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38. 内核稳定术丨拒绝“好东西”,让我找到真自己!

38. 内核稳定术丨拒绝“好东西”,让我找到真自己!

2025/1/9
logo of podcast 野生抚育

野生抚育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树树
Topics
树树:从小到大,我们常常以外界的评价和标准来判断好坏,却忽略了自身内核的需求。本期节目结合《道德经》第二章和第三章,探讨如何放下那些与我们真实需求无关的“好东西”,找到真正的自己和自由。 首先,《道德经》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说明,人们之所以能认识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这种分别之心不好。对比是感知世界的基础,但感知不等同于真相,陷入二元对立会迷失。美丑善恶是人类赋予事物的标签,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而这些标准也在不断变化,所以要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 其次,贝勃定律说明人类适应性强,对好东西的感知会减弱,好东西没有恒久意义。追求外界的认可不如专注于自身成长,自己觉得好才是真的好。“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并非善的反义词是恶,而是指“没那么好,没那么完美”。好坏并非绝对,不好的事情也有其意义。现代社会舆论和媒体对信息操控性强,应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好东西未必对所有人都是好东西,要根据自身情况判断。 再次,老子用“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六组事物说明万物相辅相成,对比是用来理解事物存在关系的,而非评判价值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对比结果当成评价自我的标准,活在对比的枷锁里。要认识到对比的相对性,“无为”是指做事但不违反事物正常发展规律,不强行干涉。“行不言之教”指通过行动而非言语影响他人,用自身行为树立榜样。将技巧内化成习惯,熟练操作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大自然任由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干涉,不占有,不倚仗,不居功。“万物作焉而不辞”指允许一切发生。人的控制欲源于缺乏安全感、缺乏主体性或自我意识太强。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属于我们的,任何人都不是属于我们的。不居功,功绩才不会泯灭。执着于外在的占有和成功会陷入无意义的竞争。 最后,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中表达了不要推崇好坏标准的观点。人为的定义背离了自然规律,破坏了事物的自然状态。如果不再过分强化好坏标准,人们就能更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人人平等的价值观,才能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平衡。顺应规律,就能在生活中实现主客体的相互转换,内核更加稳定。要认清好东西的本质,才能稳定内核,找到真正的自己。要辨别好东西的来源,是发自内心想要的还是别人告诉应该追求的。要理解好东西的相对性,对比是人为设定的,不具备绝对价值。贝勃定律说明满足感会递减,一味追求好东西会让人累。要承认个人差异,适合别人的好东西未必适合自己。看到别人成功,不必羡慕,只需要祝福。要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重新定义幸福和成功。世间没有绝对的高低贵贱。要问自己事情对自己的长远意义是什么,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和目标。要学会说不,拒绝不符合自己需求的好东西。在做决定时,要先暂停,问自己是否需要。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要同时满足他人的期待和自己的理想。不要把自我认同建立在外界眼光上,过分关注外界评价会迷失自我。要放下控制欲和占有心,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要停止无意义的对比,不要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他人的比较上。世界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要扩大自己的福报。要专注于自己能控制的事情,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像大风箱一样让万事万物流过。没有人可以伤害我们,除非我们自己同意;没有人可以让我们不开心,除非我们自己同意。要接受变化的常态,将内核建立在持续成长上。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道德经》中提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道德经》中的这句话揭示了美与丑的相对性。当人们定义了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概念也随之产生。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容易让人陷入对比的陷阱,忽略了事物的整体性,导致迷失在表面的评判中,而忽略了内在的真相。

贝勃定律如何解释人们对“好东西”的感知变化?

贝勃定律指出,人类对持续接触的刺激会逐渐适应,导致敏感度降低。例如,一个人从月薪5000涨到50000,初期会有强烈的幸福感,但最终会回归到正常状态。这说明好东西带来的满足感会随时间减弱,依赖外界标准追求幸福是不可持续的。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含义?

这句话强调了大自然的无为而治。万物自然生长,大自然不占有它们,也不依赖它们。它提醒人们不要试图控制或占有事物,而是让一切自然发生。这种态度有助于减少控制欲和占有心,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为什么追求“好东西”可能导致未来的粮食危机?

当社会过分推崇某些“好东西”标准(如高薪工作、高学历),人们会被引导去追求这些标准,而忽视其他重要的职业,如农业。如果越来越少的人愿意种地,未来可能会出现粮食短缺问题。这反映了人为定义的好坏标准对社会结构的负面影响。

如何通过《道德经》的智慧稳定自己的内核?

首先,停止无意义的对比,认识到一切对比都是相对的。其次,专注于自己能控制的事情,接受变化的常态。最后,减少对外界评价的依赖,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摆脱外界标准的束缚,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平衡。

为什么老子提倡“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子认为,过分推崇贤德之人会引发竞争和攀比,导致社会不安。如果不将某些人或事物拔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就不会为了争夺名誉或资源而互相争斗。这种智慧旨在消除人为的对立,让万物自然发展,保持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Chapters
本章节探讨了老子《道德经》中关于“美”与“善”的相对性,以及人们容易陷入二元对立的陷阱,迷失在对比的漩涡中。它强调了建立自己评价标准的重要性,以及避免被外界标准左右的重要性。
  • 《道德经》中"美"与"善"是相对的,容易让人陷入二元对立的陷阱
  • 对比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基础,但感知并不等同于真相
  • 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比追逐外界标准更重要

Shownotes Transcript

今天是我们2025年的第一期节目,大家新年好呀~很开心又跟大家见面了,感谢过去200多天的支持和陪伴,新的一年希望继续跟大家一路同行,我们一起更好的成为自己。

说到更好的成为自己,而非成为更好的自己,有点绕哈。从小到大,外界评价和外在标准一直是我们判断“好坏”的主要依据,然而,《道德经》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就揭示了“好坏”是相对的,我们常常在外在标准的框架中,迷失了自己的内核。

本期节目我们以“修炼稳定的内核”为主题,结合《道经》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以及一些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探索如何放下他人口中那些与我们真实需求无关的“好东西”,找到真正的自己和自由。

/

【⏳时间戳】

00:38 对比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基础,但感知并不等同于真相

03:08 贝勃定律与“好东西”的贬值

04:21 “好”并非绝对,“不好”也不等同于“坏”

05:45 好东西未必适合所有人

07:29 “对比”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存在关系,而不是用来评判价值

11:06 将技巧内化成自己熟练操作的习惯,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

12:35 大自然任由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加干涉,“好东西”也不该被占为己有

14:32 太阳和空气不居功于做好事,反而才能让功劳长存

15:51 追求“好东西”,未来就很少有人愿意留下来种出香喷喷的大米饭

18:19 如何认清好东西的本质?

21:03 如何拒绝跟自己无关的“好东西”?

23:56 如何稳定自己的内核?

/

【📖《道德经》原文】

《道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

《道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背景音乐】

《Young and Beautiful古琴版》---薷袆

《青梅》---漫夜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