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29 延迟退休利好医生群体?《良医》中的良医真的存在吗?成为医生到底需要什么素质?影视剧中的医生生活真实吗?

E29 延迟退休利好医生群体?《良医》中的良医真的存在吗?成为医生到底需要什么素质?影视剧中的医生生活真实吗?

2024/9/18
logo of podcast 医不常说

医不常说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小郑
老郑
Topics
老郑:延迟退休政策总体利好医生群体,因为很多医生即使不延迟退休也会因为身体健康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继续返聘工作。医生的临床经验在50-60岁达到高峰,延迟退休不会影响医生群体。临床医学是实践性科学,需要长期经验积累才能达到高水平,延迟退休对医生影响不大。临床医生需要勇气面对棘手的疾病,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一个快速反应可能救人一命,这需要丰富的经验和临场反应能力。主刀医生在病人关键时刻在场很重要,可以快速反应,挽救生命。医生在手术前必须严格遵守注意事项,因为患者的违规操作会给医生带来巨大考验。电视剧中天才医生的形象是多种医生的特质集合,现实中医生更依赖后天学习和实践经验积累。医学院现在更注重临床实践,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弥补之前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不足。学医时间漫长是因为需要将人体各个系统知识融会贯通,这需要长期学习和经验积累。中医的辨证思维与国家治理思路契合,体现了中医对医生的高要求。好医生就像合金刚,需要医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全面融合。临床医生的整合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在下降,导致患者难以得到明确诊断。医生既要遵循医学指南和专家共识,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需要辩证思维。成为一名好医生需要勇气和临场反应能力。 小郑:延迟退休政策公布后,保持身体健康才能享受延迟退休的红利。医生需要全面了解人体各个系统,才能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病人。电视剧中天才医生的形象与现实中的医生存在很大差异。

Deep Dive

Chapters
延迟退休对医生群体来说,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本期节目探讨了延迟退休政策对医生的影响,特别是从中高级医生、医生培养周期和临床经验积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 延迟退休可能利好医生群体,中高级医生返聘现象普遍。
  • 医生培养周期长,独立行医时间较晚,50-60岁是经验和能力的黄金期。
  •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科学,长期经验积累对很多学科至关重要。

Shownotes Transcript

就是我们中医嘛也是古老的传统医学就有这样的说法不为良相 应为良医可能更多的是需要你有那个当断而断的勇气因为有的时候像老郑说的那个案例你可能一个顺时的反应就能救病人一条命病人表面都是在同意的可是他背后还在吸引然后呢结果出现这种危险的状况

大家好 欢迎来到医不常说这个频道由从医 35 年的三甲医院临床医生老郑和代表了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医学小白小郑主创希望跟大家分享些在日常看病过程中医生没有空或者不常说的那些关于你健康的话题大家好 现在录制的时候刚好是中秋节我和老郑先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前两天第 14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11 次会议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其实在职的我们大家都会受到影响小郑自己去测了一下好像要到 60 岁才能退休然后就看到网上写什么中秋没有发假期但是发了延迟退休的消息

但是我听说老郑似乎对延迟退休有不同的看法是不是对于延迟退休新政策的公布我觉得还是要摆平心态最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良好及长久的身体健康多听我们的播客内容因为身体健康长寿才能享受到延迟退休的红利

其他的都既重要也不重要所以身体健康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嗯 没错的那我们先聊一聊这个延迟退休对医生群体有什么影响吧这种延迟退休总的来说可能利好医生群体首先来说即便没有延迟退休的政策公布

医生群体只要身体健康尤其是中高级以上的医生几乎都在返聘上岗那在没有延迟退休之前呢刚刚退休的他会享受的退休金待遇和返聘的双份薪资但是呢问题就来了因为我在我身边看到的刚退休的或者即将退休的主任们

但是还是有个别医生已经倒下了或者各种身体不适出在吃药之中因此身体健康才可能胜任 60 岁以后的工作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享受晚年的退休金待遇对于其他职业道理也是一样的

对于第二个原因就是从医生培养周期看尤其是近十年从本硕甚至到博士毕业大约平均年龄到了 30 岁左右但这也只是临床实践的刚刚起步而真正独立行医的时间在平均 40 岁左右而 50 岁到 60 岁是一个医生的临床经验及能力达到一个黄金期的高峰

而 60 岁就是黄金期刚过还是在意义发光的年龄怎么就能退休呢第三临床医学大家都知道属于实践性科学即便再好的填复和临床基础也要临床经验的积累尤其是甚至是亲身的一些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高水平

因此呢时间积累以及长期的临床经验对许多临床学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呢许多医生的职业寿命可以长达到 70 岁甚至更长所以退休不退休包括延迟不延迟对医生这个群体总体来说影响不大嗯明白了就是像现在老郑这样的还在发光发热对吧

是退而不休对的对的但是其实对于我们这些打工人来说就觉得天塌了一样我其实最近看了一本写群精外科医生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抱歉我动了你的脑子他的书呢也是着眼于普通病普通人他里面说了一段话叫他的故事是寻常的病人寻常的医生以及他们面对棘手的疾病偶尔展示出来的不同寻常的勇气

我想问问老郑一个临床医生他们的勇气一般从何而来呢我想拿出一段给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我给你普及一下胸外科手术后的一些常识

因为胸外科手术在全身麻醉后一般不立即拔除气管插管因为需要全麻需要控制呼吸这种拔除气管插管往往是在麻醉的复苏室里头或者是在 ICU 里头完成拔除的气管插管意味着病人可以正常的自主呼吸可以说话了那么拔管的时间每个人的不一样根据病人的代谢情况

平均大多数是在三到四个小时手术后拔除而这种拔除是由 ICU 的护士操作完成我也是多年的一个习惯我陪病人从手术室送到监护室另外在拔除气管的时候通常情况下都会让护士通知我我拔管的过程顺利不顺利

后来才知道这个好习惯可能能救病人一命一个失管癌术后的病人已经停机半个小时准备拔管了医生护士给我打电话让我来帮忙看一下当时病人比较稳定就准备要拔管了就在准备要拔的时候病人突然出现异常情况突然他的血氧饱和度下降他的心率和血压一个剧烈的变化

给我第一感觉是要窒息

很快的护士把管给拔掉了赶紧扣上高能弄痒的面罩经过大约三四分钟病人就面色恢复正常血氧保护度也恢复正常拔完管以后我看了一下插管那插管的管头上被一层厚厚的浓的残块所堵塞我问护士我当时说了什么护士说你让我拔管吗我说我是这么说的吗护士说当然你不说我怎么敢拔

后来我在想当时是两种情况如果不拔的话可以接上呼吸机但是它的风险是有两种一种就是你这个呼吸机的气压吹不动这个气道内的大的弹块结果病人还是窒息

这是一种可能第二种可能呢有可能呼吸机的压力把这个弹火吹到了气管的远端将来也会出现阻塞性的局部的肺感染两种结果对病人都不好我可能是经历了快速的思考

非常的紧张那么短时间内可能我自己都忘了我自己说的什么了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打管结果病人当然无让地度过了这个危险期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经历但是我事后我就想为什么这个病人堵得那么重呢后来我去和病人的女儿进行交谈

病人的女儿告诉我这个病人他是一个隐匿型的偏执性的精神病护士嘱咐他至少停止吸烟两周可是这病人女儿告诉我他根本就没有停止吸烟手术前还在抽烟那么我们知道这个原因了因为他根本呼吸道没有得到一个好的清理

所以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做这样一个手术但是医生却是不知道病人表面都是在同意的可是他背后还在吸烟然后呢结果出现这种危险的状况我觉得这个太危险了就是因为我有很多看到了

就是在电视剧或者视频上面也有明明医生比如说不管是戒烟还有不能吃东西但是他可能还是去操作违规操作了那这样进行手术的话对医生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我觉得在这里也是要跟大家说清楚就是医生说在手术前那些注意事项一定是有他的原因一定要遵医

所以从这件事情我自己感觉比较庆幸第一我有一个好习惯就是作为主刀医生在病人最关键的几个时段一定要在场如果让别的医生在场未必有那么快速的反应

既救了我自己的命也救了患者的命因为现在医患关系并不是很好有的时候你的某些操作虽然你手术可能成功了最后病人出现一个生命危险的时候有时说不清楚的或者是你说清楚了患者有时未必能够理解

但是呢就是说医生的这种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一个比较正确的选择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这是我一个亲身的经历当然类似的经历也是有很多很多使得我觉得医生从医呢是有时候是非常艰难的这种艰难有时令人感到压力巨大的嗯 是的 是的刚才听老郑说这段故事也觉得蛮惊险的

其实我之前也有看了一个美剧叫《良医》里面的医生真的是一个天才医生不管是他的勇气包括他对这个病的辨识程度还有对细节的注意都是真的是天赋异禀我想问问老郑就是电视剧中塑造的医生和现实中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别我觉得电视剧中的医生

可能是某些细节或者某些医生的几个医生的情况合并到一个医生上它实际上可能来源于真实的医疗的一些故事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像医生对医学有一个强烈的浓厚的兴趣这些强烈浓厚的兴趣可能就会有天赋的产生

但是我觉得更有赖于后天的学习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

实践经验的积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里刚才我们提到退休的问题就是说一个医生你刚刚 30 岁左右虽然获得了医学博士一个非常好的职位但是你的临床实践有的时候只是刚刚开始甚至我见到的很多的这样的医学博士他

他真的不会看病他到了门诊或者急诊他都应付不来他就不知道从所下手

所以医学院的领导也会发现这种状况所以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人在入学第二年就开始进行了医院的接触比如说进行一些见习或者实习虽然可能不一定解决什么重要问题但是已经开始了重视这种在实践中真正的去接触这种临床实践

理解这种医生的一些状态将来怎么做好医生这是最近十年我看到的变化之前呢很多时候就是学习是学习在学习的第四五年才进入临床进行见习或实习这样的话即便你是博士毕业了很难真正到临床去看病的

所以慢慢我觉得在改变是的为什么学医时间要漫长因为你的架构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你的人体的八大系统必须知道你的组织器官的基础结构要知道它的功能它的细胞它的细胞的结构分子结构你要重新从基础认识

最重要的是把这些个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因为学的时候是按分科去学比如说我们基础当中你学生理学你学生化学它基本上没有什么交叉的它是一门功课一门功课的去这样去分门别类的去学习包括诊断学临床基础学等等这些也是按照自己的系统逻辑去学但是我们人它是一个整个系统

你很难就是通过这样分门别类的学科整合到一起这个过程是非常难的比如我们举个例子当我们进入临床以后学心电图心电图我记得我的老师说这个心电图你可能得学八遍到十遍你真正看到心电图的时候你还会立马就这个心电图的情况说出来因为从你认识知道

到你看到到你马上反映出来说出来或正确的诊断出来这个时间是应该是比较靠你的长期的学习积累的就像我们学英语一样学英语你从字母开始学句子然后你看到这个篇文章你能读懂你能写

到你真正去唱所欲言去說這個階段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當你真正的完全運用自己的語言去說出來的時候這說明你真正是掌握了對的 沒錯沒錯

其实老张刚才也强调了我听到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你不管是选哪个专科其实每一个其他地方的人体的都是很重要的就是你要从一个很全面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的话你去诊治病人什么时候可能会有自己更多的一个理解或者是有那种顺时反应就是能帮助你帮助自己去帮助医生去看不同的病人吧

对 就是我们中医嘛 也是古老的传统医学就有这样的说法 不为良相 应为良医这可不是随便单纯一句话说说而已因为在中医的诊病过程中 它要辨阴阳 辨五行五行的相生相克 还要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去进行一些诊断辨证

在开药的时候这中药里头呢方剂当中它要有菌药人药 菌称着实也就是说这个药分成四个部分我这次治病的菌药是什么也就是主要的药菌称着实这样一些配比才达到好的处方

他的思维呢非常契合国家的治理思路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呢是非常的辩证思维的所以他可以当宰相也可以当医生就是把这医生的高度提的非常的高

那么我们现在的比如说我们王晨院是中国协和医大学医大的校长就描述了一个好医生是什么呢其实在 819 医生日章中说到一个好医生就像一个合金刚一样

它不仅需要锻造而且需要全面融合这种融合不单单说是你医学的知识当然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还包括融合社会的人文的

而就单单医学临床各科的融合贯通就已经非常难了就本身临床医学因为它各个系统非常的复杂而且每个专业又非常的精深你就一个普通的融合就已经很难了前几天有个朋友问到这个问题就是说我这个病怎么

这个也看那个科也看怎么都没有一个好的结论或者到底看哪个科呢实际上这个好的医生不管你是哪科的就可以给基本的鉴别然后指出一个方向但是这种不是太明显的或严重的症状时候就是犯难了说明我们医生的这种整合的能力和站在高度上看人体的思维能力在下降嗯 是的 是的

不过我觉得现在咱们的这个医疗的教育体系应该是越来越完善了只是说大家可能确实也需要有一个啊哈 moment 然后大家就一下子知道了自己的天赋点知道了这个病要怎么看我觉得这个医生确实有天台性的地方但是呢他在当今的这种社会环境我看国内也有类似的一个剧差不多是吗

对的 应该是美剧先有的然后中国的电视剧是通过他改编的所以这种天赋的医生一个是刚才我说的是可能几种医生即可写在这一个医生上他就是为了文学他要典型的塑造可能是这个原因

但实际上这样的医生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存在的因为他需要很多方面是比较弱的包括社交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人们的东西太弱在当今社会是不大可能存在的或者是在当今国内这种环境下是很难进行进一步的提高的医院跟社会一样也是各种舆论混杂

所以真实的世界不会像电视剧那么简单的对那肯定是的还是有很多突发性的存在的所以真的是需要大家就是成为医生了以后需要大家有一定的我觉得天赋什么的不做评价可能更多的是需要你有那个当断而断的勇气有的时候像老郑说的那个案例

可能一个顺时的反应就能救病人一条命另外我从良医看完以后也有一些感触就是医生应该怎么去行医说我们有很多的临床的指南

也有专家共识但是作为一个医生来说我们既遵循基本的医学指南也尊重专家的共识因为专家都是医疗界的大咖各个专业大咖他们的学术水平也非常高但是医学指南它是遵循于什么制定出来的它是遵循于三期临床试验结果但是这种三期临床试验

它也是筛选出来的病人比如说就拿肿瘤的医学指南我们国内有 NCCN 指南有中国的肿瘤临床指南这些指南它的临床试验是

筛选出来只有在 18 到 70 岁的才能加入这个指南但是临床就年龄而言那么我们在比如说 70 岁以上 75 岁甚至 80 岁这样的年龄时你有之后能遵循指南吗这真实世界我们只能是按照他的一般原则去做

所以如果医生仅仅是依靠指南或者是指南或者专家共识去指导什么说什么,那有时你这病是看不下去的,这需要我们临床的一些辩证思维,怎么既遵循指南又要跳出这指南给病人一个个性化的治疗,这就非常难了。

所以很多医生都是照着书抄照着指南抄当然这也没什么错误也是对的但是实际上呢也可能产生不了一个非常好的效果或者给出给病人产生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帮助也是非常困难的嗯没错没错其实也是不管做什么行业吧我觉得都是要多思考的嗯其实我们今天聊了很多啊包括从延迟退休聊到呃

当一名医生的这个天赋啊勇气啊还有老郑的亲身经历好的我也没什么特别补充的再次祝大家中秋快乐谢谢好的好的那就这样吧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