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科技大潮下,张雪峰的观点在中外都流行么?- 顾明毅/马澈/北冥乘海生

📕科技大潮下,张雪峰的观点在中外都流行么?- 顾明毅/马澈/北冥乘海生

2025/4/7
logo of podcast 科技修道院

科技修道院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顾明毅
马澈
Topics
顾明毅: 我在西班牙格拉纳达访学一年,研究发现欧洲,特别是西班牙,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传承,这与美国注重商业和效率的品牌文化形成鲜明对比。西班牙的节日众多,人们更倾向于线下社交,这与数字化浪潮下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我的研究还涉及到旅游营销,以及宗教文化历史对品牌和旅游的影响。 在西班牙,我发现各个城市的民俗传统保留得很好,各个地区的节日都不一样,导致一年中过节特别多。这与我们国内的情况大相径庭,也让我对品牌和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 此外,我还关注了西班牙的媒体形态,发现虽然年轻人很少看报纸,但纸媒仍然在特定群体中发挥作用,例如律师和一些专业人士。 马澈: 我在密歇根州立大学访学一年,主要研究美国的广告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广告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我发现美国的公立大学更注重为当地培养人才,与私立大学培养精英的模式不同。密歇根州立大学作为美国大众传播教育的重要机构,其广告教育在美国也处于领先地位。 在访学期间,我深入了解了美国广告行业的现状,发现互联网广告的兴起对传统广告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广告行业的产品形态、生产流程和专业力量都发生了变化。这要求我们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此外,我还观察到美国传统媒体,如报纸和广播,仍然发挥着作用,但互联网公司主要以娱乐为主,科技便利性方面,中国手机支付更发达,美国更多使用信用卡。年轻人更倾向于广播和播客。 北冥乘海生: 作为一名旁观者,我观察到科技浪潮对社会科学专业,特别是广告传媒专业的影响。张雪峰的“劝退”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反映了社会对文科专业就业前景的担忧。 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发达国家,传统媒体如报纸和广播仍然存在,但互联网公司更注重娱乐性内容。科技的便利性方面,中国在手机支付方面更发达,而美国更多地依赖信用卡。 此外,我还对中外高等教育的差异进行了思考,探讨了教育体系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应对科技浪潮带来的挑战。 我个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是就业,更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本期东东枪老师缺席,他正忙着《读库生鲜》新一年的发布呢,也欢迎大家积极订阅!

这回我们请来了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的马澈老师,另一位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顾明毅老师。这二位,都是广告传媒专业的学术界人士,北冥跟他们的结缘,也都开始与前些年的《计算广告》这本书。

不过这回请他们来,并不是讨论计算广告,而是因为他们都刚从国外访学归来——顾老师刚去了西班牙,马老师刚去了密歇根州立,而且都呆了一年,都当地的学术圈有切身的一手体会。

结合二位的访学经历,我们聊的第一个话题,是发达国家与中国在大学教育方面的思路异同。我们一般觉得,欧美的精英教育,让他们占据着科技和高端服务业的优势地位,但是对普通人的快乐教育,也让他们的工业制造体系逐渐空心化。那么,真实的情况如何呢?咱们可以听听顾老师和马老师的讲述。

而另一个话题,就与这二位的学术领域——广告传媒,大有关系了。两年前,张雪峰一句劝退传媒的评论,让很多学校的传媒专业的分数线陡降。其实,不只在中国,全球范围内,传媒行业的传统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都在受着互联网科技和数据驱动的新传媒方法冲击。如何迎接这样的挑战,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这些问题,欧美的同行们如何思考,如何行动,顾老师和马老师看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最后说一句,作为一名码畜、二手科学家,北冥倒是觉得,与社会科学培养的人才相比,很多非创造性的理工科岗位,比如一般的码农,可能会更早受到AI的剧烈冲击,这真是“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主播:@东东枪,@北冥乘海生,交流群请加bmch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