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42. 不要放大自己的苦难,从「为什么是我」到「我能做什么」

42. 不要放大自己的苦难,从「为什么是我」到「我能做什么」

2025/2/18
logo of podcast 野生抚育

野生抚育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树树
Topics
树树:面对苦难时,我们常陷入“为什么是我?”的内耗,过度关注自身,导致痛苦被无限放大。在社交媒体的冲击下,更容易产生“别人都比我好”的错觉,加深焦虑和自我怀疑。然而,许多痛苦并非来自现实本身,而是我们如何解读现实。因此,要摆脱苦难的束缚,需要转换视角,不预设困难,顺势而为,将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更广阔的世界。道德经中的“外其身而身存”也启示我们,不执着于自我,才能获得更长远的成长和生存之道。要减少对自我的关注,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就会发现那些许多让你曾经焦虑的问题根本不值得耗费那么多精力,许多看似无解的困境原来不过是情绪的幻境。 树树:我们应该警惕“苦难自恋”,不要沉迷于诉说不幸,也不要给自己贴上“能吃苦”的标签。要减少对自己的关注,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就会发现那些许多让你曾经焦虑的问题根本不值得耗费那么多精力,许多看似无解的困境原来不过是情绪的幻境。要学会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待自己的经历,不再沉溺于苦难,而是主动去创造美好。当我们相信自己值得拥有快乐,并愿意为之努力的话,命运的方向也会随之改变的。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也许我们会在面对挫折时忍不住反复诘问“为什么是我?”,也会在社交媒体的光鲜对比下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甚至将一时的困境视为命运的终局。这种对苦难的放大与沉溺,如同自缚的茧,将我们困在焦虑与自怜的循环中。

刘瑜在《可能性的艺术》中提醒我们:每一代人都容易将自身的困境视为历史之最,却忽视了苦难的普遍性与时间的稀释力。《道德经》亦言:“外其身而身存”,跳脱对“自我”的执念,方能窥见更广阔的天地。

本期节目我们探讨如何打破“苦难自恋”的桎梏,将注意力从“为什么是我”转向“我能创造什么”。通过转换视角、培养利他思维、接纳平凡,我们或许能发现:真正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对“自我苦难”的过度凝视。

祝大家逃出苦难向春山,春山之后再无难💐。(封面图片来自某书@午觉永远睡不醒)

/

【⏳时间戳】

  • 00:39 人们常常放大自己的痛苦,陷入“为什么是我?”的内耗中
  • 02:20 我的车祸经历让我对自己的强大力量刮目相看
  • 04:33 许多痛苦不是来自现实,而是来自我们对现实的解读
  • 06:05 顺势而为:不要预设困难,事情没发生前,别加戏
  • 07:15 原文解析
  • 08:55 时间都不存在,干嘛要跟时间赛跑
  • 09:37 这个春节让我读懂了“外其身而身存”,我退出了亲戚群聊
  • 11:41 自己的世界并不仅仅只有一段感情,而是更广阔的天地
  • 13:53 大学时代的支教经历
  • 15:49 “确认偏误”:当你相信自己不幸,你的注意力会自动寻找不幸的证据
  • 18:06 “苦难自恋”——为何有人沉迷于诉说自己的不幸
  • 20:03 “苦难让人成长”,是在无形中忽视了美好和快乐的生命体验
  • 22:43 如何切换第三者视角?
  • 24:43 不要倾诉苦难,长期的“破窗效应”会让人对你产生负面的刻板印象
  • 25:14 自我暗示的强大力量,宇宙会让更多的苦难流向你
  • 26:07 如何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执念,获得更广阔的心境?
  • 28:53 没理由我们就得是那个被幸运眷顾的人

/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背景音乐】

  • 《秋日苦难》---南青乐队
  • 《青梅》---漫夜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