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香港第三次經濟轉型之路 (下) / 講者: 鄧希煒教授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

香港第三次經濟轉型之路 (下) / 講者: 鄧希煒教授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

2025/1/26
logo of podcast 大學堂

大學堂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鄧希煒教授
Topics
鄧希煒教授:香港的經濟結構需要轉型,不能過度依賴金融業。目前香港經濟過度依賴金融及相關專業服務,容易受外來經濟影響。我們需要轉型為一個更具創意、多元和包容性的經濟體。 1996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們就已經提出,香港政府應該提升效率,促進官產學研互動,例如讓政府官員定期到企業界工作,了解商業環境,同時也讓企業界人士到政府工作,了解政策制定過程。這能促進雙向理解,提升政府效率和經濟活力。 香港的經濟轉型需要多元化產業,發展高科技產業,例如半導體產業,並升級傳統產業,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同時,我們需要積極培養應用科學和科技人才,提升香港的實戰能力。 近年來,香港中產階層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導致貧富差距擴大。許多中產人士因職業需求減少和工資增長緩慢而離開香港,造成中層斷層,影響香港的競爭力。我們需要解決中產階層的收入和就業問題,增加中產人士的職位數量和工資增長水平。 香港的國際貿易量持續下降,地緣政治和供應鏈重組對香港的貿易造成衝擊。香港的港口服務價格也遠高於深圳和上海,導致很多貿易轉向其他地區。香港需要轉型為離岸貿易中心,提供金融、保險和法律等服務,參與國際貿易,而不是僅僅依賴傳統的港口業務。 香港初創企業的崛起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希望。許多初創企業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金融、保險和法律等領域取得成功,甚至達到獨角獸的規模。這些初創企業的發展,為香港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香港應該積極參與大灣區新型工業的發展,在產業鏈的上游或下游尋找機會,而不是單獨發展工業。香港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建設以科技和服務業為驅動的新型金融和貿易中心,成為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香港需要金融業的支持來推動新型產業的發展,鼓勵銀行和投資者投資初創企業,並利用金融作為誘因,促進企業創新。香港需要堅持國際化路線,但不能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應積極參與全球南方和一帶一路的發展。 總而言之,香港需要轉型為一個全新、靈活、具有韌性的國際樞紐,與大灣區緊密融合,建立更具彈性、包容性和可持續發展的本地經濟,保持國際金融和商業中心的地位。

Deep Dive

Chapters
本段落回顧香港經濟轉型的歷史,從1996年回歸前夕的辯論開始,探討香港經濟結構的轉變,以及政府在不同時期推行的政策。鄧希偉教授指出香港經濟過度依賴金融和相關服務,容易受外來經濟影響,並分析了中產階層空心化現象對香港經濟的衝擊。
  • 1996年回歸前夕香港經濟轉型展開激烈辯論,並有學者提出見解輯錄成書供政府參考。
  • 香港經濟過度依賴金融和相關專業服務,易受外來經濟影響。
  • 中產階層空心化現象衝擊香港經濟。
  • 政府曾推行不同政策發展香港經濟,包括六大優勢產業及城市經濟。
  • 麻省理工學院學者在1996年提出香港發展半導體中心的可能性,以及政府官員定期到業界工作的建議。

Shownotes Transcript

文学 历史 哲学 商业 工程 艺术 音乐 随时随地 穿梭大学电台 捕捉智慧光芒大家好 欢迎星期日晚收听由香港电台文教组制作的节目《大学堂》我是李秋婷

80 年代開始自由經濟主義盛行不同國家和地區都相繼開放市場令到全球貿易逐漸蓬勃不過 2020 年疫情之後令各個國家越來越重視「安全」這兩個字不單止是國家安全就連食物、能源、產業鏈的安全都相當著緊

這個轉變犧牲了經濟發展的幅度令全球經濟走入慢全球化和慢經濟增長的階段上集我們認識自 1945 年開始四代經濟思想的演變如何影響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那香港的情況和世界其他地方又差多遠呢

本星期,我們繼續重溫由香港公共圖書館以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合辦在 2024 年 10 月 20 日舉行的都會香港專題講座系列的其中一場講座香港第三次經濟轉型之路講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鄧熙偉教授

他認為香港的經濟結構需要轉為一個根據創意多元和包容性的經濟體過程之中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一國兩制帶來的優勢令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與此同時政府採取「小政府大市場」積極不干預的策略希望由市場主導經濟不過鄧希偉就認為目前的第三次經濟轉型方向令香港的經濟太依賴金融和相關的專業服務容易受到外來經濟影響

政府曾經推行過不同的政策從各方面發展香港經濟例如在 2009 年時任特首曾蔭權就曾經提出過要推動六大優勢產業包括教育產業、醫療產業、檢測和認證產業環保產業文化及創意產業和創新科技產業

至於現屆政府就推動城市經濟透過舉辦大型活動帶動旅遊經濟

事實上坊間一直以來都有討論香港的經濟轉型問題鄧熹偉就將時間推回去 1996 年他說回歸前夕曾經就香港經濟轉型展開過一場激烈的辯論最後更加各自將觀點輯錄成書更被當時的政府作為參考

其中一本書就輯 68 位當時的麻省理工學院 MIT 學者所提出的見解基本上八篇文章都是講到香港八個不同的行業或者我們說的範疇包括政府應該如何可以升級轉型或提高效率舉個例子其中一個章節就是前任麻省理工的校長叫 Ralph L. Reeve

作為一個電腦專家寫的一篇文章就說香港其實有可能做到一個半導體中心當然是 1996 年這麼說的,今天是不是還敢說呢?我不知道第二就是一個章節說到香港的政府在回歸之後如何可以提高他們的管治效率以及令到政府和行業和經濟有更大的互動其中一點我深深記得

就是容許政府的官員每幾年可以放一放假但是放假就不是去旅遊放假就是離開政府一段短的時間可能一兩年就是去行業那裡去做一些職位可能去地產公司、高科技公司、銀行做兩三年一些放假的職位

這件事聽起來好像很創新其實很多地方包括美國包括新加坡都有這樣的計劃容許政府官員出去感受一下做生意的情況或者經濟的脈搏同樣時間不是單方面也容許一些社會的研達專家學者或者一些高科技人士

可以兩三年時間在政府裡面工作也了解一下政府或者決策者他們推行政策的時候遇到的困難和障礙這樣做法就會知己知彼令到真的可以做到官產學研互動這是 1996 年麻山理工其中一個研究政策的人已經有這樣提出

至於另一本書就由一位香港大學的學者聯同兩位作者所撰寫鄧希偉形容這本書更加適合大家閱讀

因為你讀起來覺得非常理所當然會說到香港是一個小型經濟體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會我們是一個橋樑所以我們的角色永遠都是中國和西方一個接軌的角色人才也好、資金也好、物流、貿易也好我們應該扮演一個最自由、最開放的角色容許我們將這些可以得益的全球化的行李極大化

我絕對不反對我同事 Michael Henry 寫的東西但我覺得今時今日除了這個我們橋樑的角色之外可能我們要想想我們的產業是否應該可以得到更大的多元化

他有幾個觀點,第一就是剛才我所說的,觀察學業要多互動第二就是可以教一些高科技產業,例如半導體第三就是將傳統的產業升級轉型,用多一些當時的生產技術,今時今日可能是人工智能的技術

第四就是要積極培訓一批應用科學或者科技的人才香港的幾間大學一直以來我們都很成功培養一些知識型、科學型的人才但是這些人包括我自己可能對經濟或者對實體的作戰能力未必有那麼大的貢獻所以我們應該多一點應用的人才去幫助香港不斷地轉型、不斷地升級

過去提到貧富懸殊大家自然聯想到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格局鄧熹偉就認為全球大部分地區的貧富懸殊問題都是出自中產階層空心化這個現象其實很多的自由經濟體包括美國、英國和香港甚至今時今日我講的上海、北京都會出現一個所謂的中產階層空心化

這個中產階層空心化其實我是一個麻省理工的教授在 2001 年的時候在美國已經提出了這個觀點代表了什麼呢?如果你將這個勞動力市場分成三部分最低的三分之一收入中間三分之一收入

最高三分之一收入的你發覺中間的三分之一收入大概每個月賺一個萬多兩萬左右那批人他們的工資增長率是最低同一時間那類工資的職位到今天可能去到三萬多四萬就是那個勞動力需求是疲弱這個也是我認為

其中一個原因為何過去幾年有這麼多中產人士離開因為他們那類的職業需求越來越小還有工資增長遠比最低的三分之一的低收入人士的工資和最高三分之一人士的工資差很遠

這個《中產加成更新法》我們需要面對當我們解決香港經濟問題增大它的 GDP 增長之餘亦都要想一下如何可以增加這些中產收入的人士的職位數量和他們的工資增長水平

除了一國兩制外香港也擁有強大的國際人才庫加上透明而低的稅制種種制度為香港經濟的競爭帶來優勢但同一時間香港經濟發展都面臨不少挑戰鄧熹偉就覺得香港當前遇到的問題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就是我們確實在過去那幾年由於疫情也好 其他原因也好走了很多人官方的數據就是說有 17 萬 5 千人離開了香港在 2020 年到 2023 年左右

實際數字我不敢說是多少但是以我所知很多這些離開香港移民到海外的人士都是中產收入的人士年紀大概是 30 到 50 歲左右都是任何經濟體最重要的一種勞動力

當你走這些中產或者在公司裡面中層的一些專業人士之後你就發覺去政府也好去私營企業也好它有一個中層的斷層就是一大堆很年輕的很有聘敬的年輕人二十多歲的大經驗確實是未足夠的但是一大堆五十歲很有經驗也都很有財富的人中間就有一個成全的問題出現了這樣那這個就是其中一個我們面對的中長遠問題

這個中長期的問題也使得我們香港的經濟競爭力可能受到挑戰第二個問題就是產業單一的問題這個產業單一問題不是 2020 年才開始有的其實如果問我可能 2000 年已經開始出現我們太過依靠可能是金融或者房地產 2000 年之後可能太過依靠遊客去買很多東西住很貴的酒店或者去吃很貴的晚飯這樣

這個旅遊業也好或者依靠金融也好已經不能夠持續的令我們帶來財富也都可以帶來一些新經濟的活動這樣訪客呢這個我是在統計處裡面的數據找回來的確實呢日後我們面對一個新的挑戰就是消費降值我們自己消費降值國內來的遊客消費降值得更加厲害粗略的統計就是每個中國

國內來的遊客每一天花大概 180 元左右他們很多時候連酒店都不用住因為確實我們高鐵和交通網絡太成功了他們來玩了八、九個小時之後基本上坐車上去可能去深圳租酒店或者直接回到自己家裡

所以你看如果我們要將旅遊業作為一個新的經濟推動力的話我們除了要吸引更多的國內遊客來香港之外也要更多吸引海外特別是有錢的國家的遊客來香港希望我們不是花 180 元希望我們花 18,000 元

現時香港的四大產業除了有金融業、旅遊業之外還有貿易及物流業和專業服務業

香港的國際貿易量下跌也會影響本地經濟發展其實我們的國際貿易量不斷下跌也不是最近才發生的其實從 2000 年開始我們葵涌貨櫃碼頭的吞吐量從全世界排第一跌到今天排第九或第十左右

這個情況受到地緣政治影響中國的很多出口其實現在都不經過香港因為它的最終目的地已經不是歐美會經過越南、墨西哥、其他地方才再轉口到歐美市場以前為什麼要經過香港呢?因為香港是一個深水港所以那些船很大隻運滿油就可以直接下殘機現在如果有貨櫃是由上海去越南

何志明市也好,那些船很小基本上直接去就行了,不需要經過香港這個地緣政治和供應鏈的重組直接影響了香港的貿易但另一件事就是我們其實做什麼都貴你看看香港,相比深圳或上海如果處理一個 20 英呎的貨櫃要 2000 多美元深圳一半,上海四分之一

所以這個就不用說了如果貨櫃來香港經一經手要二千多元那麼貴的話基本上就會靈媚地方了,去深圳這樣我們其實應該在貿易中心方面應該做什麼呢?就是不要太懷緬我們 2000 年的時候全球吞吐量最高的地位應該做離岸貿易參考例子不是新加坡,大家不要誤會參考例子是倫敦

倫敦在 1980 年代是全歐洲最重要的港口現在他們是最重要的離岸貿易港口什麼叫離岸貿易呢?就是如果上海和何志明市有貿易不經過我們但是我們可不可以參與呢?可以租貨櫃給他們可以幫他們做融資可以幫他們搞保險如果有訴訟的時候可以在香港的海事訴訟庭去處理這些全部都是我們貿易服務業我們應該做多一點

鄧熹偉引用統計處有關四大行業人均收入的數字他提到除了金融業之外其他三個行業的人均收入都沒有正面發展甚至有下調的趨勢不過近年初創公司的崛起令鄧熹偉對未來香港經濟發展充滿信心希望大家對本地市場保持希望

要更有耐性,也對香港要更有希望如果你今天去數碼港也好,科學園也好你會發現多了很多這些初創企業很多是用人工智能去連上比如金融、保險或者甚至乎法律做了很多這些新的行業 2024 年你看到這些其實已經到了獨角獸的程度什麼叫獨角獸呢?就是等於他們的市值如果今時今日上市的話股值已經超過 10 億美金一間

大家香港最成功的獨角獸都聽過了他們現在很多的僱員或者那些活動都是去了北京深圳但是總部

至少創立的時候其實是在香港的所以我們香港絕對可以創立更多這些高科技的獨角獸假如這些獨角獸發現了香港都可以做生產、研發招兵買馬的時候這些就會做到我們的第五大或者第六大的行業例如生命科技、人工智能例如各種各樣跟金融有關的一些新科技行業

香港先後經歷從低端工業以及新型工業到金融業的兩次經濟轉型鄧熹惠提出香港要經歷第三次經濟轉型認為發展的過程要瞄準大灣區這個龐大的市場我曾經覺得香港需要一小部分的工業不像新加坡那樣說 GDP 20%是工業試試 3%好不好試試 4%好不好

但是我們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部分不應該自己搞這麼多工業因為深圳東莞工業的產能和成本遠遠比我們低但是我們如何參與這些新型工業或者以國家的口徑就是這個新質生產力的工業就是我們要看準大灣區的新型工業我們在上游又或者下游可以做什麼參與這是第一這是有關科技也好工業創新也好的一個點

第二其實也跟生產鏈或者供應鏈有關就是說如果我們要做一個新型的金融中心或者一個貿易中心也好我們要以一個新的科技和服務業帶動很多時候香港有很多人提出我們要做供應鏈管理中心供應鏈管理中心就不是說真的管理貨櫃由 A 點到 B 點那麼簡單整個那個生態圈要想清楚

做物流、做貿易其實風險很大需要金融、需要保險需要現在的區塊鏈、技術需要我們現在很多金融科技怎樣可以以貿易服務業作為一個起點令到我們再創高峰可以將我們的碼頭也好將我們的機場也好將我們的銀行業也好將我們所有的高科技行業也好再次帶動

講座期間鄧熹偉似乎認為金融業對香港經濟發展的幫助有限他解釋香港的經濟轉型到最後都需要透過金融帶動我舉兩個例子比如怎樣可以鼓勵銀行也好投資者也好投資一些新型的行業特別是那些初創企業第二就是怎樣可以以金融

作為一個誘因令到公司可以做更多的創新比如說現在在上海有很多無形資產可以拿去銀行借錢香港還未可以你有專利你不可以拿一堆專利銀行借錢銀行說我要專頭我不是要專利怎樣這件事可以本身改善令到更多公司可以做創新第三就是地緣政治在改變

就是我們是全球南方一帶一路的一個很重要的中心所以我們要堅持走國際化的路線但是國際化可能未必是傳統的西方化的路線當然我們是擁抱歐美但是如果太過依靠美國繼續支持我們作為一個國際中心的話那麼這個就是一個夢想大家不可以做太多的夢

為突破目前的經濟發展樁頸政府推行各類產業政策嘗試在不同行業找出路

鄧熹偉希望香港能夠轉型成一個全新、靈活及具銀性的國際樞紐令大灣區和區域經濟有更緊密的融合之餘亦令香港建立一個更具彈性、包容性和可持續發展的本地經濟保持國際金融和商業中心的地位

下星期会和大家重温其他精彩讲座约定大家下星期日晚上 8 点钟香港电台第一台的大学堂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