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江湖百鍊,俠影千相 : 金庸小說的多維閱讀 (上) / 講者: 邱健恩博士 (香港珠海學院助理教授)

江湖百鍊,俠影千相 : 金庸小說的多維閱讀 (上) / 講者: 邱健恩博士 (香港珠海學院助理教授)

2025/5/11
logo of podcast 大學堂

大學堂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邱健恩
Topics
邱健恩:我認為金庸小說能歷久彌新的關鍵在於「自力輪迴」和「他力轉生」。 所謂「自力輪迴」,指的是金庸先生不斷地改寫自己的作品,從最初的連載到後來的修訂版,每一次改寫都是一次新生,讓作品更貼合時代的價值觀。我記得《白馬嘯西風》的改寫,刪除了大量原文,幾乎是重新創作,這充分展現了他對作品精益求精的態度。 而「他力轉生」則是指金庸小說通過各種媒介的改編,例如插圖、漫畫、電影、電視劇等,將文字轉化為圖像、影像和聲音,觸及更廣泛的受眾。我認為這些改編不僅豐富了金庸小說的表現形式,也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和喜愛金庸的江湖世界。我始终相信,每一次的改編都是一次輪迴,為金庸小說注入新的生命力。

Deep Dive

Chapters
本段落講述金庸小說的創作背景、連載文化以及早期改編歷程,探討其成為文化傳奇的原因。重點提及金庸的創作歷程、連載模式對小說成功的重要性,以及讀者追看連載的獨特體驗和社群連結。
  • 金庸原名查良庸,1924年出生於浙江海寧。
  • 1950至60年代香港報業競爭激烈,武俠小說連載吸引大量讀者。
  • 讀者追看連載的樂趣是『今日買書重溫無法比擬』的獨特體驗。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欢迎星期日晚留在香港电台第一台收听由文教组制作的节目大学堂,我是李秋婷

金庸小說作為華人流行文化的經典不僅是武俠故事更是融匯歷史、文化和人性哲思的文學貴寶

從 1955 年的《書劍恩仇六年》再開始跨越數十年影響幾代人衍生出漫畫、電影、電視劇等多種媒介為何金庸小說可以歷久上身?它如何在不同的時代和媒介當中輪迴轉生?

今天我們重溫香港珠海學院助理教授邱健恩博士在 2024 年 7 月 5 日主講的講座《江湖百年》合影千上金庸小說的多維閱讀和大家一起探討金庸小說的獨特魅力和跨媒界傳播的歷程

今日我們會從金庸小說的創作背景連載文化以及不斷被改寫的歷程講起逐步揭開它如何成為文化傳奇

金庸 原名查良庸 1924 年出生於浙江海寧是香港著名報人和作家他在 1950 年代創辦《明報》並且以筆名金庸開始連載武俠小說開創新派武俠的輝煌時代

金庸小說結合傳統張回小說的結構和西方文學的心理描寫創造出獨特的敘事風格有博士在講座中提到金庸用「自力輪迴,他力轉生」八個字概括小說的發展歷程其次作品如何通過自我改寫和外力改編延續生命力

我相信任何一個在座的人,無論你有沒有看過金融小說,你都應該有接觸過和金融有關的東西。而這些接觸過和金融有關的東西,其實都是由這兩個句子的一個總結可以得出的。我首先講自力輪迴。

所謂自力輪迴的意思其實是指金庸當年是一個很重要或偉大的武俠小說作家但他的武俠小說的創作其實不是一個短時間的如果從他由第一年開始,1955 年開始在新萬報上發表這個《Sucremental》開始其實到了 2006 年的時候

他都一樣去更新、改寫故事我將不斷改寫自己的作品是自己去做的將它從一個輪迴轉世的角度每一個舊作品用一個新作品出現

金庸小說的連載模式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1950 至 60 年代香港報業競爭激烈「武俠小說連載」吸引大量讀者由金庸在 1959 年創辦的《明報》見證了金庸武俠的一段傳承時期

《神雕俠侶》扭轉了報紙初期的虧損狀態之後又連載了 1961 年的《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笑西風》以及 1963 年的《天龍八部》等等作品

有博士提到讀者追看連載的樂趣是「今日買書重溫無法比擬」的獨特體驗這種追看連續劇的心態奠定了金庸小說的群眾基礎當年的讀者會在茶樓和街頭巷尾討論金庸小說的情節這是一個很強烈的社群連結

這種討論和期待是一個很獨特的文化體驗連繫了很多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金庸小說是其中一個被討論的對象以一個流行文化的小說它本身是母俠小說母俠小說是類型的小說通俗文學當然是屬於流行文化的部分我不知道在你的年代當中也有不同年紀的人我很羨慕年紀比我大很多的人可能在他年輕的時候可以在當年裡面透過讀報紙去讀

得到的金庸小說這種當年閱讀的樂趣是我們現在買任何一本小說得到的樂趣都不同的因為每一天期待追看下一天故事的心情

金庸小說的智力輪迴是指金庸親自改寫作品從 1955 年至 2006 年的新修版經歷三次大修金庸小說的改寫不僅修補情節漏洞更是回應時代變化調整人物性格和情節令故事更符合時代價值觀例如新修版的倚天屠龍記強化了女性角色的自主性

邱博士提到白馬少西風改寫時刪減了一本內容再重寫幾乎是全新創作反映金庸對作品的高要求這種自我革新是金庸小說歷久成新的關鍵

其實他用「修訂」這個說法我覺得不是太對因為其實他是改寫的例如我舉個例子白馬小西風原文是有八萬字的他改寫之後刪除其中四萬字加了二萬字你覺得他是「修訂」這麼簡單嗎?他簡直是改寫整個故事的方向都不同了

另一個歷久上升的關鍵在於「他力轉生」金庸小說的「他力轉生」始於視覺媒介的改編 1956 年《壁血劍連載》時首次出現插圖由不名雲君的畫家姜雲衡繪製雲君的插圖以細膩不足、刻畫人物為金庸小說的視覺化奠定基礎

有博士提到插圖不僅是裝飾更將文字進化為圖像令讀者對江湖世界有更直觀的想像

我先講講他力,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他力呢?他力不是金融自己本人是參與過跟金融小說的轉生工作的人我用一個「始」字,近期我就不講了,我用最早期的時候

我們看看他的小說是 1955 年出現的但是有圖像也就是說為他小說每一天畫插圖 Sukiman Solok 是沒有插圖的一直到 1956 年 1 月 1 日在香港商報上面的迫血劍

雲君才為他畫插圖這個插圖,我自己覺得因為插圖向來是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在娛樂文化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副產品,文字為主但其實插圖從未離開過流行文化這種產物

195 年 2 月 8 日就是金融小说的出现去到 1956 年大概 10 个月后就有金融小说的插图由 1956 年开始你猜这些插图一直画了多少年呢?画了多少年呢?就要回到这个时间了由 1956 年开始

其实他的插图实际上在旧版里面除了书记 Mansel 的其余全部都有插图的到收定版的时候其实收定版也有十年的时间因为当初他收定的时候也在《明报》、《晚报》上发表他也发表了十年的时间也是每天一张插图所以事实上你会看到如果我们从插图的历史上来说一直是去到 198 年

所以接近 25 年插圖的歷史這是轉生這是金融認可的一種插圖

插圖的出現令金庸小說更加普及在 1950 至 60 年代香港讀者以普羅大眾為主例如小朋友通常都不會直接看文字小說他們多數都會看漫畫因為漫畫生動又容易明白將金庸小說的故事濃縮令到更多人可以接觸到這個江湖世界每個人都可以在金庸的江湖世界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

但原來金庸小說最早的漫畫改編竟然不是誕生於香港

到了 1959 年的時候有第一本和金融小說故事有關的漫畫出現但是竟然不是在香港第一本是一本叫做《神權寶劍》的漫畫它是在 1959 年的時候在台灣的左上角就看到了周刊《現代少年》是連載的

台湾你怎知道呢?因为这本漫画连载了两年之后就出版单行本当它出版单行本,你看看这个故事是什么故事有个小子在山洞里面看到有个骷髅骨骷髅骨前面有个箱子,前面插着一把剑他就去拿了那样子,这个就是《逼血剑》的故事

到 1961 年出版單行本時就直接改名為《金蛇郎君》所以原來有時間可以考證的確定時間的就是最早的金庸小說漫畫是在台灣出版

香港要到什么时候呢?当然因为有些没有印出时间,我们没办法,只能猜但是香港有时间可知的,就是 1962 年的时候就有香港的一个漫画,这个就是小人书 1962 年的时候,总共有八本都是《碧血剑》,属于早期的自此之后我们就会看到插图

电影和漫画分别是三线并行对于金庸小说的发展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要拿出来说最重要是其实金庸小说从一开始的时候

很多人問現在沒有人看文字其實以前的人都不是很多人看文字的小朋友不會看文字的小朋友就看漫畫以前在工廠工作的工人他未必一定是個個都有興趣去看小說的他就去看電影所以我們會見到金融就是透過一個小朋友的時候看漫畫同時滿足到不同階層的人

除了漫畫金融小說的電影改編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1958 年俄媒影片公司成立專門拍攝金融小說改編電影首部作品是《射鵰英雄傳》據香港電影史當時小說連載尚未完結電影公司搶先改編將武俠的俠義精神帶上銀幕通過影像傳遞給觀眾

第一部電影是《射雕英雄傳》1958 年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就是《射雕英雄傳》是 1957 年的時候 1 月 1 日開始連載的連載到 1959 年 5 月 19 日

所以是連載了兩年半的時間除了《四天紅泉》,還有曹大華用小二做黃蓉,你看到這個是二集這個叫做《戲橋》,當年進電影買票我沒有經歷過,首先我年紀沒那麼大買票看戲的時候,因為不是每個人都看過小說所以這張字的後面就是一個故事的簡介

金庸小說的他力轉生也延伸到表演藝術

1963-64 年台灣的布袋戲改編金庸小說融入華山論劍等元素布袋戲結合金庸小說的武功和人物創造獨特劇本吸引大量觀眾這些改編未必忠於原著但體現金庸小說的開放性

台灣當時有些報道器的兩隻手套著在說話後來又拍成電視劇當時他們的劇本,你看到是用華山論劍這個劇本是他自己改的,用了一些金融小說的題材然後清淨散人、九陰八骨酒、九陰真經有一樣子

在 1990 年代尾至 2000 年金庸小說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展到電玩領域特別是單機遊戲

當時遊戲公司為了隆重其事專程請來台灣著名畫家陳淑芬為《神雕俠侶》繪畫了楊過和小龍女的經典畫像這幅原圖後來成為標誌性的作品衍生出不少周邊產品包括《神雕俠侶》「衣世代版」的四款不同封面的獨立小說設定畫集、杯、雨衣和滑鼠箭等等

從 50 年代的報紙連載、60 年代的漫畫和電影到 70 年代的電視劇的興起更大動顧家輝、黃毓等等音樂家創作耳熟能詳的金融劇主題曲再到千禧年後科技進步令動畫和多元化的產品湧現金融小說跨越文字滲透到各種媒介

金融的小说刚才我说的智力轮回和他力转生数字里面就是 50 年代、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90 年代到 2000 年、1000 多年之后我们会看到他力转生的

我們稱它為跨文字的一些界別還有小說有兩條平衡線其實一直以來都是雙軌發展的最早期有電影和漫畫到了 70 年代的時候開始有電視電視開始就會有音樂

因為當時我們會看到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早期顧家輝的一些金融小說的歌曲到了千禧年之後由於科技的發達開始有動畫和其他產品的出現我們會看到所以如果我們今天去看什麼叫金融小說正如我剛才所說大家可能從來都沒有拿起過一本金融小說家裡也沒有一本小說或者有小說的時候你從來都沒有看過

但在我的角度來說,我覺得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金融小說的文化因為它從來沒有離開過香港或大中華地區的娛樂文化市場我們會看到當金融小說和跨文字的載體,載體的意思是承載著

文字的内容,但又不是文字,例如电视、电影,这些是一个跨文化的载体加上商业又或者是艺术的元素,就转生了很多很多不同的金融小说的相关的产物出来

改篇是金庸小說生生不息的原動力金庸小說就像取之不盡的「保護」參與改篇的人在當中提取元素再塑造新作品每一次的修改和續寫都令到小說再一次經歷輪迴帶來新的生命而金庸多次修訂小說就完美向世人示範改篇不應該有任何框架和規範

邱博士在講座中提及到金融小說從文字到非文字媒介的改編轉變過程強調改編的核心在於將小說的想像世界轉化為可聽、可見、可捉的巨像世界什麼叫改編呢?就是一個文字到非文字的過程

在改篇内容上包括了人物的改篇和情节上的改篇这很简单我将这个过程简单地说为一个纯粹想象的世界变为一个可以听到

看到又或者摸到的世界一個巨像,一個很清晰具體的出現這個過程為什麼要強調這件事呢?因為很簡單,我們大家同樣看同一段文字實際上在你腦袋裡面的想像世界和在我腦袋裡面的想像世界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想像世界

其实今天我们讲的就是江湖百年合影千上

百年的意思就是不同的人经过不断的提炼经过不断的铸炼重新塑造民子世界里面的人民子世界里面的情节变为其他不同的人小说里面可能只有一个国政但是电视剧有十套我们就有十个不同的国政这个就是所谓百年和千上之间的关系

金庸小說的智力輪迴和他力轉生是一場跨越時代的文化奇蹟從報紙連載到插圖、漫畫和電影金庸的江湖世界不斷在改寫和改編中成長今集我們和大家回顧了金庸小說的創作背景連載文化和早期改編見證它如何從文字走向視覺媒介成為華人文化的貴寶

下一集我們會聚焦金融小說在電視劇時代的輝煌以及改編背後的可傳適性和不可逆性我們下星期日晚上 8 時香港電台第一台的大學堂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