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我认为探春改革大观园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经济话题,因为它的具体做法非常现代,而且发起人探春的身份也比较特殊。在红楼梦的清朝贵族家庭背景下,管家通常是少奶奶的职责,未出嫁的小姐通常不接触此类事务。作者让探春管家,是为了展现探春的个性和才能,并非仅仅为了描述管理家庭的难度。凤姐因流产需要长时间休息,导致管家职位出现空缺,王夫人临时委托李纨、探春和宝钗共同管家,显示了凤姐工作的难度和重要性。李纨、探春和宝钗三人是一个互补的团队,各自有不同的身份和优势。探春是三人中管事最多的人,因为她有胆识、责任感和合法性。探春的能力不输给凤姐,只是个性更为低调和温和。探春通过处理赵国基丧葬银子一事,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探春按规矩办事,挫败了下人想借赵国基丧葬银子一事来试探其底线的图谋。探春通过裁减贾环、贾兰上学费用和小姐们的脂粉头油费用,进一步树立威信。探春秉公执法,裁减预算包括了自己和亲人的开支。探春做事有决心,不考虑人情面子,只要事情值得做就推行。平儿作为王熙凤的代表,在人前人后支持探春,表明王熙凤对探春做法的赞许。凤姐欢迎探春的改革,因为这可以减轻她的负担,并让探春承担得罪人的风险。凤姐叮嘱平儿全力配合探春,即使这会让凤姐面子上难堪。凤姐知道改革的益处,所以让平儿全力配合探春。探春发现大观园在管理上有改进空间,且具有创收潜力。探春从赖家的花园中得到启发,意识到大观园也可以通过管理产生经济效益。宝钗一开始就知道花园里的东西本身就是产业,可以卖钱。探春改革的动机不是为了增加收入,而是为了避免浪费资源,充分利用大观园的产出。探春改革的目的包括让专人更用心地打理大观园,以及减少从外面请人的需要,并给承包者一些补贴。大观园有竹子、稻田、菜地和果园等多种产出。恒芜院和怡红院种植了大量的鲜花和香草,可以卖给茶叶铺和药铺。探春对大观园的改革本质上是一种承包责任制,符合现代管理思路。分配制度是管理和改革中最关键的部分,因为它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和公平的兼顾。探春不想将大观园的产出纳入公账,因为这会减少老妈妈们的实际收益,且影响试点效果。探春认为大观园的改革应该独立进行,以突显其先进性,并避免功绩被抹杀。宝钗提出大观园的收入不入公账,也不单独设账,但不能让承包者独占好处,因为大观园是一个整体。宝钗建议让承包者承担一些开销,如小姐们的头油脂粉香和纸,以及各房的工具和园中动物的粮食,以变相节省开支。宝钗的建议通过让老妈妈承担部分开销,变相节省开支。宝钗的建议可以避免老妈妈们以次充好,保证小姐们用品的质量。宝钗还建议承包者从个人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分给没有分到地但参与大观园日常工作的其他人。宝钗认为应该照顾到在大观园工作但没有分到园地的下人,以避免他们心生不满,破坏改革。宝钗的建议类似于餐厅收取小费,然后分给所有工作人员,以实现更公平的分配。宝钗的分配建议注重人情,使得在场的人都觉得妥当并同意了。探春的改革可以看作是一个试点,侧重于节流,如果成功,将来可以推广并进行开源的实验。探春的改革基本上是不了了之了。探春的改革可能初期有效,但时间一长,人性的弱点就暴露出来,导致改革动力减弱。春燕娘和春燕的姑妈因为别人摘了花而数落莺儿,暴露了人性的贪婪。宝钗作为客人,主动提出一概不送一概不要,但从未开口要过什么。莺儿摘花的行为在情理之中,但却遭到了春燕娘和春燕姑妈的数落。春燕娘和姑妈承包到园地后,开始变得贪心,模糊了使用权和产权的边界。那些没有分到园地的人和分到园地的老妈妈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和破坏行为。大观园的改革基于人情和管理者的主观,而非公开透明的制度。缺乏公开透明的制度,难以约束人性的贪婪,加上贾府后期问题不断,改革难以推进。探春注重制度和做事,而宝钗更侧重人情和维护家族内部的和谐。做事和管理好人这两种思路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贾府既是企业又是家庭,兼顾制度和人情非常困难。探春和宝钗在管理家庭事务上的讨论,深刻地刻画了她们的管理才能。探春在没有相关经验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观察、悟性、知识、担当和正气,进行了一次很有魄力的改革。探春具有主人翁精神,即使会得罪人,也愿意尝试做对的事情。探春的魄力和现代性令人敬佩,曹雪芹对她的褒奖和赞美也溢于言表。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