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阅读前哨站的站长瓦基欢迎收听下一本《读什么》
最近你也经常被黄仁勋还有辉达的新闻洗版吗什么逛夜市啊股票市值第一啊或者是什么 AI 商机就要爆发了这些新闻就算你不想看到也很难那出版社呢也非常的积极一下子就推出了好多相关的书但问题是我们一般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你怎么可能每一本都看呢那么到底该选哪一本才不会踩雷呢
所以我先来跟大家分享一下的是三本谈黄任勋还有辉达的书籍比较本集节目由国际大事收藏版赞助播出为什么我们总是说要拥有国际观呢因为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拥有国际观不只能理解国际政治还有经济动态还有可以对不同文化提高理解还有尊重
那我自己是喜欢采取慢媒体的这种新闻吸收方式我会舍弃那些低品质的劣质媒体啊或者是社群新闻我会在固定的时间静下来去阅读还有聆听那我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在 Apple Podcast 热门排行榜上有一个广受欢迎的新的新闻时事类的节目叫做国际大事收藏版
这个节目会在每周精选分享三则很重要的国际新闻而且由三位非常专业的人士共同主持分别是关心科技巨头还有关注全球政经局势的 M 观点主讲人 Mula 还有具有深厚文实底蕴的科技新报总监蓝亦峰
以及目前服务于国际组织用行动捍卫民主的热血青年辛慈三位主持人他们是很有感他说目前大部分的报道国际新闻的角度过于单一他会希望提供主流媒体之外的这种平衡报道
让想要关心世界大事又没有时间阅读大量外文资料的听众朋友们可以用更轻松还有快速的方式去获取新知你想要听听看不同于主流观点的新闻介绍吗快来收听国际大事收藏版带你突破同温层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局势吧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前往节目资讯栏参考看看
我最近就读了三本那我简单就帮你比较一下商业周刊的这个《挥达之道》它是我的第一推荐因为这本书的作者他是一位资深的科技还有金融记者他不只拿到了黄仁勋的授权采访他还访谈了超过一百多位的圈内人士从这个共同创办人到这个合作伙伴还有很多业内的大佬读起来最有代入感那么
那么三彩文化出的这本 NVIDIA 挥达之道它也不错但是就少了一些关于黄仁勋的第一首访谈内容所以读起来会有一点点的距离感那么天下文化的黄仁勋传虽然呢他也是有被授权采访的一位作者可是呢他本身的写作背景是比较广泛的那么在这个科技跟金融的敏锐度我觉得就比较低一点点读起来会少了一点点震撼力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最推荐这个商业周刊的《挥达之道》因为这本书的作者金泰他真的太懂这个行业了他长期追踪《挥达》已经超过 30 年他访问了黄仁勋还有一堆相关人士把这个故事浓缩成一部很有深度又有趣味的书我觉得真的值得你的时间那这边也注明一下三本书我都没有接受业配所以今天分享的这个评论就是属于我个人主观的看法
那么这本书呢我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如果是要看《挥达之道》就是商业周刊出版的这一本他就是在讲挥达这家公司过去三十多年的精彩旅程黄仁勋用他独特的方式把挥达打造成了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
那么今天要分享的主要是这一本商业周刊出版的《挥达之道》这本书它到底在讲什么呢简单来讲就是挥达这家公司过去三十多年来的精彩的这个创办到后来的发就是崛起啊然后整个飞黄腾达的旅程那黄仁勋就用他独特的方式把
辉达打造成了一家这么样与众不同的公司那么这个作者他本身也看过很多很多的科技产业他说很多成功的公司最后都会因为组织涣散还有办公室政治而逐渐的衰弱那些员工的注意力就没有再度的创新了而是花时间去讨好上司或者在内部争权夺利那黄仁勋他早就看穿这一点所以他就很注重这个公司的文化
那么也打造了一个文化来去杜绝这种状况的发生那么这本书里面有三个很大的重点大家到时候看了可以注意一下第一个就是黄仁勋他是怎么样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戏骨的传奇人物第二个辉达总共经历过三次很重大的失败为什么他们还是可以一次一次的逆风翻盘重新站起来
还有第三个,他们有什么样的独特的企业文化还有这个管理的策略可以让辉达后来在这个 AI 领域一直一路的领跑下去,领先整个业界所以接下来呢,我想跟你分享一下这本书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九个重点让你可以更了解辉达它是如何在科技产业当中可以一路的突破,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那么第一个重点跟大家分享一下从餐厅到科技巨头的韧性黄仁轩的故事啊他是从一个不太容易的一个起点开始的因为他自己小时候啊是他因为种族的关系嘛在美国求学常常成为这个霸凌的目标那么刚入学的几个月他几乎是每天都被别人欺负甚至连他的室友看起来都很可怕他的室友比他大八岁全身呢都是刺青跟刀疤
但是那个时候的黄仁勋他并没有被这些压力给击倒他选择和这个室友成为好朋友他教这个室友读书那这个室友就教他举重作为回报这段的求学时光是他人格养成的关键他就说了我没有那么容易害怕了我不担心去我没去过的地方我可以忍受很多的不舒适
那么在 15 岁的时候啊黄连勋的哥哥就帮他找了一份在餐厅的工作那是一家 24 小时营业的餐厅哦那他的工作从最基本的洗碗扫厕所开始他还曾经笑说我扫过的这个厕所可能比史上任何的执行长都还要多
那么后来呢他就慢慢地从洗碗工变成服务生在这个工作当中学会了吃苦耐饶还有如何跟人家打交道他一直相信性格才是成功的关键他曾经说过期望越高的人任性越差但不幸的是任性对于成功非常重要伟大和聪明无关伟大是来自性格所以他就
所以这些过去的经历教过他你面对逆境的时候要坚持不懈才可以成就真正的非凡早期的这些磨难呢就是在他后来成立辉达之后他有时候会面对这个资金短缺啊或者是随时可能会失败的压力他仍然可以坚持下去因为承受错觉的能力才是成功的关键每当有人问他说你如何成功的他总是会回答他们我希望你承受足够的痛苦还有磨难
那么再来跟大家分享第二个重点叫做在职场上面的名声是一辈子的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要对现在的工作要全力以赴因为黄仁轩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职场上面的名声真的比你想象的还要重要很多很多
当年黄仁勋他决定离开原本的公司去创业他的前老板就知道说他想离职的时候就带着他去找大老板他们两个想要联手说服他留下来结果大老板听完了黄仁勋的创业构想之后居然直接问他说我可以投资吗这个可见大老板有多么的欣赏黄仁勋哦
那个时候美国的创投环境其实不太好特别是对黄仁勋这样子他们的公司还没有任何的产品这个是新创公司那他的大老板就帮他打电话给创投公司他开头的第一句话不是去推销这个创业构想哦而是他直接推荐黄仁勋这个人他说嗨我们有一个小伙子要创业了他真的很聪明你们应该仔细看看他
最后辉达成功了筹到了第一笔的两百万美金的资金黄仁勋就很感慨地说你的名声走在你的前面比你来得更重要就算你的商业写作技巧不够娴熟也是一样的
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因为正是他的名声帮他打开了很多机会的大门这个故事让我觉得我们现在无论是在哪一个位置哪一份工作都应该全力以赴或许现在的努力还看不太出效果但是你的名声正在替你累积未来的可能性那么再来第三个重点是最好的构想是来自于激烈的争辩
黄仁轩他有一个特别的信念他认为说最好的构想都是来自那些很激烈的讨论还有辩论就算是你来我往的过程可能令人不太愉快
就像是你要磨一把剑最锋利的剑就会来自最强的摩擦所以当初他跟两位共同创办人在创业的时候他们常常会为了某一些商业策略或是设计的细节吵到不可开交他们有时候会互相大吼大喊团队的其他人看到还以为公司快要解散了实际上这样的争论反而让他们的想法变得越来越清楚
他后来就回忆说这些争吵就叫做摩剑的过程让团队的点子可以变得更精准更强大那辉达他们在开会的文化也反映了这个哲学不管是谁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家一起讨论找到最佳的解法他们的目标不是争个谁对谁错而是让不同的观点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我们再来第四个重点就是避免自满的情绪
什么意思呢?回答他们早期在推出第一个产品 NV1 的时候这个晶片真的是一个很严重的失败
当时的辉达他们的设计理念是想要做一个可能可以一机多用的产品他们要展现自己的技术真的超强的他们在图形卡里面加入了音效的功能可是问题是当你什么东西都想做的时候往往什么东西都做不好他们很过度的去设计这个显示卡放进了一堆没有人在意的功能客户最后根本不买单
当时市场对于图形处理的需求其实就很明确大家想要的是什么一张性能很强价格合理的显示卡其他太花俏的功能都不重要甚至有游戏公司跑来跟辉达说我们真的很喜欢你的绘图技术可是等你把那些音效的功能都拿掉之后你再来找我们吧黄仁勋就回忆到这段故事他就说我们有学到一件事情
少做一点东西比做太多东西来得好虽然呢做很多东西的这个 PPT 投影片啊看起来很厉害但是没有人会去你的店里面买瑞士刀啦所以这个失败让他跟他的团队就意识到不要因为技术而自满而是要专注于客户的核心需求
经过这个教训之后这个恐惧跟焦虑就成为了黄仁勋很爱用的一种激励手段他会在每一场公司的月会上面跟他的员工说我们再过三十天就要破产了
另外啊他也是很出了名的直率跟没耐心无论在什么场合他会一口气花 15 分钟教训他的员工他就说我自己这么严厉是用来磨练员工的这也是一种防止他们自满的情绪蔓延开来的方法他认为时间就应该用来解决下一个问题最致命的罪过就是回顾过去的成就好像他们可以保护你免受未来的威胁似的
再来第五个重点他的工作哲学就是说努力才是成功的基石
这个新闻报道常常都说辉达的员工他们的工时非常的高加班啊假日工作几乎是常态这样的企业文化呢其实很大程度是来自于黄仁勋本身的努力工作的态度书本里面揭露了很多细节像是黄仁勋每天早上 9 点就到办公室了常常是忙到半夜可能 12 点才回家他认为这个工作的伦理是比智慧来得更重要的他就说
你有多聪明并不重要因为总有人比你更聪明在全球化的世界你的竞争对手不会睡觉这句话是完完全全的反映了辉达的企业文化长时间的工作还有全力以赴的态度对黄远军来说他觉得工作就是他的热爱甚至在休假的时候他都会坐在阳台那边看他的孩子在沙滩上面玩沙子他还在旁边就在写电子邮件
他的下属就劝他说你出去陪孩子玩玩吧但是他却坚持说不要不要这个时候的我可以完成很多工作还有啊他在看电影的时候黄连勋说他从来都不会记得电影到底在演什么因为他从头到尾都在想着工作他就说我每天都在工作我没有一天不在工作那如果我不在工作的话我就会想着工作
工作对我来说就是放松哇靠这个真的是工作狂人啊那他还曾经告诉他的这个高阶主管他说可能有人比我更聪明但是没有人比我更努力根据作者访谈很多的员工他们都表示哇老板这样子真的让自己压力山大但这样子也激发了他们的潜能他们也知道说自己必须全力以赴才可以一直跟着老板去追求卓越
那尽管有些员工是抱怨工时很长那黄仁勋的回答也很妙他说那一些为了奥运在备战的人他们也会抱怨一大清早就要训练啊所以他就告诉他们漫长的工时就是追求卓越的必要条件他到现在还是这样认为的再来第六个重点是要加快速度来远远的领先对手
辉达他们曾经因为差点产能跟不上而破产当时他们真的面临很大的压力那黄仁鑫的解决方法是非常的大胆他决定整个重组公司的架构目的就是要更快的可以推出新一代的产品他发现当时的市场都在跟着电脑制造商的节奏在走
这些制造商呢每一年会在春天还有秋天的时候推出新的产品尤其在秋天的档期是最重要的因为秋天之后就是开学季还有圣诞的购物季所以呢如果晶片制造商不能快一点及时的推出新产品的话就会被市场淘汰但问题是啊一般的晶片设计需要 18 个月就是一年半
但是市场的需求就是半年嘛比这个速度快很多他当时就想说这样子真的不行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这个设计周期的问题所以他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他把公司的设计团队就分成了三组有一组在负责现在的这个全新的晶片架构
另外两组就负责下一代跟下下一代的架构这样一来他们每六个月就可以推出一款新的晶片完美的符合这个市场的需求那这个模式就让他们一直开始保持领先黄仁勋甚至开玩笑说唯一比我们产品更强命的东西是寿司他这个话就是说其他的竞争对手根本追不上这个速度只能疲于应付
那有趣的是呢他的竞争对手看到他挥杂这样子做也想要有样学样结果却学不起来搞到最后呢自己濒临破产挥杂就把对方的一堆工程师招聘进来
其中呢有一位竞争对手的工程师本来他以为说哇 挥打有什么神秘的技术结果进来之后竟然发现原因这么简单他说我的天哪我们来到这里以为有什么独门秘方原来呢就真的只是拼命工作跟很严格的按照时程去执行罢了
那这个也让我想到以前在台积电呢也曾经采用过像是夜莺计划这样的方式让研发人员三班制的不眠不休的轮班达到了 24 小时全年无休的研发速度这个就奠定了后来超车三星跟英特尔的技术基础这样子看起来哦这种全力以赴的执行力在有些时候还真的有一点必要性
所以呢这个挥达的成功并不只是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呢他们可以快速的迭代还有高效率严格的执行的一种企业文化才可以让他们一直走在最前面再来第七个重点跟大家分享的叫做目标导向这个叫做使命才是你的老板
当这个企业规模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很容易就有一些组织僵化跟官僚政治的现象书本里面就有提到辉达遇到的三次重大的失败都跟他们组织的沟通不良有很大的关系黄仁勋后来就极力的避免这个现象发生他开始告诉员工一个观念你所肩负的使命才是真正的老板
所有的决定都是为了顾客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帮你的直属主管升官他认为员工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一个特定的使命而不是为了某个组织架构去服务他要他们思考工作而不是思考等级制度所以他后来也去创造了一个非常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他为每一个新的专案都指派唯一的一位负责人就称为机长飞机的机那就是机长
他直接呢要向他报告他发现这种架构比起传统的就是你按照部门啊按照可能不同的处啊这样子去分类这种架构呢
这个方式扁平化的更可以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动力因为这些负责人有机会直接接触跟黄仁勋本人去报告还可以参与他的决策过程那很多刚加入辉达的高阶主管也对这种扁平化的组织感到印象深刻像是一般其他公司的执行长他们在开高阶主管会议的时候像是董事会他们里面会议室可能就只有八到九个人
可是黄仁勋的高阶主管会议一开就是几十个人在里面坐无虚席因为他要确保每一个人获得相同的资讯保持一致的步调
所以每当他有重要的资讯他要分享或是有一些即将改变业务方向的东西要宣布的时候他会在同一个时间公布让公司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个讯息而且他会征询他们的意见他就说到事实证明透过直接向很多人传达讯息而不是一对一的交流这个会让公司变得更扁平化资讯的传播更快员工也获得授权所以
所以这个架构是他精心设计的这种使命驱动的还有扁平化的管理方式让辉达的内部运作效率就保持非常非常高的一个效能他们后来呢就可以持续的在竞争激烈的科技领域里面脱颖而出再来第八个重点就是第二名就是头号书家
黄仁勋他是一个从小就非常好胜的人书里面有讲到很多这件事情像他在跟别人打乒乓球的时候每次都是全神贯注连乒乓球都一定要打赢别人还有他在下西洋棋的时候他输给了公司里面的顶尖高手他还很生气他会气到把棋盘上面的棋全部剥倒那还有一次辉达有一款晶片被媒体评价为是市场的第二名
对那时候很多新公司来说这个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但是黄仁勋非常的不满意他严肃的告诉那个就是那个行销主任还很开心他就告诉他说第二名就是头号输家他的目标是期望你们每一次都要赢
这种态度呢让员工啊在每一次产品开发都有很大的压力就像是他们有一款晶片叫做 Riva 128 一样这款产品在上市的时候表现很出色但是呢为了赶上这个上市的日期团队在一些影像渲染的功能做了一些降低的就是一些妥协啦导致呢什么烟雾啊云朵的效果这个不够清晰有一家杂志就报答这个问题然后把回答的成效这个效果变成是最差的评比为最差的这样的一个现象
黄仁勋在看到这个报道之后就立刻召集整个团队破口大骂他要求他们解释为什么产品会有这样的效能问题当时有人就跑出来打圆场说这个是为了赶上市期间做出来的妥协可是黄仁勋就他说挥打的晶片不能只在一种标准而是要在所有标准打败竞争对手
所以可以说这是这种第二名就是输家的这个工作哲学让辉达在业界会一直处于这个领导的地位再来第九个重点叫做如何破解创新的两难
黄仁勋他很喜欢《创新的两难》这本书我本身也是非常喜欢很经典的一本商馆书简单来说一家公司越成功的时候越可能被自身的成功给拖累特别是呢当他忽视了低阶市场的竞争者的时候就会出现危机那黄仁勋就深受这个概念的启发决定让辉达就是避免掉到这个陷阱里面他就说过我们制造的是法拉利等级的高级的芯片我们制造的是
我不想要让任何人进来成为价格领导者把我困在市场的底层那为了抵抗这个风险他开始研究其他公司的策略他就发现英特尔的 CPU 晶片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因为英特尔他们会把那些高速运作之下不合格的晶片重新调整阉割掉一部分的功能当成低速的晶片来卖给别人这个就重新利用了原本卖不出去的不良品还可以有效的去扩大产品线
黄仁勋深受启发这个策略就叫做整头牛出货就好像你在卖肉的一样你会把牛的每一个部分都把它卖掉所以呢辉达也要让每一块晶片都发挥价值他就注意到说以前那些品质检验没有通过的晶片会被直接丢掉这个其实很浪费他就问说那为什么不花一点点钱重新包装这些零件就可以变成第一阶的产品呢
经过计算之后他们发现封装一片晶片的成本只要 1.32 美元这么少的钱你只要简单花一点点小钱就可以重新包装进入低阶市场帮他们开发了一个新的收入来源这个策略呢就让他们建立起了一条防御的一个产品线低价的产品线专门用来对抗那些低成本啊或者说低价的这个竞争对手
他就说这些低价产品就算我怎么卖卖到亏损也好我也可以靠高阶晶片的获利来补足重点是什么要阻止对手抢走任何的市场的份额这个做法能让辉达在市场的竞争当中就始终保有一个主导权可以站稳脚跟而且领跑市场
再来最后呢简单总结一下就是读完这《回答之道》这本书之后真的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共鸣还有敬佩哦
黄仁勋他带领的挥达用他实际的行动去证明了科技的创新还有坚持突破真的会改变一切他们一开始从最小的公司如今站上了全球 AI 领域的巅峰他们背后的原因不是很侥幸哦而是他们透过一次一次的失败跟调整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
书里面可能有提到一些可能侥幸没有倒闭的例子可是你要看如果你真的没有倒闭你如果没有这样的体质你可以重新站立得起来吗所以我们细细的去看黄仁勋的管理手段就会发现他知道他的敌人往往不是其他的公司而是内部的自满的情绪所以无论在哪个产业保持危机意识还有专注向前都是很成功的关键
那么如果你想要从一个科技与金融作家的视角去重新认识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公司回答的话那我大力推荐这本书相信你读完之后也会跟我一样对黄任勋还有回答的故事充满了敬意而且获得满满的启发接下来分享一下 Apple Podcast 上面的听众留言首先第一位听众叫做蛮鱼他说觉得瓦基已经很出色然后
然后他说我听节目所知道的瓦基是一个说书很有条理声音温柔稳重的人那么前工作是什么对于听众来说似乎渐渐的没有那么重要了也期待瓦基不要再提到台积电的工作真正的可以展翅飞翔那每天呢都很期待瓦基的更新
好非常谢谢满语听众的这个留言那也非常感谢你有提出这样的一个算是观察吧那的确我是完全的同意就是怎么说就是其实我以前的工作对于我现在的职场上或者说现在我就是在说书的这个产业或者说我经营的就是说书的这个事业对于这个来说好像它的相关性已经没有那么强了这个我是完全同意的但是我现在的工作
但是呢我也要指出一个状况就是说为什么我还是会有时候必须提到举例来说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回答之道我里面还是有提到过去的一些观念或者说过去其实在台积电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提呢好其实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要照顾到新认识我的人就是比较陌生听众第一次认识我的或者说前几次可能才听个三次节目很新的很陌生的听众
或者是读者也好因为我也有写文章嘛发社群贴文所以呢我还是必须照顾到这些朋友们然后让他知道说我可能在某些领域有怎么样的经验甚至说我以前可能是理工科系的啊或者说我小时候有读过美术班之类的我都会或多或少的有时候有一些生活的经验或工作的经验都会跟以前的一些事情会有关联
所以基本上是不太可能避免的或者是说如果没有去讲那些以前的脉络没有去讲以前的一些经验的话那你会很难理解到说为什么他现在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他会这样看事情为什么他会这样处理接下来新发生的事好所以说有时候会提到一些过去的事情那我觉得他的原因是这样子的
那么第二个蛮重要的一个点是说这样子好了就像大家会对于某一些可能你所谓的 KOL 对于一些专家好了大家都会有一些既定的印象就是说他是哪里来的他的前公司是什么那你会发现有些人可能换了 10 家公司可是他曾经在 Google 工作过好了那你会发现后面的几年他可能
一直都会用他在 Google 可能前 Google 员工啊前什么什么员工之类的会去当他的一个算是那个算是斜杠吧就是你会看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头衔嘛不同的一个代表这个身份所以说你会看到还是会用那一些比较知名的耳熟能详的一个这个称呼来去让大家就是认识到你或者说注意到你
所以呢他也是呼应到第一个就是对于陌生的听众来说对于新的听众来说怎么样让他可能收听的前几次就已经可以快速的认识到说哦原来这个人以前在某些领域有经验原来他以前可能做过什么样的事简短的这个带到就可以了所以大概是这样子就是偶尔还是会或多或少的还是会提到但是
但是呢我也觉得这位听众朋友的建议非常的实际就对了就是我现在包含我要提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可能也是会刻意的算是蛮刻意的会去想想看说我有没有必要刻意去提这个东西呢或者说刻意去提台积电这三个字呢还是说其实也不用提啊我以现在新的身份现在我在做的事情去有一些新的看法也是 OK 的所以这个部分就是有点像放在心里面的一个
算是个 Q 点吧就是你要随时提醒自己就是如果要讲这些东西的时候要讲过去的经验的时候到底有没有它的必要性如果我觉得判断之下觉得还是有必要讲那我就还是会快速的带过但如果觉得真的是没有必要真的好像我现在在做的事情跟之前没有太直接的关联的话那可能就不用提到这个没有关系所以说也很感谢这位听众的提醒那这个我觉得其实也是我自己放在心里面的一个提醒啦
那么再往前看或者说往未来看的话我心目中当然会有一些新的领域新的专业的一些领域是我想要去拓展的想要去深耕的那这个就算是也算是进行式吧就是大家会持续的看到不同样貌的展现或者说在不同专业领域的这样的一个可能是算是发表一些著作一些合作之类的那这个都是未来式了就现在都是在我心里面大家可能还没有看到这样子而已
好所以也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提醒那我们也就期待一下未来的一个新的展望那么再来的话下一位听众叫做 Nancy 姐姐好她说谢谢瓦基订阅瓦基的 YouTube 有一段时间了也有收听 Podcast 的节目那这个是我第一次留言想要跟瓦西说声谢谢谢谢你制作这么优质的节目真的很用心我也有去介绍亲朋好友去订阅你的 YouTube 那么是到了上星期我才订阅了电子报
第一篇看到的文章就是瓦基带着全家去韩国旅游的时候发生的故事也看到了瓦基跟父母的合照那印象中好像是第一次看到瓦基的全身照因为节目里面瓦基都是作者的
所以这样看到好像很开心那有订阅 YouTube 的朋友呢就是真心的推荐一定要订阅瓦基的电子报因为里面有更多不同的精彩内容真的很后悔自己当初怎么没有早一点订了电子报也真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么好的节目
OK 非常感谢 Nancy 姐姐那如果说对订阅电子报有兴趣的朋友在就是每一集的节目资讯栏最后面传送门那边点进去就会找得到或者是你就直接搜寻阅读前哨站在我的网页首页就有免费订阅的这个方式目前的话在我讲话的当下有七万九千位的订阅者了吧所以是一个蛮大的一个爱书人的社群所以说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免费订阅
那也很感谢 Nancy 姐姐跟身边的亲朋好友就推荐节目那也很开心就是算是透过 YouTube 吧就是像这样的留言就让我知道说听众朋友们是透过 YouTube 第一次看到我第一次认识我
然后才开始认识了后面的东西像是 podcast 像是可能看到了 blog 可能最后就是订阅了电子报所以就是一路的这样子的一个过程就会让我其实蛮有感触的因为也很谢谢很多的读者跟听众朋友给我的回馈就会告诉我说从哪里看到我的第一次看到我是在哪里那后来是辗转的在看到其他的这个平台所以呢这个就持续的在提醒我说
就是做像是做自媒体吧或者说在这一个我们在做这种领域这种数位的领域我们真的是要与时俱进就是现在的这个趋势或现在的这个群众们在哪里可能大家已经不喜欢可能不喜欢用 FB 了可能渐渐的移到哪里了那我们就要开始去思考说 OK 那为了要接触到更多的读者为了要让更多潜在的读者可以认识这个频道
那要在哪些地方可能要做不同形式的内容的展出可能要做怎么样的形式例如说是不是要把影片变短呢是不是要把文字变短呢那可能会适合不同的受众不同的这个频道所以这个就是与时俱进的一个想法
那最近其实在 2024 年底到今年其实这一整个月到 2025 的 1 月这整个月的时间我都一直在做关于年度的回顾还有未来的展望所以呢关于这种就是你要回顾跟展望它不是一天就可以做完的所以我这件事情我其实做到现在已经做了快要一个月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我自己透过笔记跟自己对话看自己过去的日志之外我也找了很多不同的人聊天然后也跟一些新的潜在的这个合作伙伴的对象去聊天然后去了解说大家对于现在的局势怎么看的大家觉得有哪些地方可以再加强可以再改进的就一直去听大家的意见然后一直去收回馈
那也因为去年底读的几本书吧然后对我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就像是把时间买回来或者说就是一些书啦就让我有很大的一个感触就是会发现哦原来我以前的旧观念还把我限制在某些地方那我是不是要试图去用新的观念用一些不同的手法来去经营啊或者说来去找伙伴然后来去做一些不同的尝试
那甚至要做出一些投资啊要开始放就是把这个原本束缚住的手脚可以放开来啊然后可以开始再大展拳脚这样所以对于 2025 年我自己也是充满了非常多的期待就我觉得这个是一个算是充满转变的一年吧就是比起过去
过去的一两年我觉得是比较平稳的阶段了那所以说接下来我有一些很棒的一些新想法然后还想要做一些新的事情那也想要就是一些新的尝试就对了那也会可能跟不同伙伴合作啊或者说找不同的对象合作之类的那就会有一些新的样貌出现
所以呢大家也可以期待一下咯那当然旧的内容或者说我们既有的这样子的说书形态的内容都会保持住就是我自己本身就喜欢这件事情所以我喜欢的是就是持续做然后持续的把它就是这种带状型的节目就持续的会做好做满这样子所以这个地方是不用担心的我在想的都是怎么样去提供给大家更多的价值
怎么样提供给大家更多的价值这个是我在 2025 给自己的一个新的希望吧就是要把梦想做大一点然后有一些算是一个更长足的一个发展那就是现在就要开始做出改变所以说这个是我对 2025 的展望那也鼓励大家可以在新的一年可能会有些新的想法就是动手去实践吧
祝福大家今年会是你最棒的一年那么节目到这边就进到了尾声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订阅下一本读什么你也可以订阅我的免费电子报每周收到最新的读书心得还有好书精剧我们就下次见了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