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希煒教授:香港的經濟結構需要轉型,不能過度依賴金融業。目前香港經濟過度依賴金融及相關專業服務,容易受外來經濟影響。我們需要轉型為一個更具創意、多元和包容性的經濟體。
1996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們就已經提出,香港政府應該提升效率,促進官產學研互動,例如讓政府官員定期到企業界工作,了解商業環境,同時也讓企業界人士到政府工作,了解政策制定過程。這能促進雙向理解,提升政府效率和經濟活力。
香港的經濟轉型需要多元化產業,發展高科技產業,例如半導體產業,並升級傳統產業,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同時,我們需要積極培養應用科學和科技人才,提升香港的實戰能力。
近年來,香港中產階層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導致貧富差距擴大。許多中產人士因職業需求減少和工資增長緩慢而離開香港,造成中層斷層,影響香港的競爭力。我們需要解決中產階層的收入和就業問題,增加中產人士的職位數量和工資增長水平。
香港的國際貿易量持續下降,地緣政治和供應鏈重組對香港的貿易造成衝擊。香港的港口服務價格也遠高於深圳和上海,導致很多貿易轉向其他地區。香港需要轉型為離岸貿易中心,提供金融、保險和法律等服務,參與國際貿易,而不是僅僅依賴傳統的港口業務。
香港初創企業的崛起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希望。許多初創企業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金融、保險和法律等領域取得成功,甚至達到獨角獸的規模。這些初創企業的發展,為香港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香港應該積極參與大灣區新型工業的發展,在產業鏈的上游或下游尋找機會,而不是單獨發展工業。香港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建設以科技和服務業為驅動的新型金融和貿易中心,成為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香港需要金融業的支持來推動新型產業的發展,鼓勵銀行和投資者投資初創企業,並利用金融作為誘因,促進企業創新。香港需要堅持國際化路線,但不能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應積極參與全球南方和一帶一路的發展。
總而言之,香港需要轉型為一個全新、靈活、具有韌性的國際樞紐,與大灣區緊密融合,建立更具彈性、包容性和可持續發展的本地經濟,保持國際金融和商業中心的地位。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