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a M03和P7+发布后订单量超出预期,主要原因是市场反馈和销量爬坡比预期更乐观。Mona M03在发布后一小时内大定破万,持续订单量也很快,甚至在9月和10月连续两个月交付量破万,创下新势力交付记录。
Mona M03初期受到负面舆论影响主要是因为网上流传的模糊图片和奇怪角度的照片,导致用户认为尾部设计不好看。后来通过媒体的静态品鉴和官方美图的正面宣传,成功扭转了舆论,实际看到车的用户认为实车比图片好看。
P7+从运动风转向家庭舒适风的原因是基于市场判断。2022年时,20万纯电轿车市场多以运动操控为主,缺少家庭舒适型车型。小鹏认为未来市场会像燃油车市场一样,以家庭舒适型为主,因此决定在智能化基础上将空间舒适做到极致,满足更大的用户群体。
Mona M03成为爆款的原因包括:1. 在10到15万的价格区间内提供越级体验,如18个扬声器的音响和3D车道级导航。2. 强调智能化体验,包括座舱和辅助驾驶。3. 高性价比,提供了许多20万级别车才有的配置。
P7+在空间和舒适性上的特别设计包括:1. 二排和后备箱空间非常宽敞,甚至超过中型SUV。2. 座椅设计符合中国人身体结构,提供更好的支撑和舒适度,包括通风、加热、按摩功能。3. 通过定制开发的薄电池包,最大化成员舱空间。
小鹏取消激光雷达后,智驾体验没有显著影响,因为其端到端的AI大模型方案能够快速决策和拟人化驾驶,表现与带激光雷达的版本基本一致。端到端方案通过云端大模型的赋能,提高了泛化能力和反应速度,使车辆在复杂路况下表现更加灵敏和高效。
小鹏产品经理在产品推广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频繁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与用户互动,解答疑问,传递产品亮点。这种直接面对用户的方式帮助产品经理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快速调整产品状态和营销策略,形成更有效的宣传。
小鹏P7+和MONA M03的市场定位不同,P7+定位为20万级别的家庭舒适型轿车,强调空间和舒适性;而MONA M03定位为10到15万的年轻消费者市场,强调智能化和高性价比。
Mona 刚亮相的时候舆论环境会更加恶劣一些 P7+确实是把家庭舒适玩明白了 Mona 或者是 P7+做成爆款的逻辑你们觉得小鹏做对了什么呢
今天很开心请到 mona 和 P7+的两位产品经理王坤和彭飞因为我觉得再牛的车评人也不如产品经理对自己的车了解多开场我想先问你们一个敏感问题 mona 和 P7+在发布后大家的哪些反应是你们之前没有预料到的那我先说吧关于 mona 这一块
其实从主要的感觉来说就是 Mona 在上市之后它整个的反馈或者说订单跟销量的一个爬坡会比我们预期的会更加的乐观实际上我们当时是大概准备了一万的产能跟整个的一个爬产的策略但是实际上从发布的那个时期开始一个小时之内大定就破了一万包括持续的一个订单走私也是以一个很快的一个速度去做了一个这样的滚动
所以也会对我们的整个的爬产跟交付也是造成了一定的挑战所以其实有一个快速的一个调整的过程包括在 10 月份的时候其实整个供应链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但实际上在供应链包括工厂还有销售的同学的一个权利的一个追赶下我们在 9 月份跟 10 月份两个完整的一个月份里面整体的交付都是破万的这个也是在新势力里面是创下了一个交付的一个记录
我也看到你们数据就是 mona m03 上市两个月都是单月交付量破万的嘛那我对比了一下数据像小米速七还有乐道 l60 他们都是目标在第三个月才交付量破万所以 mona 直接上来两个月都干到一万多台确实还是交付做的不错的啊
那我追问一个问题吧就是现在 Mona M03 是一个有点幸福的烦恼其实订单量很大那有没有什么大家的吐槽点是你们之前没有想到的呢
其实更多的是在 mona 当亮相的那个时候整个的舆论环境会更加恶劣一些比如说有一些网上的这种叠照或者说一些偷跑的一些图从现在来看很难想象那个时候最一开始外观造型会是 m03 的一个比较大的槽点其实也是因为网上流传了一些比较奇怪的角度或者拍的一些比较模糊的一些图片形成了这种比如说尾部不好看等等一系列的这一些负面的一些舆论
但实际上紧跟着我们的一个宣发期之后很多媒体或者用户实际看到车之后他们都会说怎么跟网上的传的这个图相差这么远可能也是跟 Mona 整个造型它实车看上去要比图片来的要远远好看这一点有关然后我们也是通过很多媒体的一些静态品鉴的这种素材或者说官方的一些美图的正面的一个对冲去扭转了这部分的一个舆论
这点也想说其实造型就是一个朔口成金的这样的一个点更多给我们的一个思考或者说反思就是需要在刚亮相的时候多去挖掘一些造型层面的一些亮点然后形成一个正面的舆论氛围才能够去为整个新车的一个宣发期奠定很好的一个正面的基础这个是一个点关于造型这一块其实还有一个被
诟病的一个点或者说有一些负面吐槽的一个点就是扭力量扭力量的话重点还是我们去强调它的一个调教的功力跟感受包括这个也跟整个 mona 的产品定义整个的产品的逻辑有关就是我们会通过更多的研发层面或者说调教层面的投入去将整个的 bone 成本控制在一个比较可控的范围然后达到一个月级或者说同级非常优秀的一个表现
其实在整个的底盘或者说扭力量这件事情上也是秉承这个思路去做的从动态的试驾媒体的反馈或者说用户的反馈来看也是都非常认可 Mona 这款车底盘的一个操控包括速度层面的一个表现觉得也是不会输给任何同级的一些车型这是扭力量这个点的
上市之后更多的是一些用户的一些实际用车的问题的一些槽点或者说一些反馈的一些带改善点那这一方面可能更多的是在软件的一个层面那我们内部也是会通过很多快速的机制去应对比如说我们在整个 M03 切换天机系统之前一共规划了六次的 OTA 去不断地去迭代然后将整个的车机软件端的一个体验去做一个持续的优化
大概就是這些對 是還有你剛才提到的一點讓我印象挺深刻就是說其實大家對於車的外觀其實是眾口說津的很需要在開始階段就做好正確的引導不然有可能會像理想 MAGA 一樣被黑的特別慘嘛
这个是特别重要包括 P7+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评论区其实也是会经常被点赞很高就是说尾部很像五菱星光嘛那在这方面我不知道你们作为产品经理有没有想到这个是之前被黑的点呢
首先 PC 家从 10 月 10 号静态亮相直到今天其实目前来看整体的在网络上的网评正面是非常高的总体是非常符合我们预期的但同时也有刚才您提到有一些网友的槽点或者说被带节奏的一些槽点尾灯是其中一个比较大的第二个是电池聚焦这两点来稍微聊一下其实尾灯在设计这一块我们是有自己相对的一个设计员的
包含双层尾翼的一个设计它其实是一个整体我们更多看它的时候是把它和我们尾翼的刹车灯以及整个试过灯亮起来的时候是一个整体的思维来做一个设计的
五菱星光和我们有一个碰巧的一个设计相似这其实也不是很意外因为就像小米所说的好的设计设计师总是在灵魂上有一些相契合的地方所以我觉得也没有非常的意外但同时再往其他车型上看比如像奔驰的概念车 EQXXInfiniti 的高端的一些概念车上也能找到相似的一个尾灯设计元素在这里面其实没有一个好与不好只是说大家在设计上有一个契合的这么一个想法
但在网络上呢其实更多的是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恶意攻击是说哎像武林呢更多的是想把我们整个车的价值感往下拉
不利于我们后期的价值传播或者定价那核心这是一点所以这个其实我们在早期也有预判到那同时我们在与网友的沟通中也很好的通过我们的造型的一些意图他给我们带来一些利益点把这个点给消费者解释清楚所以这个点到后期来说也是消费者更容易接受的这是一个点第二点网友也好或者说谁也好在喷的一个点就是电池小这个这个就坑的有点不划算或者说有点适得其反
反而帮我们把小鹏整个能耗做的特别好这一点推波助澜帮我们反向宣传了一把因为稍微动点脑子或者大家能够计算一下都知道你更小的电池能跑出同样续航里程前提是真实的续航里程的前提下那肯定小电池更划算呀对于用户来说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是你充满一次电 60 度电和 70 度电你充满的电你付的电费那就不一样小电池付的电费就少
那回到用户端来说如果我能跑出同样的巡洋里程且真实性高那谁不愿意用一块小电池呢所以在网络上这一块虽然开喷的比较早那其实我们在后续通过我们三电的传播通过我们一系列能耗测试光电测试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其实也能够让广大的用户更好地认知到小电池以及低能耗带给用户实际的好处是什么
所以这些其实在我们之前已经做好了相应的一个预备工作当这些点扑面而来的时候相对来说我们在应对上也是比较有所准备的对 我觉得你们反应还是非常快的一说 50 的这个事你们就很快引导到真持概念车包括你刚才说的英菲尼迪对吧
还有刚才说到能耗管理的问题我看你们三电发布会比喻的也挺好就是说特斯拉和小鹏汽车已率先站在整车能耗管理的珠穆朗玛峰这个确实还是很好的相关联的点虽然我觉得不只是你们像现在乐道汽车做的也不错但是没法把
乐道和未来完全归结在一起因为未来的能耗管理做的一般但乐道做的还挺优秀的所以这点让我印象挺深的然后还有一个就是我听说你们之前 P7+以前设计的不是这样的而是非常对标 Model S 的更偏向运动风但是现在这个设计又很家庭那是什么原因做出这种改变呢?水泉你的消息是挺灵通的的确有这么一回事
但在那个阶段的时候呢几个方案是一个并存的一个状态因为是在预言的一个状态嘛
多种可能性都一起来评估那在最后的某一个阶段整个公司层面一起来决策什么样的一个方案是更适合在今天这个节点去获得更多的用户更大的销量以及为公司带来更好的利润这是一个前提其实 Model S 这个车单说车它是一个好车并且它也引领了很多后续发车的一个潮流像后续的 Model 3 再到后续推出的像苏七极客 007 极越 07
等等这一类后续的 7 系列其实它背后都有 model s 的一个影子它背后的车属性这一块呢基本上你就可以视为它是以智能化为基础去打运动操控型这一类的车所以这是这样一个阵营但其实我们内部在仔细的审视以后我们在立项那个节点看当时的情况以及在预判 2024 25 年可能会出现的那个情况是怎么样我们回顾当时在比如说在 2022 年的时候当时的车基本上纯电轿车在 20 万这个价位段
基本上就是像比亚迪汉 Model 3 以及 P7 这三款车后来再推出的比如说像哪吒 S401 其实他们如果归为两大阵营的话基本上都还是以 Model 3 为首的或者说 Model S 为首的运动操控类这一类是大头
像另外一头像比亚迪汉这一块打空间书式的基本上这一个阵营的车非常少这是当时的一个状况同时再结合到我们各种情报的一个收集以及预判判断到 24 到 25 年推出的新车型基本上还是在往运动操控那一类去走的
所以从市场上就能够很明显的看见一个在空间舒适这一块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市场空白在看用户这一块虽然市场上有那么大的一个偏科那用户到底他想要什么呢运动操控类的他肯定想要那空间舒适他就不想要吗肯定不是的同样你看以燃油车为例非常稳定的 B 级轿车这块市场 20 万价位段的它的市场构成是类似于像以帕萨特雅阁凯美瑞这一类家庭舒适型导向的为主的
同时另外一类稍微小重点的市场像马自达的阿特兹 6 这一类偏操控类的偏个性一点的占据一个相对较小的市场当智能纯电轿车趋于稳定以后当我们市占率过 50%趋于稳定以后越来越大以后同样我们认为它也会遵循像燃油车市场那样的一个市场结构也就是说以家庭为主的用户群体会占据大多数以这种运动操控类的个性类的它相对来说会有但肯定数量没有那么大
所以基于这样的一个市场判断还有用户的一个需求综合来看我们认为在当下这个市场以及未来这个市场基本上就形成一个有空间的没有智能化有智能化的又没有空间所以在看到这样的一个市场空白以后我们基于这样的一个判断是要把我们的 PC 家在智能化的基础上把空间舒适做到极致去更多的迎合更大用户群的家庭用户这个方向去做
所以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就摒棄了當時同樣也有 Model S 這一類運動轎跑類的風格的那個方向更多的是聚焦我們市場潛力更大的這個方向來做所以這是大的背後的一個背景對你說這個背後的背景和邏輯我覺得很有意思其實我自己就是特斯拉 Model S 的車主然後我第一次試 P7+的過程還挺有意思的
我本来是开着 Model S 去试极越 07 因为我们大小马聊科技的播客节目准备采访下一瓶然后我试完极越 07 我就发现这车很不错就相比于 Model S 来说创新的东西也很多而且感觉性价比也很高 20 来万而且又很漂亮 Model S 绝对是非常经典的设计跨越时间的设计但是这个极越 07 我感觉 20 来万也不错
那我就觉得挺好这车不错然后正好旁边呢就是小鹏的这个门店然后我就看 PC 家就在那摆着嘛就坐进去试一试我坐进 PC 家就明显感觉哇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感觉什么东西都非常的软和很像坐进理想汽车那种感觉包括空间啊材质啊什么的
感觉肯定定价到时候也是会比 7 月 07 要便宜而且显性的价值就是作为消费者一坐进去的这种感觉充盈感或者是舒适感明显要比那个车要强很多我就又有点为那个车觉得那车也不好卖了就觉得这个 PC Plus 确实是
把家庭或者是这种舒适玩明白了而且其实我看发布会听说你们以后 P7 都会分成两条线一条线就是 P7i 的那条就是有点还是更加偏向运动我自己也是之前买过 P7i
那我可不可以期待之后小鹏还是会做比较运动的系列包括以后其他的车型比如说 Mona 或者是 G6 啊别的这些车型会不会也是呈现出两种非常截然不同的风格一个偏向家庭一个偏向运动呢我们首先以 P7 这个家族来看
因为首先 P7 这个家族它所在的价位段 20 到 25 万再放大一点就是 20 到 30 万这个价位段它的市场容量是足够大的能够容得下你家用舒适也能够容得下你的运动操控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用双车的这种策略其实双车策略你在原来燃油车市场上也已经屡见不鲜比如说像通用的军威和军越
军运也是打家用或者商务一点的大空间因为打运动操控其实在原来也好现在也好只要你的市场容量足够大你的用户需求量足够大其实你就坐两个车嗯
两个个性极致鲜明的车都没有问题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我们认为在这个价位段上我们继续把 PCI 以及它后续的车型往极致的运动操控个性方面去进一步加强它这一方面的形象所以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同时呢 PC 家呢就把我们之前在市场上包含我们整个小铜在轿车这一块市场上的一个还有用户上的一个空白做一个补缺把家庭用户这一块更好地南扩进来
所以两个车就更好的一个打家庭舒适一个打这种个性运动所以两个车既能够很好的内部形成一个组合权的方式在我们整个相当卷的一个市场上去竞争这是我们背后思考的一个逻辑对那如果让你们总结一点就是说小鹏 mona 或者是 P7 加做成爆款的这个逻辑那你们觉得小鹏做对了什么呢
那先说说 Mona 吧其实 Mona 整个的产品的初衷其实更多的是希望在可负担的一个价格里面为年轻人去真正带来一款能够真正打动年轻人的车因为实际上从 Mona 所在的 10 到 15 万的这个区间去看实际上我们觉得还是有很大的一部分用户的需求是没有被满足的
因为现在这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用户的画像会更多偏向于他们更希望去有一些越级的体验因为他们的受教育的程度也比较高然后接触信息的渠道也很多所以他们对这种品鉴美好事物的能力是很强的
同時他們的這種獨立思考興趣愛好也非常廣泛所以也不會傾向於選一些隨大流的這樣的一些產品由於像 Mona M03A 級或者我們說 A+級 Sedan 的這個細分市場而言其實現在從供給端來說更多的就是兩類產品一個就是 2B 的一些網約車
第二个就是更多是以实用性或者说性价比为主的一些更加聚焦实用属性或者代步属性的一些产品但实际上是很少有能够满足年轻人这种我又要一点小调性我又要一点品质或者质感的以及这种智能化体验的一些车
其实 M03 就是恰好的去切入到了这样的一个市场里面然后提供了一些暂时没有被满足的这样的一些产品的价值主要来说就是三个点一个就是在这个级别是这样的一个好看的比例也非常漂亮的这样的一个先辈叫跑第二个就是智能化其实这一块也是小鹏的一个长板包括整个的座舱
还有一些支架就是辅助驾驶泊车的智能化的一个体验第三个就是它整体的一个品价比也是非常的高的其实我们在这样的一个 11.98 万起的这样的一个小车上其实用到了很多 20 万级别才能够去体会到的一些越级的体验比如说我们是全系去赠送了 18 个扬声器的这样的一个音响
还有像整个的业内独一份的这种 3D 的车道级导航的地图还有音乐座舱等等包括一个非常大的堪比中型 SUV 的行李箱所以各个方面来说从产品力然后从整个车的一个调性都是满足到了这一部分年轻人的一个需求真正去通过了解这群用户的一个生活场景然后根据他们的一个需求来打拨出了这样的一款产品嗯
嗯对我记得之前跟你聊天的时候你说了一点就是说 Mona 它做的刀法是非常精准的就是哪些东西要砍哪些要保留甚至要加强其实这点是做的非常好的我可以理解为 Mona M03 有点像十来万的那个 Model 3 的那种感觉
对其实从整个的产品调性来说有点像青春版的 Model 3 然后刚刚您提到的其实就是所谓的产品的刀法或者说我们说的产品的一个取舍或者平衡上面其实 M03 这款车它在最开始的产品定义的初期也是坚定的去走了这样的一个路线就是以彭飞举例的那个能耗我们来说其实 Mona 也是跟 PC 家一样都是走的这种低能耗的路线
尤其在 M03 这种价位比较低的这种产品上面它带来的增益是会更加明显的其实在 M03 这款车的产品定义的初期就已经把低能耗跟低风阻这两个点作为一个非常高的优先级去定义包括我整个的造型整车的轻量化
都是会为最终的低能耗去服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整个车在最初期的一个造型的定义里面就有大量的跟仿真的风阻的工程师去做涡轮的这种打合去从最初的一个设计就让它呈现出一个低风阻的姿态
而且在整个的造型的打磨的过程中也经过了非常多轮的好像是 10 轮的风洞的一个测试最终是实现了非常低的风阻系数其实它带来的好处就是我能够用更加合适的一个电量的电池去达到一个更长更扎实的一个续航那同时这种电量
更加克制带来的就是整车的轻量化以及整个 BOM 成本的一个节约那我将这一部分节约下来的成本我就能够把它打到更加符合用户的一个需求的一些点上去比如说智能化的体验比如说更多的舒适性的配置这其实是 M03 上面的一个大的一个逻辑产品的一个大的一个逻辑因为从续航这个角度来说用户他想要的都不是一个大电池
而是一個更長更紮實的一個續航要是我能夠用一個相對合適的電池去滿足用戶的需求那誰也不想整天背著一個很大的電池去跑是的那彭飛我想問你覺得 P7+做對了什麼呢因為我剛才聽你的描述我覺得你們是提前預判了一個市場空缺嘛在 20 來萬純電缺少一個更偏向舒適家庭的這種車
那我会有点担心就是比如说大家都觉得偏向家庭的这个车好卖大家之后都会扎堆到这一块对吧原来都是扎堆运动现在又扎堆家庭了那小鹏的脾气加了这个优势还会继续保持吗我们首先先说刚才你说的第一点做对什么刚才也跟王坤说的理念是一致的核心理念就是我们要找准我们想要打的这波用户他们的核心诉求然后我们把我们所有的资源我们给到他一
意想不到超出他期待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最核心的一点那对于我们这一点来说我们超出期待的是什么第一个是空间第二个是舒适第三个呢其实是符合我们整个小鹏的自驾 DNA 这一块的所以重点我们是要把空间以及舒适这一块给到他们在市面上没有碰到过的可能都没有想象到的这一块我们首先以这个空间为例
我们整个空间特别是二排以及后备箱其实对于家庭用户来说他们是非常紧缺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他宁愿去买 SUV 可能他也要舍弃自己对轿车优美的轿跑姿态灵活的操控这种舍弃可能要向 SUV 的空间去妥协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把空间这一块做到极致的好我们不让他再去纠结买轿车还是买 SUV
所以在空间这一块比如说 200 头空我们花了非常大的一个资源定制开发的一款非常薄全行业 800 分里面最薄的一款电池包它整包只达到了 109 毫米所以这个最好的能够最大化的将我们这个地台高度下降能够给我们整个成员舱内特别是纵向
提供了非常大力的空间就会让我们首先头空能够做好坐姿的高度能够更合适不会让我们的用户在二排坐得像小板凳整个从产品理念不管是造型不管是我们的工程段所有碰到的问题其实都会为空间去让路
所以我们最终出来给到我们用户的感觉就是这不是一台轿车应该有的空间这是一台 SUV 甚至一台闭门更大的 SUVB 级 SUV 才能有的二排的空间还有后备上的一个装载能力这就是空间上的超越的一个期待第二个就是舒适性上舒适性这一块尤其我们在整个座舱内的我们在座椅这一块的投入是非常大整个的座椅摒弃了原来的一个开发理念更多的围绕中国人的身体结构来设计的
比如说我们在靠背的长度更好地做到了与上半身相对比例更长的中国人的接触长度会更长同时我们在刚才提到的坐姿的高度比同级的纯电轿车甚至达到了像奔驰一级这样的燃油车的这种坐姿高度以及我们把坐垫的长度在不影响二排腿部空间的情况下把坐垫对大腿的支撑的长度做到了最长同时也没有影响小人体的磕腿这种现象
所以在座椅舒适性这一块我们在设计之初就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并且这里面有个小故事就是因为刚才提到的我们的大多数座椅供应商其实都是海外一线品牌的供应商他们的设计理念更多的是偏向于欧美人所以我们在当初给到他们舒适性断面设计的这些参数的时候他们一度是非常不认可的他们认为这样的座椅做出来会非常的不舒服最后车出来以后接触到我们用户的评价包含他们自己在看
会更加适合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比例姿态去做所以这也就是间接的帮助了他们在做中国的车的座椅的时候改变了他们的一个设计标准所以这就是我们的坚持所带来的一个变化
同时再到整个座椅功能性上大家也能看到像通风加热按摩大家的普遍的期待就是前排有就够了但是在后排这一块 PC 家同时给到通风加热按摩同时还有后排的电条这些在同级甚至在跨级别往上的级别都是没有的所以在这一块用户基本上
他就非常的惊讶 20 万的价位段还能有这样的一个配置同时呢给到用户就是你一家三口或者甚至四口五口再去坐车的时候不会再有人纠结谁坐前排谁坐后排是
甚至从我个人来讲我在请我的朋友或者家人在做这辆 P7 加的时候我的第一优先会让他们做后排这就是背后我们更多希望给到我们用户超出期待的地方一个是空间一个是舒适所以这个是我们认为 P7 加到今天为什么大家会认为它在空间舒适这个领域里面做到了绝对的第一名同时再到你刚才提到的一些第二个问题
其实后面的车再来追赶的话其实也没有问题因为他们在做追赶的同时我们自己还会在持续的进化我们不光在制驾或者智能上有持续的进化我们在空间的拓展性便利性同时会在舒适性这一块不断加强所以在大家本来相对就有一个距离的情况下大家都还在同时的进步所以我们相信我们会在这块市场上继续保持一个相应的优势
是的关于 P7+的空间我想反映一个小问题就是我看你们发布会了就是能放下 30 多个行李箱而且确实是在腿部空间尤其是二排做的特别优秀甚至都能放下 MPV 的这种小桌板我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但是我自己可能因为身高会比较高一些 186 其实我把二排座椅躺倒的时候
头发是有点蹭车顶的这个不太舒适然后我跟王坤聊他给我的解释就是说这个其实是一个选择不可兼得的问题因为你们在后备箱做了一个长条的一个掀背的垫机在那个地方所以那个部位会做的比较偏厚一些那这个可能对于身高相对来说高一些想在二排躺倒的用户来说确实是会有些问题但是把这个座椅如果放直一些那头部空间还是有余量
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小问题然后我听说你们之后也会在 P7+的底子上面会做更大一些空间的 SUV 这个可能对我来说更合适一些吧
刚才你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其实我也碰到过有人跟我反映这个问题也不是说帮他解决这个方案吧就是一个小提示吧通常如果我们认为靠背往后调的情况下一般他都想躺倒像类似于葛优躺的一个方式可能在那种状态下某一些人啊他调节到更好的方式他就会往下稍微缩一点往下出溜一下往下缩一点可能你这个作为 186 的人头发那是就稍微少了一点克服一下嗯
你的这个诉求我们还是收到了多谢多谢对然后还有一个小的诉求就是我感觉你们的中控台的部分可以再留一个随手放眼镜太阳镜或者是耳机这种小零部件的这些地方这一点我觉得像理想和乐道会专门留一个空间我觉得会更好因为有的时候确实是随手带一些小零件就往那一放甚至我看乐道他在那个空间还做了那种磁吸
这样的话比如说放耳机戴瓷器的它就不会乱跑我觉得这些都还是挺好的设计建议蛮好的对然后我知道王坤你其实之前在 mona 项目组又调到 P7+的项目组支援在这两个不同的项目组有啥不同的感受吗
其实之前是因为 mona 上市之后呢紧接着就是 pc 加嘛所以其实我们在整个大部门内部也会有一些这种人员的一些支持的安排帮着 pc 加项目组支持一些像动态媒体试驾呀等等一系列的上市前的一些准备工作
其实我对这一块就是 mona 到 pg+的这一块两个车的上市前的一个推进的一个过程中其实感受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在 mona m03 上市的这个期间打下来的一些好的经验可以发现在 pg+上是得到了一个延续并且更上一层楼的具体体现出来想说的一点就是产品跟营销之间形成了这种更加明确的一个体系化的作战
这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或者说非常好的一个机会就是需要像跟之前的一些做法不一样的尤其是在上市前的这一段时间是需要产品经理更多的走到台前把我们整个的产品的亮点去无损的传递给消费者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点更具体的来说的话
像其实在 mona 的时候包括上市前跟上市后做的一个新的一个尝试就是产品经理会频繁的去上微博然后小红书包括小鹏 app 自己的社区去高频的跟用户答疑做一些直接的 QA 等等这个带来的好处就是也是给产品经理去提供了一个直面用户的机会
也可以快速地根据用户的一个反馈去调整你产品的一个状态或者说营销的打法甚至于说上市之后一些 OTA 的准备这些都是得益于产品经理能够更加地靠近用户更加去倾听用户的声音这个点其实我自认为是在 Mona 的时候做得比较好的或者说是一个新的尝试的一个点那在 P7 加上我们发现继承的同时得到了一个更大的一个发扬因为 P7 加
对
对 我说一下我从媒体的角度感受这两个不同就是说实话以前我参加小鹏的这些无论是发布会或者施架活动都感觉组织我说话比较直接就是有点拉胯无论是组织的秩序性或者是流畅程度或者是酒店安排行程接待就这些说实话我觉得都是不太到位的
行业里头做的比较好的就是蔚来和华为然后我之前还在节目里建议就是说像小鹏这种或者是其他的有一些车企都可以学习学习人家对吧但是我参加的 P7+的试驾活动我觉得感觉小鹏确实有改善而且经费充足了就是首先整个酒店安排啊或者是接待这些都是很顺畅而且感觉档次高了一级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说你们给每一个媒体都单独安排了一辆车然后车里不仅有教练还有一个产品经理去对话媒体这个就感受特别好我也是在这个活动认识了王坤而且我觉得从你们身上学到很
所以我觉得以后我们节目也会经常邀请一些产品经理我们一起聊聊因为我还是之前开头那句话就是再牛的车评人也不如你们对自己的产品了解多所以我觉得这个也是小鹏 P7 加做的很好的一步你们觉得呢
刚才丹尼也提到产品经理才是这个车的算是父母吧所以更知道他的秉性更知道他拿好拿不好更知道如何向消费者向媒体来介绍他的确刚才王坤说的在 Mona03 的基础上站在 Mona03 巨人的肩膀上 P7 加发扬光大了在引传发这一块的事儿
第一个感觉就是像刚才提到的这种产品经理走出去因为在过去来看比如说像产品经理营销这些其实在工作界线上都是尽为分明的产品就是更多的把我们的产品的一些介绍一些亮点介绍给营销由他们自己再找一些公关代理去做一些广宣可能相对来说流程上已经比较固固化完整了但其实从效果上来看的话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也不能达到什么效果的最大缓慢
从 Monda03 开始到 P7 加产品经理走出去以后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我们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我们的产品定义的细节这种非常深层次的细节的东西能够挖出来给媒体还有用户去见到就比如说我们三电的能耗宣传那个发布会其实我们是把能耗如何提升
甚至提升到 0.1%以及公里数提升到一公里这样的技术细节都挖出来挖给大家看在这个背后也就是我们整个产品团队每一位产品经理每一位产品体验的经理走向台前把我们所知道的在背后所努力的这些东西都展现给大家看
让大家更好地知道我们背后的技术的一些开发的一些故事所以这个对于不管是我们产品的本人自身来说还是对公司来说还是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个三方利好的一个过程总的来看最后的价值就是产品经理得到了全面的一个拓展及锻炼媒体还有用户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这个产品的价值点利益点同时公司也能够把整个产品的优势的一个宣传做到最大化所以总体来看我们认为这个变化是非常有价值的
对我觉得彭飞说的非常好我们节目也是希望能提供一个产品经理发声的平台吧因为我觉得不是说市场部的这些做的不好只不过是我觉得产品的人也是需要有一个发声的窗口嘛就包括我们之前大小马的这个节目也是经常邀请一个嘉宾文汉他原来也是未来的产品经理然后现在出来做媒体其实也是做的非常成功的像你们有你们自己独特的知识储备和信息的价值吧
对 其实这一块更多的还是需要产品跟营销之间配合的更加紧密就是我们提供一些产品深层次的视角以及更加深度的内容然后由营销的同学去以一个更好的方式用户更能够感知的一个方式接近无损的更好的去传播给用户和媒体对 这个点其实也是需要去强调的一个点
然后关于产品经理走到台前其实我们还参加了一个活动非常有意思就是关于 Mona 的 OTA 我们也是发动了制驾先锋团就是很多 Mona 的车主提前去帮我们测试集中一个小时集中地回答他们的一些反馈跟疑问这个过程非常的欢乐也非常的有意义我是觉得因为我之前没有参加过这类活动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它其实是产品经理跟用户之间的一个非常直面的一个交流
我们能够非常清晰的去知道用户对于车机还有一些用车的一些反馈到底是怎样的有时候我们甚至开玩笑说用户比我们更懂车因为我们开的没有用户多他们是上下班包括平时的出行一直都是开着我们的车的其实他们反馈的很多信息和一些改善的点都非常有价值这个就是通过这种无损的传递
我们也是希望能够从用户这里得到更多的一些反馈然后从下而上的推动整个产品包括体验也好或者说未来的改款换代也好能够去不断的去打磨整个产品所带来的更好的一个体验对那我好奇你们自己平时上下班开什么车我
我曾经开 PC 现在开 PC 家我现在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因为两辆车我都开了挺长时间的共同的一个点就是我现在越来越离不开自驾了因为我现在每天上下班我都用 AI 代驾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上班过程的话我就吃早饭下班的话我就玩手机所以对于我个人来说是空出了大量的时间让我去干别的事当然这些事不一定有价值所以对我来说不管是什么车有一个非常好的强大的自驾的能力对我来说是一个必须的一个点
那如果让你再换车的话你会换什么车呢除了小鹏以外你会换什么车呢抛开品牌来看就我想换的车我认为现在还没出现自驾是一个最大的一个基础然后我简单具象化的描述的话我就是想要一款电动的法拉利吧最后最基础的都是要自驾足够强不然其他对于我来说都是灰飞烟灭那王坤你呢
我现在其实开的是个油污车是欧哥的 CDX 一个混动其实它就是没有任何的智能化因为我住在花都然后我来小彤公司上班往返基本上都是接近 100 公里的这样的一个通勤的一个距离所以其实每天上下班对于我来说其实还蛮痛苦的因为这个时间确实它也没有支架为我去缓解一些疲惫所以其实如果要我换车的话如果说最近的话可能就是脾气家
因为 PC 家对我来说是确实完美的符合了我的需求一个就是空间因为会有一些家庭的考虑空间是第一块第二块就是刚刚跟彭飞一样说的是支架
这个对于我来说真的太重要了尤其是在 P7 加的媒体试驾的时候跟着各位媒体老师一直坐在后排跟了两周的一个时间确实能够感受到整个制驾所带来的这种体验确实是尤其是对我来说就是在我个人用车的这样的一个场景下它确实会给我带来非常非常多的一个增益所以其实会更加去考虑制驾这一块
的确是因为很多人会觉得好像我还是希望寻求一些驾驶的乐趣或者说质驾还是一个可有可无或者锦上添花的这样的一个东西那实际上其实用过才知道尤其是一些上了端到端之后它越来越拟人的这种实际的一个表现确实会让用户越来越对它放心依赖去产生需求的一个这样的一个增值
那我问你们一个直接的问题吧看你们都是特别在意质架的就还是那个刚才问题就是除了小鹏以外能不能说一个具体的品牌或者是车型你们想要换的车呢比如说问界或者是理想或者什么的这些的
最近可能我会去看一下宝宝巴士吧因为那款车确实很有意思然后看它的一些所拓展出来的生活场景也蛮符合我的一个需求的但是唯一有一个点就是它好像后备箱有一点点小这个可能还是需要到店去看一下实车以及实际的去体验一下它能够带来的更多的拓展的这种生活的方式对我作为之前极客 X 的车主我提醒一下就是极客的质架确实还跟小朋友差距的
极客自研的这套体系应该也会逐渐地赶上来其实质架是每一个主流的主机厂一定跨越不过去的这样的一个路径其实大家都会在这个地方发力包括像极客小米等等其实他们进步的速度相信也会非常的快如果是我的话刚才提到质架这一块非常重要所以再要叠加审美以及我平常的一些使用情况来看的话最终综合会选择蔚来一体五体吧
未来一体武器现在也是未来所有车型里头销量第二相当于销量担当了我想问一下你们平时在小鹏的工作感觉如何是什么原因让你们选择在小鹏工作的呢给钱钱到位钱也不一定到位
当然首先跟个人因素有关因为我和王坤都已经定居在广州嘛在广州车企并没有那么多可选的也没有那么多综合下来小彤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不管是从事业发展还是从薪酬待遇还是公司的前景相对来说小彤都在广州车企里面是第一梯队的同时的话刚才你提到的在公司的工作的状况吧我非常认同的一点就是在小彤整个工作文化里面大家的做事文化这种氛围是非常浓厚的大家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一种目标吧就是做一些相对难而正确的事这是何耀鹏大师兄他经常强调的一句话
正确以及难可能是在我们的车型的开发里面所刻进去的一个基因对我们不管是我们工作的一个挑战还是对我们职业生涯的一个积累我觉得这两点对我们来说都是帮助非常大的并且这边的做事文化虽然大家做一些难的事的时候经常有时候争吵的面红耳赤但其实大家都很清晰的知道是对事不对人的最后的成果出来非常的完美的时候大家对那些过程其实也根本不 care 最终在乎的只是我们把这件事
把这种男儿正确的事把它做好并且在整个社会上去产生价值我觉得最终大家围绕这一点去形成一个工作的一个状态的话整个的工作步调也好工作氛围也好就会相对来说更加的一致我之前是在本田也是一个传统的一个主机场
其实来小鹏这边半年多的一个时间我非常认同彭飞说的这一些这也是我在小鹏这段时间以来的一个切身的感受那另外补充一点的其实就是跟传统的主机厂相比小鹏作为一家头部的新势力整个大家对新势力的这种印象都是对的就是包括像它的整个的流程会更加的短然后节奏也会更加的快
带来的就是他对市场的这种反应会适应的更加的快其实变得快我们自己内部也说你打探小鹏的情报其实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拿到的情报永远是落后的因为他一天一个就是他的决策不停在变你拿到的情报永远是过时的没有价值的其实这也是一个梗啊
但是我想说的是变得快它并不是一个坏事它更多的是在不断的根据市场的一个变化去纠错不断的去往正确的方向坚定的走下去这个感觉其实是在尤其是我加入小鹏之后就跟着整个 mona 的一个项目组所感受最深的一个点所以想说的就是整个小鹏在这种快节奏中间他会不断的去自我迭代不断的去纠错去确保我们战略的方向是行进在一个正确的一个路线之中
这个点也是我所补充的一个点就是在小鹏这段时间所感受一个比较深的一个点对那最后一个问题关于质架因为大家现在都在推端到端那我想问你们就是像现在无论是 mona 还是 pc 家其实都把激光雷达给取消了那这个取消激光雷达之后它会对质架体验有影响吗然后还有就是大家都在说端到端的端味到底你们觉得是什么感受呢
我首先从我个人近几个月对支架这一块的体验来看我觉得基本上相比我原来的 P7 的 Max 版也带激光雷达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基本上没有感受到差异当然这个是我个人的感受因为前段时间也有大量的媒体在做动态支架的里面也体验到整个支架
甚至还有很多媒体老师开到像广州里面的那种闹市区电机非常多的这种区域虽然去掉激光一达以后整个的支架的表现其实跟我们的 max 版带激光一达版本基本上是没有差异的这个是第一点然后第二点就是刚才提到的端位我们先纠正一下就是端道
但它不是普通用户有些人会误解为它是从 A 点到 B 点不是说它实现了这个功能而是它背后的一个技术准则更多的就是从我们在大模型里面它作为传感器输入的信息源进来了以后那它出来的经过我们的 AI 大模型它直接出来的指令它相比我们原来的那些什么感知规划控制一系列的决策链路里面减少了非常多的繁琐的决策链路所以会使得我们整个的反应更加的灵敏高效
那反映到我们的车端就是它在碰见一些复杂路况的时候它的反应会更加的灵敏更加的快速不会有一些犹豫不决的感觉
同时它在一些驾驶的时候得以我们整个 AI 大模型不断快速的一个海量数据的学习它会更加的擬人化的驾驶所以这就是很多用户或者媒体都会提到整个端位和擬人化的一个结合其实从我本人这两三个月升级到端到端用 AI 阴影视觉方案以后我加上体验非常深刻的一些场景比如说我们在闹市区里面我们在电道的时候
相比原来那种犹豫不决我们整个它的反方向盘是非常的快速果断的同时它在变道的时候它会以一个这种加速的方式变道过去其实这样更高效也更安全这样的话其实就更加接近于我们平时自己变道的时候一种方式
这个第一点第二点我们在一些非常相对狭窄的一种道路掉头的时候掉头的时候空间没有那么足的时候我们的车辆现在它能够更加模仿我们的驾驶行为就是它在掉头的时候它会向右边再打一点方向盘去跟我们整个掉头的时候腾出更多的空间可以一盘子打过来
所以这种也是更好的模仿了我们平常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人类其实也会那么做在原来的话可能规则的情况下他可能就是直着过去然后掉头然后发现空间不足就倒车然后再挤盘子这样才能过来所以当现在的话通到这样的一个路况的话基本上也就是可以向右腾出更多的空间一盘子也就能掉头过来所以这是我通过端到端的大模型我们的 AI 应验世界方案上车以后我能够非常明显的感觉到这种典型的比较难的一些场景上我们得到了一些进化
在我们这个皮奇家的整个动态支架的过程中好像是在 1024 那一天其实利云博士是针对整个皮奇家的支架的技术方案是跟外界去做了一场这样的深度的讲解的那其中我对整个端端的认知其实本质上就是在于信息的一个无损的一个传输它可以将很多规则就是无法去进行穷尽的一些问题在云端的大模型的赋能下
它可以表现出来更强的一个泛化能力以及理论性然后从用户的一个角度来说其实上了端端之后它更加感受到的其实是制驾去模仿人类的一个行为也就是人怎么开车就怎么开所以
所以说端位其实一方面就是先看这个自驾的表现像不像一个人类的一个司机而不是说我是靠这个规则去写的那种感觉会表现的更加的僵硬跟更加的死板比如说我跟行车距离多远它就一定会进行一个避让或者一定会进行一个减速会有这种机械感或者说僵硬的一个感觉
第二个就是实现了这种累人的一个感觉之后其实第二步就是看这个司机老不老是不是一个纯熟的老司机其实我们的一个技术方向就是先模仿人先拟人然后再收敛到更加的丝滑更加的合规更加的会像驾龄更加长的这样的一个老司机其实这两者是一直在并行去做的我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去找到一个更加好的一个平衡点
然后再跟媒体去做这样的一个试驾的一个体验其实有一些场景对我来说记忆还是很深刻的一个就是在比如说像珠江新城这种闹市区会有左边的车要往右走然后右边的车要往左插的这样的一些路口
实际上在这种极限的博弈的情况下可以看到通过纯视觉端到端的这一套 AI 阴眼的这一套方案它可以让整个车同时的去跟前后左右不同的车进行一个快速的博弈会显得更加的大胆但是又能够给到用户很强的一个安全感因为你可以充分的去相信它的一个能力的一个展现
然后还有一个就是也是在珠江新城啊我的车要左转的时候他是精确的去找到了三条左转车到中间车最少的一个然后包括他的这种拐弯以及刹车也会感到非常的平顺就像是一个专车司机在开车一样这种感受其实是会更加强烈的那其实在这里还想更强调的一点就是其实端到端的一个更大的意义在于他整个大模型迭代的一个速度
在 P1 加上大模型的迭代的速度会去到每两天迭代一次这样其实就能够带来在规则的时代没有办法去企及的这种快速的学习和体验的一个提升的这样的一个能力对这其实也是端到端所带来的一个非常本质的用户的一个利益点就在这里就是用户其实在每一次大版本的一个迭代感觉都会有一个体感非常强烈的一个提升
所以这个其实也是我们会认为质价会成为普通消费者越来越考虑的一个刚需的一个需求的一个原因好啊今天非常感谢两位产品经理分享背后的故事和逻辑然后希望更多的产品经理来我们节目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