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留学大小事 Linda 的聊天室我是 Linda
目前学人留学的 podcast 已经录制了 128 集今天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难得我邀请到一位我们在 2022 年 10 月认识的林同学他是在 2023 年的 7 月到了 Syracus University 去就读于 PhD 经济学的 PhD
为什么说他非常的特别是因为他准备的非常丰富的他的留学的旅程来跟大家分享所以因为内容非常的丰富所以我们可能会花比较多的时间来讲那我们也可以预期今天的这一集是非常非常的精彩好我们首先呢欢迎林同学来简单的自我介绍谢谢
嗨,Linda,大家好,我是林玉修我目前就读于美国纽约州的雪城大学经济学系博士班那目前刚完成二年级的课业即将在这个暑假结束后继续我三年级的学业在来到美国之前我的大学就读于国立台北大学财政学系硕士就读于国立政治大学财政学系硕士阶段我也曾经去过了上海交通大学还有厦门大学有一些交流的经验
在硕士毕业后我曾经在业界从事了三年关于税务与财务分析的工作并且在 2023 年的 6 月启程美国追寻我的 PhD 梦想这边我非常谢谢 Linda 的邀请让我也能够有这个机会在这边跟大家分享这段台北到纽约虽然搭飞机只要 15 个小时但是我却足足花了 5 年的时间
才开始我的美国梦在开始今天的分享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说一下可能很多人认为能读博士的人都是天赋异禀不过我可能是一个非典型的博士生因为我不是天才也不是学霸我只是比别人多了点坚持而已
好 那我们来形容你应该是非典型的学生为什么呢 因为只要是大学研究所又加上工作在出国的时候往往年龄你去计算一下这个想得比较多然后真的成功的学生来讲真的是挺不容易的那我们想请问一下你读博士班的计划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因为
既然工作了三年你遇到了什么而决定要放掉你的工作来申请博士班呢 AIT 签证的时候也会问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时候去读博士班呢可以跟大家分享谢谢
为什么要读 PhD 这个事情就是说实话我蛮多朋友都问过我的那耗时就像刚刚前面讲的就是长达了五年多那我觉得在这五年多之前也是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我确定我想要读 PhD 吗所以我想说我后面用以时间轴的方式来呈现会比较让大家比较清楚的了解那首先大概就是我在 2015 年那时候刚在台北大学读研究所的时候那时候是我第一次有想说诶
好像其实当大学老师这件事情也不错因为那时候我在有在学校当那个经济学的 TA 那我就是在 TA 课的时候我讲解给学生听那我发现哎学生好像能够从我这边去理解那些
理論的知識好像是一件讓我蠻有成就感的事情所以那時候就我覺得說當大學老師可以是我的未來的人生的一個選項但是我們都知道就是說想要當大學老師好像不是只需要教書就好就是其實在大學裡面老師的就是研究的角色好像反而是更重要的這個要不要當老師這件事情就是還在考慮階段那是後來到了 2016 年的時候我那時候換去政大讀研究所
我剛好有一個研究所的同學他準備正在申請美國的經濟 PhD 加上系上也有一些學長學姐也都已經出國念經濟的 PhD 那時候才讓我意識到說好像
出国读博士好像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选择因为毕竟那时候在台北大学的时候没有什么人认识的人去读博士那我觉得在政大的时候就是有一种像台湾那时候 1960 到 1990 年代那种就是大家说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那种氛围感就是围绕在身边所以让我觉得好像可以去
试试看去美国读博士当老师除了教学之外就是研究也很重要所以那时候我在 2017 年的时候我单论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陈肖美老师的 RA
那一年我觉得是一个蛮重要的转捩点我自己的那一年的暑假那时候老师他给我一个样本资料这个样本就是之前的学长姐没有帮他处理好所以里面有些 bug 他就请我帮他把 bug 处理掉我们经济的研究里面我们要跑一些 empirical resource 的时候就是会需要有那些 sample observation
所以他就是请我把它整理那些样本然后整理成他想要的结构那因为他的资料量很大大概十万多笔的样本数那所以我不可能一笔一笔慢慢去找错误因为那已经太浪费时间了
所以我就想说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我就上网去 Google 然后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后来就是刚好也蛮幸运的就是我也在老师要求的时间内去完成这个 debug 的问题那时候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说好像做研究也是一件蛮有兴趣的事情不会让我觉得说好像是那种为了应付老师那种感觉对
後來就是當然就是隨著就是做 RA 然後慢慢的就是也順便把我的碩士論文完成之後那時候大概是 2018 年我準備畢業的時候那我也就是正式的決定了我想要去美國讀 PhD 後來 18 到 19 年就是一個就是蠻平淡的就過去了因為就是反正就是台灣的男生都是要當兵那時候我剛好就是我的年紀是要需要服一年的替代役的年紀所以我就還是去當兵
后来大概 19 年年底退伍之后那就是我在 2020 年开始我就是去就是做一般的工作那我那时候就是先做税务的工作那时候我会想说先工作而不是继续在家里准备那些考试那种什么 GRE 要是托福那种考试有几个原因是因为我想说第一个我希望我未来如果我当大学老师的话我会是一个有业界实务经验的学者
那第二個是
因为那时候我的托福或雅思甚至 GRE 我都还没有去考试对那我就想说那如果我当全职考生的话我觉得那种压力很大加上其实申请 PhD 是蛮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也不确定说不能真的去美国念书而且大家都知道可能台湾的 HR 就是他们很喜欢针对我们为什么你会有那个 gap year 去做一起去问你为什么所以我就觉得说那准备读博这件事情好像也
不太能够跟 HR 讲因为他会觉得说可能台湾的公司就觉得你没有那种稳定性第三个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其实美国的生活成本其实比台湾高非常多那就是趁着机会先赚一点钱就是最后去美国也比较有钱可以花这样子对大概就是从 2020 年开始我的正职工作之后那大概反正 20 年到 21 年就是这样子平淡的过就是这样过了一年那
大概 2021 年开始那时候我一开始也是就是一般的就是上班然后下班就念个书那只是没有很积极的准备考试
其實直到後來是大概 21 年的年底就是我一個大學同學他就問我說你到底還有沒有要出國他說你都已經拖了從 18 年你說你要出國然後到現在 21 年已經拖了三年那麼久了你都到底有沒有還確定要出國嗎那時候其實已經 21 年我記得已經可能 10 月 11 月了那時候其實已經就是快要離那一年的申請季已經要結束了所以他就說
你現在也趕不上 21 年的申請季那等你到 22 年的時候你要申請的是 23 年的入學秋天入學那等你 23 年去美國的時候你都已經 30 歲了那你還確定你要去嗎
对他说如果你不想去那你就干脆不要再浪费时间读书你就好好认真工作然后甚至怎么样之类的那时候其实才让我真正的第一次意识到说天哪我已经浪费了三年的时间对那所以我后来我就设定说那 OK 那我就是花 22 年 2022 年一整年我就是最后的冲刺反正就是不管
不管多辛苦多累我就是拼這一最後的 2022 這一年就是反正就是不顧一切的就是試最後這一次回到我們題目說為什麼想要出國是不是因為工作有一些什麼原因而放棄所以我覺得其實
跟後面的那種正職的工作沒有任何的關係就是其實是這件事情去美國讀 PhD 這件事情是從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經計畫的事情就是我自己一直拖延下去才導致拖了五年這麼久這樣子多虧了你那位大學的同學來提醒你其實我這樣聽起來整個過程
跟其他的学生挺像的也就是说既然我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也不急于放掉嘛那我就且站且走然后准备考试但是考试它要有一股冲动的劲嘛这加上说这个成绩呢会觉得说好像时间还够还够就这样蹉跎了
所以基本上跟很多硕班念完有在工作的学生经过了三年的工作的状况挺像的也就是说一直等到成绩出分了之后才达到可以去申请的
时候就是说时间到了可以申请了情况都很像那我们就想要问一下就是你在准备的过程中你刚才有提到考试嘛那你还遇到什么挑战呢比如说既然这个博士班的申请挺困难的
那从选校啊教授联系啊甚至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可能是一场空也可能是很迷茫那这一路还是要继续前行那这个部分呢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下你碰到的挑战吗在过程中我觉得我最大的挑战就是我在前面我一直考不出像那些托福或是雅思甚至 GRE 的分数我觉得是我
整個五年過程中我覺得是最大最大的挑戰這樣子對那因為我當初就是那時候 18 年我畢業準備去當兵的時候然後那時候我就想哎那我要想要趕快就是準備那些考試然後能夠趕快一退伍就馬上出去美國讀書這樣子講說就是不要浪費時間因為畢竟讀博士需要讀五年至少五年那麼久所以我就想要趕快出去所以我那時候就是
去报名补习班去想说哎因为他标榜的就是说快速出分然后让就是你 30 天就可以跑到什么 GR1 330 320 以上这样子所以那时候我想说哎
好像身为因为我们毕业就是在亚洲学生然后就是那种从小就是接受那种考试教育所以我想说好像其实考试对我来说不是很难的问题所以我就想说那就 30 天那么快就可以出发就赶快去考试好了就是去去补习然后赶快考试赶快出国结果后来发现好像我刚前面讲的 5 年的准备过程中其实我花费在考试的时间就长达了大概 4 年的时间
等到后来就是稍微考到理想一点就是至少能够端得上台面的分数的时候大概已经是到 2022 年的 9 月多的 9 月初的时候那时候为了要赶上就是 2023 年入学就是等于 2022 年的年底要申请 2023 的秋天入学的时候然后那时候就很幸运的就是遇到了学人留学那就是跟 Linda 一起并肩作战那所以我觉得
跟可能跟其他同学不比较不一样的就是他们可能是面对在选学校啊或是在找要不知道找哪些老师写推荐信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然后我觉得我的困难反而是在最前面就是要有那些考试成绩的时候是让我觉得一直拿不到就是拿不到有竞争力的考试分数是让我觉得我整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这样子那所以后面自从跟学跟琳达一起合作之后我觉得反而
都很顺利这样子对我前面会说我会比较跟其他同学们相比会比较顺利是不是那时候像例如我的推荐信的部分因为大家都知道几乎在美国申请学校大概都是要需要三封推荐信那如果是 PhD 的话他会要求可能是三封学术上的推荐信涵盖了我的研究我的学科能力还有我的教学能力这三部分就是我觉得这个可能是
我相对于其他同学可能我的考试分数没那么漂亮但是可能就是这些老师他们很用心的去帮我去涵盖这三个面向我的能力
选校的部分因为我后来是选择考雅思那我的其实我的雅思跟 GIA 的分数并不是说那种很高分会有点担心没办法申请上学校就是除了跟 Linda 讨论完之外那我也有跟我的就是陈夏梅老师讨论那他是认为考量到申请的困难度还有你之后入学他会觉得说你
除了申请的入取率的问题还有加上就是后来读书的时候你的申请品的问题因为其实我也认识蛮多读 PhD 他们可能读到最后就是会有一些不管是生理或是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出现所以那时候他是建议我说就是可能就是我们重点放在
就是可能在美国的经济领域的排名大概是 50 到 80 名之间的学校往后读 PhD 的过程中会相对没那么吃力这样子因为他会觉得说可能升起前 20 前 30 的学校可能就算了
就算当初很幸运的拿到 offer 的话可能后面读下来那五六年会很痛苦甚至读不毕业其实也是蛮浪费的一件事情所以就是我主要就是以在 50 到 80 名之间的学校然后去针对我有兴趣的领域然后去看有没有适合的老师然后去
最后选出 10 所学校进行申请其实那时候你帮我选学校的时候你有推荐我一些就是很 Top20 或是 Top30 甚至 UC Berkeley 这样然后我那时候心里想说这怎么可能我上得了说实话我后来来美国念书之后我有曾经一度想说
既然都那么辛苦了那为什么当初不丢个 Berkeley 至少有种的话好像其实去 Berkeley 至少都一样花费那么多的辛苦好像至少 Berkeley 也比较好记得你那时候一直跟我强调说这个没有绝对其实当初可能我们丢个 Berkeley 可能说不定我现在也有可能会去 Berkeley 这样对对这个就是有梦最美嘛对不对好但是
这个就跟多数学生一样怕没有学校但是呢当有学校的时候呢又很容易满足
但是又仔细想一想当初有一些学校没有丢搞不好就上了所以呢我觉得申请学校还是要有个战友啊真的没错你没有找一个有经验的这样子一路上讨论的话你真的很难用自己的那种想法去做一些判断跟决定在申请的过程中蛮多人会请教授联系的这个阶段那
其实那时候我也在考虑要不要做教授联系的阶段我有询问一些我已经在美国念经济 PhD 的同学甚至学长学界他们是跟我说因为美国的经济系其实几乎都是属于 Committee 制度所以就是博士生的 Funding 其实都是有系上同一分配他并不是像理工科他们是以老师的实验室为一个 Base 所以就是看那个老师有多少钱他就会收多少学生这样子所以
那經濟系就是完全是 Community 的制度所以在經濟系的申請過程中他們是告訴我說其實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在做這種教授聯繫的工作上所以那我那時候考量到我的申請過程已經就是那時候已經 11 月多了還在選學校所以我就想說那已經有點蠻緊湊所以那時候我是沒有進行那種教授聯繫這個工作這樣子
这个部分我们大概分几个来讲一个就是你在念硕班的时候你跟老师的关系的部分还相处得挺好的所以这个让你在找推荐信的部分不至于太辛苦然后老师也很乐于帮忙我觉得这个部分是也要提醒以后的申请者要去注意因为推荐信真的也挺重要的
有人要挺你嘛对不对要认可你支持你那第二个呢你有提到说你的考试的这个成绩跟你的选择学校的排名的这一个部分我们昨天才跟我们另外一位学生去讨论到这个问题不一定要去找那些这个年纪比较大的或者是副教授教授也可以试着找助理教授因为他们也正在升等
所以他们的在收学生或者是能够帮助这些学生日后再发表的这一个部分的话也可能会比较有更多的热情所以这个跟排名的部分也可以大家斟酌一下找指导老师选老师并不一定都是要找那种很大咖的老师其实这一点我是蛮同意的因为其实
我在我目前将念两年下来然后因为我现在也准备要找开始找我的 advisor 那其实我会跟一些学长学姐讨论 advisor 的问题那其实他们都是蛮建议我说其实就像琳达刚刚讲的其实找那种助理 AP 就是助理教授或是刚成副教授那种可能年纪三四三十多岁四十多岁的老师其实他们说那种反而是最好的老师因为第一个
他们毕业没可能了不起毕业个十年左右而已那其实他们会他们接收的一些知识或是他们用的一些技术的方法其实都是算目前最新的方法他说这个会让你未来比较顺利那第二个就是就像琳达讲的他们这些年轻的老师他们也需要去升等那些压力所以他们会更有冲劲他们反而会更愿意带着你去
往前冲那我们系上有些那种很大咖很大咖老师就那种在可能在我们经济学领域是
你讲他的名字出去可能人家都知道是谁说那种老师因为他真的太忙了或是他已经因为那种你要累积到一定的学术地位可能都已经可能 60 多岁 70 多岁了所以他就说那种老师有时候真的他太累了年纪大了他可能已经没有什么心思想去管你的所以他说有时候那种反而并没有比较好我们把目标放在 50 到 80 的这个 range 其实
我们再回想一下当初我们的申请的时候这个也不全然是奏效的甚至你还记得你当初的陈老师他当时是 Georgia 的一所学校对不对然后但是你当时申请的他的那所母校
也并没有成功嘛对不对对对所以就等于说我们想的跟实际上最后的结果不尽相同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是不是太乐观了或者是有没有做教授联系或者是什么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去回想一些状况当然现在结果是圆满的我们的压力也没有那么重但是未来的学生在教授联系这个部分
的确就像你讲的有可能在某些科系上面会有不同的状况也就是说在你的这个科系里面来讲大概是这样但是在理工科来讲包括今年的学生因为这个 NIH 的这个经费的减缩
等等现在甚至有学校会说你如果要申请博班你必须要至少要两位的 mentor 同意要收你的指导你的状况下你再提出申请就是说他的困难度相对提升是因为他的经费的减缩等等那博班来讲要是没有奖学金的支持的话的确是比较辛苦
所以我们也面临到我们的学生博班念到一半了之后教授来告诉他说没有经费了怎么办那这个时候学生是不是 master out
的状况下因为念不上去了没有经费所以我们只能讲说每一个人是不是在念博班中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身心灵上面的变化或者是他有可能有什么样子的造化其实大家都不知道我们总而言之就是博班这条路真的是挺辛苦的
然后你已经很顺利的把博士的第二年走完了既然我们当时在申请的结果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但是我们是怎么样去让我们一路还继续前行的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想到一些什么样子的问题比如说你的年纪各方面或者是你的个性之类的你是怎么撑过来的前面琳达也有提到其实我们申请学校的过程都是一个非常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因素存在那时候从 2018 年我确定要去美国念 PhD 的时候其实我那时候每一年我都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会考出分数来什么时候可以申请学校也不确定我哪一年会被学校接受不知道最后会怎么样还是继续一路往前这样子那我觉得就是一种可能就是那种
不服输的心想法吧因为毕竟我觉得就是我们亚洲这种精英教育体系有时候可能我这样讲会有点太骄傲但是我觉得就是刚好我也很幸运的我就是在那种我们那种考试教育体系下的那种幸存者吧也间接的培养成了我那种就是我们那种从小就是要跟人家竞争啊就是比分数啊比考试那种竞争的心态他都能为什么我不能所以我就想那就再继续努力试试看
那另一方面是我那时候也有在我心里问我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选择像我过那种上班然后赚钱然后下班就是跟朋友聚会啊那种很惬意的生活平顺的过完这一生那时候我一直以来我心里的答案都是觉得说等我到 50 多岁的时候我可能会后悔所以我后来我就继续坚持这个申请 PhD 出国读 PhD 这条道路
我寧願最後我可能我最後真的還是沒有辦法去美國念 PhD 的原因是因為我申請的每一間學校都拒絕了我而不是我那時候連申請都沒有申請然後我就自己先放棄了這樣其實你的這個心情
就很像多数的学生一样想申请但是又怕伤不了所以都会很焦虑我们就只有去想说要是被拒绝怎么办但我们都没有往另外一方面去想说那如果我们被接受了之后我们怎么样去开始我们的新的旅程所以这个就是一个还不知道什么结果但是还
不得不一直往前走的一个选择那我们再问一个问题就是说许多的家长啊学生啊都会问到说那对嘛你这么优秀那你就自己申请啊那为什么还需要找一个有经验的顾问当你的战友呢那我们也相信你也曾经想过说自己申请因为太多学生来找我们的时候都认为说
这个我不需要顾问我觉得我自己可以做得到所以我就用我的三维来判断我应该有什么本事做这件事情但是这些人到最后都还是跟我们有机会见面或者是咨询那我也想问一下说那你应该有这样子的状况那当时我们是有什么样子的机会去认识你的心情是什么你的选择是什么
这个问题那时候我就是后来我大概就是我去年刚考完我第一年的资格考的时候我后来那时候暑假就是比较放松的时候我有在在 Dcard 上面我有把我当初我怎么咨询代办我咨询了哪几间那我为什么最后选择跟学人合作跟 Linda 合作的我那种分享文章在 Dcard 上面那时候其实
下面就是有蛮多人留言都是在 judge 我说你都已经念要念 PhD 的总会还要找代办为什么不自己申请有点像那种酸民的那种留言就是说你都要读 PhD 的但是要不要代办也帮你读 PhD 或怎样这样之类的其实我那时候在选择要不要找代办的时候其实我蛮多朋友觉得说可以不用找也可以找其实我觉得这个事情如果以
回归到我的专业领域来讨论这些问题的话我觉得我读了经济学之后它让我人生的思维都是会以经济学的逻辑去做思考这边也分享我怎么来分析这件要不要找的问题用经济学的角度来分享那第一个
就是在经济学他有一个部分在探讨那个专业分工跟比较利益这个问题找留学代办就是一种专业分工最好的一个体现的方式我们可以借助留学留学顾问在申请学校上的一些丰富经验因为毕竟他们经手那么多学生那么多年因为我记得 Linda 好像有二三十年的经验了吧
还是我讲少了今年第 39 年对因为我知道 Linda 很有三四十年的经验这样的所以我才第一年申请我等于是第零年申请她经手了好几百个学生然后三四十年经验的顾问绝对比我一个第零年零个学生的自己的经验绝对会好很多所以我觉得这种是一种你找留学顾问他们有他们丰富的经验那再来就是
你可以减少很多你在网路上搜寻的那些时间跟成本的消耗对还有一些行政琐事就是你拿到跟学校很多因为我记得拿到 Linda 也有帮我去
联系一些学校读经济系的话很多是因为要求一些数学你有学过什么数学课这样那因为我毕竟我修的数学课没有很多那有些系上网站不会写的很清楚我记得 Linda 就是有去帮我跟很多学校去写信联络就是问他们说你们对于学生的数学课的要求到什么程度我觉得这种都是一些很琐碎的行政事情
我觉得这些事情如果你有找一个留学顾问他可以用他的专业的角度去帮你处理好这些事情他绝对在处理这些事情跟他给的建议还有他的经验会绝对比我们自己做申请会来得更有效率然后也会更专业这样子那你自己就可以把这些处理这些琐事的时间上
全部的花费投入在你的那些 SOP 或是你的 resume 的那些书写上面我觉得这是
会是这种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方式就是如果以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件事情就我个人当时的情况来说因为我考完我的 GRE 就是已经大概是 2022 年的 9 月初了后来考完之后我就马上大概花了一个多月去寻找在台北附近有哪些适合我的代办这样跟学人就是要进行合作的时候大概已经是已经是 10 月底了那我们大概都知道就是每一年美国的申请季大概都是可能
有些学校很早大概可能 12 月初就截止了那有些是可能 12 月中 1 月甚至大部分都是不晚于 1 月中就 1 月 15 号这样子所以那时候我知道我已经 10 月底了等于就 11 月所以我知道我的时间很紧凑
所以那时候加上我白天都是需要上班的所以我后来我就只能运用平日晚上跟假日所以我因为这样子我非常知道我非常需要有一位有经验的战友来领导我这样来带领我一起一起打这场仗而不是自己一个人摸石头过河这样子记得我那时候大概咨询了
可能好几间的留学顾问那最后有意愿协助博士申请的顾问大概只剩下五六间这样子那这五六间我排除掉一些专业能力不足就是因为其实你跟他交涉之后你会知道他对于博士或是他对于经济学
领域他的了解程度那些你大概会略知一二所以我就排除掉一些我觉得不太适合的顾问那最后只剩下学人跟另一个另一间顾问这两间顾问我那时候很犹豫要学哪一间那时候反而是另一个顾问他跟我说你要不要再用最后这个两个月的时间你再去考一下雅思跟你的 GRE 那你去看看还能不能够再考出更好的分数
那时候其实我心里想说拜托现在都已经 10 月底了我还要写那些 SOPresume 然后选学校然后我还白天要上班我怎么可能还有时间在那边去准备考 GRE 考雅思那些东西
对这样所以我觉得这有点会有点不切实际记得我最后问琳达一个问题我就问琳达说如果我们现在只能够依照目前成绩那你有信心跟我一起合作然后去打完这一场仗吗其实那时候琳达的回答让我蛮感动的其实那时候我上班然后我听到琳达的语音然后我其实有点有点想要眼眶泛红因为那时候他也没有告诉我说可以或不可以他就直接跟我说
你觉得多少的雅思分数或是多少的 GRE 分数才是真的高分他说就算你今天你的雅思是 8 分你的 GRE 有 330 你可能觉得这个分数已经很高因为毕竟雅思有 71 然后 GRE 有 320 那你就可能觉得很厉害了那你有 8 甚至 GRE 也有 330 那你可能觉得你超强的
但是琳达告诉我说可能你还会遇到一堆申请者他可能已经是雅思九分或是 GRE340 了你要记得永远会有人比你还要高分除非你已经拿到满分这样子然后琳达最后就跟我说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不是再去纠结那些分数或是怎么样他告诉我说我们现在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去透过我现在有的这些条件去找出符合我的学校然后
也因为 Linda 的这个回答这个答案我很幸运的都能够跟 Linda 一起并肩作战就 Linda 也成为我的最后的选择这样 Linda 的这个逻辑我觉得就是那时候我也有在 PTT 上面看到有人讲过一段话他就是说
你不是給顧問就是留學顧問滿手的 S 型的牌然後去打他說滿手的 S 型的牌誰不會打他說你要他說真的好的顧問是能夠把你手中不完美的牌然後去打出完美的一局這才是好的顧問那我覺得
琳达的回答就是符合这段话的好一个顾问你讲的这一段让我想起我有一位学生他当时的 GPA 不到 2.0 然后呢他也讲了他说这个成绩怎么有办法去申请学校
我那时候就讲了说你也不能回头了嘛那你要不要试试看结果他也是申请到不错的学校所以我也是在讲一个概念就是说每一个人的条件都不一样但是你碰得到伯乐嘛你要怎么样让你自己被看到你应该还有其他方面的强项嘛对不对所以这个部分我觉得就是
在某一个阶段呢碰到某一个状况呢然后得到了某一个反馈呢然后触动了你做出一些决定啊也很谢谢你我们才会有机会认识到现在嘛接下来再想问一下就是说你当时申请了哪些学校最后为什么是决定去念雪城大学
那问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去讲雪城这个名字真的是非常的好听雪城大学也是非常非常漂亮的学校不过我们待会或许会讲到 Syracus 这个学校的状况那我们先问一下你申请了哪些学校为什么最后决定去念 Syracus 其实我当初最后就我前面有讲到我可能
跟我的商美老师讨论我们聚焦在美国经济领域排名大概 50-80 之间那我最后从这里面我选择了 10 间学校去申请那总共拿到 4 个 offer 那一个是第一个单就是 syracuse 他是全额奖学金然后还有 zuny arabon 就是纽约州立大学的 Arabony 分校也是全额奖学金还有那个 UT dollars 但是他是没有奖学金然后还有 Stony Brook 只有给我 master 而已然后是 no funding
因为我申请大概 10 个学校里面 syracuse 的排名是最高的所以我当初认为 syracuse 我是最没有机会申请到的所以后来我有一天我就是假日在家我就突然打开手机发现 syracuse 的 director 寄信给我其实我当下有点不敢相信对然后
很怕自己的可能英文英文太爛了所以會錯那個封信的意思所以我我看完我馬上傳給 Linda 我請 Linda 幫我確認說我是不是拿到真的拿到 offer 了這樣子對 Linda 就跟我說沒錯恭喜你拿到你的 offer 了而且還是全額的獎學金其實我試想過很多我拿到一看到那個 director 寄來的信的時候我會什麼反應就但是我當下是很冷靜的就是
可能已经有点傻住吧因为完全是出乎我预料之外这样子所以我后来跟 Linda 确认完之后我马上打电话给我妈就是跟我妈讲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一开口直接是讲不出话直接是就爆哭先哭哭了就一分多钟然后才有办法讲话这样子因为我觉得就是
可能琳达也接触过很多学生大家都知道这个过程其实真的蛮煎熬甚至到现在都讲起那一段过程其实都还是会就是蛮想哭的这样子对所以我觉得就是大家都知道其实这五年就是前面讲那个五年的准备过程真的是很很煎熬这样子对
在最后抉择主要就是有两间学校是有给全额奖学金就是 syracuse 跟 suny alabani 这样子这个我想要这边先补充一个 linda 刚前面讲到问题就是其实读博士是很很耗费金钱跟时间的所以有时候没有奖学金反而真的是会念不下去所以很多人就是 mess up 所以当初 ut dollars 他没有给我奖学金的时候我台湾的乡美老师他就直接跟我说那就不要去了因为真的是
太浪费时间跟太浪费钱因为你最后也赚不了那么多钱回来我当初在抉择就是 syracuse 跟 suny alabama 的时候我有先询问过目前已经在那边就读的那两间学校经济系的学长学姐这样主要是询问系上的氛围跟气氛还有甚至资格考的通过率因为毕竟经济系的 PhD 最重要就是第一年那个资格考是会最重要的考试对所以
那时候我问下来的平均的通过率大概可能 70%但是 Arabany 的通过率是百分之百那我就接着问我台湾的老师我到底该去哪间学校比较好其实两边两间学校各有支持的老师这样这个决定全然是在我自己手上所以我后来我自己咨询完收集完所有的资讯之后我自己
在我内心我自己好好的静下心来考虑之后我觉得说因为去美国读 PhD 不容易我们的人生也只有一次不可能可以重来我觉得好像去选择一个
通过率不是百分之百的学校好像对于我这个 PhD 的 career 我觉得好像是一个蛮有挑战性的事情所以我最后就选择 syracuse 那另一方面 syracuse 它就是经济系所隶属的它所属的那个 Maxwell School 就是公共事务这块领域它是在全美排名第一的我们在 Podcast 的 128 集的这位 30 多岁的男生他也是要去念 PhD
他当时拿到他的 offer 的时候也是抱着他的妈妈感动的就是终于做到了很激动那至于说你最后为什么要去念这所学校当然有一些人是询问老师的意见或者是学长姐当然有人去拔杯都有所以你看在选择障碍的时候总要有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既然这样一路走来的心情就是
很纠结嘛最后也很欢喜那给未来申请博士的学生你有什么建议吗比如说你的 GPA 过好或者是要几岁之前出去念一个博士班或者是说这个推荐人跟推荐性的这个部分要怎么样跟教授维护好很好的关系或者是你要累积相关的什么研究的经验
甚至要不要多赚一点钱准备一些留学经费等等甚至还有一个就是早一点申请那这个部分你有什么建议吗
首先第一个就是这一路走来的心情我觉得就是当然就是不许此行因为其实这过程真的是蛮漫长的那回过头来其实以现在来说我不后悔这个过程而且有时候想到过去就是这五年多来这个过程就真的像前面讲真的是很感动然后有时候真的会一想到那个过程那个心酸那其实我现在已经来美国两年了那
我还是很虽然就是这个过程很辛苦但是其实我也很庆幸我当初自己能够坚持下来所以我才有机会在这边跟琳达去分享聊我们这一段过程这样所以如果对于给未来申请 PhD 的学生的一些忠告的话我觉得我会想要说其实因为在读 PhD 这段过程它真的很久因为至少 4 年 5 年以上
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真的是而且是一个很孤独的过程所以可能而且你甚至你身边的朋友啊或是你的家人他们真的没有人能够去理解你到底在做什么事情而且可能这好几年可能每天都是窝在你的研究室就在那边一直一直读 paper 找 paper 然后写那些 code 那可能就是
这过程真的是一个非常暗淡无光的一段时光那可能但是你必须你要忍受这一切如果你忍受不下来可能你就是就是你看自己就退出这样子搞学术有时候为了坚持那么久只为了等待那个某一个灵光乍现或是某一个破解而出那种喜悦的感觉而已所以我会说我给未来想要考虑要不要读 PhD 的学生
我的他们一个建议就是说我会觉得说你要先确认的是说就是你不是去确认说你到底条件够不够你的能力够不够你的专业知识够不够我觉得是主要是你要先去确认自己有没有那个 determination 就是你能不能够坚持下去的心吧对因为其实
我从我身我自己甚至是我身边的一些拿到 PhD 学位的人或者是一些正在读 PhD 的学生我从他们这些人我可以观察到一个非常大的特质就是这些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其实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条件这个共同的特质就是他们都有一种偏执可能每个人这个偏执他是在不同的面向去呈现出来这样子对所以我会说其实
能够最后能够顺利然后成功的拿到 PhD 学位的人其实都不是天才也不是学霸他们都是一个很坚持然后也是很努力不懈的人例如我在政大读研究所的时候我的室友他叫 Jeffrey 他是一个印尼的华裔这样子那他现在在香港的 PolyU 当 Professor
我們去年我們有見面他就跟我說其實那五年的堅持是他覺得他最佩服我的一個心態他說因為其實如果換作是他他可能沒有辦法像我堅持那麼久另一方面是因為我覺得對於讀 PhD 的學生來說拿到那個錄取通知的時候其實我覺得只是一個入場券而已代表說你拿到入場券可以去參加這場遊戲代表說遊戲才正要開始而已就是讀完二年級的心得來說的話我會覺得說
我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那些申请啊准备那些留学考试啊然后选学校写 SOP 写 resume 我觉得那些现在回过头来看都是很简单的事情就是一点都不难真正的考验是在你收到 offer 你踏上飞机你踏上美国土地的那一刻开始我觉得它是挑战的开始对
对没有错我们第一部分就在讲你的缘起就是想要走到
我试的这条路真正的挑战呢就是你要踏进美国那一天开始所以后来回想了之后那就是一个过程但是最大的挑战才正要开始很精彩所以讲的也很清楚那也希望带给未来想申请博班的学生有一些方向其实申请博班大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不是只有你很孤单走过这条路的人都会知道
但是他最后甜美的果实是你拿到 offer 的那一天吗不是不是最精彩的是之后才是最最关键的感谢您收听今天的节目在下一集我们会继续跟玉修聊聊他到了雪城大学之后的真实生活体验包含学校的资源治安消费住宿等实用的资讯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 放入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