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集:顺缘,催眠讲师🕰️谈朝圣五台山之发愿/文殊相伴的闭关之行/药师佛磁场链接🔗开智慧许愿灵验㊙️宇宙定律
顺缘:顺缘是指什么呢?就是福德资粮。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不可思议功德,以及佛净土的各种殊胜庄严,这些从何而来呢?从资粮道而来,从积聚资粮形成的。我们追随前辈圣者成佛的脚步,因此也应当努力的积聚资粮。
福德资粮有两种:有所缘起的福德资粮及无所缘起的智慧资粮。虽然资粮有这两种类型,然而初学者应当先积聚有所缘起的福德资粮,因为一般初学者无法进行累积无所缘起的智慧资粮,还没有办法做到无所缘起,所以要先学习累积有所缘起的福德资粮。
我们非常幸运能够远离八种逆缘,而拥有具足一切自由及顺缘的珍贵人身。我们甚至比这更加幸运,因为我们已经开始学习佛陀的法教,并且具有修持佛法的愿力。
💙今日藏历初八药师佛节日,萨嘎月(一年中最为殊胜的月份)更多)
- 音乐🎵:《药师佛心咒》/作者:Tallo Rinpoche remix
歌词:药师佛心咒注音(全文)
die ya ta ong bei kan ze bei kan ze ma ha
喋 雅 他 嗡, 贝 堪 则 贝 堪 则, 玛 哈
bei kan ze la za sa mu ga die so ha
贝 堪 则, 拉 杂 萨 目, 嘎 喋 梭哈
药师佛消除病痛与障碍的方法链接更多)
🎵《Medicine Buddha Dharani "Bhaisajyaguru"》/作者:Dharma
《入苦海》/作者:音速行星
《救贖》/作者:Anti-General
《Earthgarden》/作者:Nanda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在众多弟子面前,用指尖沾上一点灰尘问道,大千世界的微尘数量多,还是指尖上的微尘多。弟子们纷纷答道,肯定是大千世界的微尘数量众多。释迦牟尼佛开示,学佛修行人就如他指尖上的微尘一样,于大千世界中是少之又少的。能结缘佛f的有缘朋友,随喜大家,我们如同fo手中之微尘。
- 本期朋友:李楚凡 🍠小红书微信同号:lee9999zu
美國催眠師協會(NGH)認證講師
美國OMNI催眠認證專職催眠師
國際催眠教育与認證委員會(BHEC)認證催眠師
光明催眠療愈工作室創始人、督導
美國NGH權威認證
5:00 从因果解读催眠疗愈
13:17不适合做催眠的人的共性
17:13 到五台山修行竟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22:12 药师经对我的运势改变
30:11 我如愿有了法名“印钱”
37:19 五台山之行:内心的觉醒与生活的反思
51:09 坚持352天的念经之旅
1951 年成立,是歷史最悠久的催眠師認證機構
忘记和补充的内容:
药师佛曾说:“世人常执着于外在疗法,殊不知,真正的健康来自内心的平和与智慧。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健康亦是如此,人人本具,只因不明养生之道而失之。”养生或修练的真正答案不在语言中,更不在专家、权威、科学中,而在你此刻呼吸时,空气与宇宙能量交换的量子条约里。 如人体十二经脉,承载天地之气,运行于一身之内,契合阴阳五行之道。人之气脉,何以分为十二?法天则地,象四时而配五行,十二辰环绕不息,故人之气脉亦然。如此精妙的设计,暗藏怎样的天人密码?为何先贤定夺人体经络正好十二条,而非九或十三?子午流注的深层玄机,究竟揭示了何种宇宙规律?人作为万物之灵,有灵明之心,能够与天地万物相交感。如果你能观察到身体每个局部、每个现象之间的关系,身体和饮食、环境、气候、情绪、运动、物质、能量及五运六气的影响关系或运作模式,人是一个生命,始终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同气相求,同频共振),自然明白其中玄机。 天机,神机,气机,病机 更多)
**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烦恼是一个基于错误感知或错误理解之上的心理因素。看到无常的事物却视之为永恒,看到只能短暂存在的事物却认为它有个坚固的“自我”。
正如寂天菩萨非常精妙地表达的那样——烦恼的本质恰是智慧。
“自我”几乎像是无家可归的人,没有真正的家,却拒绝相信自己无家可归。
我们怎样才能从这种孤独中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只是需要接受没有家、没有基础的事实。
抑郁症的主要成因是,无意识情况下,有一种不确定性徘徊在你的心识深处,就是你并没有可确认的身份。
我们永远都不会达到自己想要达到或认为自己应该达到的标准,因为我们有太多贪欲。即使已经达到标准,我们还是认为自己没有达到。
在那些缺少静思文化与传统的地方,人们总是向外求而不是向内求,这时心理学就可能非常有用。
心理学就像按摩,是一种休养式的治疗方法。它的目标是让你健康、“正常”,不管这意味着什么,佛教要远远超越那些。
佛教以获得解脱为目标,究竟意义上,并不关心健康或者“正常”。静思与正念,特别是寂止和胜观,属于对治抑郁最为有效的方式。
静思和正念可以是绝对直截了当的——只是对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纯粹而简单的观察。
享乐与欲望不是一回事,你可以仅仅通过欣赏而享受一件事物,而并不想占有它——换句话说,就是不沉迷于它。
**所以是的,你不必放弃所有的享受;但是所有的欲望,包括想要获得解脱的欲望,最后的确都需要抛弃。——**宗萨钦哲教言
分享的书📚
送大家桌面护持(百字明)
药师佛
我们即将组织五台山之行,有兴趣参与入群关注+
更多线下录制⏺关注
更多想了解相关的入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