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中醫發展沿革:古今脈絡一瞥 (下) 講者: 林志秀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

中醫發展沿革:古今脈絡一瞥 (下) 講者: 林志秀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

2025/4/20
logo of podcast 大學堂

大學堂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林志秀教授
Topics
林志秀教授:我認為中醫不僅僅是一種治病的技術,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學派爭鳴、瘟疫挑戰、中西醫碰撞以及現代化的洗禮,最終發展成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面貌。 首先,在宋代,中醫的管理和教育體系得到了極大的完善。當時設立了完善的醫藥衛生機構和國家藥局,並修訂了藥物製作規範,建立了類似現代中國藥典的制度,這為中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金元時期,由於社會動盪和疾病盛行,涌現出金元四大醫家,他們創立了寒涼派、攻邪派、補土派和滋陰派等不同的學派,這些學派的爭鳴推動了中醫理論的發展,並對後世的處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再者,明清時期,瘟疫學派興起,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成為中藥發展的里程碑,而吳又可的《瘟疫論》則為瘟疫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黃清仁的《醫林改錯》則糾正了古代醫學中的一些錯誤,並提出了活血化瘀的理論和藥方,這些都對後世醫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最後,晚清至民國時期,中西醫學開始碰撞,一部分有識之士提倡中西醫會通,嘗試將西醫理論和中藥結合,但同時也面臨著廢除中醫的壓力。建國後,政府大力支持中醫發展,成立了相關機構和院校,確立了中西醫結合的方針,推動了中醫的現代化發展。 總而言之,中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創新和演變,既經歷了挑戰,也迎來了機遇。中西醫結合是未來發展的方向,通過療效和科學驗證,中醫必將在現代醫療中繼續發光發熱。

Deep Dive

Chapters
本段落主要探討宋代中醫的發展,當時中醫的管理和教育更加完善,設立了醫藥衛生機構和國家藥局,修訂了藥物製作規範,提升了中醫的整體水平。
  • 宋代醫藥衛生機構和國家藥局的設立
  • 《太平衛民和劑局方》的修訂及藥物製作規範的建立
  • 中醫管理和教育的完善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欢迎星期日晚留在香港电台第一台收听由文教组制作的节目《大学堂》我是李秋婷

上集我們和大家回顧了中醫的頭三個階段從遠古的文雅階段到戰國三國時期理論體系的形成再到魏晉南北朝和隋唐的分科和經驗的累積

今集我們繼續去到香港中文大學參加中醫學院院長林智秀教授的講座中醫發展員格古今脈絡一撇探討中醫的後世階段看看中醫是如何在宋元明清時期創新和演變又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迎接挑戰和科學化的機遇

中醫不僅是醫病的技術更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他在歷史長河當中經歷了學派爭鳴、瘟病挑戰、中西碰撞和現代化的洗禮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科技和文化的高峰當時中醫的管理和教育都更加完善

不僅設立了醫藥衛生機構和國家藥局還修訂了「太平衛民和劑局方」規範了藥物的製作建立出類似現在的中國藥典其實宋代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它的科技水平是比較高的因為它這個時間

相對來說是比較自由的所以人的思維應該是比較活躍醫學來說它設立了完整的醫藥衛生行政管理機構所以都有醫生的一個觀衡

有大夫,大夫一般在北方人叫大夫,我們南方人叫他郎中,郎中即是急驚風,二上萬郎中,我們南方人就是這樣叫的同時他開設了國家約國,國家約國是一個專門管理約,尤其是中城約的機構

所以他當時說的也算不錯的了當時這種環境之下官方修訂太平、衛民、和濟各方這個其實像現在的中國肉典差不多是這樣

規範承諾是「制」「濟」,即是你不是亂「濟」的,你不過是有一個四君子湯,你不是亂「四美若」的,你一定是「仁三」、「霍寧」、「白術」、「甘草」,你才可以叫四君子湯,並且你那個製作工艾,你一定要遵循它的製作工艾的這些

中醫治療方法五花八門歷史悠久的針灸就是其中之一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利用針刺激穴位同時以艾救溫卓的手法疏通全身的經絡達到行氣活血的作用

但由於經絡和穴位不像人體的器官容易變形林教授提到當時擔任醫官的王維一就發明了「針灸銅人」用來提升學生認穴位的準確性同時也作為醫生考試的模具之一是教育上的一大突破有一個醫官叫王維一延載了「針灸銅人」

因為他當時會考那些學生要考那些學生究竟學一些針教的穴位準不準他搞出兩尊針教銅人來的他可以拆開的,即是姿態都可以拆開,裡面還有臟腑然後表面他有很多的穴位在那裡然後考試的時候,他將所有的表面封住了

考試的時候就叫學生按那個月位如果按得準它裡面灌了一些水如果按得準水流出來你就按得準你按下去沒有水流出來你就說明你的月錯了

到了金元時期因為環境關係很多人流離失所同時出現很多疾病當中腸胃病就最為嚴重當時誕生了金元四大醫家他們提出四大學派分別是寒涼派、宮邪派、寶土派和知音派而這些學派的爭鳴將中醫理論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影響了後世的處方

當時有四個人我們叫做金元四大家他各自創出一些流派有什麼流派呢?流元素第一個這個人創出了寒糧派就是說他覺得很多病都是跟火熱有關所以醫療的方法就要清熱解毒所以他用一個寒糧的藥物所以我們叫它寒糧派

所以我們現在用很多清磊解讀藥都是他的一些經驗我們都傳承他的經驗

張松正這個人他覺得很多病都是身體裏面的邪氣太多所以你一定將邪氣趕走你的身體才得安寧因此他提倡三個醫療的方案就是出汗相當於現在說你感冒我洗到你出汗你應該做一個感冒就容易好了吐你吃的東西你不如吃得太多有些東西有很骯髒的有些不乾淨的你洗它吐出來吓

下就是大便秘劫,大便多一點用現在的瀉藥用這個方法這個我們叫做公邪派李稿這個人叫做寶土派這個就很重視那個腸胃因為他當時的人根本上是不太好吃他很多人腸胃病多

所以他又創造了一個流派叫做保土派土是五行之中跟醫學的狀況對應的就是疲惫所以他這個就是溫補疲惫法比如說我們有一條很出名的方法叫做保中益氣湯就是他寫出來的我們現在都經常在用這個方法

朱振亨这个人就知音派他提出来是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就是说我们身体去到一定年纪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阴虚火旺就是阴亦不够黄大内经曾经说过 人过四十 阴气自判

正常到 40 歲你的陰氣不夠沒有以前那麼好所以容易有陰虛內熱這個症狀出來所以他很主張是滋陰降火所以有些方他都寨出一些方來滋陰降火所以這四大金融四大對我們現在都有很大影響

上集大學堂和大家講了古代四大名醫當中的話陀張仲景和扁桌的歷史故事隨著時間推移來到明清時期當時瘟病學派興起明代氣候變暖傳染性的瘟病增多四大名醫之一的李時珍跑遍全國並親自施藥最終編寫成《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就像一本中藥百科全書記錄了近二千種藥物將藥物分類的同時將功效寫得清清楚楚成為中藥發展的里程碑

這是我們中醫學院的真館之寶我們信火樓一樓中醫學院那裡因為這個就是李時珍像那怎知道李時珍長什麼樣呢原來他寫好這本書的時候

他當時默默無名,需要人幫他寫罪現在說要做廣告、背書他找了一個名對當時最出名的文豪,叫黃世貞

黄世晶在那本书中写了《本草纲目原罪》这篇文我们作为学生读医古文一定读这篇文这篇文写得非常漂亮他大概用十几二十个字描述李时珍的样子因为当时没有相片和画画所以不知道李时珍的样子他说李时珍这个人生得比较瘦削一点

但是眼神很好 頭髮很流暢我很懂得推銷他的書所以我們根據他這個描述當時我們中醫學院創院院長去了廣東佛山叫國家級大師弄出兩尊李時珍像所以每個李時珍畫像基本上都是這個形狀的就是因為王世貞描述他的樣子

明清時期除了李時珍還有一位醫師名為吳祐可編寫了《瘟疫論》針對瘟病提出新的治療方案他認為瘟病是由淚氣引起傳染性強製作出銀橋散的初形

葉天仕和吳谷通進一步發展「瘟病理論」創出「胃氣形血變症」和「三招變症」開發出「青形湯」「安宮牛黃丸」等方法到了明代「瘟病」多了就是現在所說的「傳染性」「劣性」的「傳染性」多了所以這個當時很多人用「傷寒卵」的方法來醫療「瘟病」但效果不好

所以他就想想為什麼不好呢原來他覺得現在的人傳染病有些叫淚氣淚氣治病淚氣很厲害的傳染性很強治病的症狀非常嚴重很容易死人所以他用這個方法他就採取好幾個方因為我們現在醫療瘟病都是根據他這些人的思維來治療的

清代還有黃清仁他編寫了《醫林改錯一書》通過解否矯正古人在醫學上的錯誤例如心臟有血的觀點還提出活血化瘀的理論和藥方例如通硝活血湯對血管疾病有顯著的療效時至今日還是治療中風和血管堵塞的常用藥方

原來我們中國人有一個文化的可以說是覺限因為孔夫子不是很主張將死人做解剖的就是儒家的理論或者他整個道德他覺得就算你死了你都是父母給你的軀帶你最好不要切它割它

所以我們中國人對這個解放認知不是太多黃清任他做醫生的時候他覺得很多我們古人所說的一些有些說得不對原來他就是去那些野墳那裡當時有隻小兔子死了之後沒人理他放在那裡可能咬過等等他在那裡拿來看

然後就糾正了一些古人對解放方面的一些錯誤但是很明顯他這些做又不是十分之系統加正規所以他有些記的東西都未必對不過心沒有血這個很明顯就不對了死了人當然心是沒有血但是生的時候是有的

所以我們說醫藍鬼錯就是熱鬼熱錯其中一個說法但是他現在對醫學的供應不是因為解剖而是他創出很多醫療粵語的名方你比如說粵譜作語通非常好現在我們用來醫療的血管有些全塞這些都是用他這些方法所以近代我們用很多活跃化醫藥原來就是出自黃清任這個人的思維

已經用了很多現在都覺得非常有效的紅花、桃仁、赤焯、冬季這些全部他已經用過了我們現在基本上是天天都開這些藥

時間來到晚清至到民國階段中西醫學開始碰撞 19 世紀 30 年代西醫隨著傳教士傳入中國中西醫雙方的理論引起激烈衝突當時部分有識之士例如張石純就提倡「中西會通」並且編寫了《醫學沖中參西錄》將西藥和中藥結合去治療肺病和發燒

當時中西醫的碰撞很激烈有些是直接抗拒西醫的但也有些有識之士包括雲鐵潮、張悉淳這些人他覺得應該吸收西醫的長處理論所以搞出一個叫中西匯通我們現在叫中西結合

他当时叫中西会通的张色纯写了一本书《医学中中侵西陆》这本书其实也很出名的里面很多方都很好中若的方都很好他也是张西若的一些阿斯匹林

阿斯匹林是西藥 德國人發明的醫療肺結核 它退燒效果非常好中藥沒有阿斯匹林那麼好的退燒效果但同時覺得因為它這些藥很腎 現在所說的腎搞得腸胃不舒服等等那些它覺得你最好將鹽酸、沙酸這些東西混在一起吃 效果更加好

這是中西匯通的早期嘗試開拓了新思路但在民國時期出現中醫沒有科學根據而且醫學應該全面西化的聲音提議取締於是出現了兩次廢止中醫的運動雖然在中醫界及病人團體的反對下未能實行但這兩場運動正正反映出中醫在現代化轉型的困境

歷史上大概出現過兩次比較大的廢除中醫的運動其中一個是 1914 年剛剛北洋政府的時候一個教育總長汪達士 汪大協主張廢除中醫藥他覺得中醫藥這些東西有名五行的東西都沒有根據所以要取代他的中醫

然後 1929 年有更大的另一波國民政府召開第一次中央衛生委員會議通過徐雲佑這個人提出廢紙教醫

以掃除醫事衛生障礙案他就說中醫這些就不是很科學的了因為西醫現在很強勁你最後要發展西醫最後要將中醫取代這是他們的說法但是兩次提案都是全國中醫業界跟有很多病人團體的反對最後就未能核准執行

1949 年至今中醫進入現代化發展中共成立後毛澤東提出「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中西醫結合」的方針政府大力支持中醫 1955 年成立中國中醫科學院 1956 年設立四大中醫學院 1986 年成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令中醫教育和科研走向現代化毛澤東領導共產黨獲得政權他們都是以一個面向工農兵以防為主團結中西醫大概是這個大方向這是毛澤東提出來的中醫醫學的發展已經當時已經決定了即是高層那裡所以歷屆國家領導人對發展中醫藥都是很支持的

中國共產黨主要是本土的黨雖然它有馬克思思維但它完完整整是本土的黨建立中醫學高等教育跟科研體系這是很重要的 1955 年成立中醫研究院現在叫中國中醫科學院是北京的

1956 年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建立了四所中醫學院這是最早的,是 1956 年成立的現在每個省基本上都有一個中醫大學除了新疆、海南這些暫時沒有其他基本上是獨立成一個大學

1960 年成立中醫學管理局,基本上是獨立的衛生部行政管理有獨立性,不是用醫學管理中醫

同時確立了中西醫病重的方針這個也是的現在從我們香港這邊的施政報告很多時候大家都看到中西醫都要病重這個國家的政策是同出一轍的

中醫在宋元明清時期經歷了理論創新和實踐突破到了現代面對西醫挑戰和融合機遇它的發展不僅是醫學進步更是文化傳承的體驗中西結合是未來方向通過療效護保和科學驗證期望可以在現代醫療中繼續發光發熱

这两集大学堂我们和大家一起走过一趟超过 4500 年中医学的发展旅程一同见证着这一门学问的韧性和智慧希望大家对中医有新的认识今集大学堂的时间来到这里约定大家下个星期日晚上 8 点钟香港电台第一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