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在世界中的中国我是台大历史系教授甘怀真这集的主题是唐代的士大夫社会与文化我想我们又久违了我也不想再做什么道歉了说太多也没什么意思了我也努力会做好我的 podcast 来推广这个关于中国史的一些相关的知识
我本来要跟大家讨论宋朝以后的一些发展但是后来我最近整理了我的这些讲义了这些稿子我发现我好像没有跟大家谈一下关于士大夫社会与文化其实这也是我自己研究的一个主题所以说我就补上这一讲跟大家讨论唐代的士大夫社会与文化
我想很多人啊对于唐代的最大的印象呢是唐诗这是有道理的唐诗呢是唐代留给我们的巨大的文化遗产那别的不说了我想它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我有一段期间啊是在日本的东京大学教书经常人
人在异国嘛到黄昏的时候呢就会想念家乡总会想起啊唐代诗人崔浩的诗句日暮相关何处诗啊让我觉得自己沾染不少的诗意啊我想各位也一定在很多的情境下会想到唐诗我们说唐诗三百首那是后人选了三百首诗啊来作为唐诗的代表
那清代人在编这个全唐诗的时候呢有五万首那实际上呢做出来的诗呢肯定呢大大的超过了这个数字我们想想啊那为什么唐代会产生出这么多的诗呢那这与唐代的士大夫社会的形态是有关的那这一讲的主题呢就是士大夫社会与文化在今天啊我想诗人呢算是一个专业的文学家
在唐代写诗是诗人的社交技巧全体的诗人都必须是诗人至于诗写的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了我想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那样伟大的诗人则是少之又少的
那一般诗人写诗的目的呢也不是要当诗人嘛也没有要要创作这个文学作品的只是为了要维持他在这个群体啊或者一个社群之间的人际关系这个道理实在太简单了嘛就像我们现在啊的这个社交的场合呢经常在做一件事情嘛就会被找去这个卡拉 OK 嘛在卡拉 OK 的时候呢他们就说啊恭喜啊这个甘老师啊来唱一首歌
那我就要上去唱歌嘛其实我在家里的时候啊我就想到啊他们会拱我出来这个唱首歌嘛所以说呢我就会在家里面先先练一练嘛那就是维持我跟朋友之间的这个社交的关系嘛士大夫社会啊它是一个社交的网络我想
就像我自己有我的社交的网络但是这个甘老师在卡拉 OK 的唱了一首歌呢你也不知道嘛因为反正反正呢他们只是基于礼貌要我上去唱一唱嘛唱的也不好他们也我在唱的时候他们也没有注意在听就是这样混过去嘛所以说
在唐朝啊我想只有像李白啊这种啊你可以说他们是网红了他们做的诗呢才会立刻被传出去甘老师唱歌是没有人连 FB 都没有人要记的
那白居啊更是一个超级网红据说呢他的诗是富如皆知其他的人人啊这诗呢就是在社交软体的这个群组里头呢大家传阅吧我做了这个比方那的确啊这个士大夫社会呢他很像是一个这个在一个社交的软体当中啊去建一个群组那大家都有
加入群组啊甚至是建一个群组的这样的经验吧首先啊一个群组的成员之间啊你要有人际关系嘛你一个群组你不会是全部都是陌生人嘛总要有个作为媒介性的关系嘛像家人啊同学啊
那其次呢你有了这个人际关系以后还要有一个具体的物理的这种结合的媒介嘛那像现在这个物理的 physical 的这种媒介就是社交软体嘛你用过很多的很多的社交软体嘛要用这种社交软体或者靠电脑的网络嘛网络嘛去作为它的这个媒介嘛一个体的
物质的媒介所以说呢住在台北的人呢就可以与东京的人呢共同参加一个同学会的群组那第三点是啊一个群组啊你要去分享内容吗你不能建一个群组都没有人提什么意见或者分享什么讯息那这个群组就死掉了嘛那最一般的就是分享照片嘛我们都在分享一些照片嘛尤其一些旅游的照片首先呢关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啊
我们称这个社会是士大夫社会嘛所以说他的成员的共同的身份就是士大夫而人际关系呢就是士大夫作为一个媒介的关系嘛
士大夫这个说法是源自于先秦的贵族阶级汉代以后一些豪族出身者就标榜自己是出身自先秦的贵族阶级所以说他们就说自己是士大夫出身的人不管了这反而是说谎吹牛那你要吹牛你总要有点客观的事实来展现你自己是士大夫嘛
在汉代这个事实就是儒学教养那儒学教养一直是士大夫教养的最主要的内容但到了魏晋以后就会再加上文学尤其在东晋南朝的时候那唐朝在这方面是继承自南朝
那唐朝的世人啊写诗的风气呢就是传承自南朝的士大夫社会那这是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了那我们看到了唐朝的建国集团是传承自北朝但是呢士大夫的文化呢却是传承自南朝我们可以想象啊如果两个人在洛阳的社交场合见面那他们会告诉对方啊自己是出身某个地方的士族而且呢啊
你要展现教养嘛这个教养呢最明显的就是文学那这个文学又是一个什么意思呢首先呢这个人当然他必须要会汉文嘛也就是汉字所构成的一个书面语而且啊可以在口语当中呢使用汉文你讲话的时候呢讲出来的是汉文那其次啊你要会写一些文学作品像是诗嘛那想想啊
一个从杭州来的人一个从太原来的人那两个人在长安见了面为什么会认为自己与对方是同类的世人呢因为双方两个人都说一种共同的语言嘛就是汉文的口语化以及呢他们在一些社交场合呢也可以一起来作诗啊苍苍前期的
一位名人叫做张九龄他是广东人在当时的这个族群上他被一些人认为是出身蛮族所以说他被说成是非中华之士那这位天才少年他 13 岁的时候就献了一首诗给广州的刺史王芳庆王芳庆从此尊敬张九龄并且大力提拔他
那张九龄就因为这种文学的才华而理所当然的成为这个中华之士中国的士大夫因为文学是身份的最重要的标识唐代这种例子非常多了我提到的张九龄那很多人都说他是诗人这也没错了但是你要知道他不是职业的诗人他是一位官员
然而一个人有文学才华也必须要有一个可以展现的场域这个场域就是大都市尤其是在京城
那我在前面呢也跟大家讨论过汉代的京城社会啊希望你还有印象而唐代的京城社会的现象就更明显了更多地方上的政治精英会聚集在京城长安啊洛阳另一方面呢唐代的世人不只是向心的集中在京城也离心的向中国各城市移动为什么呢为什么呢因为官僚制的作用嘛
如果我们来做汉唐的比较汉的世人
包含士大夫了他是先出任本地政府的次级官员然后再由长官一般是郡的长官郡太守来提拔到朝廷去担任郎官再担任郡太守然后表现好你就换他来当郡太守一般不会在自己的郡因为要本期回避会去别的郡当郡太守然后再往上升官
然后有一天可以回到京城的朝廷去任高官那对于一般的汉官员来说他们大概在 40 岁之前都还会待在自己的家乡这个家乡就是所在的郡唐代的官员就不一样唐代官员有两个主要的入室的途径一个叫做应任一个叫做科举应任是子孙靠着父祖的官位而获得入室的资格
那由应任出身的官员要先担任卫官、斋狼或者到学馆当中去当学生不管这些卫官、斋狼或者是学馆当中当学生这些职务都在京城所以说这些高官的子孙他们任官的起点是京城他们在 15 岁到 20 岁之间就在京城生活了
那么至于科举的情形是如何呢我们所知道的科举一般是明信的科举它源于北宋唐代的科举则很大的不同相对于宋以后的科举强调的是鄙视的公平性就像今天考大学一样唐的科举则是由主考官决定录取与否以及名次
但这也不是由主考官单独决定而是这个主考官他必须根据士大夫社会的评价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这个考生是唐代有名的诗人也是一个大文人叫杜牧杜牧
杜牧在洛阳考科举的时候他是个泰学生他的老师吴武林向主考官去观说认为杜牧因为写了《阿房功夫》而为世人圈的而形式世人圈的一个名人他应该要得到这次科举的榜首
结果这位主考官说啊榜首已经由这个别人推荐了啦已经有他他已经有人选了所以说再给第五名好了这种事情啊如果你发生在今天啊肯定是丑闻啊那新闻会大报特报
但记录这件事的这本书叫做唐直言他说这件事情叫做公见就是这个 550 是站在一个公的立场去推荐了这个杜牧而朱考官也是基于公的立场相信 550 的推荐所以说给了他这个第五名这是一件美谈
那这个事件可以让我们观察到很多现象杜牧来洛阳念大学其实就是为了要打入京城社会的士大夫的社交圈
好让他的文学才华被别人知道的确通过了这个精诚社会的网络他的文学才华才被科举的中法官知道那唐代官员入世以后不管应任或者科举一般都会先担任地方政府的次级官员这是因为随废相关以后
那连地方政府的自己官员也必须要本级回避各位或许觉得这是一个小小的变化嘛但制度变化看似小小啊它有的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们可以想象啊想想了这些二十几岁就开始当官的世人他们人生当中呢因为本籍回避的这些原理包含地方政府的自己官员所以说他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异乡度过嘛那反过来中国地方上一直存在着
这一批呢从外地来的人嘛那这种政治制度所造成的社会流动而社会流动又造成了文化交流它使得中国基层社会啊至上呢去架一个士大夫社会嘛那地域社会间的差别是很大的但是士大夫社会却是共同的那讲到唐诗啊
唐诗当中有大量的离别诗嘛那为什么离别会作为这个诗的主题呢是因为离别是官员的日常生活嘛唐诗当中有名的离别诗太多了啦肯定很多感动了你跟我嘛那因为现代人也在离别嘛离别是因为官人不断的迁徙佛举白居易啦
他 28 岁的时候就到长安来考科去 29 岁的时候获得近视在长安当了五年的教书郎然后呢是四年的江州司马那接下来担任过中州司马杭州司马不对啊对不起啊中州刺史杭州刺史然后呢在洛阳担任过分司东都河南尹然后呢
然后是苏州刺史期间也曾经在长安朝廷担任过一些官职在他当官的期间当中他还说他要在洛阳买房子然后准备退休后他要住的是洛阳当时称这种官员的移动的现象叫做换有
换油的原因很多了唐朝官僚制还规定在职的官员你在某个地方你任免了以后必须回到京城来等候新的职务白居英在杭州刺史任期结束以后也回到京城等候这种全选
根据现有的记录这种等候权选的人在京城当中少则有万余人多到同时有五万人在京城等候性的职务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在长安有个房子有多难所以说白居居他说长安居大不易现在我们会说什么台北居大不易上海居大不易都是运用了长安的典故离别线上的另一面是相聚
这是我更要谈的当时的世人成为官员从中国的四面八方而来聚集在以京城为枢纽的大城市当中他们在这里进行各种的社交活动就由这些活动而形作一个士大夫阶级他们有了共同的身份意识或者说是认同
我跟大家讨论过的这个白居易的琵琶行呢其实是一个好例子嘛它是继在这个伯阳湖的码头旁边的一个餐会
那我在前面就说了嘛那我也说像这种聚餐啊是为送别一位要离职而且要远行的官员可想而知嘛来送行的官员都是从外地来的如果不是 IG 有了这首诗啊这种聚餐其实是寻常不过了嘛不会被历史记下来
这种聚会呢我想大概都很无聊吧所以说大家吃完饭喝完酒就要散了却被一位乐女的她弹奏的这个琵琶呢所吸引白居易啊将这位乐女的琵琶弹奏啊写的是出神入化嘛
我想其实也就是水准以上的表演而已吧那会搞得白居易跟其他参加者满座演气白居易还说他自己是江州司马青山市那他们到底在哭什么呢我想不是被音乐感动而是这位乐女是来自于长安她的琵琶曲是《京都声》
是这种京都声唤起了在座的长安回忆在座的人肯定都在长安居住过在琵琶行这首诗当中白居易说他是卧病寻阳城我想这个病是个心病一种士大夫身份的失落感对于白居易来说士大夫的身份感
是他生命的意义那这种身份感是藉由许多文化符号才可能实现的像是宫殿建筑像是乐舞像是一些礼仪像是说话的这种雅言
长安朝廷的士大夫社交活动是最高级的表现那在这首诗当中呢白居易抱怨九江这个地方的落后性使他所拥有的这套整套的士大夫文化符号的脉络呢都失去了
这显然是白居易的文化傲慢但这不是我现在要讨论的我要谈的是这些个体的士大夫们如何借由这些社交活动而交换他们交换了士大夫的身份认同感
这场这个巡洋江头的聚会呢是借由京都生的琵琶来交换了京城生活的经验如果说白居易呢有文化傲慢其实也不是北方人瞧不起南方人了或者说是只是地域社会间的歧视
主要是他的士大夫身份的荣耀感而这种士大夫身份的荣耀感呢又来自于他自己的这个官僚经历尤其是他觉得我是在京城朝廷当官的
唐诗当中,怀念长安是一种类型李白被贬到江南的时候,作了一首诗说:一围千客去长沙,希望长安不见家往西边看长安,却看不到我的家我们要注意的是,李白的故乡不是在长安
所谓的长安要看到家因为那个是士大夫的家在长安的士大夫的家这个时期的世人聚会呢是分享他们的文文化的文的教养也是士大夫身份的一种符号由汉文所构成的诗啊是最具代表性的这种文化符号
唐代诗人的聚会一惯例都要做一首诗参加者当中的长者或者地位高的人会担任所谓的祭酒决定这一次做事的主题好比夏春天我们就来用春风吧再决定压什么韵然后会点上蜡烛每个人要在蜡烛烧完的时间内把诗做好好
我们可以这个推想啊因为这样的这个社交的压力嘛所以说呢我再猜了每个人参加聚会之前都会模拟做一些诗嘛所以说至少你要学会做点诗嘛各位有没有想过啊那这个如何去评断这个文学作品的好坏呢
你们想过我们不能说文学作品的好坏都没有标准但是其实主观的成分很高一旦如果考试是以文学作为评断人才的标准其实它是让文坛的领袖决定了人才的录用也就是官员的录用
那前面讲到的杜牧考科举是个例子穆灵啊作为这个太学的老师啊是一位文坛的领袖他认为啊杜牧的才华文学才华是当时考生当中第一名的那为什么那些呃
文坛领袖啊他就像这个我们所看到的这位 550 他作为一个文坛领袖他要为一位之前的世人像杜牧去做这些事情呢
说穿了就是彼此彼此是个关键字就是彼此去拉关系嘛因为文坛领袖的地位你也不是自封的嘛用今天的话来说你要当网红你一定要有粉丝嘛所以说即使是文坛领袖的高官也要拉关系啊网红也要得到粉丝的这个支持啊也要有粉丝的关系啊那唐代的文人的代表韩玉呢曾有这么说他曾经这么说他说啊
那些知浅的世人必须要戒世而那些知深的世人呢必须要戒御
借势就是资浅的人要借助这些资深的士人的势力借势就是借助这个势力才能够进入到官僚界那什么叫借欲呢借欲就是资深的人要借助资浅的人的名誉那这些资浅的人呢是未来的文坛领袖嘛这就是我要说的
这个士大夫社会的一种结构那高级的官员的地位啊是来自于他们同时是文坛领袖而文坛领袖的地位呢又来自于他们必须要有这些文坛当中的追随者嘛他们要做网红嘛就必须要有粉丝嘛所以说双方之间呢有一种赞助与随从的这种关系
那最后啊我们要了解唐代的士大夫社会最好的方法呢是对照这个唐代跟明清的科举考试各位听过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之的这句话这是明清的情形但唐代没有办法是这样的如果你要考上在唐代啊你必须先在士大夫社会当中要有名气嘛那有名气的方法呢就是你要受到文坛领袖的推荐嘛
而这些文坛领袖呢都住在大城市当中尤其是京城所以说要考科举的人不是躲在家里面念书吗而是你必须要去拜访那些文坛领袖
在当时这种活动叫做文章干页或者是温卷就拿着文章去拜访人家拜访了一些文坛领袖那温卷就像我们这样温习复习那个温习温卷就说这个卷子我本来是在考试的时候拿上去的现在先让你看一下让你看一下这个卷
那从明星的标准来看呢更不用说从今天的标准来看啊什么文章干液温卷这这这根本就是违法的啊这这个会这个这个如果这个事情爆出来啊这个一定是一个这是个丑闻嘛但是在唐代它是完全合法的所以说呢唐代的世人啊如果要要进入一个考科举的这个模式啊要花时间啊在中国各大的城市当中游历啊
那这个目的啊也不是为别的了而是要加入这个全国性的士大夫社会那这个科举考试的最后结果呢是要看这个全国性的士大夫社会的决定嘛也就是这个候选人在士大夫社会的名声而这个名声的决定啊又是士大夫社会的这个 key person 关键人物的评价
那么相对之下呢明清的科举考试强调标准答案跟今天的各种入学考试其实是很像的这不只是一个考试方法的创新而是要去对应不同的社会形态所以以后像唐代这样的士大夫社会已经结束了这又是以后的课题我们以后再来分析那最后啊
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在台湾发生的事情台湾的重要考试是考选择题的确在现代的各国的考试制度当中这还蛮特别的为什么考选择题呢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有标准答案然后得到一个客观的分数为什么要有标准答案来决定一个客观的分数呢是因为要去掉身份的识别化
大家依一个客观的标准竞争为了要去掉这个身份的可识别后面说我要让那个考官不知道这个考生是谁免得因为他的身份而影响了我的判断所以说宋代以后的科举考试还使用了像这个弥丰或者丰弥胡明腾禄这些制度
考试的录取不可以是依据身份嘛那选择题是不是一个好的录学的方式是可以检讨的但它也是继承了某种传统中国的科举的原理一些人啊台湾有很多人在赞美啊这个法国的录学考试的其中的考的科目当中是有哲学用它来讽刺台湾嘛这个我也不以为然啊
台湾也可以做出这个入学考试加考哲学的这个决定啊坦白说也没那么难啊反正学生也可以去补习班去补哲学啊有一年啊我查了一下有一年这个法国的中学入学考试的题目是国家欠我们什么国家欠我们什么我想这种题目也没什么困难吧
那问题啊他们有标准答案嘛如何来决定分数呢那假设我我甘某啊是一个哲学大师嘛我也是个考试委员嘛因此呢我就被这个考试委员会延揽了去越卷嘛
那我评定某个考生的成绩是 B 那像这种事情呢如果在我们台湾啊我想这位考生的家长会请立法委员啊召开记者会要求教育部呢去公布什么标准答案来回答他的子弟呢为什么只得 B 这是因为啊其实我们的这个
公平的这种观念我们认为什么是公平的是经过了一个科举的一个历史的作用我们相信我们相信客观的标准我们反对了由名人或特别有权的人来决定答案好那我们这一集就在这里结束这一集的主题我是跟大家谈
唐代的这个士大夫社会那我们从一个世人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以及他跟京城社会或者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结构那这个城市之间如何铺设出一个社会的关系的网络的这个角度
来谈唐朝的世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赞助依附者之间这种人际关系的成立来谈他跟唐代许多特别的文化现象像文学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那这整个或许我们可以说这叫做唐代的形态的社会唐型社会那它的意义呢也必须跟它转换到宋以后所出现的另外一种形态的社会去做比较那这我们会接下来会讨论有关于宋后的素人社会素人文化之间的一个对照
呃下一集啊呃我跟大家谈啊我过去呃这大概五十几集当中啊然后谈讨论到唐朝呃我漏掉的部分了其实是应该再跟大家稍微认真一点谈唐朝后期的这个士大夫社会的变化当中相关的一个课题就是呃
古文运动造成中国的汉语的改汉语汉文的改变影响到后代的像白话文等等的展开对于近视中国其实有很大的作用我也必须跟大家讨论所以说下一集的主题我们就讨论这个古文运动以及汉文的变化好我是刚怀真那我们下一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