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落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航展,无数观众第一次见到了一位以往只有在新闻上才能看到的“神秘嘉宾”——中国海军运8反潜机。
而要更了解这架通常“工作”在苍茫大海上的飞机,其实要追溯到被称为“中华龙脉”的秦岭南麓——在这里,秦岭这条“龙”,向东西流向的汉江“伸出”了一条条爪牙般的丘壑,将来自高山和林海的雾气与灵韵,汇聚到了这片狭长的平原地带。
山与水,冷与暖,在这里形成奇妙的交汇;仿佛柔与刚,风与雾,在钢铁造的机翼间回旋,最终汇成一曲奏响了半个多世纪,依然激越昂扬的飞之交响曲。
12月,在刚入冬的日子里,记者来到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陕飞,感受这首奇妙的乐曲。
陕飞的第一页历史要从1969年11月4日开始。在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党中央决定在汉中建设大型运输机企业。号召之下,来自五湖四海的几千位航空人,带着无比坚定的意志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汇聚在七沟八梁的猫儿山下,边建设,边生产;先生产,后生活。
猫儿山是秦岭南麓余脉上的一座丘陵,名字的来处已经无从寻起。大概是55年前,人们就这样叫起来了;到现在,地图上的这座山依然叫这个名字。在1969年甚至更早的时候,这里或许根本没有名字——毕竟在航空人到来之前,这里算得上荒山野岭。猫儿山前,还有个青蛙塘:不太深,因此很博青蛙的喜欢;也不太大,因此只称得上塘。按照“前有照后有靠”的说法,这块地方“气运”确实不差。
因为,在第一页历史被浓墨重彩的写下后,在其后的多年中,陕飞人便牢牢把握住企业的发展主动权,充分发挥航空人的智慧和汗水,硬是在这片交通不便、存在地质灾害的盆地里,紧紧呼应我国政治经济发展需要,最终成长为我国大中型运输机和预警机的摇篮。