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婷: 我主持的節目介紹了晚清時期嶺南文人學習洋文的歷史背景,以及香港和澳門作為新式讀物傳播中心的重要作用。當時,學習洋文的需求日益增長,而香港和澳門正好提供了學習資源和環境,促進了嶺南地區的語言、印刷、文化和教育變革。
晚清時期的雙語字典具有獨特的編寫系統,有效地幫助以粵語為母語的華人學習洋文。這些字典的編寫方式和收錄的詞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實際需求和文化特點。
葉嘉: 我在講座中詳細介紹了幾本晚清時期編著的雙語字典,並分析了它們的編寫方法、詞彙選擇和目標讀者群體。其中,1826年出版的《華英字典》由一位中國人編著,而非西方傳教士,這點值得關注。這本字典的詞彙選擇反映了當時華人社會的需求,例如與官司訴訟和傳教相關的詞彙。
此外,我還介紹了唐廷書編著的《英語集傳》。這本字典採用了複雜的編寫系統,結合中文、英文和粵語拼音,但使用起來並不容易。其詞彙選擇涵蓋了日常用語、商業用語和中上層市民生活相關的詞彙,反映了其目標讀者群體的多樣性。字典中關於建築物的詞彙,更反映了唐廷書對現代化城市的構想,以及他對中國現代化的關注。總而言之,通過研究這些字典,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晚清時期嶺南文人學習洋文的過程,以及他們對社會變革的貢獻。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