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集綵茜和YY分享了很多故事,包括走在深夜暗巷時被跟蹤、在車站前被無謂的搭訕、走在路上受到令人不適的男性凝視,以及在捷運站碰到其他女性因為被騷擾而向自己求助。
身為男性,聽到這些故事內容我其實沒有很驚訝,但還是被故事的數量和騷擾的發生頻率嚇到了,因為我從來沒有遇過性騷擾,這是源於社會發展脈絡下讓我所能享受的紅利。沒有聽到這些由朋友口中說出來的親身經驗,我不會知道面對這些潛在危險是女性的生活日常,甚至在面對性騷擾後,還要先檢討自己是否也「穿得太暴露」或「我本來就不該出現在那個地方」。所以,請別再認為女性在某些場合特別警覺是她們大驚小怪。
討論這些故事不是為了製造性別對立,而是要建立不同性別之間的溝通橋樑,讓大家知道,其實不同性別之間還需要更多對話,才能相互理解對方的需求。城市空間應該要為所有人服務,但至今全球有註冊的女性建築師仍只有17%,代表真正設計出這些空間的人大部分還是男性。結合前段所述,應該不難認知到為何現今還是有許多空間忽視了女性需求,這些男性建築師不是故意在設計空間時特別想要只為男性服務,而是他們真的沒有體認到女性所面臨的問題。
這集分享了許多呼應「#性別平權城市」的措施。例如維也納做過一份官方民調,發現在奧地利境內女性開車的公里數比男性少了1/3,因此她們的交通需求多是透過大眾運輸解決,這讓維也納決定從人行空間著手促進性別平權,例如增設路燈、移除人行道的雜物等。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則是因應了多由女性接送孩子的現況,而從幼兒園周邊開始剷雪;印度的德里也推出了一個名為「Safetipin」的APP,讓大眾向政府回報城市中的不安全角落。
從本集分享的很多故事可以發現,許多空間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共用,但在性別秩序的運作之下,好像又只能為特定族群服務。即便是與我們年紀相仿的年輕人,還是被內建了傳統性別秩序在潛意識內,並根植其中。此外,雖然這兩集的主軸圍繞在二元性別上,但城市中其實還存在著更多性少數的需求需要被看見,當我們會將某個族群的狀況拉出來特別討論,就代表他們的需求可能真的被忽視了,而討論的目的就是想要將現況推向理想中的平等狀態。
本集重點
(00:24) 空間設計或氛圍導致女性有不適感受的經驗分享
(10:45) 女性從小被家庭與社會「內建」的自我審查
(13:09) 性別平權城市的起源與概念說明
(13:39) 各大城市在空間上的性平措施(維也納/斯德哥爾摩/德里)
(17:41) 空間在性別秩序的運作下可能排擠特定族群的使用權益
主持人:黃柏智、張綵茜
與談來賓:YY
加入我們,與我們一起走入城市
歡迎追蹤FB「都媒工作室」粉絲專頁關注第一手城市議題內容
任何合作、問題,歡迎來信:urbanpodcast202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