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031.回避型依恋(上)|BANI时代,带壳的洋葱怎么剥?

E031.回避型依恋(上)|BANI时代,带壳的洋葱怎么剥?

2025/1/1
logo of podcast 自成音浪

自成音浪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皮斯令
赵姚静
Topics
赵姚静: 本期节目探讨了回避型依恋在BANI时代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帮助回避型依恋者建立健康亲密关系。回避型依恋者情感输入和输出不协调,表现为情感疏离、自我保护、情绪波动小、内心矛盾、忽冷忽热等。其核心是渴望亲密关系,却又害怕亲密关系带来的束缚和依赖。回避型依恋者对自我和他人理想化,评价机制依赖外部,接受不了真实的自我。他们错把social skill当高情商,忽略了情绪智力中自我认知、情绪管理、自我激励和同理心的重要性。回避型依恋分为恐惧型和疏离型两种,恐惧型追求安全感,表现为控制欲强、自我破坏、混乱沟通;疏离型追求独立自主,情感隔离,漠视伴侣需求,表现为工作狂、滥交等。回避型依恋的成因与童年时期不稳定或冷漠的养育方式有关,导致其不安全感和对亲密关系的恐惧。通过自我觉察、改变行为模式、克服恐惧、提升情绪智力等方式,可以改善回避型依恋。 皮斯令: 回避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回避倾向,固守惯性思维,对变化采用强防御机制,导致恐惧和不安全感,并保持距离。在BANI时代,这种倾向会因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确定性而加剧,导致他们更难适应时代发展,情感上更孤独和不满足。回避型依恋者对自我和他人理想化,评价机制完全依赖外部,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现实冲突导致困惑和失落,无法接受真实的自我。他们表里不一,在非亲密关系中表现良好,但在亲密关系中却展现不好的一面。他们对掌控感极致追求,不会做选择,遇到问题会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回避型依恋细分为恐惧型和疏离型两种,恐惧型表现为对安全感的强迫性追求,疏离型表现为对感官刺激和成就的极致追求。恐惧型回避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忽冷忽热、推拉纠缠等行为,疏离型回避依恋者则更加坚定地保持独立自主,对亲密关系需求较低。回避型依恋的成因与童年时期不稳定或冷漠的养育方式有关,导致其不安全感和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恐惧型回避依恋者容易出现控制欲强、自我破坏、混乱沟通等问题;疏离型回避依恋者则容易出现工作狂、滥交等问题。回避型依恋者容易造成假性亲密关系,看似亲密无间,实则缺乏真实情感链接和深层次交流。 皮斯令: 回避型依恋者容易出现健忘(情感隔离)的现象,这与边缘系统和压力激素有关。边缘系统发育不足,杏仁核对依恋相关刺激反应弱,前额叶皮层活动增加以抑制依恋想法和情感,前扣带回层活动减少,导致情绪反应和参与度低。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偏高,加剧回避行为。回避型依恋者错把social skill当高情商,忽略了情绪智力中自我认知、情绪管理、自我激励和同理心的重要性。疏离型回避依恋者对伴侣情感漠视,表现为对伴侣情感需求不敏感、缺乏主动性和热情、难以表达或接受爱意和关怀、用冷漠疏离应对伴侣情感需求。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什么是BANI时代,它如何影响回避型依恋者?

BANI时代是指一个充满脆弱性、焦虑感、非线性和难以理解的时代,全球社会经济环境受到深刻影响。回避型依恋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面临更大的心理挑战,尤其是在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方面。他们倾向于采用强防御机制,导致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进一步加剧了孤独感和不满足感。

回避型依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回避型依恋的主要特征包括情感疏离和自我保护,避免与他人建立过深的情感联系,表现出冷漠和远离。他们内心渴望亲密关系,但害怕情感受伤或失望,因此难以建立深厚的信任。此外,他们的情绪反应不足,难以区分喜怒哀乐,且在亲密关系中可能表现出冷漠或回避的态度。

恐惧型回避依恋和疏离型回避依恋有何不同?

恐惧型回避依恋者既渴望亲密关系,又害怕被拒绝和欺骗,表现出忽冷忽热的行为。他们对亲密关系持有矛盾态度,情绪波动较大,且对他人和关系缺乏信任。疏离型回避依恋者则完全不愿意与他人亲密和相互依赖,更倾向于保持独立自主,情感上保持距离,避免过度亲密,且自尊心强,羞耻感也较强。

回避型依恋者如何处理情感需求?

回避型依恋者在处理情感需求时,往往表现出冷漠和疏离。他们可能知道伴侣的需求,但选择忽视或不给予回应。在关系中,他们缺乏主动性和热情,难以表达或接受爱意和关怀,且会用冷漠和疏离的方式来应对伴侣的情感需求,这种行为可能源于他们过去的经历和自我保护机制。

回避型依恋者如何影响亲密关系的质量?

回避型依恋者容易导致假性亲密关系,表面上看似亲密无间,但缺乏真实的情感链接和深层次的交流。他们保持距离和防御,难以建立深度关系,且对伴侣的情感需求不敏感,忽视伴侣的情感表达。这种关系模式使得伴侣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最终可能导致关系破裂。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讨BANI时代下回避型依恋人格的挑战,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健康亲密关系。节目介绍了四种成人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型、恐惧型回避型和疏离型回避型,并重点关注回避型依恋的特征。
  • BANI时代增加了回避型依恋个体的心理挑战
  • 成人依恋关系类型分为安全型、焦虑型、恐惧型回避型和疏离型回避型
  • 回避型依恋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回避倾向

Shownotes Transcript

如何在BANI时代帮助具有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个体应对心理挑战并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 成人依恋关系类型
  • 回避型依恋—情感输入和情感反应不协调
  • 回避型依恋对自我的理想化和对他人的理想化
  • 回避型对掌控感的追求对未知的恐惧
  • 回避型的不做选择: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 恐惧型回避:对安全感的强迫性追求—控制狂魔
  • 疏离型回避:对感官刺激和成就的极致追求
  • 评价系统完全依赖于外部的疏离型
  • 回避型依恋行为底层机制
  • 1.接受不了真实的自我:
  • 2.错把social skill当高情商
  • 3.回避型依恋的边缘系统与压力激素:
  • 4.回避型依恋的健忘:
  • 回避与假性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