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这一篇,美国小城威奇托百余年来的航空业历史盘点系列文章已经接近尾声。而素来,历史的尾声就意味着未来的开端。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越来越多的全球制造业巨头以多元化的方式进入了愈发成熟的航空制造业,为这一行业带来了更多的资源,也改变了航空业的格局。而今。随着全球新能源趋势的发展,新的变化也正在发生。这样的历史,对于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的航空制造业会有哪些启发?风起于青蘋之末,看航空将持续关注。 行业大并购时代,巨头们的多元化战略 1990年,里尔喷气公司被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兼并。2022年3月底,庞巴迪向客户交付了最后一架里尔75公务机,宣告正式结束了里尔喷气公务机近60年、3千多架的生产。随后,该公司将重心转向了“环球”和“挑战者”这两大系列的中大型公务机,其位于威奇托的工厂设施也将全面转型为“里尔喷气机卓越中心”,仅对在役的2千多架里尔飞机提供售后支持服务。 至此,从“世界航空之都”威奇托市走出的赛斯纳、比奇、里尔喷气、斯蒂尔曼等航空品牌,都走向了被并购、成为巨头公司一部分的命运终章。 这样的“并购重组”“巨头化”也曾势如洪流般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的航空业、防务业和其他制造领域上演并延续至今。而对于巨头企业来说,是否将“多元化”作为公司发展战略、在业务继续扩张多元化与持续聚焦航空防务之间的摇摆横跳就成了其“成长的烦恼”。 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韦尔奇的时代”,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这位“全球第一CEO”在1981年作为通用电气(GE)最年轻的董事长兼CEO走马上任,然后在接下来20年的任期里将GE推上了整合性多元化战略经典商业案例的“神坛”。那时,GE公司的市值曾攀上全球商业体之冠,被全世界企业作为学习的榜样。 但到了2024年,这家多元化巨头的股票已经被剔除出了道琼斯工业指数。经过多年挣扎后,GE在今年4月份完成了彻底地分拆,成为这场多元化大势中,浪潮中最大的那朵浪花。 绿色航空时代,传统巨头对阵新创企业 当“多元化时代彻底落幕”,告别跨行业领域的多元化后,这些聚焦于航空、防务领域的巨头们依旧是产品门类众多,称得上是行业“巨无霸”。 那么,在媒体发起的“利益旋转门”“店大欺客”“价高质次”“抑制创新”“船大难掉头”“一味股东利益”“国防采购改革中向中小型企业倾斜”等拷问中,美国防务行业“六巨头”等大公司针对产业链发起的行业整合,到底是为了强健供应链,还是要重复“大鱼吃小鱼”“做高市值”的戏码?它们能否打破“大企业病”的魔咒,在战场新需求涌现、无人机+AI、电动航空等新技术浪潮中,实现敏捷开发、大胆创新,甚至自我革命呢?这都是眼下各方观察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