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圍著食盆說故事 (上) / 講者:蕭國健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

圍著食盆說故事 (上) / 講者:蕭國健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

2025/2/2
logo of podcast 大學堂

大學堂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Topics
蕭國健:我從客家人的遷徙歷史開始講起,他們為了生存,從中原地區經歷了多次大遷徙,最終在福建、廣東、江西等地,以及香港等地落地生根。每一次遷徙都是對客家人適應能力的考驗,他們需要在語言、飲食和生活習慣等方面與當地居民融合。這種融合經歷了聚居、雜處、融合、同化四個階段,最終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特徵,又吸收了所在地區的文化精華。 盆菜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新界圍村的傳統中,在種族祭祀、添丁點燈等重要場合被烹制,作為一種集會菜式,象徵著社區的凝聚力和團結。盆菜的文化意義不僅僅是食物本身,更體現了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如何適應新的環境,並與當地文化融合的歷程。 在香港,客家人的遷徙與香港的社會發展和人口變化息息相關。西營盤的發展就與客家人的遷入有關。香港人口的增長也導致部分人遷出,這反映了社會的變遷。而客家人的飲食文化,例如盆菜,也在這種變遷中,保留並發展至今,成為了重要的文化符號。

Deep Dive

Chapters
本段落追溯客家人的起源、遷徙歷史以及他們如何在香港落地生根。從中原遷徙到南方,經歷了多次的被迫遷移,最終在香港形成獨特的客家社群。
  • 客家人起源於中原地區,因戰亂和外族入侵而多次遷徙。
  • 客家稱謂的起源與清代廣東四邑地區的土籍客籍爭鬥有關。
  • 客家人在香港的聚居,與多次大遷徙以及香港政府的政策有關。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 歡迎星期日晚留在香港電台第一台收聽由文教組製作的節目大學堂 我是李秋婷

每一個年代的香港人都有他不同的生活文化從而誕生了各式各樣的節慶風俗其中不少風俗還保留到現在香港非維代表作名錄剛剛在 2024 年 12 月更新將項目數量由 20 個增加到 24 個

今晚我們去到由康樂及文化事務處博物館專家顧問香港珠海學院教授蕭國健主講的講座「圍著食盤說故事」了解具有圍繫和凝聚社區建構社群文化身份認同的食盤文化

新界本地圍村傳統會在種族祭祀打招、分駕、添丁點燈、祠堂開光等場合烹煮盆菜給族人食用一個原本盛載著多款菜餚的集會菜式稱為「食盆」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盆菜宴

一說到盆菜大家自然會想起客家人想深入了解客家人吃盆菜這個獨特的飲食文化大家這一集就要先認識他們的歷史客家人又叫做客家文系他們是主要在中國江西、廣東、福建等地方聚居的漢族文系

清代前並沒有客家這個說法只有土籍和客籍的區別客家的稱謂起源於 1821 年至 1875 年清朝道光、咸豐、同治時期當時廣東四邑地區的土籍客籍相互爭鬥四邑族群以地主自居給了客籍者「客家」的稱謂客家人就是這樣誕生了

追溯歷史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即是現在黃河中下游一帶為了生存客家民系經歷了六次大遷徙最後同敏、粵、金三地的古粵人為民混合同化輾轉搬到去各地生活最終的客家顧名思義「客」即是說一定有一班主

有主人才是客人,有這樣的分別自己本來在地方的主人,但是住不下,就走到別處做了客人在北面本來黃河流域帶的、長江流域帶的那些,他們就搬來我們南方

搬來東西北江,又再繼續下來,下來珠港三角洲,而這些人不單止來到珠港三角洲,他們繼續走,他們有些甚至去到今天的我們講南洋,坐船渡海,坐飛機,去到今天的美加澳洲各地,都是客家。

客家人不斷離鄉別井千里迢迢搬到不同地方生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外族入侵連連戰亂第一次大遷徙發生在秦始皇帝併吞六國統一天下的時間

秦始皇過世後君民住在嶺南與越人融合、同化他們的子孫之後就叫做北江客人或先客這裡第一次出現「客」的稱謂

第二次遷徙是西晉永嘉年間中原陷入五湖亂華的動盪局面為了避難客家先民也紛紛南遷渡過黃河到福建、江西和安徽一帶

到了東晉和南北朝期間為了安置中原移民於是專門設立了「橋舟、郡、縣」提供各種優待並且行使「吸客制度」入來居住的人就叫做「橋客」

由唐代末期開始我們知道首先在唐代之前我們有所謂五胡亂華那些外族、匈奴、鮮卑那些入侵一直到我們講宋代的期間我們就有遼、夏金、蒙古這些不講那麼多了總而言之,我做入侵失敗的就走於是走得怎樣?他們從北邊來,我們就從南邊走

至於客家人來到香港發展的歷史主要發生在第五次和第六次大遷徙

清朝滿族入主中原後爆發三藩之亂部分起義失敗的客家人逃走到閩、粵、金三省交界的三角區地區也就是現在的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帶清朝期間四川、廣西、湖南、台灣都有客家

明朝殘餘下來的他們也曾經起來過反抗的吳三桂那一班我們叫三藩之亂失敗的那一班就是屠酒屠酒結果散佈在我們說的廣西廣東一帶於是就造成了這一班的人是我們這一帶的一些客籍的居民

再加上戰亂,死了很多人,要充實人口於是在這幾個朝代,人們就應務來這裡耕種康熙、雍正、乾隆很多人認真來這裡開墾當然早到的佔了好的地方遲到的平地被人霸佔了,他們就在山邊

為什麼很多客家在近山邊比較荒僻的地帶居住下來先入的他們居住荒廢了的平坦肥沃的地帶遲來的就開墾山地或者甚至向人借太土地耕種所以為什麼客家人佔一個偏僻的地區

大量客家人聚居在今天的福建、廣東、江西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帶很多客家人在那裡居住

其後「敏、粵、禁」交界處經濟開始復興人口開始越來越多山區不足以發展所以客家人又繼續南下西遷進入氣候相對比較宜人的珠江三角洲廣東西部沿海生活其中包括廣深地區並且在政府規劃下在西營盤發展

而我們沿海的得天獨厚,因為我們能夠得到比較溫和的天氣、海水,結果在內陸的那些人,很多都湧來沿海地帶了,造成了我們說沿海為什麼有大量的人來到這裡居住,沿海就包括香港和深圳了。

最後一次湧來的人就是第六次就是這個咸豐同志連間太平天國失敗大量的人下來香港政府剛剛好歡迎他們來所以就發展了一個西應盤

本來西刑盤是軍營地帶來的,西邊的刑盤英國人登陸的地帶就是水坑口水坑口是今天那個海里活道的公園那裡是軍營摩洛街是那些印度兵駐集的地方所以叫做摩洛街軍營西刑盤西邊的刑盤結果搬走了,發展了成為我們今天的西刑盤地帶

香港 我們問

人口過多了其中一部分就搬到別處住了我記得 1961 年我們是 320 萬人口而大家想想 1961 年 320 萬人口而現在我們 700 多萬但不要忘記土地增加沒有一倍我們土地沒有增加一倍但是人口增加不止一倍結果能夠留下的人就留下不能留下的人就走 50 年代的時候

我們還有雜糧這東西在農家來說,他們晚餐如果吃飯的話他們午餐會吃雜糧的今天大家去店裡都可能會吃過你叫雜糧,它會拿些什麼給你有沒有試過?你沒試過?你試有去那些比較可以說是地道一點的上海餐館的雜糧

除此之外每次遷徙都是考驗客家人的適應能力

每一次由外地移居到另一個地方他們就要帶著新移民的身份重新適應嘗試在語言、飲食和生活習慣等等各方面和居住在當地的原住民融合但不要忘記了 州落南邊南邊有本身居住的人本身居住的那些未必歡迎你外來的

回想春秋期間,你們看電視也看過那裡又說有一些人叫「坐」一會兒又說有吳、有粵提起吳粵,西施那些,粵皇勾踐那些在長江一帶、太湖那些地方東庭湖、太湖,長江一帶這班是原住民來的北面下來的原住民就會讓不讓你來呢?

於是造成了我們所說的一些人去了一個地方產生一個不變的定理就是你由外地移居到一個地方你就要跟當地人能夠有一個適應的條件

要破除這種新舊居民的隔膜就要經歷聚居、集促、融合、同化四個階段過程中漸漸形成一種獨特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中原文化主流的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第一我們會說聚在一起然後接著混雜

聚居,第二个阶段就是杂处杂处之后,于是大家如果生活都相同,接受了于是结果是下一代的通论了由聚居、杂处,到我们说融合了两个不同血缘的民族能够一起通论,生出下一代下一代就是两个的混合所以这种我们叫融合了

如果這個融合能夠大家遷就的結果就造成像我們今天這樣有沒有試過聖誕節我們組織派對我們接受了這些字一會兒走想快點坐的士同化了文字上的同化語言上的同化

食物方面的同化,于是产生了,今天你们会知道的,你们会吃菠萝包,我们没有包的,我们中国传统的饭包,但是我们现在知道我们有包了,我们产生我们的同化之后的成果了,我们将一只鸡蛋倒进一杯的滚水里,加一点糖,于是这种的吃法叫做什么?

滾水彈,我們五十年代,我們有個名字給他叫做和尚跳海,有沒有聽過?年紀大的朋友就會明白,這種就是我們說文化上的融合所以一個民族,我們經過了聚居、集儲、融合、同化四個階段就產生到,剛才我說的,就是這樣產生出來

知道了這些客家的歷史之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探討客家食盆文化究竟盆菜還有甚麼文化含義?它又是怎樣在往後的發展中成為每年過節或還要喜慶日子團聚必食的傳統菜餚呢?蕭國健將會繼續為我們美美道來

今集大学堂的节目时间来到这里约定大家下星期日晚上 8 点香港电台第一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