI陷入死记硬背,忽略推理逻辑。此外,数据质量对模型性能的影响远大于模型大小。
我们还讨论了如何找到最佳模型大小,研究中提出了一个名为“图搜索熵”的指标,它可以衡量知识图谱的复杂程度,从而预测最佳模型参数数量。这就好比搭积木,积木越复杂,需要的工具就越多,但也不会无限增加,否则会手忙脚乱。
总而言之,设计AI时,不能一味追求更大,更重要的是模型与任务的匹配,以及高质量的数据。
小七: 我也参与了本次讨论,我们还探讨了AI的‘顿悟时刻’,也就是‘啊哈’时刻。研究发现,AI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会突然调整策略,并通过拟人化语言(例如‘我需要再想想’)进行自我反思,这有助于避免推理崩潰。
研究还提出了一种名为‘推理拟人化分离指标’的工具,用于衡量AI是更倾向于纯粹推理还是更多地进行自我反思。这就像我们人类解决问题时,有时需要停下来自问自答一样。
AI的‘啊哈’时刻表明,AI不仅能机械地计算,还能像人类一样动态调整思维策略,这使其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更灵活有效。但研究也发现,AI有时会过度思考,这需要进一步改进。
此外,我们还讨论了Deep Researcher框架,它允许AI在真实网络环境中进行深度研究,学习规划、交叉验证和自我反思等高级技能,这极大地提升了AI在开放域任务中的性能。最后,我们还探讨了如何通过结构化对齐方法来提升AI长文本生成的质量,使其更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