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是第14个世界无线电日。这个经联合国大会正式批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设立的纪念日,旨在宣传无线电作为通信载体在促进教育发展、信息传播以及自然灾害中重大信息发布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而飞机因其飞得高、望得远之特性,与无线电技术一直有着“不解之缘”。在飞机刚诞生之初,人类曾像风筝一样“盲飞”,随后,无线电原理的发现和设备的发明与进步,终于让“钢铁巨鸟”开始如真的群鸟般,因为沟通而获得更强大的力量。
发明初期,无线电与航空器的结合
1895年,意大利发明家伽利尔摩·马可尼成功进行了无线电波传播试验。到1912年,马可尼发明的无线电设备已能实现横跨大西洋通信。
1903年,莱特兄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动力飞行。但是航空业发展的早期,飞行员和设计师并没有发现无线电设备的重要性——由于当时飞机飞行能力有限,距离短高度低,沟通方式主要存在于地面和飞行员之间:地勤人员依靠彩色旗桨、信号弹、手势和其他视觉辅助工具与飞机进行沟通。
但久而久之,这些方法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飞行员无法向地面进行有效的即时反馈,而且飞行中的飞行员和飞行员之间也无法进行即时沟通。
很快,无线电技术就被应用到了飞机上。当时的飞行员用无线电系统发送摩尔斯电码进行空地通信。一个例子是,一战中,英国飞行员刘易斯驾驶侦察机在法国马恩河执行侦察飞行任务时,发现了敌方防御线上有50千米的缺口。他立即将情报通过无线电报传回地面,英法联军依据这一信息迅速采取了军事行动。
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装配了无线电系统的飞机能够在战争中担当前方观察员的角色,为胜利立下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