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在座的诸位我已经是第二次来到咱们这个格之论坛了我今天要讲这个主题也跟压力有些关系因为我们即将要看到的是古代一批压力山大的人就是那些科举的考生们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涉及压力的故事这是刘宾克《佳话录》里边的一段记载你就可见从这个故事你能看出什么就是古人他们
面对科举的时候第一 科举的诱惑力有多大第二 科举对他们来说有多大的急迫性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父子父亲叫苗灿儿子叫苗转结果后来父亲得了病了然后儿子这阵刚好获得了州府向中央供举的这样一个资格准备去参加济世科考试了结果这时候父亲病了
他一下子犯了大难了大家知道他犯难什么吗唐代特别重视孝道现在好了你的爹爹病倒在病榻之上完了你把老爹爹丢在这儿然后你去参加考试这是不是于孝道有亏所以他非常犯难问题就在于获得一次这个供举的资格本来就不容易如果丧失就太可惜了正在两难的时候
他父亲亲自来解困了怎么呢他父亲听说儿子正犯难这个事因为当时中风啊已经嘴里边说不出话了他要来了纸笔干什么呢就哆哆嗦嗦在纸上写了一个字入啥意思你去考试去不要管我坦白地说这下子把他的儿子的难题给解开了为啥这是我爸吩咐我去考试这样子社会的舆论
不就可以这个舆论压力这不就降低了吗所以说实话怎么面对着科举这一对父子能够如此的决绝原因就在于科举对他们来说简直太重要了正如这个唐智源所说的说是这个科举有多重要唐朝三百年科举对社会各个阶层都是至关重要的你比如说对富贵人家来说赞福望之济世
对于贫寒人士来说孤寒适之其足雷矣适度适之其足绝矣一句话就是说科举对社会各个阶层来说都至关重要富贵人家靠着他续命贫寒人士靠着他闲于翻身底层逆袭所以每一个社会阶级都需要科举
这也就解释了一个现象大家发现了没有从隋代创建科举制之后科举制可是沿用了整整 1500 多年它要一直沿用到清代末期你想想我们人类历史上有几个制度能够沿用 1000 多年有几个那么为什么这个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它给我们社会提供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那么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此之前也就在这个科举制之前我们中国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就是九品中正制大家也知道就是让地方上的那些豪族们担任所谓的大中正和中正让他们品评本乡的人才然后把他们举荐给中央还要按照还要给打分九个等级所以叫做九品中正制那这九品中正制弊端大家记住
一言可知什么弊端这种选拔制度那还不是就属于那个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啥不服不行对吧就是这样的一个选官制度所以《纪书刘易传》批评这个九品忠诚制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打分高的你去看全是富贵人家子弟打分低的全是那些贫寒人家子弟
这是必然的既然是必然的那么就问一句当年的曹丕为啥就要搞这个制度你不知道这个弊端吗他当然知道问题是他有政治需求什么政治需求曹丕之所以要搞这个制度是因为曹丕要代汉他要取代汉朝要获得当时释迦大族们共同的支持但是他跟他爹不一样他爹曹操虽然曹家是所谓寒门地主但是曹操当年
人家是把汉献帝挡在前头人家叫挟天子一令诸侯所以人家合法性没有问题可是他这个儿子既然要带汉要把汉献帝撇到一边去那现在好了你怎么获得释迦大族的支持呢
世家大族的总代表就是尚书陈群给他提出一个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个事说白了就是曹丕集团与世家大族集团之间的一次政治妥协我把选官权交给你们换取你们对我的支持而这个制度一直搞到隋代带来的弊端是啥整个阶级固化社会固化一个国家一旦阶级固化了这个国家就很危险了所以到了
隋代的时候这个制度终于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科举制历来认为科举制的创始人应该就是隋文帝他这个科举制两大特征一个由地方供举人才第二朝廷要分科而考试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这就是
学术界主流意见所认为的科举的雏形当然了隋代刚开始有科举制正如很多新制度一样很多新制度刚刚诞生的时候人们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是越往后面的人越能意识到你比如说科举制历史上要我说有两个重磅级的人物对科举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是唐太宗一个是武则天
唐太宗比谁都率先意识到科举制的重要的那么科举制的重要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后面就会说到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科举当时的主要的名目有哪些科举当时在唐代分为了两类一类叫常科一类叫治科常科顾名思义
常年举行的定期举行的考试智科呢就是皇帝有临时需求我举办一个智科的考试比方说什么月幕举什么贤良邦政博学洪辞等等这叫做智科的考试一直到唐高祖的时候每年科举考试取士也不过十余人是从唐太宗时代
科举考试的规模逐渐扩大而且还有一点重要性也从那个时候逐渐地突显出来了唐代的常科考试一般分六个科这里边第一名是秀才你看到没有这跟明清不一样明清大家也知道由同生考上之后是什么秀才秀才上去举人举人上去进士对不对但是呢对不起
隋唐时期秀才是最高等级的考试但是好景不长怎么呢唐初举办了几次之后干脆后来就没了取消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取消了吗因为经常某一年一个人都录取不了太难了所以最重要的是两个一个进士科一个民经科总的来说有个什么特点呢进士科
比民经科要更难一些两者考试的基础都是经学但是呢进士科在经学之外还更重视试测
就是时政方面的问题另外一个到了武字天之后还家世杂文也就是诗词歌赋因此进士科的考试变得很难而明经科的考试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因为它主要考贴经 墨译这些东西说白了你只要熟练地掌握了经文的内容就是儒家经典的内容你记性又比较好又下苦功夫能够背
而且对这个意思又有把握那好了你明经科考上的几率就比较大可是进士科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进士难而明经相对容易唐人有句话三世老明经五世少进士啥意思三十岁你才考中明经大家就说哇 这个人 非差一个五十岁你考中进士了大家就说 哇 少年才俊
当然了这有点忒夸张了怎么呢在我阅读的范围内我的感受是 50 岁考中进士的实际上那也是极少数大多数 30 来岁这是个常见现象另外一个常科考生有什么样的来源常科的考生主要两个来源一个是所谓生徒一个是所谓相共生徒指的是由
官方的那些学校里边共举上来参加考试的那些你别说什么太学呀国子监啊等等这些而那个相共指的是什么相共指的是由地方上一级一级选拔上来
通过一级一级残酷的淘汰上来的考生这叫做相共所以坦白地说人们对相共更加的青睐因为还是那句话难嘛越难的大家越敬佩
那么一旦你在通过了地方上的考试之后你就是所谓的这个举人了那么这些举人要由地方政府带着解讹带着证书把你送到长安来然后来参加考试这个考试的时间一般都是来的时候是冬季考试的时间是春季这是一般的一个那么好了
我们回答一下刚才那个问题我说了唐太宗等这些人特别重视科举而且科举能够一直实行到二十世纪初那好了那它的积极意义究竟在哪里在我看来首先一个意义对于统治者来说太必要了怎么呢一统思想对于统一思想来说这个东西简直就是一把利器啊
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想统治思想但是有的人的手法简单而粗暴你比方说秦始皇秦始皇的手法简单粗暴极了干啥焚书啊以历为师啊一句话我不让你读书对吧愚民政策好了还有的手段稍微的就温和而高明一些了谁呀汉武帝呀汉武帝叫做啥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 独尊儒术那意思就是说我不是不让你读书哦我让你读哦但是我只让你干什么读一种书什么书当然就是儒家的经典讲忠孝的嘛这个对我来说很有必要的这是汉武帝那到了唐太宗就更加高明怎么呢唐太宗让你们不仅只读这一种书而且用科举来作为诱饵
让你们心甘情愿地自幼到终生来个穷精好手一辈子就是钻研官方指定的这些教材因为通过这个可以当官那你想这个思想不就一统了吗所以对于统治思想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把利器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唐太宗有一次有点那个得意忘形了有一次他自己啊
穿着便服站在端门之上然后呢看着天下的考生们络绎不绝地进入了今年的考场然后唐太宗欣喜之余来了这么一句话天下英雄入屋够中矣什么叫够啊够的原始含义是啥原始含义是弓箭的那个射程天下英雄进入屋够中矣那意思就是说你们都进了我的包围圈了我给你们设的套你们都进来了就这个意思
赚得英雄尽白首其实说白了就是靠这个来一统思想因此唐太宗才有了这样的一个心系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还有一个科举考试另外一个意义就是结束了贵族政治开启了官僚政治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贵族政治的高潮第一次
先秦夏昌仲三代都是我们也知道终结于什么世界终结于战国时期的变法你看啊战国时期不管哪国变法有一个普遍的一个原则就是瓦解贵族势力加强王权
那么到了魏济南北朝中国又有了第二次贵族政治的高峰而这次贵族政治结束于隋唐时期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利器就是科举考试但是我跟大家说一下我们不能想当然很多人一说科举考试结束贵族政治没问题那你问他怎么解决的
怎么结束贵族政治呢想当然就是那就是给了寒门子弟以考试当官的资格寒门子弟进入考场在考试考场上压倒了那些贵族子弟于是贵族的权势就瓦解了听起来好像挺合理是吧也符合我们一般人对历史的认知但是请大家我这里要跟大家说的是大方向对着但是具体的过程并不是大家所想象为什么呢
唐朝科举举办着举办着大家突然发现了一个现象啥现象就是这些世家大族的这些子弟们一旦适应了科举考场之后他们考中的几率反倒要比一般的老百姓的子弟要大得多为啥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我问一下大家什么人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呢
当然是富贵人家你看看人家能请得起好老师人家能买最好的教材还有一个人家通过世代考试还能积攒下考场攻略这东西你有吗
你得到一本书都不容易你还别说得到一本一个考场攻略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看一下一个统计比方说南开大学的夏言写的中古清河崔氏家传文化研究在那里面就统计过当时一个著名的世家大族五姓七家之一的清河崔氏他发现这里边有明确记载
这个入关途径的是 84 个人而其中只有 18 个人是靠着祖先的门阴而入世的剩下 68 个人都是科举入世不仅是崔氏你像什么这个洪隆的杨氏啊邢阳的这个郑氏啊范阳的卢氏啊他们都有个共同特点他们的子弟考上的几率要比你寒门子弟要大得多那好了那怎么样子靠这个来结束贵族政治呢大家要知道
唐代科举由于不呼名所以出现了一个现象怎么呢唐代科举考生的名字能够被考官一眼就看到因此你如果名声原先就比较大或者是已经为考官所知那么你考上的几率就比较大因此在唐代出现了一个现象考生们为了要考上
所以大行行卷和文卷之风什么叫行卷也就是说在考前若干年你就要开始做这个工作你要走遍天下去遍访那些权贵人士然后把自己的文集给人家献上去求得人家阅读你的文集之后留一个好印象为什么要遍访天下权贵呢因为你知道轮到你考试那年谁是你考官呢
所以你只能广撒网这叫做行卷什么叫温卷呢等到考前把我的文集再给你送一遍帮你温习一下这就叫做温卷好了因为要搞行卷和温卷结果出现了一个现象怎么呢这些世家大族原先的权势靠什么
靠着本乡本土的势力靠着聚族而居形成家族的权势可是由于要行眷和温眷久而久之不知不觉这些权贵人家的子弟都游走于全国各地尤其是长安等这些地方然后离开了本乡本土
而且一旦离开往往时间很久很久你比方说贺之璋大家也知道贺之璋三十多岁出来之后一直要到八十多岁才返回老家返回老家的时候感慨万千来了那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那真老大了八十多岁了对吧所以你一旦要离开本乡本土你可以想见
什么现象你这个贵族的家族结构无意当中就遭到了瓦解我们举一个例子这是唐志言记载的一个叫龚胜义的人这个人是河北人他立志于科举然后离开家乡来到了长安搞刑卷和文卷这一来多少年十多年时间以至于家乡传出一个谣言说他在长安病故了
他老婆一听非常伤心于是呢穿着个丧服骑着个驴赶到长安来要给老公收尸结果呢他老公啊有一天出门去送客下坡他老婆骑个驴上坡两个人来了个擦肩而过互相看对方都觉得有点眼熟对吧互相这样停下来之后观望这才敢上去一问一问果然是自己的老公是自己的老婆好了
这自古以来夫妻不合常见夫妻不熟的这个还不大多见为什么夫妻不熟原因是他已经离家十多年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那请问一下大家一旦一个大家族子弟们都这样出去给自己讨生活家族成员之间互相也不熟悉了家族结构慢慢地就松动了我就问一句还能形得成拳头力量吗
世家大族还能够形成自己的力量吗显然不行而且还有一点你以为完事了你以为考完了你就能回家乡了对不起唐代科举考试还有个特点考上之后还要经过力步全选才能当官而且力步全选的时候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怎么呢你啊任官的时候还要回避原籍
你还不能在原籍当官这回好了久而久之世家大族就遭到了瓦解到了宋代更是如此包伟民先生写的《宋代城市研究》就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宋代士大夫有个特点城市化程度相当高再不像中古时期一样总是在乡间居住了而是要居住到城市去为什么就是因为科举考试的方便而这样子也城市化的居住
就导致了这个世家大族的势力到了宋代更是提不起来了所以宋代应该称得上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平民时代而且科举还有另外一个历史意义改变社会风气首先第一点考生们也就是这些近世们越来越受社会的欢迎简直就变成了整个社会的香饽饽所有人都以他们为榜样
因此这些考生们每次考上之后举行的各种活动什么取江宴尹 宴塔提名简直就是万人瞻仰的盛事而且他们也留下了很多的诗歌你比如说孟娇写的《登克后春风得意马蹄集一日看尽长安花》非常有名我想问一下大家你们知道孟娇为什么这么欣喜若狂吗您知道孟娇那年有多大了孟娇那年已经 46 岁了
按古人的平均寿命来算孟娇可能已经觉得这是人生的最后的一个机会了结果让她抓住了当然欣喜若狂刚才提到了取江燕尹燕塔提名这就是燕塔提名现在大家去西安到大燕塔里边你已经看不到燕塔提名了早已经没有了但是有幸的一点是宋代人曾经临摹过
唐代大雁塔里边的这些近世们的提名然后把它刻碑放在了院子里头这些石碑现在也见不到了但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踏片的残卷现在保留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里边请大家看一下这就是这个踏片的一部分大家能不能在这里边发现名人能不能
请大家看最后一行能不能看见有一个人李商隐这就是他的当年的亲笔签名当然了这个是临摹的摩本另外一个这些新科进士们咱们这么说全社会的翘楚全社会人仰望仰望到何等地步在婚恋市场上也属于绝对的钻石王老五这样的一个级别那简直就是理想配偶以至于到了后来出现了一个现象叫傍下卓续什么意思宋代
这个平周可谈说过一件事说宋朝当时礼部每年发榜的时候两圈人群第一里边那一圈干什么在那个地方大家都写考生在那看发榜榜上有没有我的名字外边一圈都是各达官贵人家派来的榜大邀员的家丁大家知道干什么吗一旦有人高中了这些人呼拉上去捉抓
把你塞到轿子里边抬回去给我家小姐做夫妻就是这样所以叫做绑下桌絮非常的生动宋代海森经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刚一说我中了结果被人家摁倒在地塞到轿子里边送到老爷家里边老爷出来的时候赶快赔不是实在抱歉出此下策我家小女出掌城到了婚配年龄您看您也是高中了现在能不能咱们结个姻亲小伙子非常客气说承蒙您看得起
我请几天假带我回家与娘子相商你连人家已婚未婚都来不及做调查的原因很简单 抢嘛所以你就见近世们有多么地受欢迎这由此可见一斑另外武则天我也必须要强调对科举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一个武则天创立了电视制度何谓电视
就是皇帝亲自在主持一轮考试你要知道这是拉近皇帝与考生之间的私人感情这是帝王心机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旦我主持过一次考试你们对外就可以自称自己为叫什么天子门生啊在中国传统人伦关系当中除了父母跟你关系亲近之外还有一层是啥最亲近的关系是什么师生啊
对不对这是一个还有一个武则天在科举当中家世杂闻大大促进了文坛之兴盛什么意思就说武则天爱好文学他在进士科的考试当中除了
测温以及经学之外还加试了诗词歌赋这一家伙刺激了整个社会这个到了何等地步呢全天下的人可以说是穷精好手都把精力投入到了诗词歌赋的创作当中去然后产生了一个效果是什么就是唐朝文坛之兴盛因此要我说对唐朝文坛兴盛唐诗的兴盛做出最大贡献的是谁是李白和杜甫吗不是是
武则天因为他提供了一个政策导向因为他提供了一个风向标我们最后再谈一下科举对世界的影响在这里我列举了很多西方的著作当中关于科举制的评价
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念了我们看到这里涉及到利马窦 福尔泰 丁伟良 普德以及剑桥中国隋唐使还有包括孟德斯鳩等这些人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
发现了中国科举制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而且都有感于本国政治体制的这个缺陷想从科举制那儿汲取营养来治疗本国政治体制之弊端所以他们给了科举制以极高的赞誉而且
按照补德的说法是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因为它与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可以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来看一下这张画这就是文艺复兴时代我们也知道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中国就是他们嘴里边
理想国度的一个代名词尽管那时候的中国可能没那么完美但是他们是借中国的事情来说本国的事所以在思想启蒙那个年代可以说中国是他们心目中的一个理想的国度掀起了一个中国热这就是著名的油画雷蒙在《若弗兰夫人沙龙》里诵读福尔泰的悲剧《中国孤儿》
科举也是他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科举制可以说它的影响不仅在中国持续了那么久持续那么久说明了科举制影响之长而对西方的影响证明了科举制影响之果所以我们总结一下科举是中国摆脱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的一个阶梯
科举把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纳入到体制之内也使得它成了整个社会知识界的一个风向标另外科举对西方影响巨大成为了西方思想家批评时政的一把利器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科举都在人类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我的演讲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