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嘉琪:作為研究者,我發現翼龍是地球上最早演化出飛行能力的脊椎動物之一,遠早於鳥類。翼龍在三疊紀就已經具備了飛行的能力,並且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與早期鳥類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各種環境中。然而,翼龍在白堊紀末期滅絕,而鳥類則存活了下來。蝙蝠的出現時間更晚,要到始新世才有,因此翼龍、鳥類和蝙蝠從未同時存在過。早期的研究者認為翼龍類似於會飛的老鼠,但現在我們知道翼龍與恐龍的關係更為密切。翼龍的翅膀結構非常獨特,其尾部結構也經歷了從長尾到短尾的演變,這種演變提高了它們的機動性。儘管翼龍與蝙蝠在外形上有相似之處,但它們的演化路徑是獨立的,這是一種趨同演化的現象。翼龍甚至還帶有羽毛,這表明它們與鳥類之間可能存在更近的關係。研究翼龍的飛行演化不僅僅是出於學術興趣,更可以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推動飛行器和飛行技術的發展。
文嘉琪:我最近的研究集中在翼龍的尾巴上,早期翼龍的尾巴較長,但後來逐漸縮短。我發現翼龍尾部上方覆蓋著一層皮膜,並且有骨骼支撑,這個結構對飛行產生了影響。通過雷射螢光成像技術,我觀察到翼龍尾巴內部存在類似風扇的結構,這個結構使得尾巴上的皮膜變得堅硬,從而避免在飛行過程中產生不必要的移動。這些發現使我們能夠理解翼龍尾巴從長尾到短尾的演化過程,長尾雖然有助於飛行,但會降低機動性,而短尾則提高了翼龍在空中的靈活性。此外,我還發現一些小型翼龍具備在水中起飛的能力,這與它們所處的多水環境有關。
文嘉琪:翼龍的翼和蝙蝠的翼在結構上非常相似,但它們是獨立演化的結果。這是因為翼龍和蝙蝠在飛行過程中面臨著相似的問題,並且都通過皮膜來解決這些問題。與之不同的是,鳥類使用羽毛來解決飛行問題,因此它們的翅膀形狀與翼龍和蝙蝠有所不同。這種趨同演化的現象在生物界中非常普遍,不同的動物在相似的環境壓力下,可能會演化出相似的結構或功能。例如,許多哺乳動物都獨立演化出了滑翔的能力,它們的手腳之間長有皮膜,這與翼龍的翅膀結構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研究翼龍的飛行演化,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適應環境的機制,並將這些知識應用於現代飛行器的設計中。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