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傅正航:用热爱探索科研之路

傅正航:用热爱探索科研之路

2025/3/26
logo of podcast 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

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傅正航
Topics
我从小对气象充满兴趣,初中时开始用自制的“板凳气象站”进行气象观测,并逐渐规范观测方法,将数据记录从简单的笔录发展到电脑制作图表,进行更系统化的观测。我还将观测到的天气现象分享给更多人,例如投稿给重庆市气象局和中气爱。 加入中气爱后,我参与了多次天气事件的科普和解说,例如2016年重庆下雪、2021年河南暴雨等,这些经历让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让我对气象科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本科期间,我开始接触科研,参与了台风群发事件的研究,这个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让我坚持了下来。我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地学领域的权威杂志上,并以科普视频的形式介绍给公众。 最近,我研究了巴基斯坦洪水与我国南方流域热浪的关系,发现巴基斯坦洪水可能对我国南方流域的热浪有一定的贡献。这项研究成果目前正在投稿到Science的子刊。 我的经历表明,气象科普和科研工作都非常有意思,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对气象科学的理解和探索。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 我是傅政航是一名气象科普创作者目前是富兰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生非常高兴今天能够站在格子轮道讲坛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经历和故事

我的家乡是在重庆市江津区重庆作为传统的四大火炉夏天都非常炎热再加上涂上重庆这样沟壑纵横的河谷地形所以夏天会有一些极端高温热浪天气出现在 2010 年也有这样的一场极端高温席卷了重庆地区所以那几天我一直蹲守在天气网站上去刷新主小时的气温数据但我发现仅仅在网站上

查询数据并不能够满足我对于热浪对于高温的好奇所以我想着尝试自己去观测高温所以我就去买了一个温度计其实我最先是把温度计放在地上进行测量但我发现这样测量到的温度都是五六十度的高温和气象观测到的有非常大的出入

所以当时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但我家里有这种长板凳所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把长板凳碰倒了当时我就想能不能把温度计挂在长板凳上面因为这样就能测到的是空气的温度所以当时一测正好就和气象观测场里面的温度就相差无几了

所以后来我就一直沿用了这套非常简易的气象观测设备我把它称为板凳气象站经过后来的专业学习我也发现这套气象装置它其实在无意之中满足了气象观测的一些标准包括悬空 通风以及在阴凉的地方除了在家里做观测以外我也会走到户外去一边观测天气一边去做一些天气

在 2014 年的冬天我家出现了一次霜冻天气其实重庆冬天是比较暖和的所以我们很难去观测到五度甚至零度以下的气温所以当时我就想能不能跑到小镇外节霜的农田里去做一下气温观测所以我把温度计放到节霜的农田上等它稳定下来一看

零下二度所以当时我非常地激动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观测到零度以下的气温记录所以后面这几天我都会走到这个农田去做一些低温的观测其实一直到初中的时候其实我都在用这套板凳气象站去做观测但

我不再满足于像之前那样只是用笔头在纸上去做一些天气记录而是开始使用电脑去做一些更加规范的气温图表也不像之前那样去零散地做一些气温观测而是我会定好闹钟每隔一个小时就去做一次气温记录所以这样就能够得到像右边这张图所示的某一天每个小时的主小时的气温曲线图相对来说就会比较系统化的一个数据

除了自己做观测读了以外我也想把我观测到的天气数据或者观测到的天气现象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所以也是在 2014 年的夏天我家也遭遇了一次强对流天气当时雷雨和大风都把一些房屋的屋顶和房门都摧坏了所以当时我也把这些用照片记录了下来

然后把它投稿给了重庆市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当时他们也是很快把这件事情发布在了他们的重庆微博上面后面还做了专门的新闻报道这图上的傅同学其实指的就是当时的我所以当时我也非常激动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家人们我上电视了

后来在初二的时候我加入了中气爱的讨论群组其实当时中气爱在气象科普和天气追击方面已经小有名气了所以我也会尝试给中气爱投稿希望能够被采用但我的投稿往往都是声大海所以我就想着我自己能不能做一些气象科普所以就创立了《穿云气象爱好者》的科普账号

插播一个小细节就是在微博创立了不到两个月后我们就和大气物理研究所互粉了当时我非常地荣幸作为一个初二的业余的机箱爱好者来说能够得到专业机构的回粉我觉得是非常开心的但后面我也没想到自己也走上了科研这条道路现在和物理所的非常多的老师和同学都很熟悉

回到正题上我在《创与心相爱好者》上做科普去追击一些天气过程包括台风利达 台风莫兰蒂等等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在 2016 年的 1 月 23 日这一天下雪困难户重庆也终于飘起了雪花所以当时我在微博上全程直播了这次下雪的过程当时也有非常多的网友在后台和我们投稿

所以就像我当时和重庆市气象局和中气态投稿一样所以我非常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就把所有的投稿都发布在了我们的微博上然后我们也和重庆市气象局以及中国气象局都有一些交流那天涨分量超过了 1000 我非常地激动

然后除了天气追击以外呢我也会做一些稍微深度的天气回顾文章也是在 16 年的夏天重庆又经历了一轮比较极端的天气高温天气过程当时我用了一位朋友给我的气象站台的历史数据里面有重庆市的各个国家站点所有的过去 60 年的每天的气温观测所以我在电脑上一顿捣鼓就得到了

左边的这些天气图表当时我把这个回顾文章发在平台之后很快就得到了中切爱的转发肯定所以当时我也非常激动感觉干劲更足了但是后来我就到了高中时期高中时期我的学业是会越来越繁重的所以一个很突出的表现就是我的手机被没收了我也没有办法用我心爱的板凳计算站去在外面做计算观测

但是我发现我整天困在教室里面我还是对高温念念不忘我还是一天看不到数据我就浑身难受那怎么办呢所以每次有高温来的时候我就会悄悄地带着我奶奶的老年鸡到教室里面然后我就偷偷地和我表哥发短信我表哥就会把每天的

高温的实况再以短信的形式汇总给我所以每次我看到这些实况数据就非常地满足感觉一整天学习的疲惫都消去了所以其实在高中的时候我既没有放下我的爱好也没有放下我的学业甚至可能在某些时候会相互促进所以最后高考考得也还算可以最后考进了复旦大学

说来也是有一种缘分吧就是当时复旦刚刚创立大气域海洋科学系所以我进入大气系的时候是复旦大气系的第三届本科生而正好就是我进入大气系这一年我在朋友的推荐下也加入了

朝思暮想的中期爱然后用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相见恨晚感觉找到了自己的组织所以非常享受和中期爱的小伙伴们一起分析天气 讨论天气的过程

有非常多难忘的经历比如说在 2021 年 7 月 19 日的那天晚上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打开微信云图一看大家都被吓坏了因为当时在我国近海有两个台风一个台风 Chapaka 它在南海北部移动得非常缓慢

另外一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这边它把西北太平洋的水汽全都往它那个地方卷然后这两个台风共同组成了两道水汽高速公路通道往河南去撞水汽到了河南山区之后被迫抬升就可能出现非常猛烈的降水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天气形势所以我们一直紧绷着一根弦在 7 月 20 号早上一开始我们就在关注河南暴雨的最新的实况

可能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到了下午就是下午 4 点到 5 点这一个小时里面郑州的国家站下了 201.9 毫米的降水所以这是非常惊人的当时很快就上了热搜其实在此之前河南暴雨已经持续了非常久了而且

令我们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河南暴雨最大的地方竟然下在了郑州的市中心所以当时我们一直在做一些天气的及时的科普和解说所以确实也帮助到了一些朋友他们看了我们的微博之后就改变了自己的行程可能也规避了一些风险我们感到也非常地开心这次暴雨事件过去之后我也在思考是不是每次有

多个台风出现在我近海的时候就会对应比较危险的天气形势多个台风又是怎么形成的特别是在现在变暖的背景下未来是不是会变得更多所以我也和我的小伙伴们在讨论觉得有必要再去做一些深入一点的研究所以我就找到了我们医院系专注台风研究的张悦芬老师我和张老师讨论之后我们确定了两个科学问题

第一个科学问题就是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群发事件的机制和特征是什么第二个科学问题是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变暖的背景下台风群发事件会怎么变化其实在此之前我也有做过一个和大气化学相关的项目我以为台风群发的项目会和那个项目一样就是会比较轻松地做下来但我发现这个项目它涉及到的不仅仅是

我们附近的西北太平洋还是全球地区而且不仅它涉及了天气动力学的内容还有气候动力学的内容所以我当时推荐起来也是非常痛苦的用当时占尔芬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修地基就开始盖楼了那怎么办呢

我就一边修地基一边学习专业课程一边盖楼一边推进这个科研项目其实做项目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但我觉得科研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在这个地方就是每当我

解决了一点小困难之后我的那种成就感是我没有办法用语言去描述的所以正是在痛苦小成功的循环下我终于把这个课题一点一点推进下去了所以项目的部分成果在去年也发在了地学领域的权威杂志 JRL 上面

成果发表之后我也想用科普视频的形式在介绍给公众让大家了解大气科学的最前沿所以我们也在 B 站上做了这样一个关于科研成果的科普视频而以遗留的一些问题我最近也在联系普林斯顿大学的团队和他们一起发展出了一套关于群发事件的数学模型我这几天也正在完善这个数学模型

这是 2021 年是一个暴雨大年了 2022 年是高温大年 2022 年夏天的高温的负高非常地强大在最鼎盛的时候是整个北半球都打通了连成了一个圈所以当时我们国家长江中下游 流域也经历了非常极端的高温热浪天气

所以我们当时也紧盯着这次事件觉得有必要再做一个稍微深度的视频去科普一下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从我初中时期在电脑上制作的简单图表现在我们的可视化可能是这样的

这是高温鼎盛时期的一段气温的变化图大家可以看见气温的跳动就像呼吸像脉搏一样所以大气科学也是非常美的放大之后我们可以看见这一块红得发黑的区域就是当时高温肆虐的长江中下游流域

而和我国南方高温同一时期进行的其实还有巴基斯坦的极端洪水当时巴基斯坦在 2022 年夏天的降水是它历史时期常年平均的 10 到 20 倍以上所以也带来了非常严重的人员伤亡所以当时我们也做了一个介绍巴基斯坦世纪洪水的科普视频科普视频在 B 站发布之后

我再点进去一看有一帧非常打动我就是这个卫星云图上我们同时标注了巴基斯坦的洪水和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热浪天气我当时看见这幅图我想我说巴基斯坦是在我们国家在青藏高原命运色相当于是在上游的所以我想巴基斯坦的洪水会不会对我国南方流域的热浪有一定的

贡献呢所以我就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就开始了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当然推进毕业论文的过程又是非常痛苦和艰辛的这中间的故事又够我再讲 15 分钟了但好在最终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项目的部分重过去年

我去美国旧金山的 AGU 会议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分享给了国内外的同行而项目的主要成果也投稿到了 Science 的子刊目前正在第二轮的审稿阶段我们发现如果把大气中的西风带比作成一条河流的话巴基斯坦就相当于在河流的上游加了一个扰动河流就会相应出现一些波动

正好就在我们长江流域的上空出现了一个异常的高压那这个高压系统就可能会直接导致高温热量天气的出现所以我们也觉得这个结果比较有意思也希望在成果发表之后能够再以科普形式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以上就是我从刚刚开始接触气象到慢慢地接触气象科普再到后面逐渐进入气象科研大门的一些经历我发现每一段转折每一段经历都有非常多令我意想不到非常惊喜的事情所以我也非常

荣幸觉得能够接触到气象科普和气象科研觉得他们都非常地有意思在去年呢我在我们平台上分享了一条新闻就是风雨驾他今天也在台下他作为首位 00 后登上中科院革州人道讲坛分享他追风故事的一个报道

没有想到一年后我也站在这个地方成为了第二位登上格州轮道讲坛的 00 后非常荣幸希望后面能够继续给大家带来更多有意思的科普视频以及更加有价值的科研工作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