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美国知名廉航精神航空公司申请了破产,这一动作并非无迹可寻。 2024年1月中旬,美国司法部曾就地方法院阻止捷蓝航空收购精神航空的决定发表声明。声明中,美国司法部长梅里克·B·加兰表示:“今天的裁决对数千万乘客来说是一个胜利,如果捷蓝航空和精神航空的拟议合并得以推进,乘客将面临更高的票价和更少的选择。” 此前,2024年3月美国司法部在其提起的诉讼中称,精神航空的低成本、无附加服务飞行选项为全国各地的航线带来了更低的票价和更多选择,使更多美国人,尤其是自费支付票价的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能够出行。若捷蓝航空达成对精神航空的收购,将消除这一“精神航空效应”(Spirit Effect)。 “精神航空效应”与“带翅膀的巴士” 这里的“精神航空效应”是指,精神航空在市场上的存在迫使大型航空公司,尤其是运营成本已经很低的捷蓝航空,不得不通过推出非捆绑式、可定制的机票选项等降低自家票价的方式,来与精神航空争夺客户,让更多美国人能够低成本地航空出行。 在这样的效应光环之下,精神航空在美国司法部眼中成为“一股具有颠覆性的力量,它发展迅速,推出创新产品,允许客户选择购买哪些服务,向客户收取非常低的票价。” 这样的精神航空,是由曾在2006—2016年担任该公司CEO的本·巴尔丹扎一手塑造的。 他在任内开创了“裸票价”非捆绑定价模式,以“拆分非客运必要服务”之名,将“裸票”之外的选择座位、食品和饮料、随身行李和托运行李等服务统统列在需要乘客单独付费的“菜单”上(这种模式也被称为“菜单式”)。 由此,精神航空成功转型为美国航空市场上第一家超低成本航司(ultra-low-cost carrier,简称ULCC),成为本·巴尔丹扎口中的“带翅膀的巴士”“空中一元店”。 凭借ULCC模式在美国航空市场上的“一招鲜”,以及美国各大航司对精神航空的一度忽视,精神航空很快就扭亏为盈,并快速崛起扩张、持续盈利。在高油价的时代里,精神航空一度成为美国航空公司中季度营业利润率最高、单位成本最低的航司。 而超低成本航司模式在美国航空市场的成功,也引来了跟随效仿——边疆航空在2014年也宣布转型为超低成本航空,并马上实现了净利润陡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