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7日至8日的“2025中国eVTOL创新发展大会”上,行业专家们还提到了两个重要的问题:eVTOL行业的美好前景,何时能够成真?未来是否能够走出国门?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是元年,是长路的起点 电动力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是典型的高复杂度、技术密集型产品,是涉及总体设计、气动设计、混合动力、复合材料、飞行控制、分布式电推进及航空电子等关键技术的综合集成产品。 这种新质低空飞行器的诞生,以及不同技术路线产品的层出不穷,对国内外的航空安全监管机构来说显然构成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并且推动这些机构加快制定更与时俱进的安全性指标,并且要在适航监管体系上展开探索,不断构筑eVTOL行业的准入门槛、适航与安全的硬标准,从而指导eVTOL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所以说,已经过去的2024年,不仅是我国低空经济的元年,也是eVTOL等低空产业发展长路的起点。对这种新生代飞行器何时能完成适航认证,何时能投入商业运营等问题,从目前的角度来看,将适航取证时间定在2026年到2028年的eVTOL企业已经算是较为乐观的预期了。 而一款eVTOL产品只有成功取得了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适航证(AC)这“三证”才算是真正拿到了这场低空经济的入围资格。 当然,必然会有一些eVTOL将在这场资格赛中出局,尤其是那些存在技术风险/难度超预期、开发进度不及预期、开发成本超支等问题的产品和企业。而对于成功取得“三证”的eVTOL企业来说,商业化挑战依然很多,如行业竞争加剧、投融资难寻、股东股权调整、成本控制和市场需求不及预期、运营成本过高、监管体系不适应等多方面风险与挑战。 总之,eVTOL产业链上的这些企业在萌芽破土而出后,必然还要经受技术、适航、市场等多方面的风雨考验,才有望在行业深深扎根。 直面技术挑战,敬畏适航规则 对于一家eVTOL制造商和一款eVTOL产品来说,从技术验证阶段的缩比验证机,到首架原型机的第一飞,再到后续一般为期三五年的适航取证过程以及最终的投入运营,这条长路的每一步都要直面技术挑战,敬畏适航规则。 比如,作为电动技术关键的电池,受限于当前电池技术发展水平,能量密度依旧偏低,那么在eVTOL的设计上,就需要在电池重量、航程和商载指标、机身结构重量等方面综合考量,要面前未来的运营场景来考量电池的寿命、充电循环次数、充电速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