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back
郎燕:通向火星之旅
22:37
Share
2025/4/3
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郎
郎燕
Topics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挑战与突破
郎燕:我主要从事行星探测相关制导、导航与控制方面的工作,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火星探测的故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一次性实现了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这是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壮举,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巨大进步。任务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地火距离遥远、路径规划、位置确定、姿态控制、减速着陆以及着陆点选择等。我们通过借鉴探月工程经验,采用燃料最优的霍曼转移轨道,并进行多次轨道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机动,最终成功将探测器送入火星轨道。为了确保探测器能够准确到达火星并完成各项任务,我们建立了强大的深空探测网,如同风筝线一般为天问一号保驾护航,极大地提升了测控覆盖率。在飞行过程中,姿态控制至关重要,它保证了探测器能够获得能源、进行热控、与地面通信以及对火星表面成像。我们利用动量轮这种神奇的装置,通过角动量交换来实现姿态控制,无需消耗燃料。到达火星后,探测器需要进行太空刹车,我们通过推进系统产生的反作用力以及气动减速、降落伞减速和动力减速等方式,最终成功着陆。着陆过程的风险极高,被称为‘恐怖九分钟’,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天问一号的成功,为我们未来的深空探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远的目标,如小行星探测、火星采样返回、木星探测甚至太阳系边际探测。为了应对更远的深空探测任务,我们需要解决推进剂不足和能源不足的问题,可以采用引力弹弓和电推进技术,以及空间核能源。同时,我们还需要发展自主天文导航技术和自主任务规划与控制技术,以应对更长的通信延时和更复杂的探测任务。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近年来,中国的航天器到达了月球,取回了月壤,又于2021年到达了火星,一次实现了对火星的绕、落、巡的壮举。
Collap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