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字典、課本和報刊:晚清嶺南文人的港澳留學和洋文學習 (上) / 講者: 葉嘉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中國課程)

字典、課本和報刊:晚清嶺南文人的港澳留學和洋文學習 (上) / 講者: 葉嘉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中國課程)

2025/3/16
logo of podcast 大學堂

大學堂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李秋婷
Topics
李秋婷: 我主持的節目介紹了晚清時期嶺南文人學習洋文的歷史背景,以及香港和澳門作為新式讀物傳播中心的重要作用。當時,學習洋文的需求日益增長,而香港和澳門正好提供了學習資源和環境,促進了嶺南地區的語言、印刷、文化和教育變革。 晚清時期的雙語字典具有獨特的編寫系統,有效地幫助以粵語為母語的華人學習洋文。這些字典的編寫方式和收錄的詞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實際需求和文化特點。 葉嘉: 我在講座中詳細介紹了幾本晚清時期編著的雙語字典,並分析了它們的編寫方法、詞彙選擇和目標讀者群體。其中,1826年出版的《華英字典》由一位中國人編著,而非西方傳教士,這點值得關注。這本字典的詞彙選擇反映了當時華人社會的需求,例如與官司訴訟和傳教相關的詞彙。 此外,我還介紹了唐廷書編著的《英語集傳》。這本字典採用了複雜的編寫系統,結合中文、英文和粵語拼音,但使用起來並不容易。其詞彙選擇涵蓋了日常用語、商業用語和中上層市民生活相關的詞彙,反映了其目標讀者群體的多樣性。字典中關於建築物的詞彙,更反映了唐廷書對現代化城市的構想,以及他對中國現代化的關注。總而言之,通過研究這些字典,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晚清時期嶺南文人學習洋文的過程,以及他們對社會變革的貢獻。

Deep Dive

Chapters
本單元探討晚清時期嶺南地區華英字典的編纂和使用情況,特別關注以粵語為母語的文人如何編寫字典以幫助學習英文,以及這些字典在詞彙選擇、發音標記和教學方法上的特點。
  • 最早的華英字典可追溯到1826年,由華人Shaw T.編纂。
  • 晚清時期出版的華英字典多采用粵音標注英文發音,並針對粵語和英語發音系統的差異進行了精細的處理。
  • 字典的詞彙選擇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需求,例如通商、訴訟和宗教等。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歡迎收聽由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的節目大學堂,我是李秋婷

在晚清住在廣東的一般民眾想與外國人打交道大多數會看通勝裡面一兩頁的華英通語學一兩句英文旁生同一時間有不少嶺南學子來到香港與澳門初次學習洋文接觸西學令香港與澳門成為商語字典、洋文課本報紙、雜誌等新式讀物的發源地和傳播樞紐

晚清時期嶺南的語言警官印刷文化和教育變革互為因果 相互促進同時有一代獨具商語能力的民人冒起影響中國和世界的交匯

晚清時期的雙語字典有獨特的系統當大家細心留意這些字典所修錄的字句和編寫方式你會大概明白當時的字典如何幫助以粵語作為母語的華人學習洋文

今天我們重溫由香港公共圖書館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合辦在 2024 年 11 月 23 日舉行的「嶺南文化與世界公開講座」系列 2024「斯文嶺南」的其中一場講座字典:課本和報刊 晚清嶺南文人的港澳留學和洋文學集

講者是來自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中國課程的葉家博士今集他會集中介紹幾本在晚清時期編著的雙語字典認識初期的嶺南文人如何學習洋文

中國人自通商開始就有機會要和外國人溝通早至唐宋時期就有「藩方」的出現當時有不少穆斯林人和波斯人在「藩方」聚集只不過當時的華洋異處語言上做不到很明顯的互通其後到了元明兩代就有「四儀館」的出現即是後來清代的「四儀館」令到外國人的文字流傳到中國

1862 年同盟館成立中國人在北京開始接觸歐洲國家傳入的語言但當時中國人學習洋文的風氣並不盛行而嶺南民人學習洋文的風氣就在同盟館成立前後逐漸建立

最早出版的《華英字典》可以追溯到 1826 年正當大家以為是一本傳教士用的字典葉家說這本在馬六甲出版的字典是由一位華人偏贊

原來更早一點的是在全教池的學校裡學習英文以及接受宗教洗禮的一位華人他的名字是 Shaw T.他是一名中國族人在英華書院即是馬里遜在馬洛格設立的英華書院那裡編成了這本工具書 1826 年

這位梭斯在中文大學的宗教文化研究社資料庫有他的一則資料非常珍貴這裡提到他其實是一個四川人他首先在馬來西亞的賓城學了拉丁文然後進入了馬來西亞的英華書院學習英文

而他在英華宣的時候,他的同伴、同齊寫了這筆資料據在他的中文能力非常高所以他在英華宣獲得了很多賞識並且他拉丁文和英文學得很快於是他最後離開馬洛甲之後他去了北京做一位外交的傳譯

首先他為朝廷負責將俄國發送過來中國拉丁文的文件翻譯成漢文他可以做到這樣然後在鴉片戰爭前期他也負責在北京和廣東之間穿梭做一些情報搜集和翻譯的工作最後他做了林則徐的其中一位部下

我們大概觀察到一個端倪就是一些做大使的人或者在我們對外的關係上有很重要的成就的人發揮了很顯著功能的人最初都是由語文的能力開始先這是那個時代的必須可能你並沒有外交的經驗也沒有接觸讓人有一個很深厚的基礎但是語言是你可以圓滿完成這個任務的第一種能力

這本字典主要收錄日常用到的句子再將它翻譯成中文業家留意到所收錄的句子有不少與官司訴訟或傳教有關反映當時的社會華人開始要學習如何打官司亦顯示作者都有宗教信仰

1815 至 1866 年期間先後有另外四本《華英字典》面誓全部都是由西方傳教士編著不過期間都有不少以粵語為母語的文人編製《華英字典》1855 年就有一本香港製造的《華英字典》面誓叫做《華英通語》業家形容這本字典的做法通俗一般人都可以使用

一開始就會有一個介紹就是我如何使用這本字典這些字典都會很悉心地介紹它的使用方法這裡說到它就是用一個用閱音註釋英文的讀音的做法這就是它教曉廣東話人說英文的一個辦法就是用閱音去翻譯英文的聲音出來

這兩位編者都非常謙虛的他們說「凡所傳之英語,因我看書或無此音故,間有未能不肖者」即是說有時閱音中無法模仿英文某些聲音不像的大家要接受有時音譯是不像的地方

但他們也盡了很多努力用粵音模仿英語的聲音例如我們看「凡漢之內有小字,冒於牙舌唇齒,喉五音辨別清楚,方與英語相朝」

否則就差一支毫厘失千厘了他們很敏感留意到英文語音系統和粵語語音系統中比較難跨越的障礙是唇齒音所以這些地方他會用小字教你怎麼讀

還有就是一些英文裡面它的尾音是一些與舌頭有關的捲舌音它又會用官話裡面的疑字提醒大家如果有疑字就用華人正音自己去調校對的 L 音所以有很精細的介紹雖然我們好像是用一種很粗暴或者用上海的字典的說法就是一種揚經濱的英文一種陰莖

看來好像是很粗暴的做法但是他們用盡了粵語的聲音裡面的彈性想去模仿英文的語音讓人學習一些很簡單的例子比如是 1234 他真的 1、2、3、4、5、6、7

而且這個字我找不到她怎麼讀的但我猜她是「I think」大概是用這個方法呈現英文的聲音

他的音譯做得精細的地方,例如他的銅印我們一看就知道他肯定是粵語因為這個說法在觀畫中不太多見眼眉毛,但有時他會說眼入毛眼眉,這些都是銅印,比較粵語的表達他的 The Pill Pull

「的表比兒」「兒」是勸你讀官話的「兒」這個時候你的小腹就可以讀出來有這些讀音規則幫助粵語人學英文

這是我們舉的例子有一些他都說不達的譬如「chic」真的沒有這顆音他就是簡化做「即」這些是編者想大家都用好會出現的一些不達的情況

與現在的字典用筆劃或布手牌最不同過去的華英字典會按照詞類劃分葉家說目錄中可看到這本字典包含日常用語當中都有收錄所謂「刑法類」的字詞顯示作者預計到需要用這本字典的人可能都會有通商上的需要葉家亦留意到有時作者會附加說明字眼方便讀者學習

選字上都比較通俗與其他面向上流階層的字典不一樣例如我很喜歡他這個日常繪畫中的長句就是見到人打招呼的方法就是為甚麼沒有財發呢一開始就問大家 Why have you not made profit?

這就是他的陰逆下一句當然是「帶他出巷發財」這亦顯示使用的人是比較商務面向的所以他的日常繪畫會否包含了這些問答

那個 factory 就是我們說為何它是讀「行」而不是讀「出行」呢?應該就是來自這個字所以學會英文然後出去「樣行」那裡看看能否找到生計這個似乎是當時需要獲得第二語言能力的人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接著葉家要介紹的是唐亭書所編著的《英語集傳》

唐廷書是晚清陽舞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葉家也留意到比起其他華英字典當時有不少官員有為華英集團寫序和題字突顯到唐廷書有一定地位

而唐廷書的字序同一時間用中文和英文書寫當中就有提到應該如何使用這本字典業家認為確實有這個需要因為當中的系統相當複雜

首先將一些大家需要的中文字用中文寫出來然後這些中文字的讀音他會用一個羅馬化的英文將標記出來然後就是這些中文字所對應的英文詞語然後再用粵語去寫這些英文字的讀音所以你會看到整個字典裡面是會有左右上下很多個 script 很多個文本的行進是一個

是一點都不容易用的字典雖然他說他想廣達想大家更容易學但並不是那麼容易學而且他的語音標記還有他自己發明的一套規則譬如 A 他說我用 A 的時候我代表他是 He 的時候那個 A 的音而我有一個小小的斜角這個是 Marble 的時候 R 的那個音

有了一切他自己創作的讀音規則他才展出他覺得重要的詞彙在此之上他還有三個策略是幫他可以用粵音去貼近到英音的包括有我們剛才知道的譯音的方法有相稱的聲音用一個粵語字去代替一個英文的音節另外他也

自創了一些中文字去代表一些沒有的聲音他用創字的原則就是我們粵音裡面的「翻設」譬如以這個字做例口字邊這個加一個污染的污其實他是想大家讀

為何讀到 hu 呢?因為下面寫著「霞姑恥」霞取過符音,姑取過母音所以這就是讀 hu 在粵語中沒有一個字是讀 hu 所以對於這些字,他要自創一些語字

自創的自己只是在她的《華英字典》中才生效所以她有很精深的規劃是如何用有限的語音去展現英文中的語音系統她做了很多這些功夫還有英文中先有而中文沒有的就是那些附音的連讀

例如 GLSL 他們會說是「時哩」或「幾哩」其實就是這些副音的一些雜性做了這些介紹才告訴大家這些字是怎麼讀的我們看到它的字典的複雜性就在於中文字行先然後這個中文字的英文可以怎麼讀然後它實質上英文對應的字是什麼這個英文對應的字它的中文又可以怎麼音譯出來所以

至於分析這本字典收錄的字詞葉家說裡面有部分並不是通商往來會用到的詞語感覺上這本字典會顧及中上層市民使用的需要

在受眾方面我們也看到他除了有日常的容譽之外也會有一些突發的詞條我們感覺到他對著一些事實去說話例如出現選舉這個行為的話應該不是日常通商或者出行發財的人

會用得著的字眼我們又會在他的詞條中發現這些比較中上流的受眾似乎是他心中的對象以及他在飲食方面的詞語是非常多亦都非常精細我相信在北方而言他不會很在乎「扇雞」或「雞巷」這件事但這些對食材的處理所對應的一些術語就會在唐程書的字典中出現

這是一個題外話不過我覺得有趣的就是正因為有這一類很豐富的食物詞彙收集在這本字典中它是非常廣泛的它的詞彙是很豐富的並不是只是一個普通的日常而是一種很講究的日常才會用的字

有一些更明顯的跡象顯示他的仇重是甚麼在對話的章節中我們會看到「匹頭問答門」即是從事紡織業的一些買辦他需要用到的詞語是甚麼以及在早晨講話早上講甚麼常見用語時就會有一些下命令的說話例如「抽一盤水來」為甚麼這些水那麼污穢去換過它

「沾點熱水來,我要看節目」用這類字感覺得到他是一個等人服侍的人所以他的對話中想像到是這一類的受眾再明顯一點就是他還有一個對話的類別叫做買辦專用的類別例如做生意計數、算帳等等的協商會用的詞語

除此之外,業家都會留意到這本字典有一個欄目與「事」有關,即是受過教育的人。這裡的選詞都顯示到堂廷書如何界定一個人是否有識之士。

在他「是」的詞裏列舉中我們看到除了有狀元、綁眼、探花這些傳統我們知道一定是「是」的人類別有舉人受彩、看臨等等其實和尚道士、信使地理師、看相先生、風水先生他覺得這些都是「是」

即是他對於甚麼為之有知識的群體呢?他是有一個很寬闊的理解並不是入市或經過科舉系統出市的人群才算是有知識的人在他眼中的知識其實是很包容的在他的詞條中我可以看到這一點

至於從字典內關於建築物的字詞葉家就看到唐亭書心內舊想著一個現代城市這一點或許與他曾經去過上海有關

很有趣的是他對於建築物的詞彙在建築物的詞彙中有很多他將來會建造的東西例如醫院、會館、公所、書院、軍器局等等這些都是唐亭書以及未來在上海天津的網絡的人際網絡他們會造成的大事他還是屬於年輕的 1862 年他只是 30 歲他還在上海的時候

他已經在關心這些現代城市的建築以及現代城市的機制以及基建他有這些詞彙在心中他將來也會建成這些東西還有香港現在還在用一些古舊的說法藥房、寫字那些當時他也在用這些詞語

火藥局也是在預期之內玉英堂也是有趣的他想公眾是誰在現代城市的一份子的時候不只是做官的人或者從商的人其實一般老百姓應該在我們基建的構想中是有他們的份的所以醫院、玉英堂等等這些都顯示了他所建的這個嶺南開放的廣告城市裡面的公眾是甚麼人

他要面向的人雖然跟這些公眾不同但是他們都慢慢地變成一個現代的城市他們的總和所以這是很看得出對中國的現代化很重要的人他在年輕的時候這個字典的集成

我們看到它是一個未來軌跡的投射、起點所以研究字典並不是在一個小小的研究中希望不是把字典看成是如何記錄中英文的差異或者粵語和英文的差異並不只是這樣而是透過字典當它是一個歷史的資料去看那時候的文人是如何去想像他們要建起這個新的國家

英語集傳反映道唐亭書對嶺南開放港口、城市、基建和公眾救上不過葉家留意到目前世界上有不少地方的英語集傳保存得不錯雖然敢顯示英語集傳這本字典流傳甚廣但從字典使用的複雜程度來說保存完好都有可能代表字典的使用率不高

下一集葉家除了會和大家介紹其他字典之外亦會介紹當時的課本和報刊如何影響嶺南文人的學習今集節目時間來到這裡約定大家下星期日晚上 8 時香港電台第一台的大學堂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