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丹妮:我观察到博世是汽车行业幕后的重要力量,许多公司,例如小米和华为,在进军汽车行业时都寻求过博世的合作。博世虽然不直接生产汽车,但却通过为其他汽车厂商提供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在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博世创始人曾说过,他们不生产汽车,而是与所有汽车厂商合作,这体现了博世独特的商业模式。博世在汽车线控系统、传感器、控制器等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车型。博世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也值得关注,他们已经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并积极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博世经历了创业初期和两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并通过持续改进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博世在自动驾驶领域也积极布局,推出了中阶智能驾驶方案,目标是覆盖大部分驾驶场景,并满足传统车企的需求。博世还通过内部的BoschGrow和博世创投部门,积极寻找和合作新一代初创企业,以保持在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博世的产品价格可能并非最低,但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在业内最佳,是新兴车企的首选供应商。博世的业务涵盖智能出行、消费品、能源与建筑技术、工业技术四大领域,其中智能出行业务占比最大。博世在全球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功,约四分之三的销售额来自德国以外的市场,这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大卫:博世是一家值得尊重的百年企业,其发展历程充满挑战,但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博世在汽车行业的技术积累深厚,尤其是在控制器和传感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博世更擅长于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和完善,而非从零到一的原始创新。博世注重持续改进和卓越运营,这种模式在德国企业中很常见。德国的创业环境与中国和美国不同,更注重有机增长,而非依赖风险投资和政府补贴。博世在自动驾驶领域虽然并非最领先,但其垂直整合能力使其能够为车企提供全套解决方案,这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博世与其他公司提供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相比,其优势在于大规模量产能力和稳定性。一些车企会选择第三方公司进行POC,以尝试新的算法和技术。博世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目标是实现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并通过与传统车企合作,拓展市场份额。博世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成功,与其在控制器和传感器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密不可分。自动驾驶的最终体验取决于车辆的机械素质,而不仅仅是算法。
Emma:我认为博世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与其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和本土化战略密不可分。博世在中国市场推行的是打包解决方案,而非单一零部件竞争。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即使行业倡导减少竞争,也会出现各种“野榜”。中国企业更注重市场需求和快速响应,并利用规模效应取得市场优势。德国企业更注重稳定性和长期发展,而非速度。中国和德国的创新环境差异巨大,中国更注重快速迭代和市场需求,而德国更注重长期积累和渐进式创新。中国企业在产品创新和市场需求敏感度方面表现出色。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和竞争压力,导致企业生存周期缩短。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迫使德国企业调整策略,例如增加周报频率和减少居家办公时间。中国和德国的创新原动力不同,德国大型企业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护城河,而中国企业则更注重快速开辟新赛道。中国企业家容易在遇到瓶颈时转向其他方向,不利于长期发展。中国企业有时会将利润点放在非主营业务上。欧美企业正在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这是一种去中国化趋势。中国市场未来发展将依靠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同发展。博世与华为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改革开放初期,吸引外资不仅是为了资金和技术,更是为了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产品设计理念。博世在中国市场取得的成功,可以反哺其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力。中国和欧美国家在产品需求和生活方式方面存在差异。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