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2年前备受关注的大同订婚案二审判决:维持原判,驳回上诉。同时,该案还入选最高法案例库,从法律权威的角度,否定了陈旧的“订婚即默示性同意”,同时对婚姻关系中女性个体意志应该被充分尊重保护提供了范式。
但除了法案的修正进步,社会群体的认知也需要从习以为常中解脱……
如果说“大同案”中,男方是在群体无意识主导下的悲剧点火器,那两个家庭其他成员在关系推进过程中的干预和事发后的维稳行为,就是这场悲剧的导火线,他们的行为正是典型的**“关系越位”(Role Overstepping)与“关系错位”(Relational Misalignment),本质是家庭权力结构对个体主体性的系统性压迫**。
00:04:58大同案中关系越位的三重绞杀
00:05:33第一重:语言欺诈-从“朋友”到“性资源”的陷阱
00:11:58 第二重:身体殖民-订婚宴成性同意背书现场
00:15:30 第三重:次级伤害-家族共谋下的“完美受害者”绞杀
00:21:53 越位即边界侵害,错位引发功能失衡
心理学家萨提亚指出,一个家庭的功能是否健全,关键在于“是否允许个体表达真实的需要、设定界限”。而在很多中国家庭中,关系的“亲密”往往是通过“边界的消融”实现的,这种“融合型家庭结构”容易培养出在亲密关系中“讨好型人格”或“控制型人格”的个体。
边界理论最早来源于家庭治疗学派(尤其是由家庭治疗师萨尔瓦多·米奴金 Salvador Minuchin 的结构家庭治疗),后被广泛应用于人际关系与组织行为领域。它关注:
现实表现图谱
00:20:34 双重危害机制
00:30:42 中国式家庭中常见的弥散型边界(Diffuse Boundaries)
00:46:48 原生家庭的 越位伤痕 正在延续到下一代的亲密关系中
00:50:51 原生家庭中关系越位会干扰这个发展过程
## 现实生活中的常见表现
00:56:00结合《理解我们内在的冰山》谈关系一致性的深层价值
冲突转化模型发现越界行为时启动三级响应:
`观察事实 → 核对期待 → 重构边界(参考萨提亚冰山模型)`
Ref:
Erikson, E. 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Psychological Issues, 1(1), 18–164.
Satir, V. (1964).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A Guide to Theory and Technique. Science & Behavior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