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曲中秘闻:埋在《黑神话:悟空》配乐里的经与咒

曲中秘闻:埋在《黑神话:悟空》配乐里的经与咒

2024/9/30
logo of podcast 一派·Podcast 中国版 - 少数派 SSPAI 旗下播客节目

一派·Podcast 中国版 - 少数派 SSPAI 旗下播客节目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N
Nick
通过创意和专业服务,在节日季节赚取额外收入的专家。
尚宸鸣
Topics
Nick: 我在游玩《黑神话:悟空》的过程中,发现了游戏BGM和场景中隐藏的许多佛教经咒元素,这些经咒不仅烘托了游戏氛围,而且与剧情设定息息相关。为了深入了解这些经咒的含义及其与剧情的关联,我邀请了专业人士尚宸鸣参与节目录制,共同探讨游戏中的经咒运用。 我们讨论了游戏中出现的往生咒、准提咒、六字真言、韦陀咒和大吉祥天女咒以及金刚经等佛教元素,并分析了它们在游戏中的具体运用场景和可能含义。例如,往生咒出现在布白这个角色的战斗BGM中,但两者之间关联性并不强;准提咒出现在第一章黑风山的BGM中,可能与观音菩萨有关;六字真言出现在第二章黄蜂岭的支线任务中,用于激活机关;韦陀咒和大吉祥天女咒出现在游戏隐藏场景中,与弥勒菩萨的剧情有关;金刚经则在游戏中多个场景中出现,与孙悟空求道的故事有关。 此外,我们还讨论了游戏中的五蕴和六根等佛教概念,以及大乘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尚宸鸣: 我是尚宸鸣,《七叶电波》播主,做过五年佛学田野调查,主要研究南传佛教。我将从专业的角度,对游戏中出现的佛教经咒元素进行解读,并分析其与游戏剧情的关联。 往生咒,又称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作用是拔除业障,使人往生净土,但净土概念是后期佛教发展出来的。即使犯下忤逆罪(杀父杀母等),也能通过念诵此咒来洗清业障。游戏中往生咒的出现,可能暗示了布白想超度自己犯下的罪孽。 准提咒是汉传佛教十小咒之一,属于密宗传承,可达成各种愿望,洗清罪业。大部分佛教派别认为准提菩萨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游戏中准提咒的出现,可能与观音菩萨在游戏中的角色有关。 六字真言是藏传佛教的咒语,其含义存在争议。游戏中六字真言的运用比较孤立,可能没有更深层的含义。 韦陀菩萨是弥勒菩萨的护法神,游戏中韦陀咒和大吉祥天女咒的组合,可能与寺庙中早课的念诵顺序有关。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的一篇重要经典,在游戏中多次出现,与孙悟空求道的故事有关,也暗示了游戏剧情中的一些佛教理念。 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代表物质和精神层面;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代表人的感官系统。游戏中对五蕴和六根的简化,可能为了游戏体验。 大乘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菩萨信仰、戒律理解、对佛陀的理解等方面。西游记中说小乘佛教不能超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因为小乘佛教更强调自度,而大乘佛教更强调他力救度。 玄奘取经的重点是大乘经典,这与当时汉传佛教流行小乘佛教的背景有关。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各位少数派播客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最新一期的节目这期节目我是在玩了黑神话悟空这个游戏之后无意当中发现了这个游戏里面的一些和佛教有关的元素主要是这个经和咒非常的有趣而且之前没有什么博主正经的把这些东西提出来

之前我和两颗皮蛋有参与他们的节目的录音当中提到了就是我在游戏的这个 BGM 就是它的背景音乐当中发现了准题咒那之后我又去研究了一下我发现这个佛经佛咒的运用在游戏的音乐和这个游戏的画面里还是挺多的就不止我发现的那一个当然最出名的就是大家在游戏预告片里面都已经听到和看到的往生咒所以

我今天请到了一位这方面的可以说专业人士来跟我们讲一讲就是剖析一下我目前发现的游戏里面一些经咒出现的地方以及相关的用法也算是对这个游戏文化也好这个传统文化也好的一个补充那我们首先有请今天的嘉宾跟我们打个招呼吧嗨大家好我是陈明

是企业电波的播主企业电波是我做的一个播客的名字然后现在有业余时间做一些播客我自己原来做过五年的在佛教领域的田野调查所以对这方面算是有一点了解吧你本人是学宗教或者文化方面的吗跟这方面相关

对其实我应该补充一句叠个假就是我调查佛教是以南传佛教为主我关注的其实就只是早期佛教中的法语律或者说早期佛教中的实践是如何进行的然后汉传佛教我也确实是跑过一圈然后也像早晚课这些东西其实我也参加过但我从来没念过这些东西它不是我关注的范畴所以做这个节目的时候其实我也要先查一些资料如果讲错了的话那就说明我讲错了

我跟陈铭是在之前一个播客活动上认识的然后其实也是大耳介绍包括他发了一些你做的内容之后我去看了发现很有意思大家也可以去 B 站上搜陈铭的企业电播然后看他做的关于准题咒的那期栏目和我们今天是紧密相关的可以说而且很多我觉得那个节目里面重复的我们今天可能就不会讲的太多了

我们讲一些之前没聊过的然后那期关于加沙的也很有意思我看那个评论区有很多大明白在底下说什么因为那个加沙不好画所以就没画特别逗你跟我录这期节目回头我可能也发到 B 站上隐隐留但可能会有一些人去骂你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可以可以然后这期节目就是因为最近黑身化的浓度有点太高了我可能先放到会员的社区里面给大家听一听然后我们再晚一点放出来比如十一前后这个再给大家公开放纵但总而言之呢我们是想聊一下这个算是这个游戏比较冷门但我觉得还有一点重要吧因为它和游戏设定有一点关联这么一个小话题

OK 那我们就接下来直奔主题开始聊天了就是我在这个游戏里面发现了几个经和咒的用法以及它们相关联的一些场景所以我也不太懂就是有一些当中的经咒它们的用法所以我想借今天这个机会请教一下陈明那陈明先跟我们还是先聊一下这个大家熟悉的网生咒吧

他这个在游戏里面因为很火嘛很出圈所以大家都在讨论这个东西然后把它当各种背景音乐听但其实我发现我先介绍一下他这个真正往生咒的用法在游戏里面是一个角色叫布白和他战斗的时候的一个背景音乐

然后布白这个角色呢反正目前我的理解还没有找到他和往生咒最直接的关联他出现在第三章就是小西天

然后关联的角色就是这个这张的 boss 就是黄梅那黄梅的老板呢是弥勒普萨那布白呢又是黄梅的一个弟子这个布白他的名字其实得名于因为这一张其实是讲金蝉子和黄梅之间在宗教上的一个理念的分歧金蝉子我们也都知道他是玄奘的

可以说他的本体吧就是玄奘是他的一个转生人世间的一个化身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个玄奘他有四个徒弟就是悟空 悟静 悟能和小白龙 白龙马那黄梅为了和金蝉子对着干所以他的四个弟子就叫悟空 悟能

不敬和不白所以这个不白呢就是他的四大弟子黄梅的四大弟子之一那他不白这个角色本身的故事是这样就是他本身是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戏剧表演艺术家可以说然后他之前是扮演丑角的所以经常在脸上画一些白色的这种油彩然后也很丑但他总想演英雄于是他这个邪念作祟他有一次就把剧团里头扮演英雄的这个人给杀了

然后把他的脸皮剥下来蒙在自己身上对所以这个布白呢自从把这个脸皮蒙到自己身上之后他就觉得自己是英雄了然后就疯疯癫癫的上台演英雄然后被大家制服扭送到了这个小林寺就是黄梅这里但黄梅就这个邪派人物看了之后就很喜欢这样的角色于是就收留为弟子大概是这么一个剧情所以

直接来说我好像没有找到他和网生咒之间的联系因为之前我在另外一档节目里就是我前面提过跟两颗皮蛋那个节目里我一开始以为因为这个游戏他是拿网生咒作为这个全游戏全剧的一个主题的

BGM 的来宣传的所以我以为他是在影射这个黑神话这个故事本身他有一个环形叙事的感觉就是整体上他是在讲这个猴子相当于无数次轮回无数次在因果当中盘旋然后无数次尝试经历游戏当中这些故事大概是这么一个意思啊

但实际来看呢它好像没有那么大的这个作用所以我们先请教陈明吧就是我们先不说这个游戏啊就大概网生咒它是怎样的一个咒它在佛教当中是怎样一个地位这个网生咒一般是就是拿来超度的嘛但是这个也是一个误解这个我在 B 站的节目里也说过了它原来的名称是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或者是呃呃

有时候这个神咒也写成陀罗尼它的作用就是拔一切业障根本然后让人往生净土的这么一个咒语或者说是陀罗尼拔一切业障根本就是你造了任何的业都可以通过念这个咒来洗清那得生净土就是净土者的就是佛或者是菩萨他们

我们称之为佛国嘛所谓的佛国你可以当成一种乌托邦吧不过我这么说被佛教徒喷了但是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它是一个乌托邦因为它和早期佛教的目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早期佛教的目的是你修行是为了获得涅槃但涅槃并不是说有一个国度这个是比较后期的

佛教信仰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形式所以现在有很多人他追求的是在死后可以往生净土或者说佛国所以他们会反复地念这个咒那如果你有一些业障造了一些恶业会阻止你往生这个净土所以很多人会念这些有拔除业障的功能的咒语然后他这个拔一切业障根本就包括了

忤逆罪甚至更大的罪这个在早期佛教里面是不可以超越的一个在今生没有办法洗清的一个罪如果造了忤逆罪就一定会堕落地狱嘛这个忤逆罪就包括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就是使活着的佛陀出血以及分裂和和僧团

我们现在人能够犯的基本上就只有这个杀父杀母所以如果你要知道这个咒语到底有没有用的话可能你唯一能做的实验就是把自己的把自己的爹妈杀了所以我在 B 站那个节目我的标题就是杀了亲妈也不怕这个是关于往生咒的作用嗯

他跟这一段剧情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个其实我我只是刷了一遍过场动画游戏的很多那个战斗场景我都跳过去了这个我也不知道他有什么关联我在这猜想我我个人感觉啊会不会是因为布白他这个造孽就这种状况他想用这种形式比如说表达他对于业障的一种

超度或者理清但这个咒是你是说他是念给布白的还是布白自己就是我们后面要提到的几个咒多少都是我们能看出他这种用咒的用法比如说他指向背后的某个菩萨或者他这个咒本身的含义跟剧情有点关联在这儿是目前来说就这个网兽咒是这个游戏最火的一个咒但看上去和剧情本身和角色是最没关联的一个

所以我在想如果强行联系的话会不会是指不白因为他杀了他那个同门的师兄嘛所以算不算比如说破坏僧团团结或者出佛身血的某种影射呢没有他师兄肯定不是佛陀吧

然后包括破和和僧团这个好多人都有误解一般来说僧人不会有误解但是很多佛教徒以为这个现代很多佛教徒把这个破和和僧团的含义给无限的扩大了比如说有些人认为在背后说僧人坏话这个也算破和和僧但其实不是那个意思你想破和和僧你首先得是个僧人然后你要在僧团里面你要开会然后最后使这个僧团确实变成了两个僧团

这个才算破和和僧团就是你不是僧人你没有机会在僧团里面开会嘛发起会议所以他应该不是说破和和僧的这个一个意思你说到这个我突然想起就是佛教历史上上作部和大众部分裂以及类似的部派纷争其实严格来讲是符合这个破和和僧的含义的吗是有一些是属于这个但是有很多他也没有具体记载是哪一个人

导致了这个和和僧团的分裂所以法不责众了也不能这么说但是提波达多肯定是犯了这个这个是有明确的记载然后佛陀在世的时候另外也有一个僧团有闹过分裂但后来还是被调解了一开始佛陀试图调解他们后来他们谁也不听劝就是佛陀本人说话也不好使佛陀觉得这帮人很烦

然后他就跑到森林里躲了一个一段时间这是佛陀成佛之后的事情吗对另外我还想在这刚好请教你一下就是通过念经或者念咒或者类似的比如说做一些科医仪式或者念诵一些佛的名字一些菩萨的名字来给自己消业也好或者增长自己的这种能力增长自己的智慧也好这个是大乘的特点吗还是说整个这个佛教在发展

过程中不管是大乘还是小乘或者说所谓的北传南传它整体上都有这样的设定早期佛教肯定是没有这种设定的早期佛教也不承认超度它也没有超度的理念而且它还否认了超度的理念但现代佛教的话大乘佛教肯定是有比较普遍的有超度的做法

南川佛教不承认超度的理念但实际上是有类似于超度的仪式和做法在语记的时候也有一个节日有一点类似于我们中国的我们说中元节或者鬼节有一点类似虽然理念上它不是超度但实际上大家也会供养僧团那是一个很盛大的节日就是老百姓会很重视的

如果你在一些南传佛教的村子里他们要提前很长时间去准备各种物料包括用手工扎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怎么说呢比如说动物啊或者是一些就跟中原的跟中国的那种传统其实有一点像然后大家会认为这样供养僧团是有功德的那你以你死去的亲属的名义供养然后你死去的亲属可以随喜的话他就有可能转生到其他的地方

比如说天人成为天人或者人类所以说它实际上是有类似的方法和习俗的那刚好我再追问一下就是关于这个六道轮回的设定这个也是在北传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吗也不是这个是在更早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设定但一开始也没有严格的分成六道轮回这个是后人的一个总结

然后更往后发展的话每一家佛教都有各自的一个关于轮回的设定但这个设定就很微妙就是每一家它都不太一样比如说藏传他相信有中阴身但是南传是否定中阴身然后包括南传内部他可能不同的派系有时候间谍上也有一点差别

然后轮回这种东西你要是细究各家的那个设定的话它可能都会有一点漏洞所以古代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各家的论师在这个问题上互相打架互相辩论所以这个东西我建议不要细究你细究的话都有一些漏洞关于这个经律论我们刚好我还准备了一个问题我们在这期节目后面再跟陈明讨论吧嗯

那我们先说回这个网上咒等于说目前来看这个咒应该就是没有什么跟主线剧情有直接联系的对应点了我觉得可能就是念起来比较带感吧呵呵

而且黑生化这个团队用精的浓度用咒的浓度还算是挺高的所以不知道他们比如说从幕后的角度在选择这些咒的时候有什么说法好那网生咒我们先聊到这儿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了然后更深的内容大家就可以去看陈明做的那期节目其实说的蛮详细了关于网生咒

那接下来就是准题咒了这个就是我第一个发现的在网上咒之外这个游戏有用到的一个咒语它的场景主要集中在第一章的 BGM 第一章大家都知道就是黑风山嘛那就是金石长老啊黑熊精啊偷袈裟的故事白卷青千万元

我在一开始发现这个准提咒的时候我觉得它的用意是因为准提咒大家都是很多时候拿来当承愿的咒语用的所以我在想会不会跟这个第一章贪婪啊欲望啊战友啊类似这样的主题相关联但后来我今天其实想到因为这个准提菩萨在一些

说法里是观音菩萨的化身那第一张幕后的老板就是观音菩萨所以我在想他应该是更直接的是这个关联那我们还是先请陈明跟我们介绍一下准提咒它这个是怎样的一个咒语准提菩萨就是大部分现在大部分的佛教派别认为

它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然后在《西游记》里面这个金池长老他所在的那个寺院就是观音院嘛所以我觉得跟这个会有一定的关联这个是其中一方面然后这个咒语也是汉传佛教的十小咒之一它本身属于密宗的传承然后它能让人它更多的是呃

就是达成人的各种愿望所以这个准提菩萨他本身在佛教里的定位和作用是什么呢准提菩萨他到底是佛还是菩萨这个其实不同的派别还是有一点在这个认知上还是有一点区别的

但是大部分确实认为他就属于观音菩萨的一个化身然后他更多的是一个清静这样的一种化身念这个咒语可以洗清各种罪业就跟广圣咒里面讲的那个就有一点像然后另外就是达成各种愿望对从目前来看好像这个大乘佛教都有一点这种原罪论的感觉对包括其他的咒语都有这种洗清罪业或者是帮你更好入轮回这样的感觉对这个是

比较后期的大乘佛教的一个特点它也不是说所有的大乘佛教都这样就是比较后期的佛教会发展成这种越发展越偏向于这种罪业和轮回的观点它和基督教的发展其实是有一点类似的就是这个特点它和比如说就像你说它和基督教传播有相似那它会不会和佛教在不断的普及不断的传播当中它本身这个宗教的诉求也有关系

我个人是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去考虑的老实说佛教这一套东西它就不是给大众的不管是早期佛教早期佛教的东西它更多的是否定迷信它所谓的修行都是针对你个人的就是你在你的身心之内的它不会说让你去祈求一种外力或者强调偶像崇拜但往后发展它就会逐渐混进来这一种

但是后来的佛教有一个就是早期佛教它只是我们说经律论嘛唐三藏是哪三藏经律论嘛但一开始是没有论的一开始没有这个论它只有经和律经和律是比较简单的但是一般来讲大家还是尊重这个早期的阶级哪怕有时候抄错了或者是背错了但整体上来讲大家是不改经文的在那个时代大家是不会主动去改经文的你想一个人出家了他整天在那他有无限的时间

他可以这辈子就不用琢磨怎么挣钱或者是琢磨结婚生子这些事情他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这一个事情那他肯定是有创作欲的那这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创作欲他就会写一些论书啊或者是注释啊那有一个论书的时代发展的那个时代是各个部派之间以及包括他们和其他宗教去辩论就形成了非常复杂的一套体系

包括他们对整个世界的构成的解释它就有一点类似于佛教本身的一套就是大一统理论但这个是早期佛教没有的因为佛陀不认为自己是全知的当然后来的佛教普遍会认为佛陀是有至少是某种程度的全知

就是他们的一个区别比如说后来我们看到的某些设定比如说这个佛教的宇宙观就是谁谁住在哪个山上或者在哪个天上什么二十八重天这些也都是后来慢慢加出来的设定是吗有一些是有一些不能完全确定因为

研究早期佛教并不能完全确定佛陀在世的时候到底讲过什么因为佛经的定型是公元前一世纪它才被抄下来我们现在说的那种背叶经就是那个时候大家抄下来的更之前大家就是靠口诵来传承就是背完全靠背所以它有时候

我们通过不同派别的经文去对比它可以通过文献分层的方式来确定哪些东西是在这两个派别分类之前就有的但是这种做法它还是有一定的极限然后我们也可以用考古还有图像学等等各种各样的方法

去调查但它都是有极限的所以没法完全确定佛陀本人是否讲过这些但你可以看到它发展的一种趋势比如说佛教逐渐变得通俗化以及这种更多的强调信仰而不是强调对自身的这种训练也包括我们刚才为什么说这个佛教它

一定要变得通俗化呢因为论述时代的那些理论要比早期佛教还要复杂很多所以这些东西比如说玄奘大师本人他发展的宗派就是几乎就没发展起来就已经断了然后或者是汉传八宗里边那些比较理论化比较复杂的宗派或者说

还有除了维什以外还有像天台宗啊这种都是没有发展起来到现在都已经断了现在天台山的僧人普遍也在修行净土还有禅宗的理论而这两派都是在理论上比较就是非常简化因为禅宗他不立文字嘛

净土也是到后来净土一开始还稍微复杂一点到后来越发展越简单到最后就你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洗清一些罪业或者是往生净土所以佛教的发展它本身肯定会为了你要获得下沉市场的话就一定要让它通俗化而南传佛教它的它在历史上它不一样一般南传佛教这边走的一直都是上层路线居多加上他们会有这种全民出家的这种习俗所以它会

这方面会不太一样所以他也下沉但是他没有完全下沉到汉传佛教这种程度刚才你在讲的时候其实我也有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游戏里面有大量的这种古建筑古佛像的扫描

然后就直接把文物相当于移植到游戏里来用我想到的这个问题就是早期佛教是怎么看待因为佛教是早期佛教是不偶像崇拜就是反对偶像崇拜的那立象其实就是一种偶像崇拜嘛所以早期的佛教或者说佛陀本人是怎么看待立象的呢佛陀本人对这个问题没有看法因为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佛象哈哈

不存在这个问题汉传佛教保存下来五部滤藏它属于不同的派别就是这些经文你可以看出来有些定型比较早比如说汉传佛教最常用的四分滤五分滤他们定型是比较早的然后也有几部是定型要更晚一些然后其中有一部就会讲到佛塔和佛像就是他认为造佛像是犯戒的所以你就能看出来这一部滤藏的定型就比较晚因为更早的滤藏就没有提过佛像没有人想到这个事儿

因为佛陀本人在世你可以看见这个人他是一个活着的人只有他死了比较长一段时间以后大家才会把他神化他才会变成一种传说他可以因为你对一个已经死去很久的人你可以给他寄托无限在他身上寄托无限的信仰你想怎么想象都可以他就会被神化和逐渐的变成不是人其实各个派别都有这个问题就现代的佛教虽然虽然南传佛教还是认为佛陀是人但实际上

大家对他的很多观点还是就是把他不当人看的比如说认为佛陀具有某种程度的全知他还有六神通吗六神通跟全知还不一样就是全知就是他只要想南传佛教认为他想只要任何事情只要他思维他想知道就可以知道但佛陀本人

或者说在巴黎的经藏里面佛陀本人是反对全知全能的这种存在的他认为没有这种存在那我们接下来再回到游戏里的这个内容吧就是关于这个准提证其实我们也差不多聊到这儿就是它大体上就是一个是它跟观音的这个主题是有联系的

可以说是直接指向观音的那观音又是黑熊丁的老板然后这个故事呢又发生在观音禅院所以他其实是不管是西游记也好还是游戏里面也好观音都是整个这个章节最内核的那个角色另外就是准提之后他这个成院的含义和这种欲望和贪婪也有一定的关联准提不大是清静吗他这个

要获得的那些功能功德还有洗刷罪业基本上在使用说明里面都是要念多少多少遍的就很多很多遍他这个经文在汉传佛教非常的有地位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好像是吃饭之前都会念的

然后有一些人是专门修这个有很多人是专门修这个法门的它属于密宗的一个比较简略的法门因为就是很短的一句话嘛然后你也可以不念前面那一句就是念中间那一句游戏那个 BGM 里面其实他那一段念的发音不是很准我一开始没听明白因为他念的那个不是汉语也不是泛语然后一直没明白他那个发音是从哪来的后来我就上网搜后来我搜到有人用汉语写的这个发音指南

如果把发音指南的某些字念错的话可能跟他念的差不多所以实际上现实中的僧人念的发音和他可能有一定的区别不过这一段动画是我不管是这段动画还是这里边的插曲这个时候整个所有的过场动画里面我最喜欢的一段 2D 动画

OK 那接下来我们聊一下六字真言吧这个应该大家也能很明显的在游戏里面发现就是这个出现在第二张黄蜂领的那个位置就是有一个算是支线任务就是你要在六颗佛头上面取六个佛珠就是佛的眼睛那个部分然后其实就能在游戏里面让两个大石头当中的其中一个把它激活然后去帮你打另外一个大石头的 boss

就一开始我以为这个环节会很复杂因为取佛珠这种感觉还挺神圣挺大一个事包括他念六字真言他会有一个背景音乐所以我没想到其实在游戏里面用法还挺简单的这体现出就是游客在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就好东西太多他就随便用了

那总而言之在游戏里面就是每当你取一颗佛珠的时候或者靠近一个佛头就会出现六字真言就是大家熟悉的这六个字那所以我们还是请陈明跟大家先讲一讲吧这个六字真言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我看好像佛教对于这个六字真言的意义是有挺多解读的方式的就是藏传佛教的一个算

算是咒语吧但其实他也还是陀罗尼就是因为他本身其实是有意义的嘛而不是无意义的但他这个这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是有争议的比较有争议的说法也很多学术界还有一些解读是比较对佛教比较大不敬的所以也产生了一些争议之前有人在有佛教人士因为这个大家互相写文章互相骂过然后

我对藏传佛教其实我没有调查过藏传佛教我调查是以南传为主藏传为辅不是汉传为辅所以它这个具体怎么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也没有实际的经验可以去取舍就不细讲了但是它这个市面上或者说佛教里面藏传佛教里面他们的普遍的解释就是

持有莲花珍宝者或者说珍宝在莲花上这样的一个解释然后这个他一开始传到国内应该就是在或者说传到中土嘛就是在明朝的时候永乐年间有大宝法王来到国内来教别人念这个然后国内当时是有记载是一个比较嘲讽的态度就是有一个士徒他就嘲讽他说这个不就是俺那里把你哄吗

他好像是把它解读上一个用汉语解读上一个哄骗的意思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在西游记比较早期的一个版本我电脑上有一个版本是李卓武评本他这个版本里写的就和后来的西游记写的不太一样他写的是啊

他读起来就是所以他读音可能更像是那个刚才说的是他有可能是故意写成这样故意写错的因为西游记本身里面就非常有有很多的那个嘲讽佛教的地方所以他就可能是一种调侃

六字真言在西游记里它就是佛陀的如来的一个压铁压在五指山上的所以我觉得它可能就这里应该没有什么特别多的含义吧就是取了一个元素目前来看好像这个六字真言的应用和游戏本身剧情什么的好像也没有什么实际的关系

因为他本身这个任务就是一个孤立的任务可以说,然后这六字真言的出现场景好像也比较孤立,就纯纯的是抠佛头的时候,抠佛眼的时候,他喊一嗓子,对,好像没有什么更多的隐身的含义了,那接下来这个就是我和陈明讨论最多的一个吧,

就是我们导致了半天研究出来包括今天看到 B 站上也有人发了就是在游戏的某个隐藏场景里面会出现了驻韦陀和大吉祥天女咒这两个是合在一起的那这个场景是游戏里面的算是解锁隐藏结局的时候必须去的一个地方在第三章小西天的浮屠塔里面在此之前如果你提前进入的话这里就是一个空荡荡的一个场景

就是有点像进到一个石窟里面两边有两个护法然后中间坐着一尊阿弥陀佛的一个雕像那在这个雕像背后还有六幅壁画就是游戏当中大家也会解锁的每一张结束的时候会有一个类似于这种壁画或者是这种风俗化的感觉的一个

它也会出现在这个游戏的佛像的后面那当你进到这个场景之后就会出现我们说的这个驻韦陀和大吉祥天宇宙的这个背景音乐

这背景音乐叫入了此番轮回如果大家有听 OST 的话能找到这首音乐接下来我们还是老规矩先问一下陈铭这个朱伟陀和大机箱天女咒分别都在佛教里面是干啥的呢这一段我当时你给我发了这个音乐我也是听了蛮多遍才听出来它前面那三句话是

拿摩护法维陀尊天菩萨,这个一般是在汉传佛教的早课里面,有一个助维陀,前面三句先念这个,然后后面接上是念大吉祥天宇宙,再往后才是跟维陀更直接相关的。他后面那一段其实我现在还是不确定是不是大吉祥天宇宙,因为后面那个音乐声太大了,我是一句都听不清,但从那个节奏上来看是差不多的。

这个维陀他是佛教里的特别是弥勒菩萨的一个护法他在佛寺里面那个佛像里面经常是在维陀身后的然后他的原型是婆罗门教的大自在天的儿子世间陀天他的梵语是

Scandal 原来被翻译成塞建陀然后如果翻译的时候有些派别习惯省略第一个字它就变成建陀建造的建然后抄经文的时候如果你把这个字抄错了抄成违背的违它就变成了维陀然后时间长了大家把走针也给省略掉了就变成维了就变成维陀

然后在南方宗长天王的座下的八将军里边有一个人就是姓韦然后时间长了大家都姓韦嘛就把他混成一个人了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维托菩萨他在汉传佛教里面也是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是非常被尊崇的一个活动

护法神然后大吉祥天女咒这一部分就只是大家接着早晚课是这么接着念的它跟这个维陀本身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关联所以这两个咒放在一起念也纯粹就是巧合是吗就是大家历史上都这么念就刚好形成了一种组合

我是从这个 BGM 里边这个音乐的角度考虑的话前面我们听到的那个往生咒和准提咒他们都是音乐人自己念的但这一段应该是采样你听起来就是采样在佛寺里边

因为他还有法器还有一群僧人因为你听念法还有发音都不一样嘛所以他就只是因为寺庙里一般都是这么念的他就这么采样了但他们一般会这么念就是前面那三句话然后后面就是大吉祥天女再往后才是这个是他们的一种编排为什么这么编排这个我也不知道因为

汉传佛教不是我主要的调查对象说到采样这个我也是刚刚在查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游戏里面用到的这个咒和另外一首 BGM 里还有一个咒但我们现在还没听出来那是什么是采样自宁海油盐寺就是一群相当于真实的这个僧人他们的

而且他们是出了一张 CD 相当于之前有一群专业人士就已经给这个寺里面日常的日客做了这个采样黑神话的团队相当于又发现了这个素材二次采样把它们用在了游戏的 BGM 里所以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关于这个韦陀菩萨其实我有听到一个说法就为什么他和弥勒菩萨放在一起共我觉得这说法挺好玩的就是因为韦陀菩萨比较严肃天天捧着脸然后这个弥勒菩萨在我们汉传里的形象是那个大肚子欢乐佛嘛佛陀的意思就是说你一个冷面的和一个笑脸的你俩放在一起这个搭配干活不累大概是这么一个说法对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个说法完全没听过这个说法

这些佛像在早期一般是比较好看的

只是它发展的过程里面逐渐的可能不同的信仰混到一起,加上本土宗教有它的考量,所以我们才会看到现在的这种面目比较猙獰的四大天王或者是其他的护法。当然比较早的佛教典籍的话,一般天人都是很好看的,如果你当了个天人还长得这么难看的话,那谁还想当天神呢?另外关于这个弥勒菩萨,他的形象也是从这个,

应该说一个汉传中国的和尚好像唐朝的吧叫布袋和尚还是什么的而且他在我记得他还有暗示他好像是弥勒菩萨的转生还是什么所以从那之后弥勒才成了这种大肚子的形象包括游戏里面是一个小胖和尚嘛相当于也借用了这个形象嗯

比较早的弥勒菩萨他的造像也是就正常人的身材这个也是一种他和本土的信仰结合到一起的一个现象如果有人宣称自己是弥勒菩萨转世的话这个历代农民起义都是这么干的

这个米勒他在佛教里的定位是未来佛嘛那这个三世佛的这个概念是一个原始佛教的概念吗还是说也是汉传以后来的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个不是汉传佛教啊

呃创造的这个是更早的佛教就有但是他到底是不是佛陀那个时代就有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然后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个信仰是从其他宗教混进来的但也当然也有些人不这么认为这个见仁见智的一个问题但我个人对这个我个人是对这个观点保持怀疑的就是认为是佛陀本人呃

创造了这种信仰就是他在佛教里的设定就是他会在未来成佛早期佛教认为就是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佛陀然后其他人会成为可以通过修行成为阿罗汉阿罗汉也是究竟解脱然后佛陀本身他也是他有一个名号也叫阿罗汉他们的出世间智慧是一样的

然后后来佛教里面出现了一些这种对教义上的大家会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就逐渐的出现了这种比如我们现在讲的这种十方诸佛或者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或者所有人都可以成佛这一类的说法然后在那个时代更早的时代的佛教的设定是一个人要

成为佛陀他需要被一个活着的佛陀给授祭授祭就是有点类似于清点清点你要成为下一个佛陀那你就会在很久很久的轮回之后成为佛陀那弥勒就是被认为是被释迦牟尼给清点了他是这么一个人所以会有一个关于大家会有一个对于未来的救世主的信仰然后有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弥赛亚也是

跟这个弥勒是有语言学上面的关联的我好像听说过而且因为佛教当初古印度和希腊有关联所以一直有一派观点甚至说耶稣是比如说是佛陀或者是佛教弟子类似于有这样的说法就是说这个欧洲和古印度一直是有宗教方面的联系的甚至有相互启发的这种可能这个就你来看有这种可能吗

我觉得从死海古卷的内容上来看还真的有一定的可能因为早期的你看这种比较早期的典籍记载的耶稣的言论它是很朴素的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圣经是不一样的然后我觉得他们确实有一种

相似的地方那当然在西游记里面这个弥勒菩萨相当于是和佛陀和如来佛是同时出现的这个在佛教里面正常来说是不可以的嘛就是如果按照严肃的佛教设定来说弥勒菩萨既然是未来佛那他至少要后于佛陀出现才对是吗不是他是未来佛

就是菩萨是指被授记了的被清点了的这个人然后他会在未来成佛那他成佛以前都叫菩萨所以他出现的这个人如果是弥勒菩萨的话他就没有这个设定上的冲突包括释迦牟尼他在成道之前他都不叫

佛陀他是成道以后才叫佛陀那讲故事的时候如果我们讲到这个他小的时候那我们就说他是那个时候他被称为菩萨那除了这个委托菩萨之外这段经文还提到了另外一个可能大家不太熟悉的人物就是这个大吉祥天女但我还挺意外的就是当你

说出这个名字的时候因为我刚好认识他我在泰国的时候拜过拉克西米的像所以我知道他是谁这个大吉祥天女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好像大家都不怎么听说过他他被认为是一个出地菩萨但是以天女的形象存在呃

念这个大吉祥天宇宙更多的是为了扫清修行上的障碍有些时候也被认为可以获得某种修行上的支持所以有个别人会把它解读成它会有这种有点类似于你刚才说到的那种显化的那种功能对它在这个汉传佛教里的地位大概是怎样老实说我觉得就是能被入选能入选早晚课每天都出镜的人基本上都地位都不差的

但是其实你要说更具体的话不同的派别不同的人他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说有些人他就专修这个准提法那对他来说这个就有很崇高的地位这个还是看个人信仰但总体来讲这个也是一个很有地位的角色我联想到另外一件事就是这个

原始佛教当中吸收了大量的婆罗门教或者说印度教的这种不管设定还是他的一些理念那像拉克西米就他是相当于毕师奴的妻子那毕师奴又是印度教的三神之一所以他在印度教里的地位其实是蛮高的那刚好你又是主要在研究南川佛教嘛

那就是在你的这个研究范围或者据你的了解当中这种印度教的神奇被融入佛教设定的这个现象大概是怎样的一个比如说占比多少啊或者实际它对佛教的影响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它其实就是各种宗教之间互相竞争的一个结果简单来讲就是这样因为

我打个比方说佛经里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婆罗门教的护法神甚至是主神他在佛教里被吸收成了一个护法那就说明你们这个宗教里的主神在我这里边他成了一个护法就是地位比较低然后反过来佛教对于婆罗门教或者后来的印度教它也是一样的然后类似的竞争你在奇纳教和佛教的典籍里也能看到就是佛教奇纳教的他们的

创始人在佛教的经典里他出镜的时候都是一个比较低级甚至会出糗的角色但反过来也是一样所以他更多的就是一个宗教竞争的结果对因为汉传历史上佛教和道教之间的竞争包括相互之间这种贬低也是在历史上中国的宗教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事件可以说或者说一个时期吧

比如大家熟悉的像观音菩萨在道教里叫慈航道人或者慈航大士这就是很明显的一种吸收和融合那这个其实也表现在西游记里面而且我会怀疑早期佛教到底有没有过即便它是八历经典但因为八历经典它定型也是佛陀都死了好几百年了所以早期佛教到底有没有讲过这些东西我是怀疑的

你怎么看待关于菩萨这个角色呢他是一个早期佛教的人物吗没有早期佛教完全没有这个信仰关于这个菩萨这个东西的设定是很早就存在的吗比如说甚至到佛陀那个时代就存在的吗还是说也是经过百年演化之后大家才慢慢把这个东西加进去的

你说的这个问题就属于那种超过了一般方法能追溯的极限的那个部分了大家会有很多争议我个人是觉得它不重要它有没有其实都不重要对于早期佛教来讲早期佛教的追求是很朴素很简单的它就是追求一个目标比如你可以把它定义为涅槃你也可以把它定义为最高的快乐或者是最大的自由或者是最大的自由

或者是一切烦恼的没有剩余的消除等等吧,或者说是脱离一切的不圆满成为圆满,你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定义它,但它只有一个目标,所以它的方法也很单纯,那就是你去研究这个不圆满是怎样产生的,然后根据这个原理去消除不圆满,

让这种不圆满不再产生只要是符合这个定义以及能够让你朝这个方向前进的都可以被定义为符合佛陀的教导不符合这个方向的就你练了这个东西你觉得我每天我执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难受越来越不轻松它就不符合佛陀的教导

如果你接受这个定义的话那就可以很好的判断早期佛教和后来的佛教的一个区别包括后来的佛教里的很多东西可能都不符合这个更之前的这一个定义因为你可能学了它以后会有很多的执着和痛苦

所以菩萨的这种其实不管它是真还是假它是真实存在还是一种人们的信仰的寄托它其实都无关紧要它对于早期佛教的追求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它现在的发展更多的就是和人类对信仰的这种需求结合到了一起人们想要膜拜

虽然你禁止人们膜拜偶像但人们就是想要膜拜偶像这个是从巫术时代就一直都有的可能是人的一种本能我觉得迷信就是人的一种本能所以这个东西它无法被消除反而是佛教早期佛教教的那些东西它是违背人性的所以最后不可避免的佛教的教义会被篡改和发展成现在的样子所以对菩萨这种问题我是用一种

好那我们再总结一下这一 part 吧就是我们聊了这个福图塔隐藏区域里面的这个驻韦陀和大吉祥天女咒那这个部分其实和剧情最直接的关联或者最强的指向就是弥勒菩萨了就是因为这张整体的这个他的剧情的内核幕后老板就是这个弥勒菩萨了包括韦陀菩萨也算是弥勒菩萨的一个护法

或者是他的一个好哥们吧所以这个这章节在这个地方用了这个音乐还是跟剧情的关联蛮像的就是他很像准提昼在第一章的那个用法就是他直接指向了幕后的老板还有剧情相关的一些情绪 OK

那我们聊完了这几个咒其实还有一个经是在游戏里面也高频出现的就是金刚经那金刚经在游戏里面的应用其实是很多的就是很多地图里面你能隐隐的看到有经文在墙上或者在石头上

那大概率就是金刚经比如说最典型的一个用法就是在游戏第二章黄蜂灵有一个隐藏区域能拿一个龙的鳞片那在那个鳞片后面有一个壁画就是讲孙悟空和菩提祖师求道然后菩提祖师在点画孙悟空那这个墙壁上有人就发现他通过反光就能透射或者照射出这个金刚经的一些部分的文字

那所以在这里我们还是继续请陈明先跟大家讲一讲这个金刚经在佛教里大概是怎样的一个地位和作用他是在讲什么呢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的一篇比较重要的经典他在唐代的时候特别受尊崇因为唐代的皇家非常尊崇这个金刚经也非常推崇超经所以在敦煌有很多这个金刚经的写本嘛

还有就是他在禅宗的五祖和六祖都很推崇金刚经所以他对禅宗的影响非常大这个经文它是属于大乘比较早期的经典所以他的经文跟早期佛教还是有一定的这种相关性反正对我来说我还看得懂

如果是更晚一些的经文我就逐渐的会看不懂了就是那种比较强调原罪和赎罪券的那种基本上我就看不懂了它这里面还有一部分跟早期能用早期佛教的角度去解读那壁画这个画的很显然就是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去求道嘛他那个求道的老师是虚普迪祖师但这个虚普迪祖师这个名字其实就是他这个老师到底叫什么其实也有一定的争议因为

因为在原著里面就只出现了这一次这个名字后面写的是菩提祖师少了一个字以至于网上有一些人对孙悟空的这个师父到底是谁大家是有一定的争议的但在我看来其实是比较简单的他确实就是这个须菩提就是大乘佛教的这个般若布里面经常出现的一个角色须菩提他的梵语是苏菩提而菩提是菩提

在汉语里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词但是在汉语里面它只差一个字所以大家觉得多一个字少一个字也无所谓可能写着写着就变成这样了

然后为什么我认为他这个确实讲的就是叙普提呢因为西游记里面讲到孙悟空求道的这段故事就是第一章第二章大概就是前面很前面嘛最开始的故事他这个故事很明显的受到了禅宗故事的影响就是六祖本人的故事大家知道有一个六祖谈经这个在中国佛教史上是很特别的一个经典因为一般来讲只有佛陀讲的才算经嘛

但是这个六子谈经它是一个祖师关于他的故事但是也被写成了经然后为什么说这段故事受到禅宗的影响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的六子谈经的这个故事里面有一些和他相似的地方首先是

孙悟空在求大的时候他是找了一个教夫问路他一开始他听到那个教夫在那念一个词里面有一句相逢处非仙极道静坐讲黄庭然后他觉得这个人应该是一个仙人

他就去想要跟这个人学道那个人说我不是仙人我是从谁那那学来的他就让他去找这个虚不敌祖师那六祖惠能的故事是他一开始他在老家他属于这种家道中落所以他家比较穷他从小就是要砍柴卖柴这种他是一个卖柴的人他跟教夫的这个设定就有一点类似然后

然后他有一次就是卖柴有一个人来买柴要求他把柴送到那个人的客人住的客店他去了客店以后听到另一个人念诵金刚经他听了以后就心有所悟因为这个他问那个人他念的是什么那个人说念的是金刚经从五祖那里听来的他因此而去离家然后去寻找这个五祖去求道这个故事是从这里开始的

然后还有一段很明显的是孙悟空他请求他师父教他一些东西然后他的师父就问他你学不学这个你学不学那个他就问能不能长生他师父说不能然后他就都不学这个也不学那个也不学他师父生气了就敲了他的喉头三下

就走了然后孙悟空就领悟到这个是有太多人不好当面告诉他让他三更的时候去找他有这么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完全照搬了六祖谈经的故事六祖就是

惠能一开始进寺里面然后五祖其实是看出来他是有慧根的想要就是好好的发展一下他但他又知道寺里面我估计是寺里面有很多的这种权力斗争然后五祖知道所以他就安排他去这种去打杂打了很久的杂后来才找了一个机会去给他传法然后这个也是当众敲了他脑袋三下然后他就领悟到这个是让他三更去找

所以他这个故事是一模一样的照搬了禅宗而禅宗的五祖六祖又特别推崇金刚经就更让我会觉得这个西游记里面出现的这个须菩提祖师实际上就是金刚经中的这个主要出场人物之一和佛陀对话的这个须菩提在大乘早期的这个经典里面和佛陀对话的他往往还是

这些就是不是菩萨在更后面的这种就更多的是菩萨了这个是早期的大乘佛经般若布的一个特点所以这个虚菩提祖师他在佛教的历史上是怎样一个角色呢他是被认为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大乘佛教是这么认为的

这个人是解空第一所以为什么在西游记里面他给这个角色他给这个猴子写了个名叫悟空呢他可能跟这个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全是连的当然我们在说的是这个故事有可能他的参考的一个参考的一个文献或者说其他的故事但其实这一段应该不是六祖本人真实的经历因为谈经其实也有很多版本就是

就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它应该有两万四千字左右这个原型是在元代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版本是在敦煌有几个版本然后最早的一个版本字数最少的一个版本是一万两千字刚好是我们看到的通行本的二分之一然后这个通行本它就加了很多神话故事就比较传奇的这种比如说惠能在被追杀他逃跑的这个时候然后有一个僧人原来是当将军的嘛嗯

出家以前然后他追上了惠能脚声比较快想要夺他的衣钵就他接受的那个传法的衣钵惠能就把这个衣钵放在地上让他拿他拿不动这个设定就跟雷神之锤是一样的然后那个人就服了然后他就听了惠能给他想法后来他自己就走了

但在早期的版本里就完全没有这个雷神之锤的这一段然后还有类似的是这个像刚才说的这个敲猴头三下的这个这个在敦煌本的那个里面也也没有这一段其实你想一下就敲了你脑袋三下然后你就领悟到这个一定是在三更让你去找人家这个对这为啥呀这是为什么呢半夜摸上门去这个这个很变态菩提本无数这个故事是六组的吗

是六组的但是就是我们说早前面的敦煌本跟后面这个区别非常非常大通行本他删掉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说然后加了很多神话故事就是没用的他加了一大堆有用的他都给删了然后菩提的菩提本无数的这个故事他也有一定的也有一定的区别就是早期的那个版本里面他的这个我们比较熟悉的这个寄送他的写法是不一样的

我们上学的时候是不是有背过这个寄送,快智人口的那个应该是菩提本无数,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应该是这个是吧,在早期的那个在敦煌本里面他写的是,而且在敦煌本里面他有两个寄送,神秀先写了一个寄送想给吴祖看嘛,然后他就写在墙上,因为他不好意思直接给他看,

惠农看见这个以后他自己不识字他就让别人给他念了以后然后他觉得这个就是不到位他就请别人帮自己写了两个祭颂第一个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然后他又写了一个祭字是心是菩提树

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静何处惹尘埃他跟后来的这个寄送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包括这个整个这个写寄送的这一段故事在敦煌本和后来的通行本里面他也也不一样呃

还有还有一个比较快智人口的故事是那个就是风动翻动的那个故事哦对对对这个也是很知名度很高的一个故事就不是他说不是风动不是翻动忍者心动这个故事在早期的版本里也没有这个故事老实说多少有一点故弄玄虚嗯而且敦煌本其实也不是最早的版本但是我们目前找不到更早的版本了敦煌本他跟他里面有记载这个版本怎么来的吗每个版本都有记载呃我们

我们能够知道的是它是有更古老的版本作为依据的但它应该删了很多东西因为写这些经本的人认为更之前的版本比较啰嗦删了一些东西然后我刚才还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佛陀有十大弟子这个说法也是蛮流行的蛮普遍的一个说法这个也是大乘家的设定吗就在原始佛教里有这么一说吗早期佛教

也有一些佛陀的重要弟子但是他那个人物跟大乘佛教的人物有一定的区别比如说这个虚菩提是没有的就具体人物上会有一些区别像我们比较熟悉比如说摩科加舍还有阿诺尊者就是这个阿难尊者嗯

还有比如说新经里面我记得我看过一种解读就说那个舍利子其实是在并不是那个我们后来的意思的舍利子就是他是指佛陀的一个徒弟那是上手上手弟子就是他最重要的两个弟子之一也经常被翻译成舍利福

因为因为泛语里面或者用巴黎巴黎里面就是叫萨利布达萨利布达他那个布达是那个某某的儿子就是说他是这个舍利的儿子有一个人叫舍利他是舍利的儿子所以有时候如果你一半用音译后面那个用意译的话就是某某子就是舍利子他是这个意思孔子就是孔布达也可以

OK 那我们再总结一下这一段就是金刚经的这个部分我感觉这段其实它这个逻辑线还是很明确的就是它和原著之间的关联就是原著里面宋空这个菩提祖师敲打宋空的这段和佛教典籍的这个关联以及他在游戏里面又用金刚经在相对应的这个菩提祖师的故事上面用了金刚经做一个暗文或者作为一个背景

他们之间串起来的这个关联我觉得还是很直接的,至少就金刚经在隐藏区域的这个用法,但其实金刚经在游戏里面还有其他的一些用法,就是我前面提到我感觉它可能更多的是装饰作用吧,比如说像虎舱后面的那个崖壁上的那个金刚经,还有这关我记得还有一些地方墙壁上也有一些只言片语,那个我感觉就没有什么特别强的跟剧情的关联了,

OK 那我们聊完了这个游戏里面金和咒其实我今天这个节目里还想引申跟大家聊一聊就是请陈明跟大家讲一下和游戏里面相关联的一些佛教的概念我们说的尽量说的浅显一些吧就提几个大家在游戏里面高频见到的首先是这个五蕴这个游戏里面其实五蕴在佛教里面是个蛮重要的概念但是在游戏里面被简化掉了成了五个球

就是每过一关收集成一个道具然后最后能合成一个大力丸增加你的属性就没有更多的关联了所以我之前也有听过一个说法就是说这个五运原本在他们的设定里面是类似于跟寻找大圣的六根一样是很重要的一个相当于是一个目标吧但是因为这个游戏科学做不完这么多的章节或者说内容了就把五运压缩成五个球就相当于体现一下

那不管怎么样能不能跟我们讲一讲这个五蕴还有包括六根在佛教里大概都是怎样的设定这个在早期佛教里面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你可以蕴它的意思其实就是有一点类似于一种集合聚集有时候也被翻译成五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它指的就是色指的就是物质

然后受想行识是你自身的这个各种各样的心理方面的或者是一种精神功能其实那个行运还有时运是比较细微的就是我们很难用比较短的这种比较通俗的语言把它解释出来要讲这个要展开的话多少要眼睛据点一下我就先不展开了然后

那个六根它指的是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技术概念就是眼耳鼻舌身一根它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讲其实它比较接近于人的神经系统然后我记得其实我在游戏里边我看动画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有五蕴我只看到那个六根但六根它的这个道具应该也只是有点类似于过关的那个奖励吧就是有个亮光的东西

但如果按六根原来的意思应该是指孙悟空死了以后他留下来了类似于他的神经系统分散了然后你把它组合起来再加上一个人的肉身或者说一个猴子的肉身他可以变成一个类似于原来的孙悟空吧

我大概是这么理解因为佛教里有一个说法嘛叫六根清净这个清净是指六根不存在了呢还是说它是得到了某种净化还是或者升华嗯它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它这个是呃这个涉及到了一个呃修行方法比较具体的修行方法就是在早期佛教里它是涉及到比较具体的修行方法我打个比方说吧嗯

就是它有六根它会和其他的一些概念对应比如说六根六成六实然后根它是你的神经系统它是在里面的那六成是你的通过你的六根去注意到的外部的现象除了一根一根它注意到的还是属于内部现象然后六实是在这二者之间的产生的一种

呃因为有对六成的执着然后就会产生被被理你可以理解成染啊就是染色的染或者说那你就可以理解成他就不静了然后你要使他恢复静就是你如果能够摆脱这种执着就可以可以净化他打个比方说嗯

眼睛看到美女一个男人的眼睛看到美女不管是看黄片还是看什么他在这里面产生了执着或者说甚至是强烈的执着然后他没有办法自控这个时候在我们肉体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你眼睛上的一种张力对吧然后这个时候就有紧张存在有执着存在了

如果他能够在这个时候能够比如说放松自己的眼睛然后他能够用某种方式看到影像的时候不产生这种执着与贪爱你可以说他是某种程度的进化又比如说一个比较在早期佛教的一种训练方法他的他有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你可以达到一根的怎么说我用现代一点的话说就是

我们平常脑子里面总是有很多想法在转,就是你在脑子里自言自语,哪怕你没事干的时候我在街上散步,脑子里面也一直有声音在自言自语,因为我们很多人思考的时候它是有声音的,如果你能够控制,对这个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就是能让你在走,比如你在散步的时候,你没事干的时候脑子里不转东西,

你可以说它达到了某种寂静它是某种根门的寂静然后比如说你又比如说你眼睛看到了某种东西你没有更进一步的去比如说就是像我刚才举的那个例子看到黄片或者看到什么它没有更进一步的把这个眼睛

衍生出来很多它的一些比如说它分辨细节然后产生很多概念和联想如果他能够把这个就停留在他眼睛看到黄片的这一步它可以算是这个眼根的某种寂静或者清静它大概是这么一个意思

然后你刚才有提到这个五运的运它有点像聚合的感觉其实我在看这五运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也是看了很多遍很多资料我没太看懂还很糊糊的但在游戏里面他把它做成球我感觉某种程度上好像也符合了这种聚合的概念就是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展现了什么叫聚合那倒也是嗯

但我认为其实就是这些概念其实它都有不同角度的定义对于早期佛教或者说在早期佛教里面就是佛陀说法的对象大部分时候都是僧人至少被结集下来的是这样的因为结集是由僧人来结集的那他们自己记得的更多的就是给僧人讲的

给俗家人的经文会比较少所以这种概念出现的时候它一般会跟实际操作结合到一起所以其他角度的定义它虽然有时候也会出现但是不是那么重要至少对于僧人来讲不是那么重要所以五蕴如果我们不从一个外在的角度而是从实践的角度去看的话更重要的就是这些现象是如何被聚集的

然后我们是因为五蕴一定程度上就是你主动创造的一种体验就虽然我们有体验每个人你每时每刻在经历体验它有它客观的层面但在主观的层面它一定程度上一定程度上是可塑的比如说你

你有某种舒服或者不舒服的感觉你可以注意它你也有可能不注意它而你有可能通过注意它而把这种感觉放大了然后进一步的产生了很多概念和联想乃至激发出来其他的感觉你有可能没有注意到它或者说同时注意到了很多现象这个现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你这些不同的使用你的注意力的方式就会导致你的

不同的主观上的对五运不同的体验所以它一定程度上是可塑和可以被你个人创造的但这个不是说你们完全脱离客观只是说在这个客观的基础上它一定程度上是可塑的从

训练的角度来讲这个五蕴的概念更多的是从这个角度去看那除了这个五蕴之外游戏里面还涉及到一个这个相对比较远但我们前面有聊到然后我觉得跟西游记这个也是有一定关联的就是佛教里面这个经律论

三藏的一个设定就我们知道这个唐玄藏它有一个法号应该说叫三藏法师嘛那它这个三藏其实就是指佛教里面三个原始的概念可以说就是经律论那这个经律论这三藏到底是指什么呢它这个经律论的翻译是然后巴黎就是

它原来的意思是指三个篮子因为早期的经文是用所谓的贝多罗的叶子写的然后你现在你也可以看到那个棕榈树的叶子很大你把它裁成一条一条的然后再

上面刻经文然后经过一定的他那个加工还有点复杂因为你要保存下来然后最后把它装丁成册就是一个长条一个长条最后装丁成一册最后把这些经律论你给它分成三个篮子装起来就是三个篮子嘛那就是三藏所以一开始一开始三藏指的就是三个篮子玄奘大师他去取的就是经律论三藏都有然后他取的经是以早期早期的大省经典为主

但也取了很多不同派佛教的不同派别的这种经律论三藏都有经就是讲佛陀在世的时候的那些言教以这个为主然后律就是讲这个律藏就是给僧人的戒律也包括了很多的故事就是这些戒律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制定的也包括了一些细则它那些细则就是跟我们去研究刑法很像就是这个戒律被制定以后

因为他不会无缘无故的制定一个戒律不是说佛陀他一盘脑门然后他就想我要给僧人制定这 200 多条戒律加上很多其他的行动细则而是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实际的问题实际的现象特别是在佛教有了寺庙以后因为一开始你没有寺庙的时候戒律是你不需要有复杂的戒律因为僧人没有办法囤积东西它不存在一个腐败问题

你在山洞住着你怎么囤东西对吧你东西囤多了你回来你去你去脱钵起石你回来发现东西都被人偷了或者是被动物破坏了这都有可能所以你这个客观条件就不允许你积累太多的东西而且很多时候你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你就是走路它又没有一个高铁也没有什么的你东西多了你走路的时候就很累所以当时基本上不存在腐败问题或者你想腐败你也腐败不到哪里去那就不需要这个太多的戒律

那有了寺庙以后再加上逐渐的就可以发展出来很多的这种腐败的方式也包括擦边球或者是利用戒律的漏洞现在佛教发展成现在这样也包括佛教后来发展出来金融金融领域

很多金融的操作比如说你可以借贷拥有土地和去租赁土地乃至拥有店户这一类的操作它都是后来的佛教发展出来的通过一些早期佛教里的漏洞戒律的漏洞所以律藏它不是说一下就整个就出现的它一定是在现实中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了某些阶条然后它制定了以后很多人在实际执行的时候

又执行的比较死或者又利用了这个戒律的漏洞然后佛陀就会继续增补这个法律条文最后形成非常丰富的一套规则他这个很有意思因为我们我发现国内很少有人研究就是从法学的角度去看印度律藏和佛教的律藏国内研究法学古代的法律基本上是以比如说罗马法或者是国内的中国的古代法为主很少有人去研究印度法

当然这可能一方面的因素是印度古代本身就不是很注重文字的书写他们有文字但他们很少写所以早期佛教就是背或者说研究了印度的法律也基本上就是有一个魔奴法论或者魔奴法典但那个法典它本身定型要比佛教的律藏要晚很多而且那个

他很落后他的文字很少而且很落后他不像佛教这么先进因为佛教他实际上一定程度上是更类似于民主制或者共和制然后他的法律条文也很有意思也很丰富嗯这个是说滤藏然后我我原来还有朋友托我帮他写一个论文是关于法学的这个角度的嗯但后来这个论文没写成我当时做了一些准备然后打算回头也做成节目就是从早期佛教的呃从

从法学角度看早期佛教的法与律因为它其实很有意思大家看《罗相讲行法》的时候会觉得很有意思你看《律藏》的时候你会觉得可能也非常有意思然后《论藏》我们刚才也说过就是后来的佛教发展出来的但很有意思的是只有南传佛教认为《论藏》是佛陀本人说的这个是比较特别的一点北传佛教其实认可《论藏》就是后来的人写的然后《经律论》

它在佛教里面是这样但是在西游记里面我又看了一眼确定了一下这个一开始如来说到经历论它说的是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它的三藏是这么一个设定然后在西游记里面取经这个事本身就是为了超度因为那个

皇帝下了游了一趟地府嘛然后回来要搞超度嘛然后菩萨也是这个时候就很顺理成章的领了这么一个任务然后去那再把这个任务交给交给了玄奘呢然后他也说你这个小乘教法度不得王者超生

然后他有这个大乘佛法三藏能度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做无来无去所以他这个在西游记里面的这个设定大乘佛法他取的这个玄奘去或者说这个唐僧取的这个三藏就是为了超度

基本上就是为了超度但刚才我们也说了早期佛教它没有超度的这个理念佛陀本人也超不了度就是至少在一开始的佛经一开始的佛经里是这样的因为他会认为因为经文里会说就好像你把石头扔到水里一样因为石头的密度比水大所以它会沉下去

但如果你扔一个就是密度很小的东西它就会飘起来所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轮回也是一样的它是按你的业的轻重而轮回不是说别人有某种神力能把你超度起来你有某种神力你也不能让这个石头从水里浮下来归根结底就是它靠自己那在历史上这个玄奘你刚才有提到他其实是经律论都取了

那他有没有一个取的重点呢以及他当时的这个佛教的背景汉传已经发展到大概怎样一个状态了呢他取经的重点是以大乘经论为主然后也包括其他部派的经律论但其他部派基本上就每部能够取个十几部二十几部几乎都是这样也有稍微多一点的但大致就是这种感觉但是大乘的经他也是取了有二百多部

大神论他取了接近 200 部然后他取的也是这个备叶经嘛就是你要很有很多的这种你要一册一册的然后取回来他取回来一共是取了 600 多部这个经回来以后他其实还是有很多的俗物

因为特别是一开始其实太宗想让他还俗,因为你很难找到这种人才是对周边所有这些国家都有了解的,就想让他还俗去从政,也劝过他还俗,但是他最后就坚持还是出家嘛,他想翻译经文,所以就干这个事儿,但是他后来他的经历很多的时候都会被他与皇室的这种联系给牵绊住,所以他没有办法完全的发挥他的这个,

才能吧他最后他自己翻译出来的主要经典就是一个就是般若布的这个经典翻译的最多然后他也翻译了这个瑜伽师弟论这个汉传的法师们通常读什么瑜伽师弟论以及这个大皮佛沙论还有巨舍论成为舍论这些他主要他主要翻译的还是以大乘经典为主所以你从这方面也能看出来他取经的目的主要还是在这个大乘的经语论上这个是他个人的一个

对因为我看他的履历我看他在就是古印度包括周边这些国家他对于论的这个注意力或者兴趣特别大就我看他到一个地方要么就是跟当地研究这个论要么就是去把这个论取回来

对,所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就是玄奘这一趟主要就是想得到一些关于他这个理论体系,大乘理论体系的一些补充,或者他在寻找他自己理解当中的那个大乘的一些理解方式。这个是佛教发展本身的一个算是规律吧,像是或者说宗教发展本身就有这个规律,像基督教也是,它早期是更偏重于实践的,

然后发展到某一个时期大家就会在这个文字上做非常多的功夫比如说我们看四海古卷里面目前能公开的那些耶稣本人的教导是非常朴素的而且是指向实践的但是在中世纪的时候可能有一群人在那里争论一个真家上能站多少个天使佛教里面它也有类似的这种状况所以会有一个不派的论师互相打架的时代

然后更后面的这种发展也会越来越复杂就像我说的每个派别发展了自己的大一统理论但早期佛教它其实是经文是比较少的越发展越多早期佛教它更多的就是直接指向你这个要如何实践佛陀不关心或者说佛陀不会去讲这个世界它所有的它不会去解释有可能是因为它自己本身就不知道因为佛陀没有宣称它是全知它反而嘲讽全知

然后另外一方面是他本人有讲过就是佛陀知道的东西有很多但他讲出来的很少他讲出来的东西就像他手掌里面的这些叶子就是他抓起来一把叶子给比丘讲这个比喻而他知道的就像树林里的这些叶子就他知道的很多讲的很少因为他只关心能够与他的这个课题就是佛教本身最关注的这个课题

对直接相关的这些法他只讲这些东西那这个目的是很简单的就是我们说的苦与苦灭或者是一些烦恼的灭尽或者是涅槃等等就是他为了这一个目的

而且像玄奘大师他自己做为时这一块他那个也就传了两三代还是多久反正就消失了因为他那个东西太复杂了现代研究他的这一套理论的人很少我就零星碰见过几个就是认为自己属于这个派别的也包括像我比如说刚才有提到天台宗虽然有些僧人认为实际上还是

还认为自己是天台宗的但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讲其实可以认为这个传承在中国一定程度上是断掉的那然后我们今天还要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大秤和小秤的区别因为这个也关乎到西游记的一个设定其实刚才前面陈明也提到了就是玄奘在取经的一开始

目的就是要取大乘因为当时按照西游记的说法是汉地都是流行的小乘佛教所以呢这个小乘佛教没有度人的这个功能没有超度的这个功能所以要取大乘就相当于取一套能够超度的佛法

才能够完成当时的这样一个目标那实际过程当中就是历史当中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怎样的呢以及就是西游记这个说法说小乘度不了人的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吗是准确的吗这个就要看从哪一个角度来说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所谓的小城,Hinayana,它是大神佛教对布派佛教,布派佛教中的很多支的一个贬称,然后现在那些布派佛教基本上没有传承下来,就只剩下来南传这一支了。

所以北传佛教会认为南传佛教是小城这个是一个所谓的小城这个小字这个我在之前的节目里也有做过解释它这个小在梵语里面这个 hina 它其实是一个很有侮辱意味的一个词汇它更类似于我们汉语里面说碑或者剑有一点类似于这个意思所以如果我们去南传佛教的地方旅游最好就不要用这个词很多人去那说你

你们是小生佛教如何如何别人不生气别人不生气有可能是因为你这个经过了翻译因为你去的是外国又或者如果你去国内的云南的

的西双版纳或者德宏的话你这么说别人不生气可能是因为他不懂他对汉语不是很通不是很精通汉语因为特别是老一代人现在年轻一代人基本上现在也都知道了汉语比较好了然后也知道知道你讲的是什么了那就会你这么说就别人不会不会很高兴的

因为这是一个有侮辱性的说法所谓的小城也是因为在历史上的不同的派别它有一些理念上的对教义上的差异一开始佛教分裂更多的是因为戒律第一次分裂虽然各个部派对这个的记载不太一样大众部和上周部的记载不太一样但更有可能比较大概率的就是因为戒律而产生了分裂

但更往后的佛教的分歧就什么原因都有然后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教理上的分裂大家的解释不一样了比如说早期佛教认为阿罗汉是得到了究竟解脱跟佛陀是一样的你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他们是一个级别没有区别但在后来的佛教里就不这么认为

所以会贬低阿罗汉而抬高菩萨信仰所以大乘佛教普遍是有所谓的发菩提心就是每个人都追求成佛然后还有像我们刚才说的佛陀就是同一时间是不是只能有一个佛还是说可以有很多这个也是一个区别然后他们实际的区别有很多有比如说对戒律上的理解或者对挺多的区别的然后特别是集中在菩萨信仰的问题上

但是其实现在的南川佛教也有混进很多的这种菩萨信仰日常大家做宗教活动做宗教仪式最经常念的就是本生经你判断一个僧人在村庄里面他是不是有资格去当一个僧人能不能履行他的义务就是看他本生经念的熟不熟因为居士去供养然后是需要他念这个本生经来给大家祈求功德的所以实际上现在的南川佛教和

汉传佛教之间在这方面的区别也没有也不是一个绝对的但是有一个程度上的很大的差别再就是大家的这种服装啊还有生活方式不太一样因为南传佛教地区它更接近于印度的那个气候所以它在服装上它会或者是饮食啊还有它的建筑物上它会更接近于早期佛教或者印度佛教的

在其他方面可能戒律上大家对一些细节上的理解不一样我个人觉得最大的一个区别因为光是一个派别里面比如说南传的不同派别它对一些戒律的理解也不一样所以如果说整个南传和汉传它之间最大的区别的话可能是对菩萨界的理解

因为南传没有菩萨戒就是大乘佛教发明了一种概念叫菩萨戒这个菩萨戒的存在就是早期佛教的戒律它是很讲逻辑的它跟我们看到的现代的法律是很接近的但是菩萨戒它就洗掉了很多早期佛教里的

如果你同时学了这两种戒律你会觉得非常困惑这也是现代的一些注重滤藏的汉传佛教的派别他们学的时候会觉得非常头疼因为光是滤藏不同的派别他们就传承了五步早期的滤藏就传承了五步再加上这种后来的各种祖师家的一些东西再加上菩萨戒他们很多时候会互相冲突所以学起来会非常头疼

还有一个区别是非常重要的区别是南传佛教的戒律是按行为来判定的但菩萨戒里面有一些戒条是按心理活动就可以判定的就这个你在法律上就是没法成立的一个东西在现代法律是没法成立的一个东西你不能说我在这想了一下我要谋杀国王

他就触犯了法律虽然我知道有国家里面有这个法律但这个法律它是一个是属于那种很奇葩的法律而且实际上没有人会触犯的嘛大部分法律就是看你的行为来判定的所以他这个也是佛教越发展到后来就越违心越偏向于违心这个角度也越倾向于对人有更多的管制就是早期佛教他不会管你那么多就是僧人你因为

经典是分为法与律法更多的它会除了行为它也会讲到你的自己的修行和涉及到你的心理活动如何能够改变你的这些习惯和烦恼但是律它就是一个很明确的类似于我们的法律它就是涉及到你和外部社会互动的时候你如何去

行动如何做但是佛教发展到后来它就会首先是人的行为它就有了更多的干涉也特别是涉及到俗家人的行为对俗家人的行为的干涉的区别也非常大早期佛教对俗家人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管制就是一个很基本的五戒我们知道那个五戒就叫杀盗淫妄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淫酒但是在现代佛教就呃

不太一样了就是他对这个五界的定义就非常不一样意涵也非常的广特别是比如说我们我们可以说这个谐音吧

邪淫在早期佛教里面的定义非常简单就是你不要去它主要是针对男性居士讲的就出现这个邪淫的定义的经文就很少我认为它的原因就是它是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概念它不需要被定义所以很少出现这个定义然后出现的定义就是你作为一个男人你不要去和那些被家人被亲人和被法律保护的女人发生性关系

那比如说这个人没书架的大黄花闺女那自己爹妈都看着呢你跑去把人家对吧偷行或者是人家有老公你去跟人家偷行这个都是不符合佛教戒律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提到过嫖娼是不合法的因为嫖娼符合当时的法律所以他对索加人的管制就是符合随顺了一般的世间的道德以及

国家法律和民间法它就只是这样的一个这样的一个程度因为早期佛教对俗家人其实没什么期待就你俗家人的目的就是然后包括佛陀给很多时候给俗家人讲法他讲的就是你要如何过好你的俗家生活他不会说给俗家人讲一大堆你要修到一个多高的境界你要做到多么多么像圣人一样完全没有

但后来的佛教就不是这样首先是邪淫被更精确的定义了它模仿出家人的戒律就是早期佛教给俗家人是俗家人的俗家人就很简单然后给僧人的戒律的定义就很复杂就类似于刑法但后来的佛教就模仿给僧人的定义来定义俗家人的五戒包括邪淫然后也包括它把意涵就扩展到了比如说同性恋

也属于邪淫很多派别这么认为然后到了后来有一些派别甚至认为包括比如说手淫手淫也属于邪淫乃至于再到后来发展成有一些派别认为你想你脑子里想一淫也算邪淫也是恶业然后这种恶业被不断的夸大它最后的一个结果就是你知道百度有一个借色吧挺出名的

他最后发展的结果就是他结合了这个互联网时代就造成了这样一个现象他跟佛教是有很有关系的你在那个借色吧随便翻一下你就会发现有很多这种对这一类的经典佛教经典的引用就是如何用一种非常夸张的方式把这种不管是邪淫还是更后来的他扩展了一寒的这个守淫还有义淫都和地狱关联到一起后来的佛教是这样的那早期的佛教它是

没有这么夸张的包括后来的佛教这么强调夜报还有轮回还有地狱早期佛教没有这么强调这些概念因为他真正强调的他给僧人强调的就是你在现世努力去除你的烦恼我们现在我们用更通俗一点的话就是所有会导致你的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障碍

或者导致你的不舒服心里的不适的任何东西你想办法去除掉它去获得某一种你可以说佛教追求的是一种终极的理想的

然后他就是要你在现生让你在今生去努力去做的他就有点类似于你比如说你有心理疾病你有抑郁症或者或者焦虑等等这一类的问题你是去学习你去搜集各种心理学上的方法或者任何你认为有效的方法然后实践你看他是不是真的有效然后最后你找到有效的

然后抛弃那些无效的方法你把有效的方法一再的实践乃至于你还可以再继续寻找新的方法这是一种方法然后你每天求神拜佛希望佛像它背后所代表的某种神秘力量能够消除你的心理烦恼这也是一种方法当然我不知道单纯的否定这种信仰信仰对于很多人来说它就是有效的至少在某个层面是有效的

但它的这种有效和早期佛教追求的那个有效它可能不是一个层面的所以能不能综合下来就是说西游记里面说这个大乘可以度小乘不能超度的这个设定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的就是只有大乘里面才有这些类似于超度的操作或者说承认这类的概念对因为你可以说所谓的小乘佛教是自度强调自度为主

然后大乘佛教是强调他力救度为主特别是往后期的大乘佛教因为你看禅宗到五祖六祖这个时候比较强调金刚经它还是更多的强调个人修行包括他利用金刚经里的这些理念他去

把当时的其他的大乘佛教里的一些概念都重新解构了比如说净土它等于否定了那个他力救度所以大乘里面其实某种程度上它也有小乘

然后小城所谓的小城里面其实也混进了一些大城的信仰但我们可以说更早期的佛教是越早期的话这种超度和他力救度的概念是越淡的好那我们今天我留给陈明的问题基本上我们都答到了那最后一点时间陈明要不给自己打打广告你的企业电台有什么更新的计划跟我们再讲一讲我本来

本来这个本来我做播客关注的题目是 AI 时代下的青年与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基本上我关注的只是这一个话题但我做了节目我一开始发的一个节目跟这个的反而没太多是关于自助的就是心理自助的然后

然后比较第一个节目比较走运就后来有了 20 万点击但我当时不知道视频平台它有一个所谓的垂直就你做了这个东西以后就不能做别的了所以后来发教育关教育题材的东西就没有任何流量最近我冲流量做了一些宗教相关的题材结果就导致我之前的自助的节目和教育的节目都做不了了所以我现在在更一些关于

关于宗教的节目当然它对于宗教徒可能有一定的冒犯性如果你是佛教徒的话我会强烈的建议你不要听这些节目可能我做的更多的是从从文献以及从人类学的角度还有可能从或多或少有一点脱口秀的角度去讲这些话题现在在做的是这个 OK 那我们今天聊了挺长时间很过瘾所以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再次感谢陈铭做客我们这期的节目

我们这期可能会分两个阶段就是按照我的设想先给我们的会员简单听一下吧让大家感受一下刚好我也收集一些反馈然后我们在应该在国庆节前后国庆节前吧把这期放出来刚好给大家因为大家假期时间比较长嘛我们这期节目时间也很长然后聊的其实也比较偏理论所以可以给大家这个

茶余饭后吧当一个谈资当一个玩意儿听一下就是不管大家对这个游戏或者对佛教感不感兴趣可以借着黑神话长点知识 OK 那我们这期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大家的收听也再次感谢陈明参加我们的节目录制我们下期再见拜拜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