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想吃好的:明清中國的稻米種植和消費 (上) / 講者: 張瑞威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想吃好的:明清中國的稻米種植和消費 (上) / 講者: 張瑞威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2025/3/30
logo of podcast 大學堂

大學堂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張瑞威教授
李秋婷
Topics
李秋婷: 本节目探讨明清时期稻米种植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农业格局、市场经济和饮食文化等方面。 张瑞威教授: 明清时期粮食问题的讨论应关注未来风险而非历史事实,需明确定义粮食不足,即是否存在饥荒风险。只有在突发性事件(如旱灾、火山爆发或农业大失修)导致粮食短缺时,才能明确判断粮食问题。 马尔萨斯人口论认为粮食增长速度慢于人口增长速度,何秉帝运用该理论解释太平天国起义,认为战争导致人口减少,避免了因人口增长过快而导致的粮食危机。李百松则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人们理性控制人口增长以保持富裕,控制人口增长的方式包括使用节育药物、提高结婚成本和鼓励外出经商等。 粮食统计不应仅限于稻米,还应包括粟米、木薯、番薯等其他粮食作物。中国存在“煮粮”和“集粮”的说法,以淮河为界,华北地区以小麦为主粮,华南地区以稻米为主粮。“煮粮”指的是餐桌上应该有的食物,代表体面的食物。华北地区,富裕人家吃小麦,普通人家吃小米,高粱则作为粗粮。古代中国,黄河流域以小米为主要粮食作物,隋唐时期则以稻米为主要粮食作物,这与国家的粮食政策和军事需求有关。 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粮食问题,通过大运河等方式保证粮食运输,以维持首都驻军和巩固政权。唐朝的首都选址和运河的修建与粮食运输密切相关,控制运河线路就等于控制了粮食供应。明清时期,北京作为首都,南北大运河的修建也是为了保证南方稻米运输以维持政权。近代,政府重视粮食自给自足,并建立中央农业实验所培育新品种稻米。 大跃进时期,政府提倡种植番薯以解决粮食问题,因为番薯的产量远高于稻米。虽然政府提倡种植番薯,但其在不同社会阶层的接受程度不同,反映了人们对粮食选择的不同考量。1958年,政府试图改变人们对番薯的错误看法,认为番薯营养丰富,并通过举办番薯宴等活动推广番薯。通过历史学者的研究,可以了解明清时期粮食供给的变化和社会意义,包括政府的粮食政策、农业政策以及番薯的推广。 张瑞威教授: 明清时期,粮食问题是各朝各代执政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帝国以大米养兵维持首都驻军,确立大统一政权。明清时期,通过大运河保证粮食运输,维持首都驻军和巩固政权。 在华北地区,小麦、小米和高粱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中小麦品质最好,但小米的收成较低,高粱则作为粗粮。华南地区则以稻米为主粮,番薯等作物作为杂粮。 古代国家选择粮食作物与军事需求密切相关,例如隋唐时期选择稻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以养活更多的军队。明清时期,南北大运河的修建也是为了保证南方稻米运输,以维持政权。 近代,政府重视粮食自给自足,建立中央农业实验所培育新品种稻米。大跃进时期,政府提倡种植番薯,因为番薯产量高,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然而,番薯在不同社会阶层的接受程度不同,反映了人们对粮食选择的不同考量。

Deep Dive

Chapters
本段探討明清時期中國是否存在糧食危機。通過分析饑荒的定義、馬爾薩斯人口論及其應用,以及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說明在特定歷史時期,人口增長與糧食供應的關係,並指出對糧食危機的判斷不應僅基於單一糧食種類。
  • 明清時期糧食供應問題的判斷不能僅依賴於單一糧食種類的數據。
  • 馬爾薩斯人口論及其應用在中國歷史研究中的影響。
  • 太平天國起義與人口減少對糧食供應的影響。

Shownotes Transcript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