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英语新闻丨Consumers worldwide riding cross-border e-commerce wave

英语新闻丨Consumers worldwide riding cross-border e-commerce wave

2025/6/19
logo of podcast China Daily Podcast

China Daily Podcast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主持人
专注于电动车和能源领域的播客主持人和内容创作者。
Topics
主持人:得益于跨境电商平台,中国商品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在“618”购物节期间。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强大的电商实力,也体现了中国外贸模式的转型。我看到,曾经在中国街头巷尾常见的电动三轮车,现在也通过电商平台成为了海外消费者的热门选择,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我认为,中国企业正在积极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通过技术创新和灵活的供应链管理,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我坚信,中国经济有足够的韧性和潜力,能够应对各种挑战,继续保持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我们节目的报道,让更多的海外消费者了解和喜爱中国商品,共同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主持人:中国外贸正在经历从依赖数量和低成本出口向更灵活、专业和创新驱动模式的转变。“618”购物节的成功,正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得益于中国全面的生态系统,包括制造业升级、绿色能源转型以及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通过技术创新和设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我相信,这种转变将有助于中国在外贸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同时,我也希望政府能够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它们更好地参与到全球市场竞争中来。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收听CD Voice,我们将从不同的视角关注中国和世界。全球消费者正在搭乘跨境电商的浪潮。如果您居住在国外,有一天看到邻居骑着便捷的电动三轮车从您身边经过,千万不要感到惊讶。很可能,他或她是在网上平台购买了这种奇特的“三蹦子”(在中国被称为“三蹦子”)。

得益于跨境电商平台,这种曾经常见于中国胡同里的交通工具,如今已风靡部分海外街头。从圣诞礼物到整车,许多海外消费者正越来越多地从中国采购商品。许多精明的海外买家已经加入了数百万涌入中国网店的购物者行列,参与今年6月18日结束的“618”网上购物狂欢节。

这场始于国内的促销活动,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场全球购物盛宴,并于5月中旬拉开帷幕。这场年中盛会不仅展示了中国强大的电商实力,也展现了其不断发展的外贸模式。中国电商应用已成为许多国家下载量最高、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社交媒体平台上也充斥着各种热门帖子,纷纷推荐必买清单。

今年的“618”购物节恰逢其时。据海关总署统计,尽管全球环境复杂,但中国对外贸易仍保持稳定增长。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对外贸易额达17.94万亿元人民币,

这一势头反映出中国正在经历更深层次的转型:从单纯依赖数量和低成本出口,转向更加灵活、专业化和创新驱动的模式。“618”购物节完美地诠释了这种转型。

除了大幅优惠,跨境平台如阿里巴巴国际站、Temu和TikTok小店正通过AI驱动的物流系统、个性化营销算法和无缝的数字支付系统,将中国制造商直接连接到海外消费者。例如,淘宝今年将其免邮服务扩展至12个国家和地区。“618”购物节的成功

得益于一个全面的生态系统,包括制造业升级、绿色能源转型、针对中小企业的定向政策以及扩大对出口商的金融支持。更重要的是,出口结构正在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出货量显著增长就是明证。

这些行业与中国的“双碳”目标及其引领全球绿色转型的雄心壮志完美契合。因此,虽然廉价的T恤和家用电器仍在销售,但它们现在与电动汽车充电站和光伏组件共享集装箱空间。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都构成了现实风险。

但中国制造商和海外买家并未选择对抗,而是主动适应。往年,五六月曾是外贸行业的淡季。今年,中美之间短暂的90天关税减免窗口期引发了美国企业采购需求激增,将传统淡季“逆转”为海外版“618”的热销季。

今年的“618”也因此成为对外贸易战略转型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国对经济基本面的信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供应链的灵活应变能力。而如果说这场狂欢有什么可借鉴之处,那就是世界正在复苏。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更多新闻和分析,请购买报纸,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