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039.关系越位|从大同到大家,一场迟到的关系启蒙

E039.关系越位|从大同到大家,一场迟到的关系启蒙

2025/5/31
logo of podcast 自成音浪

自成音浪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皮斯令
赵瑶静
Topics
赵瑶静: 在大同订婚案中,男方家庭和女方家庭都存在关系越位和关系错位的问题。男方家庭将女性视为性资源,认为订婚后发生性行为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一种对女性主体性的压迫。女方家庭在女儿被强奸后,首先考虑的是家族名誉,而不是女儿的感受,这也是一种关系越位。这种家庭权力结构对个体主体性的压迫,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我感觉在这种家庭里,个体很难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总是被家庭的期望和压力所裹挟。我希望社会能够更加重视个体的主体性,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皮斯令: 我觉得这个案件反映了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干涉。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是为了子女好,但实际上却剥夺了子女的自主选择权。这种关系越位和关系错位,不仅会伤害子女,也会影响家庭的和谐。我希望父母能够尊重子女的意愿,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我也希望年轻人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被家庭的压力所左右。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以大同案二审结果为引子,探讨了关系越位和错位的概念,指出其本质是家庭权力结构对个体主体性的系统性压迫。节目通过大同案中男方及其双方家庭成员的行为,分析了关系越位的三重表现:语言欺诈、身体殖民和次级伤害。
  • 大同案二审维持原判,驳回上诉,并入选最高法案例库
  • 关系越位(Role Overstepping)和关系错位(Relational Misalignment)的定义及表现
  • 中国式家庭中常见的弥散型边界(Diffuse Boundaries)

Shownotes Transcript

前段时间,2年前备受关注的大同订婚案二审判决:维持原判,驳回上诉。同时,该案还入选最高法案例库,从法律权威的角度,否定了陈旧的“订婚即默示性同意”,同时对婚姻关系中女性个体意志应该被充分尊重保护提供了范式。

但除了法案的修正进步,社会群体的认知也需要从习以为常中解脱……

如果说“大同案”中,男方是在群体无意识主导下的悲剧点火器,那两个家庭其他成员在关系推进过程中的干预和事发后的维稳行为,就是这场悲剧的导火线,他们的行为正是典型的**“关系越位”(Role Overstepping)与“关系错位”(Relational Misalignment),本质是家庭权力结构对个体主体性的系统性压迫**。

00:04:58大同案中关系越位的三重绞杀

00:05:33第一重:语言欺诈-从“朋友”到“性资源”的陷阱

00:11:58 第二重:身体殖民-订婚宴成性同意背书现场

00:15:30 第三重:次级伤害-家族共谋下的“完美受害者”绞杀

00:21:53 越位即边界侵害,错位引发功能失衡

心理学家萨提亚指出,一个家庭的功能是否健全,关键在于“是否允许个体表达真实的需要、设定界限”。而在很多中国家庭中,关系的“亲密”往往是通过“边界的消融”实现的,这种“融合型家庭结构”容易培养出在亲密关系中“讨好型人格”或“控制型人格”的个体。

边界理论最早来源于家庭治疗学派(尤其是由家庭治疗师萨尔瓦多·米奴金 Salvador Minuchin 的结构家庭治疗),后被广泛应用于人际关系与组织行为领域。它关注:

  • 界限(Boundaries)——我们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在不同角色身份之间划定的心理-行为分界线;
  • 功能性——健康的边界既能让我们保持自我完整,也能灵活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合作或职业关系。

现实表现图谱

00:20:34 双重危害机制

00:30:42  中国式家庭中常见的弥散型边界(Diffuse Boundaries)

    1. 家庭结构失衡:父母越位、孩子补位
    1. 爱与服从被混淆:表达界限被惩罚

  • 3.模仿与复制:缺失范式的代际继承

00:46:48 原生家庭的 越位伤痕 正在延续到下一代的亲密关系中

  • 青少年阶段:同一性 vs 角色混淆(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 成年早期阶段:亲密 vs 孤独(Intimacy vs Isolation)

00:50:51 原生家庭中关系越位会干扰这个发展过程

    1. 亲子角色模糊,压缩“独立探索空间”
    1. 没有边界就没有身份

## 现实生活中的常见表现

  • **“我到底该在这个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恋爱中极度依赖或极度排斥;在朋友关系中“母爱泛滥”或不断被利用;与上司/权威人士交往中表现极度顺从或抗拒。
  • **“我怎么总像是复制了我爸/我妈的行为模式?”**明知道讨好型恋爱很压抑,但总是摆脱不了;在孩子面前重复父母当年控制自己的一套话术。
  • **“我不懂亲密关系,也不敢相信别人。”**因为家庭中的“亲密”总是伴随伤害(控制、替代、侵入),长大后就会将“亲密”与“危险”画上等号。

00:56:00结合《理解我们内在的冰山》谈关系一致性的深层价值

  • 应对姿态与生命力的守恒
  • 期待错位与关系熵增
  • 渴望共鸣与存在性确认
  • 关系定性的核心价值
  • 行为一致性的作用机制
  • 不一致性的具体危害

矫正路径

  • ‌角色定位四象限法‌‌禁止区‌(绝对不介入)‌协商区‌(需共识后行动)‌协助区‌(请求时提供支持)‌责任区‌(必须独立完成)

‌冲突转化模型‌发现越界行为时启动三级响应:

`观察事实 → 核对期待 → 重构边界(参考萨提亚冰山模型)`
  • 破局可能:从越位到复位

Ref

Erikson, E. 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Psychological Issues, 1(1), 18–164.

Satir, V. (1964).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A Guide to Theory and Technique. Science & Behavior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