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科技大潮下,中外都像张雪峰一样看传媒学科么?- 顾明毅/马澈/北冥乘海生

📕科技大潮下,中外都像张雪峰一样看传媒学科么?- 顾明毅/马澈/北冥乘海生

2025/4/7
logo of podcast 科技修道院

科技修道院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顾明毅
马澈
Topics
顾明毅: 我在西班牙格拉纳达访学一年,深入了解了欧洲,特别是西班牙的品牌营销和文化传统。我发现欧洲的品牌建设与美国不同,更注重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的影响。例如,奢侈品牌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欧洲王室的历史,而美国的品牌则更多地关注现代营销理念。此外,西班牙的城市保留了丰富的民俗传统和节日,这对于品牌营销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访学期间,我深入思考了欧洲与中国在大学教育方面的异同,以及如何将历史文化与当代年轻人的思想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品牌和营销。 在西班牙,我发现各个城市的民俗传统保留得很好,各种节日很多,这与中国的情况大相径庭。这让我对品牌的理解更加多元化,也让我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品牌营销的方式和策略也应该有所不同。 我观察到,西班牙的年轻人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相对轻松,这与中国年轻人的压力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反映了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总而言之,在西班牙的访学经历让我对欧洲的品牌营销和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外大学教育的差异和挑战有了新的认识。 马澈: 我在密歇根州立大学访学一年,主要研究美国的广告教育。密歇根州立大学在美国大众传播和广告教育领域享有盛誉,我在这里深入了解了他们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我发现,美国公立大学的广告教育更注重为本地培养人才,并结合了大众传播学和当地产业发展。与中国相比,美国的广告教育更强调实践性和市场导向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访学期间,我与许多教授和学生交流,探讨了广告行业在科技浪潮下的变化和挑战。我发现,美国广告行业也面临着传统媒体衰落、数字媒体兴起等问题,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此外,我还对美国中西部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让我对美国社会的整体状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总的来说,在美国的访学经历让我对美国的广告教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美广告教育的差异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北冥乘海生: 通过与顾老师和马老师的访谈,我了解到中外广告传媒教育在科技浪潮下的挑战与应对。张雪峰的“劝退”言论引发了人们对传媒专业就业前景的担忧,但两位老师都认为,广告行业本身并没有衰落,而是传统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转型升级。 两位老师的访学经历展现了中外高校在应对挑战上的不同思路。欧洲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而美国高校则更强调实践性和市场导向性。中国高校则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广告传媒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需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适应新技术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科技浪潮下,中外高校都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应对行业变化和挑战,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本期东东枪老师缺席,他正忙着《读库生鲜》新一年的发布呢,也欢迎大家积极订阅!

这回我们请来了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的马澈老师,另一位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顾明毅老师。这二位,都是广告传媒专业的学术界人士,北冥跟他们的结缘,也都开始与前些年的《计算广告》这本书。

不过这回请他们来,并不是讨论计算广告,而是因为他们都刚从国外访学归来——顾老师刚去了西班牙,马老师刚去了密歇根州立,而且都呆了一年,都当地的学术圈有切身的一手体会。

结合二位的访学经历,我们聊的第一个话题,是发达国家与中国在大学教育方面的思路异同。我们一般觉得,欧美的精英教育,让他们占据着科技和高端服务业的优势地位,但是对普通人的快乐教育,也让他们的工业制造体系逐渐空心化。那么,真实的情况如何呢?咱们可以听听顾老师和马老师的讲述。

而另一个话题,就与这二位的学术领域——广告传媒,大有关系了。两年前,张雪峰一句劝退传媒的评论,让很多学校的传媒专业的分数线陡降。其实,不只在中国,全球范围内,传媒行业的传统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都在受着互联网科技和数据驱动的新传媒方法冲击。如何迎接这样的挑战,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这些问题,欧美的同行们如何思考,如何行动,顾老师和马老师看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最后说一句,作为一名码畜、二手科学家,北冥倒是觉得,与社会科学培养的人才相比,很多非创造性的理工科岗位,比如一般的码农,可能会更早受到AI的剧烈冲击,这真是“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主播:@东东枪,@北冥乘海生,交流群请加bmch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