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糟了!怎么全世界都是NPD啊!!!

糟了!怎么全世界都是NPD啊!!!

2025/4/3
logo of podcast 有点人脉

有点人脉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崔绮娜
郭婷婷
Topics
郭婷婷:近年来,网络上出现大量使用“NPD”的帖子,多用于解释亲密关系、职场和家庭关系中的负面体验。这导致“NPD”一词被滥用,其专业含义被大众曲解。许多人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愉快都归咎于对方是NPD,这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对真正患有NPD的人造成了误解。 我观察到网络上流传着许多关于如何识别NPD的非专业标准,例如通过面相、习惯等特征来判断,这些标准缺乏科学依据,且互相矛盾。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倾向于使用心理学名词来解释自己的痛苦,这是一种寻求解释和心理安慰的方式。但我们不应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对方是NPD,而应关注自身感受和行为,并寻求更有效的沟通和解决方法。 在面对可能遭受伤害的人际关系时,应该关注自身如何识别、保护自己,并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而非关注对方是否为NPD。 人们容易陷入“读心术”的思维误区,通过主观臆断而非沟通来理解他人,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人际关系。 人们使用心理学名词来解释人际关系问题,是寻求解释和心理安慰的一种防御机制。 几乎不存在完全健全的人格,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非简单地贴标签。 崔绮娜:自恋是一种普遍的人格特质,而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则是一种会严重损害社会功能的精神疾病,两者有本质区别。 真正符合自恋型人格障碍(NPD)诊断标准的人很少见,网络上对其的诊断和使用存在滥用倾向。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的患病率很低,很难通过自我诊断或网络信息判断。 在临床实践中,很少遇到真正被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NPD)的患者。 人们容易将心理学名词套用在自己或他人身上,导致误解和滥用。 网络上“NPD”的爆火,是因为它能为人们在人际关系中的痛苦提供一个解释,让人感觉“错不在自己”。 心理咨询师不会简单地说“错不在你”,而是会帮助患者分析问题根源并找到解决方法。 NPD患者通常不会承认错误,心理咨询师会引导他们分析行为背后的想法和需求,帮助他们找到更有效的方法。 不建议在没有专业诊断的情况下给别人贴上“NPD”的标签,应该关注自身感受和应对方法。 NPD的成因复杂,与遗传和早期人际互动都有关系,不能简单归因于原生家庭。 不要急于给别人贴上“NPD”的标签,而应该关注具体行为和自身感受,并寻找合适的应对方法。 在人际关系中,应该关注具体的行为和感受,而非对方的标签。 NPD患者并非一定会在某个领域很厉害,这是一种误解。 “付出型人格”并非错误,关键在于提升自我照顾能力和选择更值得的付出对象。 内核不稳定的人容易依赖外部评价,从而被他人操控。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我对象肯定是NPD”、我妈绝对是NPD”、“为什么老一辈的中国父母都是NPD?”

最近刷社交平台的你,应该对NPD(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个词不陌生。

这个原本属于精神疾病范畴的专业词汇,已经摇身一变,成了网络情绪的出口——

在亲密关系里,它用来解释冷暴力;在职场中,它成了打工人对PUA老板的控诉;在家庭里,它指向让人窒息的原生关系。从恋爱、职场到父母,NPD成了“一切痛苦的根源”,也成了中文互联网的新怪谈。

但这个词,真有那么简单吗?

这期播客,我们想从专业视角出发,好好聊聊这个被反复提起、却鲜少被真正理解的词。

🎙本期人脉:

北京师范大学临床与咨询心理专业的硕士崔绮娜老师

暂停实验室创始人郭婷婷女士

02:36 开场测试:你是不是“民间NPD

09:30 “自恋”和“NPD”有什么区别

13:30 为什么现实中很少见真正的NPD

15:00 NPD为什么突然在网络上爆火

21:00“错不在你”真的有用吗

26:00 我们真的能遇上“操控型NPD”吗

34:00 为什么有人会“受虐”成瘾

40:00 别急着给人贴NPD标签,尤其是你老板

52:00 如何识别自己正在被伤害

57:00 NPD患者不是所谓的坏人

58:30完全健全的人格几乎不存在

⭐️【最后】

欢迎大家点击右上角心心,将我们设为星标关注,可以及时听到我们的更新。微信搜索 lifelab2021添加三联生活实验室,或者扫描下方卡片末尾的二维码,直接加入听友群,欢迎来一起聊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