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这句话揭示了美与丑的相对性。当人们定义了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概念也随之产生。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容易让人陷入对比的陷阱,忽略了事物的整体性,导致迷失在表面的评判中,而忽略了内在的真相。
贝勃定律指出,人类对持续接触的刺激会逐渐适应,导致敏感度降低。例如,一个人从月薪5000涨到50000,初期会有强烈的幸福感,但最终会回归到正常状态。这说明好东西带来的满足感会随时间减弱,依赖外界标准追求幸福是不可持续的。
这句话强调了大自然的无为而治。万物自然生长,大自然不占有它们,也不依赖它们。它提醒人们不要试图控制或占有事物,而是让一切自然发生。这种态度有助于减少控制欲和占有心,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当社会过分推崇某些“好东西”标准(如高薪工作、高学历),人们会被引导去追求这些标准,而忽视其他重要的职业,如农业。如果越来越少的人愿意种地,未来可能会出现粮食短缺问题。这反映了人为定义的好坏标准对社会结构的负面影响。
首先,停止无意义的对比,认识到一切对比都是相对的。其次,专注于自己能控制的事情,接受变化的常态。最后,减少对外界评价的依赖,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摆脱外界标准的束缚,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平衡。
老子认为,过分推崇贤德之人会引发竞争和攀比,导致社会不安。如果不将某些人或事物拔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就不会为了争夺名誉或资源而互相争斗。这种智慧旨在消除人为的对立,让万物自然发展,保持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今天是我们2025年的第一期节目,大家新年好呀~很开心又跟大家见面了,感谢过去200多天的支持和陪伴,新的一年希望继续跟大家一路同行,我们一起更好的成为自己。
说到更好的成为自己,而非成为更好的自己,有点绕哈。从小到大,外界评价和外在标准一直是我们判断“好坏”的主要依据,然而,《道德经》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就揭示了“好坏”是相对的,我们常常在外在标准的框架中,迷失了自己的内核。
本期节目我们以“修炼稳定的内核”为主题,结合《道经》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以及一些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探索如何放下他人口中那些与我们真实需求无关的“好东西”,找到真正的自己和自由。
/
【⏳时间戳】
00:38 对比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基础,但感知并不等同于真相
03:08 贝勃定律与“好东西”的贬值
04:21 “好”并非绝对,“不好”也不等同于“坏”
05:45 好东西未必适合所有人
07:29 “对比”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存在关系,而不是用来评判价值
11:06 将技巧内化成自己熟练操作的习惯,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
12:35 大自然任由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加干涉,“好东西”也不该被占为己有
14:32 太阳和空气不居功于做好事,反而才能让功劳长存
15:51 追求“好东西”,未来就很少有人愿意留下来种出香喷喷的大米饭
18:19 如何认清好东西的本质?
21:03 如何拒绝跟自己无关的“好东西”?
23:56 如何稳定自己的内核?
/
【📖《道德经》原文】
《道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
《道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背景音乐】
《Young and Beautiful古琴版》---薷袆
《青梅》---漫夜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