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防务要闻》等媒体报道,目前俄罗斯正在寻求米格-35的大规模量产,以补充俄乌军事冲突带来的战斗机损失。 汇总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报道可以发现,俄罗斯此次计划批量生产米格-35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尽管俄罗斯的航空工业事实上已处于战时动员生产体制,但苏-27系列的产能仍不足以弥补直接战损和高强度作战、机体寿命缩短而导致的退役缺口。二是米格-35的航程性能被提升了50%,能够满足俄军现阶段的作战需求,制造和使用成本也比苏-30SM和苏-35更低。2017年左右,俄罗斯曾签署米格-35的批量采购合同,首批采购数量24架。这批米格-35原计划在2027年前完成交付,以替换俄罗斯空天军的老式米格-29。但其实直至2023年,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公司(米格飞机制造公司在2021年并入该集团)才完成了首批6架量产米格-35的交付列装。类似苏-35与苏-27的关系,米格-35是米格-29的现代化改型。而米高扬集团之所以会基于米格-29改型米格-35,要从米格-29在冷战后的滞销说起。米格-29与苏-27属于姐妹型号,两者总体布局近似,基于相同的空气动力学预研成果和总体设计意见而研发。从性能上讲,苏-27系列飞机的吨位尺寸更大,在雷达的天线口径和载荷航程能力上拥有显著优势。米格-29则在结构刚度和能量特性上更有优势,在带有外挂物进行超声速飞行的情况下,机动性优于苏-27。尽管是姐妹型号,但冷战结束后,二者的后续发展却截然不同。米格-29的航程性能比苏-27更弱,而且冷战期间大量出口的米格-29在20世纪90年代后的局部战争中常落于下风,也使得该机的口碑和吸引力减弱。这使得冷战后米格-29的出口销量不及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